周谨;王震;张密林;解启莲;高蕾;额尔敦高娃;谭惠莲;刘凌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心衰)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心衰时异常的炎性反应细胞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体系.深入探讨细胞因子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并在临床实践中有目的应用影响细胞因子药物,以提高对心衰的治疗效果,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作者:王伟;王玉林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川崎病(KD)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近年来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KD的发病与细菌超抗原致病学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活化等有关.K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作者:孙景辉;翟淑波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磷酸可待因、颠茄片联合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效果.方法 年龄2个月~1岁、平均腹泻次数>7次/d患儿9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以微生态疗法及肠黏膜保护剂,治疗组56例加用小剂量磷酸可待因和颠茄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临床表现.结果 1个疗程对照组有效率为63%,治疗组有效率为96%,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27.928 P<0.005).治疗组腹痛、腹胀和黏液稀便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好转,24 h平均大便次数恢复正常,病程显著缩短.未观察到磷酸可待因呼吸抑制及成瘾性等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短期使用磷酸可待因、颠茄辅配合常规微生态疗法及肠黏膜保护剂,能显著缩短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治疗时间.
作者:杨立彬;李树蕾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356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术后7 d内,3、6和12个月时的心律失常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术中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35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窦性停搏2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室传导阻滞14例,其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术后7 d内发生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1例,室性期前收缩3例,阵发性室上速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经股静脉插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器.术后3~12个月共发现2例新发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术中操作规范、及时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周谨;王震;张密林;解启莲;高蕾;额尔敦高娃;谭惠莲;刘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总结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 对1983年3月~2003年3月本院收治骶尾部畸胎瘤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结果 良性肿瘤86.0%(43/50),恶性14.0%(7/50).随访 1~10年,7例恶性患者均于术后1~2年死亡.良性患者中5例于手术后2年复发,复发率为11.5%.其中4例肿瘤恶变复发死亡.另37例良性患者术后发育正常,无大小便异常,盆底松弛现象2例.结论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以良性居多;良性畸胎瘤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完整切除是减少肿瘤复发和恶变关键.重视保存盆底完整和良好解剖修复,对提高术后功能性效果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吉宝;周勇;郭予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MSCs)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可能性,为心肌细胞移植探索新细胞来源.方法 采用5-氮杂胞苷(5-Aza)和二甲基亚砜(DMSO)诱导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分化.观察诱导后分化细胞形态变化,用免疫组织化学方法检测分化心肌样细胞的心肌肌钙蛋白I(troponin I)、心肌肌钙蛋白T(troponin T)和心肌结蛋白(desmin),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测定分化的心肌样细胞是否有细胞心肌特异转录因子(Nkx2.5)和心肌细胞desmin的cDNA表达.结果 人脐带MSCs经5-Aza和DMSO诱导后可向心肌样细胞分化,分化细胞表达心肌细胞的标记troponin I、troponin T和desmin.RT-PCR检测证实,人脐带MSCs诱导前不表达Nkx2.5和desmin,经5-Aza和DMSO诱导后表达心肌细胞标记Nkx2.5和desmin.结论 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分化为心肌样细胞,5-Aza和DMSO可作为心肌细胞诱导剂,人脐带间充质干细胞可以作为心肌细胞的来源.
作者:林晓波;何红燕;罗敏洁;崔冰琳;冯学永;蒋学武;谢庆东;黄天华;应文娟;马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HF)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HF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MMP-2和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同时分析HF组血清MMP-2与血浆NT-proBNP之间相关性.结果 HF组血清MMP-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P<0.01);MMP-2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78 P<0.01).随访6个月发现, MMP-2>600 μg/L且NT-proBNP >500 pmol/L的HF患儿病死率和再入院率明显高于仅具二者之一者.结论 血清MMP-2参与HF的左室重塑,其血清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动态评估HF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黄志伟;刘玉胜;耿秀娟;李宏向;李海永;邢莉;周会臻;顾婷婷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以往应用的心肌病定义及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心脏病学要求,本文基于心肌病近10余年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新的心肌病定义,并按照疾病累计器官不同分成原发型和继发型心肌病二大类;原发型心肌病又包括遗传型、混合型及获得型3类.本文对各分型及亚类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该新定义和分类方法的特点,对儿科心肌病的诊治应用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忠东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3例AVM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血清TNF-α及IL-6水平,分析TNF-α及IL-6血清水平与儿童AVM发生的关系.结果 AVM组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526.7±32.9)和(3.23±0.53) m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83.1±27.5)和(1.63±0.22) mg/L,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临床治愈后,AVM组TNF-α及IL-6分别降至(407.3±34.4)和(1.97±0.29) 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AVM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明显增高,心肌炎治愈后降至正常,检测TNF-α及IL-6血清水平及变化有助于判断AVM患儿病情及心肌损害程度.
作者:李艳;周文平;栾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 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采用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对照组予干扰素α-2b,治疗3、6个月后观察肝功能、HBV DNA及HBeAg转阴率变化.结果 治疗3和6个月二组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6个月HBeAg和HBV DNA转阴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氧化苦参碱和干扰素联用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肝功能及HBeAg和HBV DNA转阴率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宋新文;高海丽;申保生;王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孕鼠叶酸缺乏(FD)对子代心脏发育过程中GSK3β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熟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各18只,分别喂以缺乏叶酸和添加叶酸纯合饲料.2周后与成熟SD雄性大鼠交配,分别取孕13.5、17.5 d胚胎鼠及新生鼠心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GSK3β基因mRNA表达.结果 GSK3β mRNA在孕13.5、17.5 d胚胎心脏及新生鼠心脏中的表达量,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a<0.05).结论 叶酸缺乏可影响GSK3β基因表达水平,可能导致心脏发生发育中形态改变,造成心脏功能缺陷.
作者:张锦文;韩树萍;郭锡镕;顾筱琪;彭宇竹;刘茹;李静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在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血清中水平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72例VM患儿及25例健康儿童血清IL-18、TNF-α、IFN-γ水平.结果 1.VM组血清中IL-18、TNF-α、IFN-γ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2.VM组血清中IL-18与TNF-α呈直线正相关(r=0.35 P<0.05).结论 细胞因子IL-18、TNF-α、IFN-γ参与VM发病免疫过程,IL-18具有抗病毒作用,与TNF-α同样具有心肌免疫损伤可能.
作者:杨楠;张宏艳;王静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1月~2005年10月对52例1~15岁PDA患儿行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左侧腋中线切口,切开第3、4肋间肌肉,向前推开胸膜及肺,游离动脉导管,双道结扎线结扎,结扎线间贯穿缝合1针,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结果 1例结扎动脉导管后因升压过快过高导致心跳骤停,扩大切口切开胸膜和心包行心脏按摩成功,余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超声未见残余分流,随访1~5年无死亡.结论 该术式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胸廓连续性、瘢痕隐蔽、安全性高、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较粗大动脉导管需切断缝合者慎用.
作者:石秀霞;雷威;郑秀芹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高原性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180~23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高原环境低压低氧模型组(H+P);辛伐他汀低剂量干预组(H+L):2 mg/(kg·d);辛伐他汀高剂量干预组(H+H):20 mg/(kg·d);除N组外,其他组置于减压舱,模拟海拔5 000 m高原,23 h/d,持续21 d;N组在吊压环境中正常饲养3周.分别测定各组肺动脉压、右心室肥大指数;光镜观察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百分比、肺非肌性小动脉肌化程度、肺小血管管壁细胞增殖度及新生内膜产生.结果 1.除新生内膜指标外,H+P组各项指标均高于余3组(Pa<0.01);2.H+L与H+H组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a>0.05);3.各组均无新生内膜产生.结论 辛伐他汀对低压缺氧所致高原性PH及肺血管重构有防治作用,低压缺氧不能造成新生内膜增生.
作者:赵珊珊;周同甫;刘斌;石坤;王献民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儿童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基于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观点发生较大变化.首先须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分层,然后主要对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和改善心功能同时,应予以积极抗心律失常治疗,尽可能控制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发生.
作者:李筠 刊期: 2007年第13期
射频导管消融(RFCA)是近年来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介入的新方法.目前RFCA可相对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儿童快速性快速心律失常,虽然RFCA在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应用在很多方面与成人类似,但由于小儿处于发育阶段,其心脏及血管内径相对较小,操作难度较大,永久并发症对儿童的影响较成人持久深远,需根据其特殊性,尤其是儿童临床特点、心导管操作、心内电生理特性与消融技术、适应证选择与并发症预防应严格掌握.射频消融初次成功后,心动过速复发率为3%~10%.并发症发生与手术医师的经验密切相关.
作者:黄敏;陈秀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了解各种疾病在东莞地区儿童中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近5年来经病理检查证实1 782例儿童活检病例,分析其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先天性畸形、炎性反应性疾病、瘤样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等发病特点.结果 炎性反应性疾病占首位(44.61%),瘤样病变占第2位(25.03%),良性肿瘤占第3位(23.34%),先天性畸形占第4位(5.22%),恶性肿瘤占第5位(1.80%).在炎性反应性疾病中以阑尾炎、慢性扁桃体炎及结核病多见;瘤样病变中以囊肿性病变及息肉性病变多见;良性肿瘤以脉管性肿瘤、毛母质瘤及骨软骨肿瘤多见;先天性畸形以耳前瘘管、肠憩室及肠重复多见;恶性肿瘤以软组织肉瘤、恶性外周神经肿瘤及霍奇金病多见.结论 儿童疾病发生在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等方面区别于成人,有其自身特点.
作者:李玉凤;何建芳;刘旭明;谢树瑞;康东平;田学武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探讨中药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SD幼鼠随机分成大黄治疗组、未治疗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UDCA+D组(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空白对照组;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灌胃建立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检测不同时间其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AL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制作肝组织匀浆,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大黄治疗组血清TB、DB、ALT、ALP及TB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a﹤0.05);中药大黄在退黄、降低ALP、TBA方面优于UDCA和UDCA+D组;未治疗组肝组织T-AOC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NO和MD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经大黄治疗后肝组织T-AOC明显高于未治疗组,NO和MD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 大黄能明显降低血清TB、DB、ALT、ALP及TBA水平,显著降低胆汁酸毒性作用,减轻肝损伤;大黄治疗肝内胆汁淤积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NO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细胞保护作用和提高抗氧化损伤能力有关.
作者:黄延风;朱朝敏 刊期: 2007年第13期
术后心律失常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心脏外科手术后患病率与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不仅与部分先心病本身特殊的病理解剖及生理有关,且随外科技术的发展及新的外科技术采用而发生变化.先心病术后心律失常患者如治疗得当可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患病率及病死率.
作者:李奋 刊期: 2007年第13期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尔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剂量、方案及卡维地洛尔治疗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的安全性.方法 卡维地洛尔治疗EFE患儿18例.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心率变化、心功能改善、不良反应及患儿对卡维地洛尔耐受量.结果 卡维地洛尔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儿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平均左室周径缩短率(Mvcf)显著提高,左室收缩期内径(LVDS)、左室质量(Lvmass)、室间隔厚度(IVSs)明显降低.结论 心功能Ⅱ~Ⅲ级EFE患儿对卡维地洛尔长期治疗具有良好耐受性.卡维地洛尔可降低心肌左室收缩末内径(LVDD)、IVSs和Lvmass,抑制心室重塑,明显提高EFE患儿心功能.
作者:李荣;钱永如;易岂建;白永虹 刊期: 2007年第1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