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辛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高原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赵珊珊;周同甫;刘斌;石坤;王献民

关键词:辛伐他汀, 肺血管重构, 肺动脉高压, 低压性缺氧
摘要: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高原性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180~23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高原环境低压低氧模型组(H+P);辛伐他汀低剂量干预组(H+L):2 mg/(kg·d);辛伐他汀高剂量干预组(H+H):20 mg/(kg·d);除N组外,其他组置于减压舱,模拟海拔5 000 m高原,23 h/d,持续21 d;N组在吊压环境中正常饲养3周.分别测定各组肺动脉压、右心室肥大指数;光镜观察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百分比、肺非肌性小动脉肌化程度、肺小血管管壁细胞增殖度及新生内膜产生.结果 1.除新生内膜指标外,H+P组各项指标均高于余3组(Pa<0.01);2.H+L与H+H组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a>0.05);3.各组均无新生内膜产生.结论 辛伐他汀对低压缺氧所致高原性PH及肺血管重构有防治作用,低压缺氧不能造成新生内膜增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动脉导管未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主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异常通道,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对于PDA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认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集中在血管活性物质、缺氧、离子通道、遗传因素与PDA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这对于早期干预和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吕瑛;张密林;解启莲;高磊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心衰)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心衰时异常的炎性反应细胞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体系.深入探讨细胞因子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并在临床实践中有目的应用影响细胞因子药物,以提高对心衰的治疗效果,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作者:王伟;王玉林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双歧三联活菌并哺乳习惯改变干预母乳性黄疸的疗效

    目的 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并哺乳习惯改变干预母乳性黄疸(BMJ)的效果.方法 BMJ患儿50例.随机分为干预和对照组各25例.干预组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并增加哺乳次数;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及苯巴比妥口服,按需哺乳;记录每日患儿进乳及排便次数;检测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 干预组大便次数较对照组增加(P<0.01),日均胆红素下降、治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a>0.05),无不良反应.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口服并增加哺乳次数治疗BMJ安全有效,勿需中断母乳喂养,可作为一种减轻BMJ干预方法.

    作者:丁黎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辛伐他汀干预大鼠高肺血流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机制

    目的 了解辛伐他汀干预高肺血流所致肺动脉高压(PH)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建立高肺血流所致PH动物模型,予辛伐他汀片2 mg/(kg·d)干预11周后行肺动脉压力测定、检测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和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并与无分流组和分流组比较.结果 辛伐他汀能较好的降低肺动脉压力, 辛伐他汀组大鼠肺动脉压力明显低于分流组大鼠;辛伐他汀能很好的诱导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辛伐他汀组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分流组和无分流组(Pa<0.01);而辛伐他汀组大鼠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分流组和无分流组(Pa<0.01).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诱导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对高肺血流导致的PH起较好的干预作用.

    作者:文德;王敏;宋志强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辛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高原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高原性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180~23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高原环境低压低氧模型组(H+P);辛伐他汀低剂量干预组(H+L):2 mg/(kg·d);辛伐他汀高剂量干预组(H+H):20 mg/(kg·d);除N组外,其他组置于减压舱,模拟海拔5 000 m高原,23 h/d,持续21 d;N组在吊压环境中正常饲养3周.分别测定各组肺动脉压、右心室肥大指数;光镜观察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百分比、肺非肌性小动脉肌化程度、肺小血管管壁细胞增殖度及新生内膜产生.结果 1.除新生内膜指标外,H+P组各项指标均高于余3组(Pa<0.01);2.H+L与H+H组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a>0.05);3.各组均无新生内膜产生.结论 辛伐他汀对低压缺氧所致高原性PH及肺血管重构有防治作用,低压缺氧不能造成新生内膜增生.

    作者:赵珊珊;周同甫;刘斌;石坤;王献民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不同剂量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的保护效应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ATP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组、CVB3感染加不同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10、30、100 mg/kg,2次/d)和对照组.d14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生化方法测定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结果 各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线粒体膜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均较感染组高,但小剂量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线粒体溶解破坏,失去完整性;中、大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线粒体结构改变与同病变期感染组比较明显较轻.结论 小剂量卡托普利治疗无明显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中、大剂量卡托普利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明显.

    作者:邓巍;江端;王世红;黄星原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心力衰竭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变化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HF)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HF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MMP-2和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同时分析HF组血清MMP-2与血浆NT-proBNP之间相关性.结果 HF组血清MMP-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P<0.01);MMP-2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78 P<0.01).随访6个月发现, MMP-2>600 μg/L且NT-proBNP >500 pmol/L的HF患儿病死率和再入院率明显高于仅具二者之一者.结论 血清MMP-2参与HF的左室重塑,其血清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动态评估HF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黄志伟;刘玉胜;耿秀娟;李宏向;李海永;邢莉;周会臻;顾婷婷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卡维地洛尔治疗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尔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剂量、方案及卡维地洛尔治疗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的安全性.方法 卡维地洛尔治疗EFE患儿18例.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心率变化、心功能改善、不良反应及患儿对卡维地洛尔耐受量.结果 卡维地洛尔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儿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平均左室周径缩短率(Mvcf)显著提高,左室收缩期内径(LVDS)、左室质量(Lvmass)、室间隔厚度(IVSs)明显降低.结论 心功能Ⅱ~Ⅲ级EFE患儿对卡维地洛尔长期治疗具有良好耐受性.卡维地洛尔可降低心肌左室收缩末内径(LVDD)、IVSs和Lvmass,抑制心室重塑,明显提高EFE患儿心功能.

    作者:李荣;钱永如;易岂建;白永虹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效果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影响.方法 选取发生症状性PDA早产儿42例,予口服或鼻饲布洛芬混悬滴剂,共3次,首剂10 mg/kg,于24、48 h后各予5 mg/kg.观察内容包括每一疗程布洛芬治疗的效果和总布洛芬治疗的终效果.记录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质量、日龄、婴儿的宫内发育状况、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首剂布洛芬应用时的日龄(h)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1个疗程治疗,PDA的关闭率为78.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终关闭PDA的总有效率为85.7%.患儿出生体质量和首次布洛芬应用时间对PDA的关闭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 ).而孕周、婴儿性别、应用布洛芬前PDA内径和胎儿的宫内发育状况,对布洛芬的使用效果无影响(P>0.05 ).结论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有良好效果,且较安全,其效果随着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增加而增强,首剂布洛芬应用时间越早,其PDA关闭率越高.

    作者:黄柏枝;陈就好;麦润婵;王德胜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中药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SD幼鼠随机分成大黄治疗组、未治疗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UDCA+D组(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空白对照组;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灌胃建立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检测不同时间其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AL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制作肝组织匀浆,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大黄治疗组血清TB、DB、ALT、ALP及TB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a﹤0.05);中药大黄在退黄、降低ALP、TBA方面优于UDCA和UDCA+D组;未治疗组肝组织T-AOC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NO和MD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经大黄治疗后肝组织T-AOC明显高于未治疗组,NO和MD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 大黄能明显降低血清TB、DB、ALT、ALP及TBA水平,显著降低胆汁酸毒性作用,减轻肝损伤;大黄治疗肝内胆汁淤积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NO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细胞保护作用和提高抗氧化损伤能力有关.

    作者:黄延风;朱朝敏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 探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310例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出现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激动起源异常275例(88.7%),针对病因诱因简单处理,使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即奏效.激动传导异常35例(11.3%),药物治疗加术中及早临时起博器应用,必要时置永久起搏器.结果 本组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出现室颤治疗无效死亡,余均临床治愈.结论 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心律失常多与心内复杂畸形并心房过度扩张、巨大室间隔缺损、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术中心肌保护差、钾代谢失衡者等因素有关;治疗应强调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及时应用临时起搏器.

    作者:孙英民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对高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 血HBsAg、HBeAg阳性及HBV DNA≥1×106拷贝/mL孕妇90例,分为拉米夫定组48例与对照组42例.拉米夫定组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二组孕妇于孕28周、分娩前、产后6个月,其新生儿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1、6个月检测HBsAg、HBeAg、HBsAb及HBV DNA.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出生24 h内HBsAg、HBV DAN阳性率分别为16.67%、18.75%,低于对照组40.48%、45.23%(Pa<0.05);拉米夫定组6月龄儿HBsAb阳性率81.25%高于对照组59.52%(P<0.05).二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能降低孕妇HBV DNA载量,减少HBV垂直传播率,安全有效.

    作者:冯慧芬;张淑凤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儿童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与处理

    儿童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基于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观点发生较大变化.首先须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分层,然后主要对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和改善心功能同时,应予以积极抗心律失常治疗,尽可能控制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发生.

    作者:李筠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烧伤并惊厥42例

    目的 探讨小儿烧伤后并发惊厥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0年3月~2006年3月收治42例发生惊厥的小儿烧伤患者病史资料、治疗经过及结果,分析不同病因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措施.结果 发生惊厥的原因为高热惊厥(57.1%)、低钠血症(19%)、代谢性酸中毒、低钙、低钾血症等.结论 烧伤早期补液得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引起惊厥原因,才能减少惊厥发生.

    作者:林海兵;杨中凯;孙书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水通道蛋白4在脂多糖致大鼠脑水肿的表达及与血脑脊液屏障的关系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致幼年大鼠感染性脑水肿后水通道蛋白4 mRNA(AQP4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幼鼠随机分为内毒素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内毒素组又按时间点分为6、12、24及48 h 4个亚组,每组均为10只.于预定时间点处死动物,制备脑组织标本.用干湿重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甲酰胺法测定伊文思蓝(EB)水平,RT-PCR技术检测脑组织内AQP4 mRNA的表达.结果 内毒素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PS注射后6 h,脑组织AQP4 mRNA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增加,12 h时达高峰,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 感染性脑水肿后脑组织中AQP4 mRNA的表达增加,且与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王怀立;金润铭;李玉勤;禚志红;田培超;樊香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儿童脑梗死44例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儿童脑梗死4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以感染为病因22例(占50%);外伤14例(占32%),脑血管畸形4例(占9%).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梗死位于顶叶者18例(占41%),额颞叶者14例(占32%),枕叶者8例(占18%),皮质下腔隙性梗死4例(占9%).44例中 40例基本治愈(占91%),4例显著进步(占9%),无1例恶化.结论 儿童脑梗死以感染为病因者多见,外伤其次,脑血管畸形者占一定比例;梗死部位以顶叶多见;预后较好.

    作者:常红娟;孟欣;张彬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叶酸缺乏对孕鼠子代心脏发育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表达影响

    目的 探讨孕鼠叶酸缺乏(FD)对子代心脏发育过程中GSK3β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熟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各18只,分别喂以缺乏叶酸和添加叶酸纯合饲料.2周后与成熟SD雄性大鼠交配,分别取孕13.5、17.5 d胚胎鼠及新生鼠心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GSK3β基因mRNA表达.结果 GSK3β mRNA在孕13.5、17.5 d胚胎心脏及新生鼠心脏中的表达量,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a<0.05).结论 叶酸缺乏可影响GSK3β基因表达水平,可能导致心脏发生发育中形态改变,造成心脏功能缺陷.

    作者:张锦文;韩树萍;郭锡镕;顾筱琪;彭宇竹;刘茹;李静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新生儿左室心肌应变和应变率的定量分析

    目的 探讨足月和早产新生儿的左室心肌组织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方法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对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各21例左心室室间隔、前壁、侧壁、下壁进行不同节段间的收缩期应变、应变率比较.结果 足月和早产儿室间隔心尖段收缩期应变值分别为(-11.36±15.24)%、(-0.95±15.65)%,前壁中段的收缩期应变值分别为(-9.87±7.55)%、(-0.09±8.17)%,有显著性差异(Pa<0.05).足月和早产儿左室心肌室间隔心尖段收缩期应变率分别为(-3.15±2.04)/s、(-1.75±2.01)/s,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月和早产儿左室收缩期心肌不同节段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有差异.结论 心肌应变率成像可作为评价新生儿局部心肌运动的新方法.

    作者:吴俊;吴本清;刘珍;卓卫华;熊奕;梁海南;吴瑛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心肌病分子水平的定义和分类——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肌病定义和分类专家建议

    以往应用的心肌病定义及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心脏病学要求,本文基于心肌病近10余年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新的心肌病定义,并按照疾病累计器官不同分成原发型和继发型心肌病二大类;原发型心肌病又包括遗传型、混合型及获得型3类.本文对各分型及亚类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该新定义和分类方法的特点,对儿科心肌病的诊治应用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忠东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脓毒症患儿血清清蛋白水平与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清蛋白水平与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2月~2006年12月ICU病房收治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患儿92例的资料,检测其血清清蛋白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35~50 g/L)及清蛋白下降组(<35 g/L),比较二组患儿循环功能及预后.结果 清蛋白水平下降组36例,出现循环功能障碍者23例(63.89%),死亡15例(41.67%);清蛋白正常组56例,出现循环功能障碍20例(35.71%),死亡8例(14.29%).清蛋白下降组循环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清蛋白水平正常组,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脓毒症患儿血清清蛋白水平与循环功能及预后有关,清蛋白水平越低,循环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作者:朱金兰;付丹;黄铁栓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