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效果及影响因素

黄柏枝;陈就好;麦润婵;王德胜

关键词:布洛芬, 婴儿, 早产, 动脉导管未闭
摘要: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影响.方法 选取发生症状性PDA早产儿42例,予口服或鼻饲布洛芬混悬滴剂,共3次,首剂10 mg/kg,于24、48 h后各予5 mg/kg.观察内容包括每一疗程布洛芬治疗的效果和总布洛芬治疗的终效果.记录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质量、日龄、婴儿的宫内发育状况、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首剂布洛芬应用时的日龄(h)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1个疗程治疗,PDA的关闭率为78.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终关闭PDA的总有效率为85.7%.患儿出生体质量和首次布洛芬应用时间对PDA的关闭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 ).而孕周、婴儿性别、应用布洛芬前PDA内径和胎儿的宫内发育状况,对布洛芬的使用效果无影响(P>0.05 ).结论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有良好效果,且较安全,其效果随着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增加而增强,首剂布洛芬应用时间越早,其PDA关闭率越高.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心肌病分子水平的定义和分类——2006年美国心脏病学会心肌病定义和分类专家建议

    以往应用的心肌病定义及分类方法已不能满足现代心脏病学要求,本文基于心肌病近10余年的研究进展,提出了新的心肌病定义,并按照疾病累计器官不同分成原发型和继发型心肌病二大类;原发型心肌病又包括遗传型、混合型及获得型3类.本文对各分型及亚类进行了描述,并分析了该新定义和分类方法的特点,对儿科心肌病的诊治应用有重要意义.

    作者:杜忠东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儿童室性心律失常的危险分层与处理

    儿童室性心律失常临床较常见,基于大量基础和临床研究,目前对室性心律失常治疗观点发生较大变化.首先须对室性心律失常进行危险分层,然后主要对潜在恶性室性心律失常和恶性心律失常患者在治疗原发病和改善心功能同时,应予以积极抗心律失常治疗,尽可能控制恶性心律失常,减少猝死发生.

    作者:李筠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新生儿左室心肌应变和应变率的定量分析

    目的 探讨足月和早产新生儿的左室心肌组织应变及应变率差异.方法 应用组织多普勒技术对足月新生儿和早产儿各21例左心室室间隔、前壁、侧壁、下壁进行不同节段间的收缩期应变、应变率比较.结果 足月和早产儿室间隔心尖段收缩期应变值分别为(-11.36±15.24)%、(-0.95±15.65)%,前壁中段的收缩期应变值分别为(-9.87±7.55)%、(-0.09±8.17)%,有显著性差异(Pa<0.05).足月和早产儿左室心肌室间隔心尖段收缩期应变率分别为(-3.15±2.04)/s、(-1.75±2.01)/s,有显著性差异(P<0.05).足月和早产儿左室收缩期心肌不同节段心肌应变及应变率有差异.结论 心肌应变率成像可作为评价新生儿局部心肌运动的新方法.

    作者:吴俊;吴本清;刘珍;卓卫华;熊奕;梁海南;吴瑛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烧伤并惊厥42例

    目的 探讨小儿烧伤后并发惊厥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0年3月~2006年3月收治42例发生惊厥的小儿烧伤患者病史资料、治疗经过及结果,分析不同病因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措施.结果 发生惊厥的原因为高热惊厥(57.1%)、低钠血症(19%)、代谢性酸中毒、低钙、低钾血症等.结论 烧伤早期补液得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引起惊厥原因,才能减少惊厥发生.

    作者:林海兵;杨中凯;孙书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效果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影响.方法 选取发生症状性PDA早产儿42例,予口服或鼻饲布洛芬混悬滴剂,共3次,首剂10 mg/kg,于24、48 h后各予5 mg/kg.观察内容包括每一疗程布洛芬治疗的效果和总布洛芬治疗的终效果.记录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质量、日龄、婴儿的宫内发育状况、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首剂布洛芬应用时的日龄(h)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1个疗程治疗,PDA的关闭率为78.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终关闭PDA的总有效率为85.7%.患儿出生体质量和首次布洛芬应用时间对PDA的关闭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 ).而孕周、婴儿性别、应用布洛芬前PDA内径和胎儿的宫内发育状况,对布洛芬的使用效果无影响(P>0.05 ).结论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有良好效果,且较安全,其效果随着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增加而增强,首剂布洛芬应用时间越早,其PDA关闭率越高.

    作者:黄柏枝;陈就好;麦润婵;王德胜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导管灌注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的疗效

    目的 观察导管灌注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复发性腮腺炎患儿用全身抗感染治疗和局部以庆大霉素为主的经腮腺导管灌注治疗,判定其疗效.结果 经治疗并经临床观察10个月~3年,痊愈率达92.3%,仅1例轻度复发.结论 导管灌注疗法能在腮腺区以较大的血药质量浓度达到佳的机械冲洗和有效的抑菌作用,是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有效方法.

    作者:王云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对高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 血HBsAg、HBeAg阳性及HBV DNA≥1×106拷贝/mL孕妇90例,分为拉米夫定组48例与对照组42例.拉米夫定组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二组孕妇于孕28周、分娩前、产后6个月,其新生儿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1、6个月检测HBsAg、HBeAg、HBsAb及HBV DNA.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出生24 h内HBsAg、HBV DAN阳性率分别为16.67%、18.75%,低于对照组40.48%、45.23%(Pa<0.05);拉米夫定组6月龄儿HBsAb阳性率81.25%高于对照组59.52%(P<0.05).二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能降低孕妇HBV DNA载量,减少HBV垂直传播率,安全有效.

    作者:冯慧芬;张淑凤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白细胞介素-18、肿瘤坏死因子-α、干扰素-γ水平及其相关性

    目的 研究细胞因子白细胞介素-18(IL-18)、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干扰素-γ(IFN-γ)在病毒性心肌炎(VM)患儿血清中水平及相互关系.方法 采用双抗体夹心ELISA方法检测72例VM患儿及25例健康儿童血清IL-18、TNF-α、IFN-γ水平.结果 1.VM组血清中IL-18、TNF-α、IFN-γ水平高于正常对照组,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2.VM组血清中IL-18与TNF-α呈直线正相关(r=0.35 P<0.05).结论 细胞因子IL-18、TNF-α、IFN-γ参与VM发病免疫过程,IL-18具有抗病毒作用,与TNF-α同样具有心肌免疫损伤可能.

    作者:杨楠;张宏艳;王静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心力衰竭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水平变化

    目的 探讨心力衰竭(HF)患儿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2(MMP-2)水平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 测定HF组和健康对照组的血清MMP-2和血浆N末端脑利钠肽(NT-proBNP)水平,同时分析HF组血清MMP-2与血浆NT-proBNP之间相关性.结果 HF组血清MMP-2水平显著高于健康对照组,且随心衰程度的加重而显著增加(P<0.01);MMP-2与NT-proBNP呈正相关(r=0.78 P<0.01).随访6个月发现, MMP-2>600 μg/L且NT-proBNP >500 pmol/L的HF患儿病死率和再入院率明显高于仅具二者之一者.结论 血清MMP-2参与HF的左室重塑,其血清水平的检测有助于动态评估HF病情严重程度及预后.

    作者:黄志伟;刘玉胜;耿秀娟;李宏向;李海永;邢莉;周会臻;顾婷婷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目的 评估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手术治疗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复杂心脏缺陷患儿体格发育[使用体质量、身高标准差记分法(SDS)]、易出现征象和求学入托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结果 体质量SDS:9例患儿低于参照人群平均值,1例高于参照人群平均值;身高SDS:10例均低于参照人群平均值;临床表现有发绀2例,气促9例,心脏听诊均有杂音;8例已到上学入托年龄患儿在家待学.结论 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低下,其防治重点在于出生前干预.

    作者:洪霙;蔡虹;池惠君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脓毒症患儿血清清蛋白水平与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关系

    目的 探讨脓毒症患儿血清清蛋白水平与循环功能及预后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02年12月~2006年12月ICU病房收治符合脓毒症诊断标准患儿92例的资料,检测其血清清蛋白水平,将其分为正常组(35~50 g/L)及清蛋白下降组(<35 g/L),比较二组患儿循环功能及预后.结果 清蛋白水平下降组36例,出现循环功能障碍者23例(63.89%),死亡15例(41.67%);清蛋白正常组56例,出现循环功能障碍20例(35.71%),死亡8例(14.29%).清蛋白下降组循环功能障碍发生率及病死率明显高于清蛋白水平正常组,二者具有显著性差异.结论 脓毒症患儿血清清蛋白水平与循环功能及预后有关,清蛋白水平越低,循环功能障碍的发生率越高,预后越差.

    作者:朱金兰;付丹;黄铁栓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儿童脑梗死44例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儿童脑梗死4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以感染为病因22例(占50%);外伤14例(占32%),脑血管畸形4例(占9%).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梗死位于顶叶者18例(占41%),额颞叶者14例(占32%),枕叶者8例(占18%),皮质下腔隙性梗死4例(占9%).44例中 40例基本治愈(占91%),4例显著进步(占9%),无1例恶化.结论 儿童脑梗死以感染为病因者多见,外伤其次,脑血管畸形者占一定比例;梗死部位以顶叶多见;预后较好.

    作者:常红娟;孟欣;张彬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快速心律失常儿童的射频导管消融治疗

    射频导管消融(RFCA)是近年来用于治疗快速心律失常介入的新方法.目前RFCA可相对安全有效地用于治疗儿童快速性快速心律失常,虽然RFCA在儿童快速心律失常应用在很多方面与成人类似,但由于小儿处于发育阶段,其心脏及血管内径相对较小,操作难度较大,永久并发症对儿童的影响较成人持久深远,需根据其特殊性,尤其是儿童临床特点、心导管操作、心内电生理特性与消融技术、适应证选择与并发症预防应严格掌握.射频消融初次成功后,心动过速复发率为3%~10%.并发症发生与手术医师的经验密切相关.

    作者:黄敏;陈秀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中药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SD幼鼠随机分成大黄治疗组、未治疗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UDCA+D组(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空白对照组;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灌胃建立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检测不同时间其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AL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制作肝组织匀浆,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大黄治疗组血清TB、DB、ALT、ALP及TB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a﹤0.05);中药大黄在退黄、降低ALP、TBA方面优于UDCA和UDCA+D组;未治疗组肝组织T-AOC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NO和MD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经大黄治疗后肝组织T-AOC明显高于未治疗组,NO和MD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 大黄能明显降低血清TB、DB、ALT、ALP及TBA水平,显著降低胆汁酸毒性作用,减轻肝损伤;大黄治疗肝内胆汁淤积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NO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细胞保护作用和提高抗氧化损伤能力有关.

    作者:黄延风;朱朝敏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卡维地洛尔治疗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

    目的 观察卡维地洛尔的临床疗效,探讨治疗剂量、方案及卡维地洛尔治疗小儿心内膜弹力纤维增生症(EFE)的安全性.方法 卡维地洛尔治疗EFE患儿18例.观察治疗后临床症状改善、心率变化、心功能改善、不良反应及患儿对卡维地洛尔耐受量.结果 卡维地洛尔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患儿射血分数(EF)、短轴缩短率(FS)、平均左室周径缩短率(Mvcf)显著提高,左室收缩期内径(LVDS)、左室质量(Lvmass)、室间隔厚度(IVSs)明显降低.结论 心功能Ⅱ~Ⅲ级EFE患儿对卡维地洛尔长期治疗具有良好耐受性.卡维地洛尔可降低心肌左室收缩末内径(LVDD)、IVSs和Lvmass,抑制心室重塑,明显提高EFE患儿心功能.

    作者:李荣;钱永如;易岂建;白永虹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的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3例AVM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血清TNF-α及IL-6水平,分析TNF-α及IL-6血清水平与儿童AVM发生的关系.结果 AVM组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526.7±32.9)和(3.23±0.53) m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83.1±27.5)和(1.63±0.22) mg/L,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临床治愈后,AVM组TNF-α及IL-6分别降至(407.3±34.4)和(1.97±0.29) 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AVM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明显增高,心肌炎治愈后降至正常,检测TNF-α及IL-6血清水平及变化有助于判断AVM患儿病情及心肌损害程度.

    作者:李艳;周文平;栾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动脉导管未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主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异常通道,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对于PDA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认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集中在血管活性物质、缺氧、离子通道、遗传因素与PDA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这对于早期干预和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吕瑛;张密林;解启莲;高磊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心律失常的机制及治疗

    术后心律失常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心脏外科手术后患病率与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不仅与部分先心病本身特殊的病理解剖及生理有关,且随外科技术的发展及新的外科技术采用而发生变化.先心病术后心律失常患者如治疗得当可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患病率及病死率.

    作者:李奋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骶尾部畸胎瘤50例

    目的 总结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 对1983年3月~2003年3月本院收治骶尾部畸胎瘤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结果 良性肿瘤86.0%(43/50),恶性14.0%(7/50).随访 1~10年,7例恶性患者均于术后1~2年死亡.良性患者中5例于手术后2年复发,复发率为11.5%.其中4例肿瘤恶变复发死亡.另37例良性患者术后发育正常,无大小便异常,盆底松弛现象2例.结论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以良性居多;良性畸胎瘤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完整切除是减少肿瘤复发和恶变关键.重视保存盆底完整和良好解剖修复,对提高术后功能性效果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吉宝;周勇;郭予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心衰)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心衰时异常的炎性反应细胞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体系.深入探讨细胞因子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并在临床实践中有目的应用影响细胞因子药物,以提高对心衰的治疗效果,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作者:王伟;王玉林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