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磷酸可待因、颠茄片联合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疗效

杨立彬;李树蕾

关键词:磷酸可待因, 颠茄, 腹泻, 难治性, 婴儿
摘要:目的 探讨磷酸可待因、颠茄片联合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效果.方法 年龄2个月~1岁、平均腹泻次数>7次/d患儿9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以微生态疗法及肠黏膜保护剂,治疗组56例加用小剂量磷酸可待因和颠茄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临床表现.结果 1个疗程对照组有效率为63%,治疗组有效率为96%,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27.928 P<0.005).治疗组腹痛、腹胀和黏液稀便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好转,24 h平均大便次数恢复正常,病程显著缩短.未观察到磷酸可待因呼吸抑制及成瘾性等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短期使用磷酸可待因、颠茄辅配合常规微生态疗法及肠黏膜保护剂,能显著缩短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治疗时间.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效果及影响因素

    目的 探讨口服布洛芬治疗早产儿动脉导管未闭(PDA)的疗效及其相关因素对治疗效果影响.方法 选取发生症状性PDA早产儿42例,予口服或鼻饲布洛芬混悬滴剂,共3次,首剂10 mg/kg,于24、48 h后各予5 mg/kg.观察内容包括每一疗程布洛芬治疗的效果和总布洛芬治疗的终效果.记录相关因素包括性别、体质量、日龄、婴儿的宫内发育状况、治疗前动脉导管内径、首剂布洛芬应用时的日龄(h)及不良反应等.结果 本组早产儿经布洛芬1个疗程治疗,PDA的关闭率为78.5%.经过2个疗程治疗后,终关闭PDA的总有效率为85.7%.患儿出生体质量和首次布洛芬应用时间对PDA的关闭效果有显著影响(P<0.05 ).而孕周、婴儿性别、应用布洛芬前PDA内径和胎儿的宫内发育状况,对布洛芬的使用效果无影响(P>0.05 ).结论 布洛芬对关闭早产儿PDA有良好效果,且较安全,其效果随着早产儿出生体质量增加而增强,首剂布洛芬应用时间越早,其PDA关闭率越高.

    作者:黄柏枝;陈就好;麦润婵;王德胜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烧伤并惊厥42例

    目的 探讨小儿烧伤后并发惊厥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0年3月~2006年3月收治42例发生惊厥的小儿烧伤患者病史资料、治疗经过及结果,分析不同病因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措施.结果 发生惊厥的原因为高热惊厥(57.1%)、低钠血症(19%)、代谢性酸中毒、低钙、低钾血症等.结论 烧伤早期补液得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引起惊厥原因,才能减少惊厥发生.

    作者:林海兵;杨中凯;孙书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11例

    目的 分析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6年10月在本院诊断和治疗11例NVM患儿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结果、误诊情况、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果 11例中7例NVM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3例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8例有收缩期杂音;2例心肌酶谱升高;10例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心肌缺血6例;胸部X线检查示5例心脏扩大;均经心脏彩超确诊,其中左心室病变9例、右心室病变1例、双心室均病变1例;5例并其他心脏畸形;随访(30.12±10.66)个月,5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5例应用地高辛治疗有效,1例右室病变者无症状.结论 NVM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NVM的主要诊断手段;NVM预后差,以左心室病变者为甚.

    作者:王德亮;齐凤芹;王会芹;徐桂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川崎病(KD)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近年来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KD的发病与细菌超抗原致病学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活化等有关.K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作者:孙景辉;翟淑波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细胞因子与心力衰竭

    越来越多的研究已经证实细胞因子在心力衰竭(心衰)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中起重要作用,心衰时异常的炎性反应细胞因子互相影响,互相制约,形成错综复杂的网络体系.深入探讨细胞因子在心衰发生发展过程中所起作用,并在临床实践中有目的应用影响细胞因子药物,以提高对心衰的治疗效果,已成为目前研究的一个热点.

    作者:王伟;王玉林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东莞地区1 782例儿童活检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各种疾病在东莞地区儿童中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近5年来经病理检查证实1 782例儿童活检病例,分析其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先天性畸形、炎性反应性疾病、瘤样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等发病特点.结果 炎性反应性疾病占首位(44.61%),瘤样病变占第2位(25.03%),良性肿瘤占第3位(23.34%),先天性畸形占第4位(5.22%),恶性肿瘤占第5位(1.80%).在炎性反应性疾病中以阑尾炎、慢性扁桃体炎及结核病多见;瘤样病变中以囊肿性病变及息肉性病变多见;良性肿瘤以脉管性肿瘤、毛母质瘤及骨软骨肿瘤多见;先天性畸形以耳前瘘管、肠憩室及肠重复多见;恶性肿瘤以软组织肉瘤、恶性外周神经肿瘤及霍奇金病多见.结论 儿童疾病发生在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等方面区别于成人,有其自身特点.

    作者:李玉凤;何建芳;刘旭明;谢树瑞;康东平;田学武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356例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356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术后7 d内,3、6和12个月时的心律失常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术中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35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窦性停搏2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室传导阻滞14例,其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术后7 d内发生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1例,室性期前收缩3例,阵发性室上速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经股静脉插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器.术后3~12个月共发现2例新发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术中操作规范、及时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周谨;王震;张密林;解启莲;高蕾;额尔敦高娃;谭惠莲;刘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36例

    目的 探讨儿童特发性室性心动过速(IVT)的临床特点及诊治方法.方法 对2003年11月~2006年12月在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确诊为IVT的36例患儿的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及治疗方法进行回顾性分析,并进行统计学处理.结果 IVT以年长儿童多见,平均年龄7岁8个月,男女比例为1.11,根据起源部位分为左室间隔部室速(ILVT)和右室流出道室速(RVOT VT),心电图表现以右束支阻滞形态为主23例(63.8%),为左室型室速;呈左束支阻滞图形13例(36%),为右室型室速.左室型23例中胸闷、心悸15例(41.6%),晕厥发作2例(5.5%);右室型13例中心悸3例(8.3%),乏力1例(2.7%),余9例(25%)无明显临床症状.左室型室速临床表现较右室型室速重,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左室型室速6例(15次)用维拉帕米有效,10例(17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1例(1次)使用胺碘酮有效,2例(3次)行体外同步直流电击复律有效.右室型1例(1次)使用艾司洛尔有效,3例(2次)使用普罗帕酮有效.23例(63%)行射频消融治疗,室速消失.行射频消融治疗病例较长期服药的复发率低,二者比较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结论 IVT临床表现大多较轻,但亦有心力衰竭和晕厥发作,准确分型有利于准确用药,射频消融为较好治疗方法.

    作者:王勤;袁越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磷酸可待因、颠茄片联合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疗效

    目的 探讨磷酸可待因、颠茄片联合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效果.方法 年龄2个月~1岁、平均腹泻次数>7次/d患儿9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以微生态疗法及肠黏膜保护剂,治疗组56例加用小剂量磷酸可待因和颠茄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临床表现.结果 1个疗程对照组有效率为63%,治疗组有效率为96%,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27.928 P<0.005).治疗组腹痛、腹胀和黏液稀便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好转,24 h平均大便次数恢复正常,病程显著缩短.未观察到磷酸可待因呼吸抑制及成瘾性等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短期使用磷酸可待因、颠茄辅配合常规微生态疗法及肠黏膜保护剂,能显著缩短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治疗时间.

    作者:杨立彬;李树蕾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先天性心脏病患儿术后心律失常的机制及治疗

    术后心律失常是先天性心脏病(先心病)患儿心脏外科手术后患病率与病死率高的主要原因之一.术后心律失常发生的机制不仅与部分先心病本身特殊的病理解剖及生理有关,且随外科技术的发展及新的外科技术采用而发生变化.先心病术后心律失常患者如治疗得当可长期维持窦性心律,减少患病率及病死率.

    作者:李奋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骶尾部畸胎瘤50例

    目的 总结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 对1983年3月~2003年3月本院收治骶尾部畸胎瘤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结果 良性肿瘤86.0%(43/50),恶性14.0%(7/50).随访 1~10年,7例恶性患者均于术后1~2年死亡.良性患者中5例于手术后2年复发,复发率为11.5%.其中4例肿瘤恶变复发死亡.另37例良性患者术后发育正常,无大小便异常,盆底松弛现象2例.结论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以良性居多;良性畸胎瘤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完整切除是减少肿瘤复发和恶变关键.重视保存盆底完整和良好解剖修复,对提高术后功能性效果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吉宝;周勇;郭予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对高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 血HBsAg、HBeAg阳性及HBV DNA≥1×106拷贝/mL孕妇90例,分为拉米夫定组48例与对照组42例.拉米夫定组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二组孕妇于孕28周、分娩前、产后6个月,其新生儿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1、6个月检测HBsAg、HBeAg、HBsAb及HBV DNA.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出生24 h内HBsAg、HBV DAN阳性率分别为16.67%、18.75%,低于对照组40.48%、45.23%(Pa<0.05);拉米夫定组6月龄儿HBsAb阳性率81.25%高于对照组59.52%(P<0.05).二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能降低孕妇HBV DNA载量,减少HBV垂直传播率,安全有效.

    作者:冯慧芬;张淑凤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儿童脑梗死44例的临床特点

    目的 探讨儿童脑梗死的病因和临床特点.方法 对儿童脑梗死44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总结其病因、临床表现、实验室检查、临床疗效及预后.结果 以感染为病因22例(占50%);外伤14例(占32%),脑血管畸形4例(占9%).临床表现复杂多样,梗死位于顶叶者18例(占41%),额颞叶者14例(占32%),枕叶者8例(占18%),皮质下腔隙性梗死4例(占9%).44例中 40例基本治愈(占91%),4例显著进步(占9%),无1例恶化.结论 儿童脑梗死以感染为病因者多见,外伤其次,脑血管畸形者占一定比例;梗死部位以顶叶多见;预后较好.

    作者:常红娟;孟欣;张彬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

    目的 探讨中药大黄对幼鼠肝内胆汁淤积的作用机制.方法 90只SD幼鼠随机分成大黄治疗组、未治疗组、熊去氧胆酸(UDCA)组、UDCA+D组(熊去氧胆酸联合泼尼松)、空白对照组;用α-萘异硫氰酸酯(ANIT)灌胃建立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检测不同时间其血清总胆红素(TB)、结合胆红素(DB)、ALT、碱性磷酸酶(ALP)和总胆汁酸(TBA)水平;制作肝组织匀浆,检测肝组织一氧化氮(NO)、丙二醛(MDA)、总抗氧化能力(T-AOC)水平.结果 实验结果表明成功构建幼鼠胆汁淤积性黄疸模型.大黄治疗组血清TB、DB、ALT、ALP及TB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a﹤0.05);中药大黄在退黄、降低ALP、TBA方面优于UDCA和UDCA+D组;未治疗组肝组织T-AOC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而NO和MDA明显高于空白对照组,经大黄治疗后肝组织T-AOC明显高于未治疗组,NO和MDA明显低于未治疗组(P<0.05).结论 大黄能明显降低血清TB、DB、ALT、ALP及TBA水平,显著降低胆汁酸毒性作用,减轻肝损伤;大黄治疗肝内胆汁淤积作用机制可能与降低肝组织NO水平、减轻脂质过氧化反应、增强细胞保护作用和提高抗氧化损伤能力有关.

    作者:黄延风;朱朝敏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

    目的 研究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治疗儿童慢性乙型肝炎的效果.方法 84例慢性乙型肝炎患儿随机分为二组.治疗组采用氧化苦参碱联合干扰素α-2b治疗,对照组予干扰素α-2b,治疗3、6个月后观察肝功能、HBV DNA及HBeAg转阴率变化.结果 治疗3和6个月二组临床症状、肝功能均明显改善,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0.01);治疗6个月HBeAg和HBV DNA转阴率治疗组高于对照组(P<0.05,0.01).结论 氧化苦参碱和干扰素联用在改善慢性乙型肝炎患儿肝功能及HBeAg和HBV DNA转阴率方面具有协同作用.

    作者:宋新文;高海丽;申保生;王宏伟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L-精氨酸对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目的 探讨L-精氨酸(L-Arg)加入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18例,随机分为对照(C组)和L-Arg组(L组)各9例,L组停搏液中加入L-Arg 5 g/L(24 mmol/L),C组停搏液中加入相同容积9 g/L盐水.分别于诱导后(基础值,T0)、主动脉开放30 min(T1)、停体外循环(CPB)6 h(T2)、停CPB 24 h(T3)抽取动脉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记录观察指标.结果 二组血浆cTnI、MDA水平及SOD活性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5 g/L L-Arg的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无影响.

    作者:王俊霞;高金贵;李浩;郄娜;王玲芹;王会茹;张丽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水通道蛋白4在脂多糖致大鼠脑水肿的表达及与血脑脊液屏障的关系

    目的 观察脂多糖(LPS)致幼年大鼠感染性脑水肿后水通道蛋白4 mRNA(AQP4 mRNA)的表达变化,探讨其作用机制.方法 将50只幼鼠随机分为内毒素组(40只)和对照组(10只),内毒素组又按时间点分为6、12、24及48 h 4个亚组,每组均为10只.于预定时间点处死动物,制备脑组织标本.用干湿重法测定不同时间点脑组织含水量,甲酰胺法测定伊文思蓝(EB)水平,RT-PCR技术检测脑组织内AQP4 mRNA的表达.结果 内毒素组脑组织含水量和EB水平明显高于对照组.LPS注射后6 h,脑组织AQP4 mRNA水平的表达均明显增加,12 h时达高峰,各时间点与对照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1).结论 感染性脑水肿后脑组织中AQP4 mRNA的表达增加,且与血脑脊液屏障的破坏程度呈正相关.

    作者:王怀立;金润铭;李玉勤;禚志红;田培超;樊香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围术期心律失常的原因及防治

    目的 探讨小儿心内直视手术后心律失常发生原因及防治措施.方法 对310例小儿心内直视术后出现心律失常情况进行回顾性分析.激动起源异常275例(88.7%),针对病因诱因简单处理,使用常规抗心律失常药物即奏效.激动传导异常35例(11.3%),药物治疗加术中及早临时起博器应用,必要时置永久起搏器.结果 本组2例完全性心内膜垫缺损出现室颤治疗无效死亡,余均临床治愈.结论 心内直视手术术后心律失常多与心内复杂畸形并心房过度扩张、巨大室间隔缺损、术中主动脉阻断时间过长、术中心肌保护差、钾代谢失衡者等因素有关;治疗应强调合理应用抗心律失常药物和及时应用临时起搏器.

    作者:孙英民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双歧三联活菌并哺乳习惯改变干预母乳性黄疸的疗效

    目的 观察双歧三联活菌并哺乳习惯改变干预母乳性黄疸(BMJ)的效果.方法 BMJ患儿50例.随机分为干预和对照组各25例.干预组口服双歧三联活菌,并增加哺乳次数;对照组采用蓝光照射及苯巴比妥口服,按需哺乳;记录每日患儿进乳及排便次数;检测日均胆红素下降值及平均治疗时间.结果 干预组大便次数较对照组增加(P<0.01),日均胆红素下降、治愈时间无显著性差异(Pa>0.05),无不良反应.结论 双歧三联活菌口服并增加哺乳次数治疗BMJ安全有效,勿需中断母乳喂养,可作为一种减轻BMJ干预方法.

    作者:丁黎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胰腺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体系的建立

    胰腺干细胞具有自我更新和多向分化潜能,常规的培养方法存在易分化的问题.在饲养层条件下对胰腺干细胞进行连续传代培养,可获得纯度高、保持未分化状态和高度增殖能力胰腺干细胞.本文对饲养层条件下胰腺干细胞体外扩增培养体系建立的现状作一综述,为实验室建立胰腺干细胞系确定理论基础.

    作者:袁路;陈维平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