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L-精氨酸对婴幼儿室间隔缺损修补术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的影响

王俊霞;高金贵;李浩;郄娜;王玲芹;王会茹;张丽霞

关键词:左旋精氨酸, 婴幼儿, 心肌, 缺血再灌注损伤
摘要:目的 探讨L-精氨酸(L-Arg)加入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心肌缺血/再灌注的影响.方法 择期行室间隔缺损(VSD)修补术患儿18例,随机分为对照(C组)和L-Arg组(L组)各9例,L组停搏液中加入L-Arg 5 g/L(24 mmol/L),C组停搏液中加入相同容积9 g/L盐水.分别于诱导后(基础值,T0)、主动脉开放30 min(T1)、停体外循环(CPB)6 h(T2)、停CPB 24 h(T3)抽取动脉血,测血浆心肌肌钙蛋白I(cTnI)、丙二醛(MDA)、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水平,记录观察指标.结果 二组血浆cTnI、MDA水平及SOD活性同时点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二组观察指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含5 g/L L-Arg的心脏停搏液对婴幼儿心肌缺血/再灌注损伤无影响.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相关文献
  • 川崎病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川崎病(KD)主要累及中小动脉,特别是冠状动脉,可形成冠状动脉瘤或扩张,冠状动脉狭窄或血栓,甚至导致心肌梗死,是儿童后天性心脏病常见的原因.近年来临床和流行病学资料表明,KD的发病与细菌超抗原致病学说、T细胞介导的免疫应答、血管内皮功能障碍、血小板活化等有关.KD是一种免疫介导的全身性血管炎.

    作者:孙景辉;翟淑波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拉米夫定阻断乙型肝炎病毒母婴传播的作用

    目的 探讨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对高乙型肝炎病毒(HBV) DNA载量孕妇HBV垂直传播的阻断作用.方法 血HBsAg、HBeAg阳性及HBV DNA≥1×106拷贝/mL孕妇90例,分为拉米夫定组48例与对照组42例.拉米夫定组自孕28周起口服拉米夫定.二组孕妇于孕28周、分娩前、产后6个月,其新生儿生后24 h内免疫接种前、1、6个月检测HBsAg、HBeAg、HBsAb及HBV DNA.结果 拉米夫定组孕妇分娩前HBV DNA显著下降(P<0.05),其新生儿出生24 h内HBsAg、HBV DAN阳性率分别为16.67%、18.75%,低于对照组40.48%、45.23%(Pa<0.05);拉米夫定组6月龄儿HBsAb阳性率81.25%高于对照组59.52%(P<0.05).二组孕妇及其新生儿未发现有不良反应.结论 妊娠晚期应用拉米夫定能降低孕妇HBV DNA载量,减少HBV垂直传播率,安全有效.

    作者:冯慧芬;张淑凤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辛伐他汀干预大鼠高肺血流所致肺动脉高压的机制

    目的 了解辛伐他汀干预高肺血流所致肺动脉高压(PH)的作用机制.方法 对大鼠行腹主动脉-下腔静脉分流术建立高肺血流所致PH动物模型,予辛伐他汀片2 mg/(kg·d)干预11周后行肺动脉压力测定、检测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和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并与无分流组和分流组比较.结果 辛伐他汀能较好的降低肺动脉压力, 辛伐他汀组大鼠肺动脉压力明显低于分流组大鼠;辛伐他汀能很好的诱导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辛伐他汀组大鼠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分流组和无分流组(Pa<0.01);而辛伐他汀组大鼠的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率明显低于分流组和无分流组(Pa<0.01).结论 辛伐他汀通过诱导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凋亡和抑制肺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对高肺血流导致的PH起较好的干预作用.

    作者:文德;王敏;宋志强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导管灌注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炎的疗效

    目的 观察导管灌注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炎临床疗效.方法 对13例复发性腮腺炎患儿用全身抗感染治疗和局部以庆大霉素为主的经腮腺导管灌注治疗,判定其疗效.结果 经治疗并经临床观察10个月~3年,痊愈率达92.3%,仅1例轻度复发.结论 导管灌注疗法能在腮腺区以较大的血药质量浓度达到佳的机械冲洗和有效的抑菌作用,是治疗儿童复发性腮腺炎有效方法.

    作者:王云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11例

    目的 分析小儿心肌致密化不全(NVM)的临床特征.方法 对1999年10月~2006年10月在本院诊断和治疗11例NVM患儿临床表现、心电图和心脏彩超结果、误诊情况、治疗及随访结果进行综合分析和总结.结果 11例中7例NVM以心功能不全为主要表现,3例主要表现为心律失常;8例有收缩期杂音;2例心肌酶谱升高;10例心电图异常,表现为心肌缺血6例;胸部X线检查示5例心脏扩大;均经心脏彩超确诊,其中左心室病变9例、右心室病变1例、双心室均病变1例;5例并其他心脏畸形;随访(30.12±10.66)个月,5例死于顽固性心力衰竭,5例应用地高辛治疗有效,1例右室病变者无症状.结论 NVM临床表现多样,易误诊;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是NVM的主要诊断手段;NVM预后差,以左心室病变者为甚.

    作者:王德亮;齐凤芹;王会芹;徐桂霞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52例

    目的 探讨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动脉导管未闭(PDA)的应用价值.方法 1998年1月~2005年10月对52例1~15岁PDA患儿行左腋下直小切口胸膜外手术治疗.手术采用左侧腋中线切口,切开第3、4肋间肌肉,向前推开胸膜及肺,游离动脉导管,双道结扎线结扎,结扎线间贯穿缝合1针,术后不放置胸腔引流管.结果 1例结扎动脉导管后因升压过快过高导致心跳骤停,扩大切口切开胸膜和心包行心脏按摩成功,余患儿均手术顺利.术后超声未见残余分流,随访1~5年无死亡.结论 该术式具有损伤小、不破坏胸廓连续性、瘢痕隐蔽、安全性高、出血少、疼痛轻、恢复快等优点.但较粗大动脉导管需切断缝合者慎用.

    作者:石秀霞;雷威;郑秀芹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术后生活质量评估

    目的 评估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手术治疗的生活质量.方法 对10例经手术治疗的复杂心脏缺陷患儿体格发育[使用体质量、身高标准差记分法(SDS)]、易出现征象和求学入托情况进行综合评估. 结果 体质量SDS:9例患儿低于参照人群平均值,1例高于参照人群平均值;身高SDS:10例均低于参照人群平均值;临床表现有发绀2例,气促9例,心脏听诊均有杂音;8例已到上学入托年龄患儿在家待学.结论 复杂先天性心脏缺陷患儿手术治疗后生活质量低下,其防治重点在于出生前干预.

    作者:洪霙;蔡虹;池惠君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磷酸可待因、颠茄片联合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疗效

    目的 探讨磷酸可待因、颠茄片联合治疗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效果.方法 年龄2个月~1岁、平均腹泻次数>7次/d患儿96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40例予以微生态疗法及肠黏膜保护剂,治疗组56例加用小剂量磷酸可待因和颠茄片,观察治疗前后患儿临床表现.结果 1个疗程对照组有效率为63%,治疗组有效率为96%,二组比较有显著差异(χ2=27.928 P<0.005).治疗组腹痛、腹胀和黏液稀便等症状较对照组明显好转,24 h平均大便次数恢复正常,病程显著缩短.未观察到磷酸可待因呼吸抑制及成瘾性等不良反应.结论 小剂量、短期使用磷酸可待因、颠茄辅配合常规微生态疗法及肠黏膜保护剂,能显著缩短婴幼儿难治性腹泻的治疗时间.

    作者:杨立彬;李树蕾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叶酸缺乏对孕鼠子代心脏发育中糖原合成酶激酶3β表达影响

    目的 探讨孕鼠叶酸缺乏(FD)对子代心脏发育过程中GSK3β基因表达的影响.方法 成熟雌性SD大鼠36只随机分为实验和对照组各18只,分别喂以缺乏叶酸和添加叶酸纯合饲料.2周后与成熟SD雄性大鼠交配,分别取孕13.5、17.5 d胚胎鼠及新生鼠心脏.用逆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PCR)检测GSK3β基因mRNA表达.结果 GSK3β mRNA在孕13.5、17.5 d胚胎心脏及新生鼠心脏中的表达量,实验组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a<0.05).结论 叶酸缺乏可影响GSK3β基因表达水平,可能导致心脏发生发育中形态改变,造成心脏功能缺陷.

    作者:张锦文;韩树萍;郭锡镕;顾筱琪;彭宇竹;刘茹;李静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膜部室间隔缺损介入封堵术心律失常356例

    目的 探讨室间隔缺损(VSD)介入治疗心律失常的发生及其防治措施.方法 对356例先天性心脏病VSD患者在介入治疗术中,术后7 d内,3、6和12个月时的心律失常进行记录和分析.结果 术中新出现的心律失常有室性心律失常356例,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12例,右束支传导阻滞15例,左束支传导阻滞4例,窦性停搏2例,窦性心动过缓10例,房室传导阻滞14例,其中Ⅱ度房室传导阻滞2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术后7 d内发生心律失常:房性期前收缩1例,室性期前收缩3例,阵发性室上速2例,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6例,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5例,Ⅲ度房室传导阻滞4例,2例经股静脉插入人工心脏临时起搏器.术后3~12个月共发现2例新发的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结论 心律失常是VSD封堵术的常见并发症;术中操作规范、及时药物治疗可有效减少和避免心律失常发生.

    作者:周谨;王震;张密林;解启莲;高蕾;额尔敦高娃;谭惠莲;刘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急性病毒性心肌炎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白细胞介素-6水平变化的意义

    目的 探讨急性病毒性心肌炎(AVM)患儿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及白细胞介素-6(IL-6)水平变化的意义.方法 应用放射免疫法(RIA)和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检测53例AVM患儿及20例健康儿童血清TNF-α及IL-6水平,分析TNF-α及IL-6血清水平与儿童AVM发生的关系.结果 AVM组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水平分别为(526.7±32.9)和(3.23±0.53) mg/L,健康对照组分别为(383.1±27.5)和(1.63±0.22) mg/L,二组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a<0.05);临床治愈后,AVM组TNF-α及IL-6分别降至(407.3±34.4)和(1.97±0.29) mg/L,与健康对照组比较均无显著性差异(Pa>0.05).结论 AVM患儿急性期血清TNF-α和IL-6明显增高,心肌炎治愈后降至正常,检测TNF-α及IL-6血清水平及变化有助于判断AVM患儿病情及心肌损害程度.

    作者:李艳;周文平;栾斌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动脉导管未闭发病机制研究进展

    动脉导管未闭(PDA)是主肺动脉之间的一种先天性异常通道,是由多种因素参与复杂的病理生理过程,目前对于PDA发病机制和病理变化认识尚不完全清楚,主要集中在血管活性物质、缺氧、离子通道、遗传因素与PDA之间的相互影响和制约关系,这对于早期干预和指导治疗提供一定的理论依据.

    作者:吕瑛;张密林;解启莲;高磊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骶尾部畸胎瘤50例

    目的 总结小儿骶尾部畸胎瘤的特点与外科治疗.方法 对1983年3月~2003年3月本院收治骶尾部畸胎瘤患者50例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均经手术治疗,病理检查证实.结果 良性肿瘤86.0%(43/50),恶性14.0%(7/50).随访 1~10年,7例恶性患者均于术后1~2年死亡.良性患者中5例于手术后2年复发,复发率为11.5%.其中4例肿瘤恶变复发死亡.另37例良性患者术后发育正常,无大小便异常,盆底松弛现象2例.结论 小儿骶尾部畸胎瘤以良性居多;良性畸胎瘤术后复发率较高,手术完整切除是减少肿瘤复发和恶变关键.重视保存盆底完整和良好解剖修复,对提高术后功能性效果有积极意义.

    作者:刘吉宝;周勇;郭予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不同剂量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的保护效应

    目的 研究不同剂量卡托普利对病毒性心肌炎小鼠心肌线粒体结构和ATP酶活性变化的影响.方法 雄性Balb/c小鼠随机分为柯萨奇病毒B3(CVB3)感染组、CVB3感染加不同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10、30、100 mg/kg,2次/d)和对照组.d14电镜观察线粒体超微结构,生化方法测定线粒体Na+-K+-ATP酶、Ca2+-ATP酶活性.结果 各剂量卡托普利治疗组线粒体膜Na+-K+-ATP酶、Ca2+-ATP酶活性均较感染组高,但小剂量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且线粒体溶解破坏,失去完整性;中、大剂量组差异具有显著性(P<0.01),且线粒体结构改变与同病变期感染组比较明显较轻.结论 小剂量卡托普利治疗无明显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中、大剂量卡托普利心肌线粒体保护效应明显.

    作者:邓巍;江端;王世红;黄星原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胃畸胎瘤临床影像学特点

    目的 探讨小儿胃畸胎瘤的诊断、影像特点、治疗及预后.方法 对本院1997年3月~2006年10月收治的4例小儿胃畸胎瘤,结合文献报道,回顾性地分析其临床及影像特点.结果 4例均行手术治疗,肿瘤完整切除,胃修补成形术.位于胃小弯、胃大弯各1例,位于胃底2例,胃壁均有充盈缺损.经B超或CT检查,囊性肿块3例,实质性肿块1例.1例左肾移位,脾脏受压,腹腔镜检1例,证实为囊性畸胎瘤.结论 小儿胃畸胎瘤多为良性,经手术治疗后,多无复发且预后良好,临床特征和影像特点是早期诊疗的关键.

    作者:马新瑜;李瑞珍;罗正利;卞红强;黄茂华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血小板参数对川崎病诊断和预后判断的意义

    目的 观察川崎病(KD)患儿血小板参数变化并分析其对KD诊断和判断预后的意义.方法 对确诊为KD病的23例患儿分别测定其急性期即入院发热时及恢复早期即热退1周内血小板数(PLT)、平均血小板体积(MPV)、血小板分布宽度(PDW)、血小板压积(PCT),同时测定33例同期年龄相仿发热患儿(非KD及血液系统疾病)以上血小板参数作为对照.KD患儿均行心脏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对有和无冠状动脉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分别进行比较.并对血小板各参数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KD患儿PLT、PCT升高,恢复早期较急性期更显著(P<0.001).冠状动脉异常患儿与无异常患儿血小板参数比较无显著差异性(P>0.05).PLT与MPV、PDW呈负相关(r=0.358,0.268 Pa<0.05);MPV与PDW,PLT与PCT呈正相关(r=0.428,0.945 Pa<0.001);MPV与PCT无相关性(r=0.071 P>0.05).结论 血小板参数变化对KD诊断有非常重要意义,但是否能以血小板参数变化程度来判断病情恢复程度及预后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胡宇伟;周传新;陈莉桦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小儿烧伤并惊厥42例

    目的 探讨小儿烧伤后并发惊厥的原因及预防.方法 回顾性分析本科2000年3月~2006年3月收治42例发生惊厥的小儿烧伤患者病史资料、治疗经过及结果,分析不同病因的病理生理及治疗措施.结果 发生惊厥的原因为高热惊厥(57.1%)、低钠血症(19%)、代谢性酸中毒、低钙、低钾血症等.结论 烧伤早期补液得当,维持水、电解质及酸碱平衡,控制引起惊厥原因,才能减少惊厥发生.

    作者:林海兵;杨中凯;孙书玉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辛伐他汀对大鼠实验性高原性肺动脉高压肺血管重构的影响

    目的 研究辛伐他汀对高原性肺动脉高压(PH)大鼠肺血管重构的影响.方法 健康雄性SD大鼠40只.体质量180~230 g.随机分为4组:对照组(N);高原环境低压低氧模型组(H+P);辛伐他汀低剂量干预组(H+L):2 mg/(kg·d);辛伐他汀高剂量干预组(H+H):20 mg/(kg·d);除N组外,其他组置于减压舱,模拟海拔5 000 m高原,23 h/d,持续21 d;N组在吊压环境中正常饲养3周.分别测定各组肺动脉压、右心室肥大指数;光镜观察肺小动脉管壁厚度百分比、肺非肌性小动脉肌化程度、肺小血管管壁细胞增殖度及新生内膜产生.结果 1.除新生内膜指标外,H+P组各项指标均高于余3组(Pa<0.01);2.H+L与H+H组各指标比较无统计学差异(Pa>0.05);3.各组均无新生内膜产生.结论 辛伐他汀对低压缺氧所致高原性PH及肺血管重构有防治作用,低压缺氧不能造成新生内膜增生.

    作者:赵珊珊;周同甫;刘斌;石坤;王献民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胎儿肺内胚窦瘤1例

    患儿,女,孕龄31周,第1胎,第1产,因母亲完全性前置胎盘临产,于孕31周末时剖宫产取出,产出时重度窒息,全身发绀,无自主呼吸,5 min Apgar评分2分,经抢救出现自主呼吸,发绀渐好转,18 h后呼吸、心跳突然停止,抢救无效死亡.尸检在左肺上叶发现一灰白、灰红色肿物,大小4.5 cm ×4.0 cm×3.5 cm,肿物与周围组织分界不清,部分与胸壁黏连,切面鱼肉样,质软.显微镜检查:主要为弥散成片的腺囊状结构,细胞呈扁平、矮柱状;部分区域呈实性,且可见腺管状结构;部分切片上可见基底膜样物.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甲胎蛋白(AFP)阳性.诊断为肺内胚窦瘤.

    作者:栗安刚 刊期: 2007年第13期

  • 东莞地区1 782例儿童活检病理分析

    目的 了解各种疾病在东莞地区儿童中的发病特点和规律.方法 统计近5年来经病理检查证实1 782例儿童活检病例,分析其性别、年龄、病理类型(先天性畸形、炎性反应性疾病、瘤样病变、良性肿瘤、恶性肿瘤)等发病特点.结果 炎性反应性疾病占首位(44.61%),瘤样病变占第2位(25.03%),良性肿瘤占第3位(23.34%),先天性畸形占第4位(5.22%),恶性肿瘤占第5位(1.80%).在炎性反应性疾病中以阑尾炎、慢性扁桃体炎及结核病多见;瘤样病变中以囊肿性病变及息肉性病变多见;良性肿瘤以脉管性肿瘤、毛母质瘤及骨软骨肿瘤多见;先天性畸形以耳前瘘管、肠憩室及肠重复多见;恶性肿瘤以软组织肉瘤、恶性外周神经肿瘤及霍奇金病多见.结论 儿童疾病发生在年龄、性别及病理类型等方面区别于成人,有其自身特点.

    作者:李玉凤;何建芳;刘旭明;谢树瑞;康东平;田学武 刊期: 2007年第13期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中华实用儿科临床杂志

主管:中国科学技术协会

主办:中华医学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