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珂
目的通过对不同菌株类型幽门螺杆菌(Hp)感染儿童胃肠黏膜病理组织学改变进行对比研究,了解其早期致病性.方法采用Western-Blot免疫印迹法对Hp阳性72例及Hp阴性36例患儿进行Hp血清学菌株分型,并参照悉尼胃炎分类标准,对Hp菌株类型感染患儿胃肠黏膜进行病理组织学对比研究.通过黏膜病理炎症程度、活动性、淋巴滤泡形成及上皮化生等方面进行评价.结果本组HpⅠ型高毒力菌株检出率68.1%(49例),中间型Hp菌株27.7%(20例),Ⅱ型低毒力菌株4.2%(3例).对Hp毒力菌株进行病理组织学观察,发现HpⅠ型与中间型菌株在致胃窦黏膜组织炎症活动性方面,有显著性差异(P<0.01);HpⅠ型较中间型菌株在致十二指肠球部黏膜组织炎性及炎症活动性方面均明显增强(P均<0.01).HpⅡ型感染患儿3例,1例为窦部、2例为球部轻度炎症,均无活动性炎性表现.HpⅠ型高毒力菌株至胃窦黏膜淋巴滤泡发生率44.8%,较中间型(15.0%)显著增高(P<0.05).HpⅠ型与中间型菌株感染黏膜萎缩、肠上皮化生方面无显著差异.结论本地区儿童Hp感染菌株类型以Ⅰ型高毒力菌株为主,同时存在中间型及Ⅱ型低毒力菌株感染.Hp感染早期阶段已出现胃肠黏膜活动性炎性改变.
作者:朱莉;靳蓉;庞勤辉;王鸿娟;李慧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可溶性细胞间黏附分子-1(sICAM-1)在儿童哮喘发病机制中的作用.方法采用ELISA双抗体夹心法测定16例哮喘患儿急性发作期血清中sICAM-1水平,以10例健康儿童为对照.结果哮喘患儿发作期血清sICAM-1明显高于对照组(P<0.001).且sICAM-1与IgE呈显著正相关(r=0.603 P<0.05).结论sICAM-1参与哮喘的发病,并可作为哮喘发病的检测指标.
作者:刘晨;刘明娜;张华;张松岩;王丽群;唐建民;张凤蕴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治疗反复呼吸道感染(RRI)的疗效.方法对36例RRI患儿肌肉注射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隔日1次,1mL/次,18次为1个疗程.疗程结束后,门诊随访其呼吸道感染情况.结果34例(94.4%)在疗程结束后呼吸道感染的次数明显减少,病程明显缩短,广谱抗生素使用减少.结论卡介菌多糖核酸注射液对治疗RRI有良好疗效.
作者:杨珂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纳洛酮与东莨菪碱联合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的疗效.方法原发性呼吸暂停早产儿48例,随机分为治疗组26例和对照组22例.在常规综合治疗的基础上,对照组用氨茶碱,首次负荷量5 mg/kg;12 h后予维持量5 mg/(kg·d),分2次静脉滴注.治疗组用纳洛酮注射液,以10 μg/(kg·h)的速度经微量输液泵持续静脉注射,东莨菪碱0.01~0.03mg/(kg·次),开始1 h静注1次,呼吸暂停次数减少后改为0.01 mg/(kg·次),6 h/次.结果治疗组显效率、总有效率分别为65.4%和88.5%,对照组分别为36.4%、59.0%.两组显效率、总有效率比较均有显著差异(x2=4.022,5.483 P均<0.05).结论纳洛酮与东莨菪碱联合治疗早产儿原发性呼吸暂停疗效优于单用氨茶碱.
作者:李凤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新生儿疾病甘胆酸(CG)、透明质酸(HA)、Ⅲ型前胶原(PCⅢ)检测的临床意义.方法应用放射免疫分析法测定49例新生儿疾病患者血清CG、HA、PCⅢ含量,20例出生健康新生儿作对照.结果疾病组血清CG、HA水平较正常对照显著升高(P<0.01,<0.05),而PCⅢ两组无差异,90%以上呈高水平状态.结论联合检测血清CG、HA水平变化对判断新生儿疾病的严重程度和预后有重要参考价值;PCⅢ检测结果不能为诊断提供依据.
作者:盛玮;王德志;陈云龙;方元勋;程士樟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利用免疫小鼠脾细胞能分泌特异性抗体,建立直接检测相应抗体的新方法.方法按细胞融合常规方法免疫BABL/C小鼠,取小鼠脾细胞与待检物做免疫组化.检测肺表面活性物质相关蛋白A(SP-A).结果免疫脾细胞能与相应免疫原特异性结合.与大肠杆菌、绿脓杆菌、金黄色葡萄球菌、淋球菌、轮状病毒、腺病毒未见交叉反应.结论该方法简单快速,便于操作,且敏感度高,特异性强.在抗原少的情况下检测相应抗体是一种切实可行的方法.
作者:杜江;封志纯;赵倩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哮喘患儿血浆IL-17、IL-10、IL-4及IFN-γ水平的相关性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哮喘患儿22例,正常对照20例.采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SELISA)检测其血浆IL-17、IL-10、IL-4及IFN-γ水平.结果1.哮喘患儿急性期、缓解期血浆IL-17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均<0.01);而缓解期血浆II-17明显低于急性期(P<0.05).2.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IL-10显著高于缓解期及对照组(P均<0.01);缓解期与对照组比较无显著差异.3.哮喘患儿缓解期血浆IL-4明显低于急性期及对照组(P均<0.05);急性期与对照组之间无显著差异.4.与对照组比较,哮喘患儿血浆IFN-γ无明显改变.5.哮喘患儿急性期血浆中IL-17、IL-10、IL-4、IFN-γ水平之间均存在显著正相关(P均<0.01).结论哮喘患儿T细胞因子水平的改变具有特殊性.糖皮质激素对IL-17、IL-10、IL-4的分泌可能具有抑制作用.
作者:陈谱;何韶衡;陈穗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对2004年SARS易发的整个季节中,符合SARS诊断标准2+3+4条的肺炎病例的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以供日后鉴别诊断参考.方法对2004年1~5月本院收治的符合<传染性非典型肺炎临床诊断标准>2+3+4条共200例肺炎患儿住院期间血、呼吸道分泌物等临床资料作回顾性分析.结果所有患儿均有发热,白细胞计数不高或降低,入院时胸片均有改变,绝大部分为斑片状渗出影;200例中51例肺炎支原体检测阳性,38例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检测阳性,10例肺炎链球菌阳性,9例流感嗜血杆菌阳性,8例副流感病毒检测阳性及少数其他病原体;入院48 h内124例体温降至正常.结论SARS易发季节儿童SARS需与肺炎支原体、呼吸道合胞病毒、流感病毒等病原体引起的肺炎相鉴别.
作者:朱燕凤;朱启镕;王晓红;俞惠;赵国昌;怀有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癫癎是小儿时期常见的神经系统疾病,抗癫癎药物(antiepileptic drugs,ADEs)治疗仍是目前首选的治疗方法.正确诊断与合理分型、根据发作类型选药是癫癎成功治疗的前提.与其他疾病不同,ADEs治疗必须在专科医师指导下进行规则、长期的用药,平均用药达2~4年.在如此漫长的治疗过程中,临床医师不仅要随时评估治疗效果,也必须及时发现药物的毒副反应,调整药物剂量与治疗方案,以取得更好的治疗效果.目前常用的ADEs有苯妥英钠(PHT)、卡马西平(CBZ)、苯巴比妥(PB)、丙戊酸钠(VPA)等传统药物,以及妥泰(TPM)、拉莫三嗪(LTG)等新药,其常见副作用大家都有了一定的认识,在此,主要介绍在治疗过程中,与这些药物有关、越来越需要引起临床医师重视的问题,包括抗癫癎药物高敏感综合征、抗癫癎药物所致的癫癎发作加重、抗癫癎药物性脑病.
作者:蒋莉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多发性硬化(MS)是以中枢神经系统(CNS)炎症脱髓鞘为特征的一种自身免疫性疾患.在CNS白质有多灶性髓鞘脱失,病程中大多有复发和缓解的特征.MS患者CNS白质内脱髓鞘斑块的早期病理特征为髓鞘脱失、而轴索和神经细胞相对保存,静脉周围可见袖套状单核和淋巴细胞炎性浸润、充血、水肿.较陈旧病灶则可见巨噬细胞和胶质增生,晚期为无活性斑块,充血、水肿、炎症均消退,星型细胞增生和神经胶质形成.因髓鞘长期脱失引起轴索变性,继而胞体凋亡或消失,因此MS的不同分型(确定的程度不同)和不同时期其诱发电位(EP)有不同的改变.
作者:潘映辐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儿童烟雾病的临床特点.方法对儿童烟雾病4例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进行分析.结果儿童烟雾病早期表现为一过性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多次发作后呈持续性神经损伤征候,主要为偏瘫、肢体感觉障碍、癫癎发作、言语障碍、不自主运动与精神表现等.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所见与数字减影血管成像(DSA)相似,可显示脑血管狭窄或闭塞及异常血管网等改变,且为无创性检查,可作为儿童烟雾病首选辅助检查.结论儿童烟雾病临床症状不典型,神经症状无特异性,故易误诊,诊断应全面收集病史,详尽的体格检查,恰当选择辅助检查.
作者:王大斌;陈洪波;桂卫星;张云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胼胝体发育异常(DCC)的临床特征和MRI对其的诊断价值.方法分析DCC患儿16例的临床资料及MRI表现.结果癫癎发作8例(50%),智力低下5例(31.25%),运动障碍7例(43.75%).头颅MRI均有改变.MRI矢状位能直观、清晰地显示出胼胝体全貌及其异常程度.结论DCC临床表现复杂多样.MRI是诊断DCC理想的方法.
作者:葛美;蒋维武;林学超;李德炯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特发性矮小男童的个性特征及心理行为有无异常.方法采用艾森克个性问卷(EPQ)及Achenbach儿童行为量表(CBCL)对学龄期特发性矮小男童32例及32例正常儿童进行测试.结果1.EPQ测试结果:特发性矮小组E分值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N分值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2.CBCL测试:特发性矮小男童组活动及社交能力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2,P<0.01),但学习情况无显著差异;行为问题中,除社交退缩、交往不良两组有显著差异外(P<0.01),特发性矮小组无其他行为障碍.结论学龄期特发性矮小男童性格偏内向、情绪较不稳定,存在交往不良、社交退缩现象.
作者:张星星;易著文;吴小川;王秀英;党西强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了解新生儿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的类型分布及临床特点.方法对可疑病例予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CFM)检查,死亡病例尸解.结果本组完全性大血管转位多见,占34.3%,多为复合畸形.临床表现以发绀常见,占84.3%,部分病人无发绀、气促、心脏杂音.复合畸形患儿多并Ⅱ型呼吸衰竭、代谢性酸中毒.结论发绀型先天性心脏病类型众多,临床表现不典型,对可疑病例应尽早作CFM检查.
作者:赵宁;周伟;吕回;荣箫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阿霉素致大鼠支气管损伤的保护作用.方法静脉注射阿霉素7.5 mg/kg,制备大鼠支气管损伤模型.丹参组造模前1 d,经腹腔注射复方丹参注射液1.6 g/kg,连续14 d.观察复方丹参注射液对其血清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丙二醛(MDA)含量及支气管组织病理学的影响.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大鼠血清SOD活性降低(t=3.7162 P<0.01),MDA含量升高(t=6.7688 P<0.001).模型组各级支气管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部分黏膜上皮成片状脱落;管壁充血,水肿,有淋巴细胞和单核细胞浸润;支气管管腔内见大量伊红淡染的蛋白样渗出物、脱落的上皮细胞、红细胞、淋巴细胞、中性粒细胞和单核细胞.丹参组血清SOD活性增高[(37.85±9.96)U/mL],MDA含量降低[(1.55±0.27)nmol/L],与模型组比较有显著差异(t=2.5463 P<0.05;t=5.1937 P<0.001),其支气管病理损伤程度明显轻于模型组.结论复方丹参注射液对阿霉素所致大鼠支气管损伤具有保护作用,其机制与提高机体抗氧化能力,抑制脂质过氧化反应有关.
作者:孙艳萍;周雄飞;赵红刚 刊期: 2005年第04期
呼吸道合胞病毒(RSV)是2岁以下婴幼儿呼吸道感染重要病原之一.与RSV感染严重程度相关的危险因素有宿主因素(包括低出生体质量、低胎龄、基础疾病、特应性体质)、病毒因素、社会因素(包括地域差异、低收入家庭、被动吸烟)、人工喂养、并其他呼吸道病毒感染等.对RSV感染程度的评价方法有呼吸频率、临床评分、住院天数、肺功能等,而以严重度指数为代表的综合评价法应用较为广泛.
作者:张海邻;李孟荣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呼吸道立方形上皮细胞分泌蛋白(CCSP)对呼吸道合胞病毒(RSV)肺部感染和免疫调节的作用.方法以CCSP基因剔除小鼠[CCSP(-/-)]和野生型小鼠(129J,WT)为模型,通过呼吸道接种感染RSV,然后对肺部的炎症和免疫学反应进行研究.结果与wT小鼠比较,CCSP(-/-)小鼠RSV病毒的清除率下降,肺部炎症增强,Th2细胞因子和中性粒细胞趋化因子水平增加.结论CCSP缺乏可促进RSV感染所引起的肺部炎症和Th2免疫反应.
作者:宓越群;鲍一笑;朱亚忠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健康足月新生儿脑血流动力学变化.方法应用经颅多普勒(TCD)检测健康足月新生儿50名大脑中动脉、大脑前动脉和颈内动脉血流速及搏动指数.结果生后24 h内检测血流速度低,以后随生后天数的增加呈直线上升,1个月时血流速较出生时增加1倍(t=3.98 P<0.01).大脑中动脉收缩期峰流速与生后天数相关性好(r=0.88).搏动指数在新生儿期呈渐增趋势.结论TCD可了解新生儿期脑血流动力学变化,为诊断新生儿脑血管疾病提供可靠的定量依据.
作者:张雄伟;牛俊英;张红丽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观察静脉用阿齐霉素(抒罗康)治疗呼吸道感染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采用随机对照研究,试验组予注射用阿齐霉素10 mg/(kg·d)静脉滴注,对照组注射头孢唑啉钠或红霉素,疗程5 d.观察两组有效率和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阿齐霉素组总有效率为100.0%,头孢唑啉钠和红霉素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8.6%和65.0%,各组疗效比较均有显著性差异(P均<0.05),不良反应发生率阿齐霉素组和红霉素组分别为7.6%和15.0%,两组比较有显著差异(P<0.05).结论静脉用阿齐霉素治疗呼吸道感染疗效肯定,不良反应少.
作者:张国成;陈彩平;成胜权;李如英;丁翠玲;曹玉红 刊期: 2005年第04期
目的探讨一氧化氮合酶(NOS)和一氧化氮(NO)在窒息后肾损伤中的作用.方法Wistar新生大鼠48只,随机分为对照组、窒息后复氧2 h组、24h组和48 h组,制备常压窒息模型.窒息30min后在上述时间点处死动物,测定肾脏NOS和NO含量,并在光镜下对肾小管损伤程度进行评分.结果窒息复氧2 h肾脏NOS和NO即显著升高,持续时间达24 h,肾小管评分在窒息后24 h和48 h明显增高.结论NOS和NO在新生大鼠窒息后的肾损伤中起重要作用.
作者:于娟;陈正跃;杨玲;邢陆伟;郭宏昌;崔景彬 刊期: 2005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