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

常晶;康莺歌;马占敏

关键词:化脓性脑膜炎, 儿童, 地塞米松
摘要:目的:探讨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小儿化脓性脑膜炎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方法将108例化脓性脑膜炎患儿随机分为观察组(55例)和对照组(53例),对照组给予抗生素及对症支持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加用地塞米松治疗,疗程均为14 d。对2组进行疗效判定,并观察临床症状体征、实验室指标的恢复时间及不良反应的发生情况。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52例,94.55%)高于对照组(42例,79.2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热退时间(1.91±0.61)d、脑膜刺激征消失时间(2.89±0.70)d、外周血白细胞恢复时间(5.14±1.36)d 及住院时间(10.71±2.59)d 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5.45%)与对照组(1.87%)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地塞米松辅助治疗可加快化脓性脑膜炎患儿临床症状和体征的恢复时间,提高疗效,且安全性较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替莫唑胺用于恶性神经胶质瘤手术联合125I粒子植入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安全性评价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用于恶性神经胶质瘤手术联合125 I 粒子植入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13-07—2016-05确诊为人恶性神经胶质瘤的患者39例,应用替莫唑胺进行化学治疗并随访,比较临床疗效、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3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1.47%和89.11%;治疗前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为(32.52±7.83)分,低于治疗后的(78.22±9.73)分;消化道症状15例(38.46%),白细胞减少6例(15.38%)。结论替莫唑胺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手术联合125 I 粒子的术后治疗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理想的恶性神经胶质瘤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王涛;赵智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症状及血尿酸水平的探讨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症状及血尿酸的水平。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依据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为脑梗组与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根据 CT 结果对梗死进行分类,对血糖、血脂、血压、血尿酸(SUA)、梗死类型及患者意识状态、肢体麻木、偏瘫、病理征阳性的症状和体征等一系列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的 SUA、FBG、HbA1c、LDL-C 高于脑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 SUA、FBG、HbA1c、LDL-C 有关;糖尿病合并脑梗组 CT 结果显示以腔隙性、多灶性及再发性梗死多见;糖尿病合并脑梗组偏瘫、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发生率高于脑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尿酸血症、高血糖、高血脂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血尿酸、控制血糖、改善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键;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梗死类型以腔隙性、多灶性及再发性梗死多见,临床症状表现明显且发病率高。

    作者:刘艺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炎症因子和 Hcy水平的影响

    目的:分析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对脑梗死患者血清细胞炎症因子和 Hcy 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7—2015-11收治的脑梗死患者74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联合组,对照组单纯使用阿司匹林治疗,联合组给予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均于治疗前后对血清细胞炎症因子及 Hcy 水平进行检测,并对其治疗效果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联合组 hs-CRP、IL-6、IL-8等细胞炎症因子水平下降幅度优于对照组,血清 Hcy 水平低于对照组(P <0.05);联合组治疗总有效率为94.59%,与对照组的70.27%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脑梗死效果显著,其血清hs-CRP、IL-6、IL-8等细胞炎症因子水平及血清 Hcy 水平均明显下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聂莉;乔向亮;胡苏华;胡环环;许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的临床治疗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常规用药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2我院收治的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先后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神经节苷脂、胞二磷胆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与对照组(77.1%)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NMSE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昏迷时间为(4.2±1.6)h,治疗期间神经损伤率2.9%(1/35),对照组分别为(7.2±2.4)h、17.1%(6/3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常规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昏迷时间并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健康程度,降低治疗期间神经损伤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丙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临床分析

    目的:总结儿童睡眠中癫痫性电持续状态(ESES)的临床、脑电图(EEG)、神经心理障碍的特点及治疗。方法对47例 ESES 患儿进行 V-EEG 监测,随访观察临床、EEG、神经心理障碍的情况及治疗效果。结果47例中32例经治疗临床发作完全控制或明显减少,EEG 上 ESES 消失。结论经甲基泼尼松龙冲击治疗后36例放电消失,43例背景改善,神经心理障碍有所好转。及早消除 EEG 痫样放电持续状态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芬;陈晓轶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无创正压通气治疗 AECOPD 合并肺性脑病疗效分析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期(acute exacerbation of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AECOPD)指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短期内出现咳嗽、咳痰、胸闷、气促等症状明显加重,常规止咳平喘药物治疗无效,造成呼吸道气流受阻,出现以缺氧和二氧化碳潴留为特征的Ⅱ型呼吸衰竭发生,从而导致患者嗜睡、昏迷,甚至死亡,已成为慢阻肺患者死亡的主要因素。无创正压通气技术治疗本病具有疗效明显、经济负担轻的优势,近年来得到广泛应用。自2015-01以来,我科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应用无创正压通气技术治疗AECOPD 伴肺性脑病患者30例,效果理想,现总结如下。

    作者:李庆伟;刘阿海;范波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疏血通注射液治疗急性脑梗死中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静脉用药对急性脑梗死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将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按治疗方法分为2组,对照组行静脉用药治疗,观察组行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静脉用药治疗,观察比较2组的疗效、不良反应及血流动力学指标。结果观察组未见明显不良反应且治疗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全血黏度、血浆黏度、血小板黏附率、纤维蛋白原等指标恢复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疏血通注射液联合静脉用药对急性脑梗死的治疗效果确切,不良反应率低,安全性高,具有较高的临床使用价值。

    作者:涂雪松;胡利霞;余芾成;李庭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MRS 在界定脑胶质瘤病理级别和病变范围中的诊断价值

    目的:探讨氢质子磁共振波谱成像(MRs)在界定脑胶质瘤病理级别和病变范围中的诊断价值。方法回顾分析2013-11—2016-09经临床或病理证实为脑肿瘤的患者25例,包含低级别胶质瘤10例与高级别胶质瘤15例,对所有患者实施MRS 鉴别,分析其鉴别情况。结果所有肿瘤患者的实质中心区与正常者相比均表现出 N-乙酰天门冬氨酸(NAA)与肌酸(Cr)降低,而胆碱复合物(Cho)峰升高,出现高级别胶质瘤7例;不同肿瘤患者实质中心区、囊变区及瘤周水肿区的 NAA/Cho 值均低于正常值,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级别胶质瘤实质中心区、囊变区及瘤周水肿区间的 NAA/Cho 值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转移瘤实质中心区、囊变区及瘤周水肿区的 NAA/CHO 值两两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低级别胶质瘤与高级别胶质瘤间的实质中心区、囊变区及瘤周水肿区 NAA/Cho 值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MRS 可较准确界定脑胶质瘤侵润边界,值得普及。

    作者:王新伟;赵智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护理配合

    目的: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的护理配合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为研究对象,均予以脑出血微创手术治疗,随机分为对照组(40例)和观察组(40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观察组予以护理配合干预,对比2组住院时间、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结果观察组与对照组住院时间分别为(24.5±4.5)d、(35.2±5.0)d,对照组高于观察组(P <0.05)。观察组并发症发生率及病死率分别为12.5%、7.5%,对照组分别为35.0%、20.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优质护理可降低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患者的并发症发生率和病死率,提高手术效果,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王卫玲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丁苯酞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及运动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联合丁苯酞治疗对脑梗死患者神经、运动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2013-04—2014-09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药物及心理干预,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低频重复经颅磁刺激及丁苯酞,均干预2个月,采用美国国立卫生院卒中量表(NIHSS)、Fugl-Meyer 运动功能评定量表(FMA)比较2组神经与运动功能改善情况,应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日常生活能力评定量表(ADL)分析其情绪及生活质量水平,并记录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FMA 评分(86.25±4.18)分、ADL 评分(88.72±1.65)分较对照组高(P <0.05),观察组 NIHSS 评分(10.21±2.05)分、SAS 评分(34.51±2.18)分、SDS 评分(37.23±1.86)分低于对照组(P <0.05);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7%、4.4%)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低频重复经颅刺激联合丁苯酞可有效改善脑梗死患者神经与运动功能,缓解不良情绪,提高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肖斌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与脑脊液 IL-1β及 NSE 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血清与脑脊液 IL-1β及 NSE 水平的变化及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4-06—2016-01我院收治的96例颅脑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实验组),选取同期门诊健康者30例为对照组,应用双抗体夹心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法(ELISA)检测样本 IL-1β及 NSE 的含量,比较实验组发病入院后不同时间点与对照组血清与脑脊液 IL-1β及 NSE 的水平。依据患者入院时的格拉斯哥昏迷量表(GCS)评分将其分为轻度组(n =36)、中度组(n =32)和重度组(n =28),对比各组患者血清与脑脊液 IL-1β及 NSE 水平的变化。结果观察组血清及脑脊液 IL-1β及 NSE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发病入院1 d、3 d,颅脑损伤患者血清及脑脊液 IL-1β及 NSE 水平均呈升高趋势(P <0.05),且在发病后第3天达到高峰;发病入院后第7天,血清及脑脊液 IL-1β及 NSE 水平均轻微下降。轻度、中度、重度组血清及脑脊液 IL-1β及 NSE 水平均明显高于对照组,且随着病情程度的加重,血清及脑脊液 IL-1β及 NSE 水平均呈升高趋势,血清及脑脊液 IL-1β及 NSE 水平与患者病情程度具有明显相关性。脑脊液中 IL-1β及 NSE 水平均高于血清(P <0.05)。结论颅脑损伤后患者血清及脑脊液 IL-1β及 NSE 水平可反映颅脑损伤程度,可作为判断颅脑损伤患者预后的敏感指标。

    作者:孔庆飞;高岭;吕萌萌;江卓;于永敏;杜血强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早期康复锻炼对额颞部位颅脑损伤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

    目的:探讨早期康复锻炼对额颞部位颅脑损伤患者执行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于我院住院的额颞部颅脑损伤患者106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每组53例。对照组采用一般认知康复训练和电针治疗,观察组进行早期综合康复治疗。干预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和威斯康星卡片分类测验(WCST)对患者大脑的执行功能进行评价。结果干预后,观察组 MoCA 总分及各项得分均显著提高,对照组视空间与执行功能、命名、延迟记忆和定向得分显著提高(P <0.05),且观察组在 MoCA 总分、复述、言语流畅性、抽象和定向得分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2组 WCST 各项指标均显著改善,且观察组错误应答数、持续性错误数、非持续性错误和概念化水平百分数改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 SF-36和 KPS 评分均显著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早期康复锻炼可显著改善额颞部位颅脑损伤患者执行功能。

    作者:杨启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高压氧疗法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患儿行为神经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

    目的:分析高压氧对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行为神经功能和智能发育的影响。方法采用随机对照平行法将我院101例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分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比较2组新生儿治疗前后行为神经评分(NBNA)和随访1 a 的智能发育。结果观察组新生儿治疗后14 d、28 dNBNA 评分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新生儿1 a 后智能发育评价总有效率高于对照组(P <0.05)。结论缺氧缺血性脑病新生儿在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疗法,能够减轻中枢神经系统的损伤,提高行为神经功能,改善预后。

    作者:刘正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不同麻醉及镇痛方式对糖耐量减低的老年患者全膝置换术后糖代谢的影响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及镇痛方式对糖耐量减低的老年患者全膝置换术后糖代谢的影响。方法抽取在我院接受全膝置换术的94例老年患者,根据麻醉及镇痛方式不同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行全身麻醉联合静脉镇痛,观察组行腰硬联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镇痛。对比2组手术前后 FPG、2 hPG、HbA1c 及 FINS、HOMA-IR 水平变化情况,术后不同时段疼痛评分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前,2组血糖、HbA1c 及 FINS、HOMA-IR 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术后观察组血糖、HbA1c 及 FINS、HOMA-IR 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1 h、12 h 疼痛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8.51%,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3.4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对行全膝关节置换术糖耐量减低老年患者采用腰硬联合麻醉复合硬膜外镇痛,对患者糖代谢影响较小,有利于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推广。

    作者:周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方法将116例进展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58例和对照组58例。2组均采用脑梗死常规治疗,治疗组给予氯吡格雷75 mg 和阿司匹林300 mg,1次/d,连续7 d,7 d后改为阿司匹林300 mg,1次/d,连续7 d。对照组单用阿司匹林300 mg,1次/d,连续14 d。治疗前和治疗14 d、30 d 后进行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NIHSS 评分),同时评估出血风险。结果治疗组治疗14 d 和30 d 后神经缺损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30 d 后,冶疗组总有效率(89.7%)明显高于对照组(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血小板计数、凝血指标治疗前后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2组的不良反应发生率无明显差异(P >0.05)。结论短期阿司匹林联合氯吡格雷治疗进展性脑梗死可阻止病情进展,降低患者的致残率,且不会增加出血的风险。

    作者:杨秀娟;李罗清;黄翔;唐骏;田根胜;程艳华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标本培养与病原菌耐药性分析

    目的:探讨中枢神经系统感染脑脊液标本培养与耐药性。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中枢神经系统感染患者的送检脑脊液标本,通过病原菌鉴定,分析病原菌药物敏感性。结果脑脊液标本共分离得到病原菌462株,其中革兰阴性菌203株(43.94%),革兰阳性菌237株(51.30%),真菌22株(4.76%);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对红霉素、头孢西丁、青霉素 G、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阿奇霉素具有较高耐药性;金黄色葡萄球菌对阿奇霉素具有较高耐药性;屎肠球菌对环丙沙星、青霉素 G、左氧氟沙星、氨苄西林均具有较高耐药性。鲍氏不动杆菌对头孢噻肟、氨曲南、氯霉素、头孢呋辛具有较高耐药性;铜绿假单胞菌对头孢噻肟、米诺环素、磺胺甲嗯唑/甲氧苄啶、头孢呋辛具有较高耐药性;肺炎克雷伯菌对头孢噻肟、哌拉西林具有较高耐药性;大肠埃希菌对头孢噻肟、头孢哌酮、头孢呋辛具有较高耐药性;阴沟肠杆菌对头孢呋辛、头孢西丁具有较高耐药性。结论中枢神经系统感染病原菌主要为革兰阳性菌,了解脑脊液病原学及耐药性,对指导合理使用抗菌药物具有显著价值。

    作者:朱丽萍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小剂量抗精神病药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躯体化障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小剂量抗精神病药联合心理疗法治疗躯体化障碍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5-05—2016-08我院诊治的躯体化障碍患者70例,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对照组(n =35)和观察组(n =35)。对照组采用心理疗法治疗,观察组联合小剂量利培酮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结果观察组治疗后2周、4周、6周及8周 HAMA17评分、HAMA 评分,均显著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8.57%,与对照组的11.43%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躯体化障碍患者在心理疗法基础上联合小剂量抗精神病药治疗效果理想,安全性较高,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李娟;付艳梅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庆大霉素神经阻滞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早期疼痛的疗效观察

    目的:研究庆大霉素神经阻滞术治疗三叉神经痛早期疼痛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三叉神经痛患者82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41例,对照组采用卡马西平及无水乙醇神经阻滞剂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庆大霉素,2组均治疗2个月,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法(VAS)、卡氏功能状态评分表(KPS)评价其疼痛度与生活质量,并应用汉密尔顿焦虑量表(HAMA)、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比较2组治疗前后焦虑与抑郁程度,同时观察不良反应。结果治疗后观察组 VAS 评分(2.32±1.17)分低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 KPS 评分(82.16±1.31)分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与对照组比较,观察组治疗后 HAMD 评分(10.45±1.23)分、HAMA 评分(13.27±1.35)分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12.20%,与对照组的9.76%比较无显著差异(P >0.05)。结论庆大霉素神经阻滞治疗三叉神经痛早期疼痛效果较好,可明显改善预后,且不良反应轻,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李建波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B 超结合孕妇血清蛋白检测对产前胎儿神经管缺陷的诊断意义

    目的:评价 B 超结合孕妇血清蛋白检测对产前胎儿神经管缺陷的诊断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我院36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进行全程追踪,定期进行 B 超检查及血清蛋白检测,评价两种方法诊断神经管缺陷的准确率。结果AFP 检测出高风险产妇8例,阳性率2.17%;对8例高风险产妇进行 B 超检查,共诊断出6例神经管缺陷胎儿,占高风险产妇的75.0%,即NTD 检出率75.0%,占总筛查产妇的1.63%。结论 B 超结合孕妇血清蛋白检测可明显提高产前诊断神经管缺陷的准确率,且无创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马国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 软通道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78例临床分析

    目的:探讨软通道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的方式及效果。方法对78例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软通道锥颅术治疗,分析治疗效果。结果63例第1天血肿减少>50%,7例第3天血肿清除率>80%,76例第5天血肿减少率>90%,其中2例复发出血中转开颅,本组轻残(GOS 4~5分)41例,中残(GOS 3分)29例,重残(GOS 2分)8例,无死亡病例。结论软通道锥颅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是一种简单方式,微创且疗效确切,住院时间短,提高了患者生存率,值得基层医院推广。

    作者:杨纪明;王杰;张波;李小波;郭电渠 刊期: 2017年第04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