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波
目的:分析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脑瘤患者后进行护理干预的临床意义。方法抽取我院神经外科2012-03—2015-03收治的脑瘤患者68例为研究对象。根据住院号随机平均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护理,干预组实施综合护理。比较2组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结果干预组临床总有效率97.06%,对照组为79.4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总满意度100.00%,对照组为82.3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1)。结论综合护理干预能够提高三维适形放射治疗脑瘤的临床疗效和患者满意度。
作者:王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缺血性脑卒中血管性认知障碍(VCI)的危险因素。方法选取我院经头部 MRI、CT 确诊的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20例,根据蒙特利尔(MoCA)及简易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分评估患者认知功能,并根据是否伴 VCI 分为2组,伴VCI 的患者48例为研究组,未伴 VCI 的患者72例为对照组,分析2组基础资料、血管性因素、病情等。结果2组年龄、受教育年限、饮酒史、吸烟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高血压、糖尿病、白质疏松症、脑缺血发作病史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发病部位(丘脑)、卒中面积(大面积)、运动障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Logistic 多因素回归分析证实,高龄、受教育年限短、有吸烟和饮酒史、有高血压、白质疏松症及缺血性脑卒中史、发病部位为丘脑、大面积卒中、伴运动障碍为 VCI 的主要危险因素。结论高龄、受教育年限短、有吸烟和饮酒史、高血压、糖尿病、白质疏松症及缺血性脑卒中史、发病部位为丘脑、大面积卒中、伴运动障碍均为缺血性脑卒中 VCI 的危险因素,临床可采取相关措施进行预防和治疗。
作者:王彦超;于艳辉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加巴喷丁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对癌性神经痛患者疼痛介质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07—2015-07收治的癌性神经痛患者70例,抽签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各35例,对照组给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观察组给予加巴喷丁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视觉模拟评分法(VAS)评分,比较2组去甲肾上腺素(NE)、多巴胺(DA)、5-羟色胺(5-HT)含量变化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临床总有效率为82.86%,较对照组的60%显著较高(P <0.05);观察组 VAS 评分(1.72±1.02)分,显著低于对照组的(2.83±1.04)分(P <0.05);观察组5-HT 水平(706.51±147.48)ng/g,显著低于对照组的(812.18±178.62)ng/g(P <0.05)。结论加巴喷丁联合盐酸羟考酮缓释片治疗癌性神经痛疗效显著,能显著降低患者体内疼痛介质水平,是一种安全可靠的治疗方法,值得临床应用推广。
作者:陈勇;黄红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替莫唑胺用于恶性神经胶质瘤手术联合125 I 粒子植入术后辅助化学治疗的疗效及安全性评估。方法选取我院2013-07—2016-05确诊为人恶性神经胶质瘤的患者39例,应用替莫唑胺进行化学治疗并随访,比较临床疗效、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不良反应等情况。结果39例患者治疗总有效率(ORR)和疾病控制率(DCR)分别为61.47%和89.11%;治疗前患者生存质量评分为(32.52±7.83)分,低于治疗后的(78.22±9.73)分;消化道症状15例(38.46%),白细胞减少6例(15.38%)。结论替莫唑胺治疗恶性神经胶质瘤手术联合125 I 粒子的术后治疗具有较好临床疗效,且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有助于患者生活质量的提高,是理想的恶性神经胶质瘤综合治疗方案。
作者:王涛;赵智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期脑梗死对患者颈动脉粥样硬化、血脂及血浆炎性因子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104例老年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各52例。对照组采用瑞舒伐他汀治疗,研究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加用普罗布考治疗。比较治疗前后2组颈动脉斑块、血脂水平、血浆炎性因子水平变化情况。结果治疗前2组高回声斑块、低回声斑块比例、颈动脉斑块面积、内中膜厚度、总胆固醇、三酰甘油、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高敏 C-反应蛋白、肿瘤坏死因子α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2组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无明显差异,其余各指标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瑞舒伐他汀联合普罗布考治疗老年期脑梗死疗效确切,可有效缩小、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抗炎、降血脂功效更加显著,具有推广价值。
作者:吕艳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对晚期帕金森病患者临床症状及负性情绪的影响。方法采用抽签法将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125例晚期帕金森病患者进行分组,对照组62例给予左旋多巴治疗,观察组63例给予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治疗,观察比较2组治疗后的临床症状及负性情绪的。结果观察组治疗后改善 UPDRS 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降低 HAMA 及 HAMD 评分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6.35%低于对照组的19.35%(P <0.05)。结论普拉克索联合左旋多巴通过兴奋纹状体,恢复多巴胺,以改善晚期帕金森病患者的临床症状及负性情绪效果确切,安全性高,值得临床应用及推广。
作者:孙绍武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血必净注射液对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各重要脏器功能的影响。方法将急性重型颅脑损伤患者78例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9例。观察下列指标变化:(1)血清 C 反应蛋白(CRP)、乳酸(LA)、内皮素(ET)水平、凝血指标;(2)肝、肾功能、动脉血气分析;(3)比较2组 Cushing 溃疡出血、肺部感染、脓毒血症、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MODS)、电解质紊乱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血必净注射液可以降低血清 CRP、ET、LA 水平,保护凝血功能;对心、肝、肺、肾、脑等重要脏器功能具有保护和改善作用;能减少脓毒血症、肺部感染、多器官功能障碍综合征的发生。结论血必净注射液能降低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多器官功能障碍,提高临床救治效果。
作者:史立信;马志军;王清涛;张林燕;孙夏青;张文超;王传海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高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方法成立品管圈活动小组,对本科室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进行现状把握,分析康复训练依从性的影响因素,制定相应的改进措施并组织实施。结果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由55.6%提高至82.3%。结论品管圈活动提高了脑卒中吞咽困难患者康复训练依从性,使更多的患者能够积极配合康复训练。通过品管圈活动的开展,提高了护士的质量意识和评判性思维能力。
作者:周娜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研究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浆抗氧化指标,进一步探讨其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作用机制。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单侧大脑中动脉供血区的皮质下累及内囊的单一病灶),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30例。2组基础用药均为拜阿司匹林肠溶片0.3 g,1次/晚+血栓通注射液0.45 g,1次/d,治疗组除基础治疗外加用臭氧自体血回输治疗,1次/d,(10±2)d 一疗程;对照组仅使用基础治疗。于治疗前及治疗(10±2)d 后,分别对2组进行抗氧化指标、如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一氧化氮(NO)的测定。结果治疗(10±2)d 后,2组血浆中 SOD、NO 含量均较治疗前升高,且 NO 含量治疗组升高幅度高于对照组(P <0.05);2组血浆中 MDA 含量均较治疗前下降,治疗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P <0.01)。结论臭氧可能通过抗氧化、清除自由基等途径减轻梗死灶局部及远隔部位的损伤而发挥治疗作用。
作者:彭凯润;武肖娜;刘晓燕;张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对比研究不同剂量多奈哌齐联用奥氮平治疗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与精神症状疗效。方法选取80例阿尔茨海默病的患者,将其随机分为 A 组40例和 B 组40例。A 组给予多奈哌齐10 mg 联用奥氮平2.5 mg 治疗,B 组给予多奈哌齐5 mg 联用奥氮平2.5 mg 口服治疗,疗程均为6个月。治疗前后分别评估2组 NPI、MMSE 评分。结果在治疗前 NPI 总分、苦恼程度总分、MMSEA 组与 B 组比较无统计学意义(P >0.05),而在治疗后 A 组较 B 组上述各评分均有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治疗后 NPI 各因子分比较:A 组在妄想、幻觉、激惹、过度兴奋、行为失控这些方面改善较明显,与 B 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多奈哌齐10 mg 联用奥氮平在改善阿尔茨海默病患者的认知功能与精神症状方面,疗效较多奈哌齐5 mg 联用同剂量奥氮平的明显。
作者:欧阳基鹏;刘晓加;黎泳欣;董结影;李艳;游文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干预措施及效果。方法选取本院收治的重症脑卒中患者126例,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干预组(综合护理)与对照组(常规护理)。比较2组干预前后医学应对(MCMQ)评分、生活质量调查量表(SF-36)评分、护理满意度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干预前2组 MCMQ 各指标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2组 MCMQ 各指标评分差异显著(P <0.05)。干预前2组 SF-36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后,干预组 SF-36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护理满意度为98.4%(62/63),明显高于对照组的77.8%(49/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干预组并发症发生率为1.6%(1/63),明显低于对照组的19.0%(1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在重症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护理过程中,采用综合护理,能获得较好的临床效果,可改善患者应对方式,提升其生活质量,减少并发症的发生,值得进行深入研究和推广。
作者:王丽娟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合并脑梗死患者症状及血尿酸的水平。方法70例脑梗死患者依据糖尿病病史、空腹血糖(FBG)、糖化血红蛋白(HbA1c)分为脑梗组与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根据 CT 结果对梗死进行分类,对血糖、血脂、血压、血尿酸(SUA)、梗死类型及患者意识状态、肢体麻木、偏瘫、病理征阳性的症状和体征等一系列指标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糖尿病合并脑梗组的 SUA、FBG、HbA1c、LDL-C 高于脑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其他指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糖尿病合并脑梗死与 SUA、FBG、HbA1c、LDL-C 有关;糖尿病合并脑梗组 CT 结果显示以腔隙性、多灶性及再发性梗死多见;糖尿病合并脑梗组偏瘫、肢体麻木、肢体疼痛发生率高于脑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高尿酸血症、高血糖、高血脂是糖尿病合并脑梗死发生的危险因素,降低血尿酸、控制血糖、改善血脂是预防糖尿病合并脑梗死的关键;糖尿病合并脑梗组梗死类型以腔隙性、多灶性及再发性梗死多见,临床症状表现明显且发病率高。
作者:刘艺飞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后抑郁的疗效。方法以2012-03—2014-01我院收治的60例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2组,分别给予艾司西酞普兰(治疗组)和米氮平(对照组)治疗。比较2组临床疗效、治疗前后 HAMD 评分及不良反应。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为83.33%,对照组为80.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前,2组 HAMD 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1、2、4、8周,2组 HAMD 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降低(P <0.05),且治疗组治疗后1、2、4周 HAMD 评分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2组不良反应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艾司西酞普兰治疗老年急性缺血性脑卒中疗效确切,具有起效快、作用力强、安全性高的优势,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官少兵;余映丽;黄益洪;黄晓芸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颅脑损伤患者在院前急救中应用颈托制动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在2013-07—2014-07于本中心院前急救的颅脑损伤患者306例,根据患者院前急救的不同方式平均分为2组各153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急救措施,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颈托制动急救,比较2组治疗前后不同时间的生命体征指标、血清应激激素水平以及治疗总有效率。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治疗前2组的生命体征相关指标和血清应激激素水平均无明显差异(P >0.05);2组在急救车时及到院时的生命体征相关指标和血清应激激素水平均显著改变(P <0.05),观察组急救结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颈托制动应用于院前急救颅脑损伤患者救治效果明显,对恢复患者的生命体征及改善不良应激情况均有积极的应用价值。
作者:陈媛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NAION)与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以期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的防治提供借鉴。方法回顾2008-06—2012-12襄阳地区 NAION 患者的资料,采用个体匹配,调查每1个病例的同时,调查3个年龄、性别、体重指数条件相同的的非 NAION 患者作为对照。对患者的一般情况、个人社会行为、既往史、现病史等,统计并分析其流行性特征。结果本组 NAION 患者年龄(61.0±12.3)岁,受教育程度相对较高,易发生抑郁。粥样硬化斑块(OR =7.621,95% CI 2.610~22.256)、LDL(OR =3.840,95% CI 2.079~7.093)、总胆固醇总胆固醇(OR =1.860,95%CI 0.721~3.027)、甘油三酯(OR =1.649,95% CI 1.052~2.585)、内-中膜增厚(OR =1.109,95% CI 1.075~1.146)、糖尿病(OR =4.042,95% CI 1.670~9.781)、高血压(OR =2.850,95% CI 1.173~6.925)、缺血性脑卒中(OR =5.483,95% CI 2.945~10.209)是 NAION 的危险因素。随访2 a 后,NAION 组与非 NAION 组缺血性脑卒中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NAION 的预后与缺血性脑卒中有一定的相关性。结论NAION 的发生、预后与缺血性脑卒中相关,因此推论非动脉炎性前部缺血性视神经病变与缺血性脑卒中有共同的发病机制。
作者:李琴;张少维 刊期: 2017年第04期
常见的脑血管疾病以脑梗死和脑出血为主,已成为危害人们生命健康的常见病和多发病,往往见于患有长期高血压、糖尿病和高脂血症的患者,而以急性脑血管疾病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临床上比较少见[1],常被临床医师忽视,导致延误诊治。我院近十年来收治12例以急性脑血管疾病为首发表现的急性白血病患者,现回顾分析如下。
作者:刘晓娟;王慧;毋艳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压氧联合常规用药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3-01—2014-02我院收治的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7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患者入院先后分为2组。对照组35例给予神经节苷脂、胞二磷胆碱等常规治疗,观察组35例在上述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比较2组治疗效果,同时比较2组治疗前后日常生活能力(Barthel指数)、简易智能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MSE)评分。结果观察组治疗有效率(94.3%)与对照组(77.1%)相比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2组治疗后Barthel指数、NMSE量表评分均高于治疗前,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平均昏迷时间为(4.2±1.6)h,治疗期间神经损伤率2.9%(1/35),对照组分别为(7.2±2.4)h、17.1%(6/35),2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常规治疗重度一氧化碳中毒迟发性脑病患者效果显著,能有效缩短昏迷时间并提升患者生活自理能力及精神健康程度,降低治疗期间神经损伤率,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姜丙全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探讨 B 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与盲探操作的比较。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需实施手术患者63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对照组31例和观察组32例,对照组予以下肢神经盲探操作,观察组实施 B 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观察2组的麻醉情况,进行临床对照性分析。结果对照组优良率61.3%,观察组优良率87.5%,观察组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药物使用量、不良反应发生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观察组生理功能、身体疼痛、总体健康、活力、情感职能、心理健康各项生活质量评分明显优于对照组(P <0.05)。结论B 超引导下下肢神经阻滞麻醉效果突出,药物用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低,明显优于盲探操作,值得推广。
作者:杨建彬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评价 B 超结合孕妇血清蛋白检测对产前胎儿神经管缺陷的诊断意义。方法本研究以我院368例孕妇为研究对象,进行全程追踪,定期进行 B 超检查及血清蛋白检测,评价两种方法诊断神经管缺陷的准确率。结果AFP 检测出高风险产妇8例,阳性率2.17%;对8例高风险产妇进行 B 超检查,共诊断出6例神经管缺陷胎儿,占高风险产妇的75.0%,即NTD 检出率75.0%,占总筛查产妇的1.63%。结论 B 超结合孕妇血清蛋白检测可明显提高产前诊断神经管缺陷的准确率,且无创安全,值得临床应用。
作者:马国杰 刊期: 2017年第04期
目的:分析尼莫地平对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组织氧分压和血流动力学的影响。方法抽取我院收治的94例重症颅脑损伤患者,随机分为2组各47例。对照组行开颅术对颅内血肿进行清除,术后给予常规降颅内压、抗感染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尼莫地平治疗。观察2组治疗前后组织氧分压、颅内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各指标水平。结果入院时,2组脑组织氧分压、颅内压、伤侧颈动脉平均血流速度、平均血流量、脑血管阻力、动态血管阻力等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 >0.05);治疗后观察组各项指标水平均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0.05)。结论尼莫地平可有效改善重症颅脑损伤患者组织氧分压及血流动力学参数,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林岚 刊期: 2017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