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宏伟;刘文奇
目的 探讨枕骨大孔区肿瘤的MRI诊断、类别和显微外科治疗方法.方法 回顾分析MRI诊断和显微手术治疗51例枕骨大孔区肿瘤,根据肿瘤的MRI及类别选择手术入路,经枕下后正中入路手术切除41例,经枕下远外侧入路手术切除10例.结果 肿瘤全切除37例(72.5%),次全切除13例,部分切除l例.临床症状改善者40例,保持原有症状者5例,症状较术前加重4例,术后死亡2例.术后随访到45例,随访期内复发3例.结论 枕骨大孔区肿瘤种类及表现差异性大,MRI检查可提供准确的定位和诊断;根据MRI成像特点选择恰当的手术入路和采用显微外科手术切除肿瘤可获得良好的临床效果.
作者:姚军;孙新国;王建刚;宫杰;田东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由于脑出血患者较缺乏颅内压(ICP)系统的研究,目前推荐的脑出血ICP管理主要来自于TBI治疗的经验,尚缺乏直接证据.本研究旨在探讨ICP与脑出血结果的相关性,并分析临界值ICP>20 mmHg(依据TBI资料)是否适用于脑出血.方法 前瞻性持续纳入在2010-01-01-2015-06-31入住神经科的昏迷脑出血且均进行了ICP监控的患者.发病3个月转归采用mRS评分.多变量逻辑回归分析探讨ICP与预后相关的危险因素.结果 后纳入98例患者分析.ICP均值(OR 1.2,CI 1.08~1.45,P=0.003),ICP大值(OR 1.06,1.01~1.1,P=0.015),ICP方差(OR 1.3,1.03~1.73,P=0.03),以及ICP值>20 mmHg的相对频率(OR 1.1,1.02~1.15,P=0.008)都与随访3个月时病死率显著相关.ICP值>20 mmHg的相对频率(OR 1.1,1.02~1.15,P=0.008)也与随访3个月时病死率显著相关.结论 ICP可变性及ICP值>20 mmHg的频率与脑出血后病死率和不良结局呈独立相关.将来应开展前瞻性研究进一步确定我们的结论,同时验证ICP的参考阈值.
作者:谭泽梁;杨志勇;蔡成柱;陈越;何芷怡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和治疗.方法 选择2005-05-2015-09在我院治疗的孕产妇合并颅内静脉窦血栓患者15例,回顾分析其临床资料.结果 妊娠早期发病2例患者中1例经抗凝治疗后无效,转行静脉窦内接触性尿激酶溶栓治疗;妊娠晚期3例患者均行剖宫产终止妊娠,术后24 h给予抗凝治疗,1例发生发生意识障碍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产褥期发病10例中经抗凝治疗无效2例,2例伴癫痫发作转行血管内溶栓治疗,1例出现颅内静脉窦广泛血栓合并脑内出血,经抢救无效死亡.结论 孕产妇出现抽搐、急性和亚急性头痛等症状需警惕出现颅内静脉窦血栓,符合静脉窦引流区域的脑实质异常信号为颅内静脉窦血栓形成的诊断依据,给予抗凝和溶栓等治疗以改善孕产妇结局.
作者:黄普艳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出血合并高脂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 对2014-08-2015-08我院收治的122例急性脑出血合并高脂血症患者的一般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研究组(常规治疗+他汀类药物)与对照组(常规治疗+饮食管理),对比2组治疗效果.结果 研究组、对照组总有效率分别为98.4%(60/61)、73.8%(45/6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TC、LDL-C水平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TC、LDL-C水平均有所改善,但研究组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均有1例出现再次脑出血,所有患者均未出现心肌梗死、外周血管血栓等不良反应,未死亡病例.结论 他汀类药物治疗脑出血并高脂血症效果显著,能对患者血脂水平进行控制,且治疗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牛晓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法舒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的效果.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患者156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对照分组法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治疗组78例给予法舒地尔3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联合血栓通注射液300 mg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对照组给予培他啶注射液500 mL静滴,1次/d,联合血栓通注射液300 mg 加入0.9%氯化钠注射液250 mL静滴,1次/d.2组疗程均为14 d,观察比较2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结果 治疗组显效率87.18%,好转率15.38%,总有效率98.72%,对照组显效率66.67%,好转率29.49%,总有效率96.15%,2组总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显效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均未出现明显不良反应.结论 法舒地尔联合血栓通治疗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性眩晕效果确切,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杨玉佩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罗哌卡因浸润麻醉联合地佐辛对脑胶质瘤切除患者全麻苏醒期相关并发症的影响.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82例脑胶质瘤切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用药方式进行分组,对照组(22例)在切皮前10 min使用生理盐水20 mL行浸润麻醉(1:200 000肾上腺素),术毕前30 min静脉注射生理盐水2 mL,地佐辛组(28例)切皮前10 min使用20 mL生理盐水行浸润麻醉(1:200 000 肾上腺素),术毕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10 mg;罗哌卡因联合地佐辛组(32例)在切皮前10 min予以0.5%罗哌卡因20 mL性浸润麻醉,术毕前30 min静脉注射地佐辛10 mg.记录3组患者麻醉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并统计全麻苏醒期出现的并发症,包括头晕头痛、高血压、肌颤、恶心呕吐等,并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AS)进行疼痛评分,及Ricker镇静-躁动评分(SAS)进行镇静评分.结果 3组麻醉情况比较,联合组麻醉恢复时间、气管拔管时间显著短于、地佐辛组、对照组,镇痛持续时间明显长于其他2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头晕头痛、恶心呕吐等并发症情况,联合组总发生率12.50%,明显低于对照组36.3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比较3组VAS、SAS评分,VAS评分低均为联合组,高评分均为对照组,且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罗哌卡因浸润麻醉联合地佐辛可显著提高镇静、镇痛效果,有效防止躁动发生,并减少头晕头痛、恶性呕吐、高血压等不良反应,临床可予以考虑.
作者:李淑霞;杨亚琴;张丽霞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研究发现,凝血因子Ⅴ突变、凝血酶原基因突变、蛋白C、蛋白S和抗凝血酶Ⅲ与动脉缺血性脑卒中无明显关系,目前没有证据支持在此情况下进行抗凝治疗.缺血性脑卒中病人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的检测还缺乏证据支持,因对同型半胱氨酸来说,甲基四氢叶酸还原酶只是其重新甲基化过程中的一部分.目前认为抗磷脂抗体综合征与青壮年缺血性脑卒中的风险增加有关,而单一的抗体检查不足以作出诊断,也没有必须对这部分病人进行抗凝治疗的支持性证据.同型半胱氨酸浓度增高与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关,但对轻度增高病人是否需要治疗或经治疗后能否降低血管病的发生存有争议,如果无其他表型异常,同型半胱氨酸浓度明显增高的检出率非常低.对青壮年隐源性复发性缺血性脑卒中有必要进行高凝状态筛查,并根据具体情况进行经验性抗凝治疗.
作者:于建华;王运良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阿托伐他汀对β淀粉样蛋白1-42诱导阿尔茨海默病大鼠模型大脑顶叶皮层和小脑血红素加氧酶(HO)的影响.方法 将40只Wistar大鼠随机分为正常对照组、他汀对照组、模型对照组和他汀治疗组,每组10只.Western blot法检测顶叶皮层和小脑HO-1和HO-2的表达.结果 顶叶皮层区他汀治疗组HO-1的表达增加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HO-2的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小脑区他汀治疗组HO-2的表达增加与其他3组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4组HO-1的表达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阿托伐他汀可以上调大脑不同部位HO-1和HO-2的表达,减轻神经细胞损伤.
作者:王冰;王江桥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并房颤患者中长期应用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 选择2011-05-2015-05在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房颤伴脑梗死高危患者40例,长期应用华法林治疗,观察患者治疗前后凝血指标变化及出血情况.结果 治疗1周、1个月、3个月的凝血酶原时间(PT)、活化部分凝血酶原时间(APTT)、国际标准化比值(INR)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随访15个月,牙龈出血1例,皮肤黏膜瘀斑2例,消化道出血1例,出现痰中带血1例,出现脑梗死1例,未出现脑出血及其他严重出血并发症.结论 华法林在60岁以上老年脑梗死伴非瓣膜性房颤中应用效果显著,出血不良反应小,梗死发生率低,且老年抗凝强度INR维持在1.8~2.5安全有效.
作者:靳培敏;石爱丽;崔宗来;郜炎辉;兰超;朱萌华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降钙素原在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意义.方法 将我院2014-02-2015-10收治的71例脑膜炎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化脓性脑膜炎患儿36例(观察B组)和病毒性脑膜炎患儿35例(观察A组),选择同期于我院治疗的非感染性疾病患儿35例为对照组,3组患者均予以血清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检测,对比3种检测方法的诊断价值.结果 3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阳性率对比具有显著性差异(P<0.05),其中观察B组降钙素原阳性率、C反应蛋白阳性率明显高于观察A组、对照组(P<0.05);观察B组内,降钙素原检测阳性率明显高于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P<0.05);3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定量检测结果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观察B组降钙素原、C反应蛋白、白细胞计数均明显高于观察A组、对照组(P<0.05).结论 降钙素原在婴幼儿化脓性脑膜炎早期诊断中的应用价值高,值得推广.
作者:范秋霞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天智颗粒治疗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 我院神经内科住院的急性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患者80例,随机分为观察组(40例),对照组(40例).2组均给予对症治疗,观察组给予口服天智颗粒5 g/次,3次/d,共治疗3个月,分别在治疗前后进行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评分(MoCA).结果 治疗组在视空间/执行功能、注意力、抽象能力、延迟回忆及总分方面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天智颗粒能有效改善腔隙性梗死所致认知功能障碍.
作者:庞利红;范彦瑞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研究脑内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CMBs)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140例发病6 h内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入院后立即行颅脑CT和梯度回波T2加权像(gradient echo pulse sequence-T2WI,GRE-T2WI)检查,测量血肿大小,发病后24 h和72 h复查颅脑CT,依据CT及MRI检查结果将血肿有无扩大患者分为微出血组和无微出血组.对比2组出现血肿扩大的比率及血肿扩大的值.结果 入院时GRE-T2WI检查提示72例存在数量不一的CMBs.24 h复查CT发现脑内血肿体积扩大比率为12.9%(18/140),72 h查CT示血肿体积扩大比率15%(21/140).微出血组患者存在的CMBs比率明显高于无微出血组[71.4%(15/21)与47.9%(57/119),χ2=4.215,P<0.01].72 h后微出血组血肿体积扩大比率显著高于无微出血组[18.1%(13/72)与11.4%(8/70),χ2=3.065,P<0.05].结论 CMBs在高血压脑出血血肿扩大中扮演重要作用.
作者:贾永林;张保华;付志新;贾延劼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观察肌电生物反馈疗法在重症手足口病患者康复中的作用.方法 将36例重症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随机分为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和对照组.2组均予运动疗法、等速肌力训练、引导式教育、普通针刺等治疗,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加用MyoTrac肌电生物反馈系统.分别在治疗前、治疗后1个月对患儿进行被动踝关节关节活动度(ROM)测量、胫骨前肌表面肌电检测.结果 治疗后2组踝关节ROM增加、自主收缩时胫骨前肌肌电积分(iEMG)均较治疗前提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间对比,肌电生物反馈治疗组患儿踝关节ROM及胫骨前肌的iEMG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肌电生物反馈疗法能显著提高重症手足口病伴急性迟缓性瘫痪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可作为该类患儿下肢功能康复的一种有效治疗方法.
作者:张会春;娄普;耿香菊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产钳助产与剖宫产两种助产方式对新生儿颅脑损伤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09-08-2010-05采用剖宫产方式进行助产的产妇109例为对照组,选取2014-07-2016-02采用产钳助产方式进行助产的产妇109例为观察组.回顾性分析2组临床资料,比较2组产妇自然情况,手术时新生儿情况,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结果 产妇自然情况存在差异,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产妇满意度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采用产钳助产能够有效降低新生儿颅脑损伤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马启敏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究分化型甲状腺癌甲状腺全切术中喉返神经显露及不同腺叶切除对喉返神经及甲状旁腺功能的影响.方法 研究对象选取2014-01-2016-09收治的分化型甲状腺癌患者75例,依照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A,B,C3组,每组各25例.3组均予以甲状腺全切除术及单侧中央区淋巴结清扫治疗,A组未显露喉返神经,B组采取精细化被膜解剖结合环甲隙显露喉返神经法切除腺叶,C组采取常规术式结合甲状腺下动脉下路喉返神经法切除腺叶.对比3组手术情况、术后血清相关分子水平及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 A组手术时间明显长于B、C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3组患者在术中出血量、淋巴结清除个数及意识恢复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1、4、7 d B组患者的甲状旁腺激素水平与钙离子水平均明显高于C组,而C组亦明显高于A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B、C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低于A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喉返神经显露及精细化被膜解剖腺叶均可降低喉返神经损伤率及甲状旁腺功能的损伤,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李继东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超早期康复护理对脑梗死患者神经功能、肢体功能恢复及情绪改善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2014-01-2016-06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39例,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63例采用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76在对照组的基础上采取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措施,在入组时与干预后4周应用中国卒中量表(CSS)评定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Fugl-Meyer运动功能评估量表(FMA)评定运动功能,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定日常生活活动能力,SDS、SAS量表分别评定抑郁、焦虑状况.结果 2组入组时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4周,2组CSS评分、FMA评分、MBI评分、SDS评分、SAS评分较入组时均明显改善,但研究组改善情况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患者在常规治疗的同时给予超早期康复护理干预,可显著改善神经功能缺损症状,消除其不良情绪,促进其肢体运动功能的恢复,提升生活质量与预后康复水平.
作者:彭秀丽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评价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诊断价值.方法 回顾分析15例经临床确诊的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患者的头颅MRI、MRA资料.结果 15例患者急性脑梗死病变部位:MRI为点状、片状异常信号;DWI表现为高信号;ADC为低信号;ADC值为(0.55±0.14)×10-3 mm2/s;病灶直径(8.62±9.27)mm.病灶部位:10例脑叶,7例基底节及侧脑室旁,2例小脑,2例苍白球,1例脑干.12例侧脑室前后角白质周围片状、云雾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病灶;11例双侧基底节及侧脑室旁点状长T1、长T2异常信号为陈旧性腔隙性梗死;7例脑萎缩.13例MRA表现:8例(61.53%)动脉狭窄,5例(38.46%)动脉管腔僵硬.结论 应用头颅MRI、MRA对急性CO中毒伴发急性脑梗死的早期临床诊断、病情程度及预后的评估有一定的实用价值.
作者:杨春光;王夏红;牛冬菊;葛晓霞;李青;王艳阳;白永杰;李瑞杰;姚远;孙世龙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优质护理模式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认知功能障碍及生活质量水平的影响.方法 选取我院61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30例,观察组31例,对照组予以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于对照组基础上实施优质护理干预,观察比较2组干预前后认知功能评分及生活质量评分,并统计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及护理满意度.结果 干预后观察组认知功能评分为(27.76±2.24)分,高于对照组的(22.41±3.97)分,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观察组生活质量各指标评分均高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为9.68%(3/31),低于对照组30.00%(9/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护理满意度为90.32%(28/31),高于对照组70.00%(21/30),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给予优质护理干预,可改善患者认知功能障碍,提高生活质量及护理满意度,降低不良反应发生率.
作者:朱继红;马惠贤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分析插管型喉罩(ILMA)在预防高血压脑出血(HICH)患者术后恢复期拔管反应中应用价值.方法 选取2014-09-2016-09我院收治的62例开颅血肿清除术高血压脑出血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31例)和对照组(31例),对照组采用气管内插管麻醉,观察组采用插管型喉罩麻醉,检测统计麻醉诱导前(t1)、ILMA或气管内导管拔除即刻(t2)、拔除后3 min(t3)、拔除后10 min(t4)2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水平,统计对比术毕唤醒时间、术后恢复期不良反应发生率,并采用苏醒期躁动(PEAD)评分评价2组术后恢复期苏醒状态.结果 观察组t2、t3、t4时刻HR、MAP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PEAD评分、术毕唤醒时间低于对照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恢复期观察组不良反应发生率(6.46%)低于对照组(25.81%),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χ2=4.292,P<0.05).结论 将插管型喉罩应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可保持患者血流动力学稳定,减少术后恢复期拔管反应,平顺性好,值得推广.
作者:刘宏伟;刘文奇 刊期: 2017年第14期
目的 探讨首发缺血性脑卒中(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抑郁症状(DS)的发生率及影响因素.方法 前瞻性研究连续入选商丘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内科2012-11-2013-07收治的首发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126例,入组后收集患者一般资料并采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改良Rankin Scale(MRS)评分进行评估,发病后2~3 a采用NIHSS、MRS评分、Barthel 指数(BI)、脑卒中专用生活质量量表(SS-QOL)、汉密尔顿抑郁评分量表(HDRS)再次随访.通过单因素分析筛选出与远期抑郁症状(DS)具有显著性联系的因素后,使用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DS的影响因素.结果 首发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中远期抑郁症状发生率38.6%(44/114),其中轻、中、重度分别占19.3%(22/114)、11.4%(13/114)、7.9%(9/114).多因素非条件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首发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DS的影响因素包括文化程度(OR=2.847,95% CI=1.241~6.532)、BI(OR=0.763,95% CI=0.648~0.916)、SS-QOL评分(OR=0.970,95% CI=0.937~0.989).且轻、中、重度抑郁症状患者的远期BI评分(F=29.426,P<0.01)和SS-QOL评分(F=21.379,P<0.01)的总体均数不同.结论 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DS的危险因素为文化程度高,保护因素为远期BI评分高、生活质量高.其中远期BI评分、SS-QOL评分越低,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的远期抑郁症状越重.日常生活能力的恢复及生活质量的提高等可能是改善IS偏侧肢体功能障碍患者远期抑郁症状的重要措施.
作者:张莹;方岩;段金凤;徐辉;李春燕;姬卫东 刊期: 2017年第1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