姚柱炜;蒙剑锋;栾宏权
目的:分析静脉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对急性缺血性脑卒中临床治疗效果的影响。方法将我院2013-01—2015-01收治80例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A、B组各40例。2组均接受静脉溶栓治疗,A组溶栓治疗时间窗控制在4.5 h内,B组控制溶栓时间窗为4.5~12 h。比较2组临床效果与溶栓治疗前后神经缺损功能评分改善情况,统计2组血管狭窄、血管再通及继发性出血发生率。结果 A组治疗1周、3个月后NIHSS评分分别为(6.83±4.82)分、(3.21±2.32)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治疗后改良Rankin量表评分与BI评分分别为(1.23±0.12)分、(8.66±3.24)分,与B组对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血管狭窄、继发出血发生率及血管再通率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在急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的临床治疗中采用早期静脉溶栓方案,控制溶栓治疗时间窗在4.5 h内,可促进患者神经功能的恢复,改善其生活质量,且安全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姜晋灵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与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临床纳入脑转移瘤患者47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对照组仅进行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肿瘤局部复发率、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等,同时观察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2.86%,对照组为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肿瘤局部复发率28.57%,对照组为3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2个月、13.7个月,对照组分别为9.6个月、13.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转移瘤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放疗,能够有效延缓中位复发时间,延长中位生存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提高。
作者:何兴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石杉碱甲、尼莫地平分别联合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血管性老年痴呆疗效。方法将2008-07—2012-07入住我院的100例轻中度血管性老年痴呆患者按照抽签法随机均分为2组,对照组给予多奈哌齐(10 mg/d)+盐酸尼莫地平(20 mg/d),观察组给予多奈哌齐(10 mg/d)+石杉碱甲(10 mg/d),疗程均为6个月。采用简易智能精神状态量表(MMSE)评价2组认知功能与精神行为,比较2组不良反应发生率。结果观察组治疗6个月后 MMSE总分(28.17±12.03)分,对照组为(23.98±11.77)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不良反应发生率明显高于观察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多奈哌齐+石杉碱甲与尼莫地平+多奈哌齐治疗轻、中度血管性痴呆的临床疗效相似,但多奈哌齐+石杉碱甲安全性优于尼莫地平+多奈哌齐。
作者:李小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盐酸多奈哌齐联合高压氧治疗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的临床疗效。方法我院收治的126例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按随机数字表分为2组,对照组63例采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5 mg每晚口服,研究组63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高压氧治疗(HBO),治疗前后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价量表(MoCA)评价患者的认知损害程度,应用改良Barthel指数(MBI)评价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观察治疗前后2组事件相关电位P300的变化。结果治疗前2组MoCA评分与MBI评分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8周后2组MoCA评分与MBI评分均较治疗前显著提高(P<0.05),研究组MoCA评分与MBI评分的改善程度较对照组明显(P<0.05)。治疗前2组 P300潜伏期和波幅无显著性差异(P>0.05);治疗后2组上述指标均有明显改变,治疗组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高压氧联合盐酸多奈哌齐能促进脑卒中后血管性认知障碍患者认知功能障碍的康复,改善或延缓患者的认知损害,改善患者视空间与执行功能,改善延迟记忆,提高患者的日常生活活动能力,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周莎莎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血清NSE测定在脑转移瘤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取2012-08—2015-03于我院诊治的75例脑转移瘤患者为观察组,同时期的75例健康人员为对照组,对比2组血清NSE构成情况及检测水平,并比较观察组中不同原发部位及脑瘤分级患者检测结果。结果观察组血清NSE阳性率及检测水平均高于对照组,肺癌脑转移瘤患者的血清NSE阳性率及检测水平均高于其他患者,脑瘤分级较高者的检测结果高于分级较低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血清NSE测定对脑转移瘤的诊断与分级有较高的检测价值。
作者:曹淑琴 刊期: 2016年第19期
随着我国老龄化现象日益加重,心脑血管患者越来越多,急性脑梗死是神经内科常见疾病,致残率高,严重威胁患者的生命健康。急性脑梗死造成梗死区神经组织的损伤,且梗死后导致的脑水肿及氧化应激反应会进一步造成神经损伤,从而严重影响患者神经功能及日后生活质量[1]。新研究表明[2],炎症反应在脑缺血损伤中起重要作用,炎症反应是脑梗死的诱导因素,促进疾病的发生与发展。研究表明[3],阿托伐他汀钙具有良好的调脂作用,不仅能抑制血小板聚集、有效改善血管内皮功能,还具有显著的抗炎作用。
作者:赵沄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奥拉西坦在高血压脑出血患者中的治疗效果及对血清基质金属蛋白酶组织抑制因子-1(TIMP-1)、基质金属蛋白酶-9(MMP-9)水平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患者80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对照组入院后给予常规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以奥拉西坦口服治疗,800 m g/次,3次/d ,治疗3周为1个疗程。治疗前后记录2组巴氏指数(BI)评分,应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NIHSS)评定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并测定治疗前后血清TIMP-1、MMP-9水平。结果2组治疗3周后BI评分和NIHSS评分较治疗前均明显改善(P<0.05),观察组改善效果优于对照组(P<0.05);2组治疗后血清TIMP-1、MMP-9含量较治疗前均显著下降(P<0.05),但观察组下降幅度较对照组大(P<0.05)。结论奥拉西坦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患者,在显著改善患者日常生活能力和神经功能的同时,还可以有效调节血清TIMP-1、MMP-9水平,促进患者早日康复,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刘莉;索金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脑卒中发病的危险因素,分析高血压史和平均动脉压水平与脑卒中发病的相关性。方法对5434例中老年人群进行基线调查,根据有无脑卒中分为脑卒中组和非脑卒中组,记录其高血压史、年龄、平均动脉压、性别、体重指数等一般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探讨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史和平均动脉压与脑卒中的相关性采用分层单因素分析,高血压史分为无高血压组、20 a以下组和20 a以上组3个亚组;平均动脉压分成<75 mmHg组、正常组和>165 mmHg组3个亚组。结果高血压病程、平均动脉压异常、年龄、性别等为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高血压史亚组组间比较,P<0.01;平均动脉压<75 mmHg组与平均动脉压正常组比较,P<0.01;平均动脉压正常组与平均动脉压>165 mmHg组比较,P<0.01;平均动脉压<75 mmHg组与平均动脉压>165 mmHg组比较,P>0.05。结论高血压史与脑卒中的发生率密切相关,病史越长,脑卒中发生几率越高;平均动脉压异常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过高或过低对脑卒中发病率的影响不明显。
作者:郑蕾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以尿毒症性脑症为首发症状的慢性肾功能不全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分析2010-05—2015-11我院收治的以神经精神症状为首发的7例慢性肾功能不全尿毒症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本组首诊误诊2例,误诊率28.57%,分别被误诊为缺血性脑血管病、神经官能症。全部病例经尿常规、肾功能、B超、脑电图检测后确诊为尿毒症性脑病。1例自动放弃治疗,1例治疗过程中因急性心衰、严重贫血抢救无效死亡。其余5例经低蛋白、低盐、抗高血压、纠正贫血、神经营养剂、纠正酸碱平衡、电解质紊乱、血液透析后症状改善病情缓解后出院门诊治疗。结论尿毒症性脑病起病缓慢,症状隐匿,易被误诊,临床医生应提高对尿毒症性脑病的认识和警惕性,及时选做尿常规、肾功能、肾B超、脑电图检查,鉴别诊断时克服先入为主的定势思维,以期早期诊断,防止误诊。
作者:徐海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以肢体疼痛为首发的癫痫临床特点、误诊原因、预防及治疗。方法收集我院1998-03—2013-02治疗的以肢体疼痛为首发的癫痫16例的临床资料,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以肢体疼痛为首发癫痫有以下临床特点即反复发作性肢痛,突然发生,骤然停止,发作频率、持续时间不定,发作时无意识障碍、抽搐,间歇期一切如常,脑电图中显示癫痫样放电,抗癫痫药有效。各种非甾体类止痛消炎药无效。首诊误诊16例,其中误诊为风湿性、类风湿性关节炎6例,神经官能症4例,低钙性抽搐2例,末梢神经炎2例,肩周炎、风湿性舞蹈症各1例。结论本病的诊断依赖于病史的完整性、综合性,提高警惕性和认识,及时选做脑电图,对抗癫痫药治疗有效。
作者:刘庆宏;何幼英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不同治疗方案对高原地区重型颅脑损伤所致神经损伤患者存活率及术后神经功能障碍的影响。方法将研究对象分为2组,2011-03前收治的50例患者为对照组,2011-03后收治的50例患者为实验组。对照组采用传统外科治疗方案,实验组采用高压氧(HBO )治疗配合精神外科治疗方案。2组治疗后均进行GCS评分,绘制术后生存曲线图,分析术后6个月的精神障碍临床特征,采用ADL分级分析治疗效果。结果实验组良好恢复率52.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28.57%。结论神经外科治疗方法联合 HBO治疗方案可以明显提高重度颅脑损伤治疗效果,显著提高患者的存活率,改善缺血、缺氧状态,提高生活质量,可作为高原地区治疗重型颅脑损伤所致神经损伤的重要方法之一。
作者:孙斌 刊期: 2016年第19期
急性出血性脑白质脑炎又称急性坏死性出血性脑炎或脑病,以前被认为是一种病毒性脑炎,后来才被发现是中枢神经系统疾病感染后的独特形式或急性播散性脑脊髓炎的一种严重变异型[1],是一种较少见的致死性的中枢神经系统的炎性疾病,具有发病突然、病情发展快、预后差、病死率高的特点[2]。临床表现为进行性意识障碍直到昏迷,高热持续,一侧或双侧的锥体束损害,出现迟缓性不全偏瘫或不全四肢瘫,偶有癫痫发作、抽搐。发病人群以年轻人为主[3],有文献报道小儿也为易感人群,小仅2岁10个月,一般男性多于女性,严重影响患儿的生命健康及生活质量[4]。本研究选取2012-01—2015-01于我院治疗的小儿脑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小儿出血性脑炎患者诊断方法及治疗效果,获得较满意的治疗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苏国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搜集、整理9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评价射频温控热凝术治疗的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97例三叉神经痛患者的临床资料,分析分布人群及发病规律;对于单纯第Ⅰ支三叉神经痛采用眶上孔入路射频热凝术,单纯第Ⅱ支三叉神经痛采用眶下孔或卵圆孔入路,单纯第Ⅲ支三叉神经痛采用下颌孔入路;对于第Ⅱ、Ⅲ支合并的三叉神经痛采用卵圆孔入路行射频热凝术。结果手术顺利,均无严重并发症。术后即刻效果:优良78例,良好15,无效4例。1 a后随访93例,复发10例,复发率10.75%;2 a后随访91例,复发19例,复发率20.88%。结论射频温控热凝术是一种治疗三叉神经痛的有效方法。
作者:滕薇;常全胜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了解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住院不同阶段健康教育的需求内容及方式,提高健康教育的效率和质量。方法采用自行设计的调查表对100例脑卒中介入治疗的住院患者进行调查。结果患者入院时的主要需求是了解病情及相关检查;住院期间的主要需求是知道介入治疗方法及护理,并发症的预防;出院阶段的主要需求为用药安全及康复指导。结论脑卒中介入治疗患者住院不同阶段的健康教育需求存在多样性,对患者进行针对性教育,可提高患者的掌握度和满意度,提高护理工作效率和卫生资源的利用率。
作者:张婧爽;冯英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双抗防治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05—2014-05收治的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2组均常规卒中治疗,在此基础上对照组单纯应用阿司匹林,观察组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2组临床效果。结果观察组3个月、1a内复发率均明显低于对照 组,总不良反应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非心源性缺血性脑卒中患者使用氯吡格雷联合阿司匹林进行双抗防治,能够有效降低其卒中复发率,减少不良反应,在临床防治中有较理想的效果。
作者:陈芝彪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原花青素(PC)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小脑的保护作用。方法取健康6月龄雄性Wistar大鼠50只,随机均分为阴性对照组、衰老模型组、维生素E(VE)组、PC 160 mg/kg组和80 mg/kg组等5组,每组10只,分别给予相应处理后,测定各组大鼠小脑组织中一氧化氮(NO)、一氧化氮合酶(NOS)、超氧化物歧化酶(SOD)、丙二醛(MDA)及谷胱甘肽过氧化物酶(GSH-Px)水平。结果 VE组、PC 160 mg/kg组和80 mg/kg组SOD、GSH-Px水平较衰老模型组升高,而NO、NOS、MDA水平较衰老模型组降低(均 P<0.001);PC 160 mg/kg组与VE组的NO、NOS、SOD、MDA和GSH-Px水平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PC 80 mg/kg组SOD、GSH-Px水平低于VE组、PC 160 mg/kg组,而NO、NOS、MDA水平高于VE组、PC 160 mg/kg组(均 P<0.001)。结论 PC对D-半乳糖致衰老大鼠小脑组织具有一定的保护作用。
作者:赵松峰;张亚玲;张晓;师秀琴;张祥;张晓坚;程亮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10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康复期首发抑郁症患者100例,均给予相同的治疗与护理方案,观察2月后,再根据认知功能是否有改善分为改善组与未改善组,分别为80例与20例,比较2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由同1名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项版本评估抑郁程度;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应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CV)评估家庭环境;应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 ,EMBU )评价父母教育方式。结果2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因子分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成功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因子分数无差异(P>0.05)。2组患者父亲方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母亲方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因子分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对其认知发展有影响,父母应随时调整教育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作者:杨正兴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功能康复训练联合盐酸多奈哌齐对轻中度帕金森病痴呆(PDD )患者神经系统功能及康复进程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2-01—2015-01收治入院的帕金森病(PD )合并轻中度痴呆患者100例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各50例,对照组采用盐酸多奈哌齐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给予认知功能康复训练,2组均于治疗前和治疗第4、8、12周时采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MoCA)评估其认知功能,同时采用统一帕金森病评分量表(UPDRS)评估PD的严重程度。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后MoCA、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运动检查评分与组内治疗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MoCA、精神、行为和情绪评分、运动检查评分与对照组治疗后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功能康复训练联合盐酸多奈哌齐治疗对 PDD有效,且起效更快。
作者:滕秀涵;于龙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分析前后路单一手术及联合手术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所致脊髓损伤的疗效及围术期指标变化。方法选择2011-10—2015-02我院就诊的60例下颈椎骨折脱位所致脊髓损伤患者为研究对象。其中15例行联合入路手术,24例行前路手术,21例行后路手术。观察3组术后临床疗效、围术期相关指标及术后并发症。结果前后路及联合入路改善率分别为(38.76±12.24)%、(38.67±11.05)%及(37.84±10.3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前路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及住院时间显著低于后路组和联合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联合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显著高于其他2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3种手术方式治疗下颈椎骨折脱位所致骨髓损伤各有优势,临床应根据患者具体病情,准确掌握其适应证,规范操作。
作者:宿显良;李晓国;赵腾飞;赵务生 刊期: 2016年第19期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并发CVS和无CVS患者的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血压、血脂、白细胞计数等资料,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237例aSA H患者中65例并发CVS ,发生率27.43%;并发CVS和无CVS患者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使用小剂量尼莫地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是aSAH患者出血后并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使用小剂量尼莫地平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临床对于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较高的aSAH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积极防治CVS的发生。
作者:时雷 刊期: 2016年第1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