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异丙酚对大鼠抑郁模型电休克治疗后认知功能和海马Glu浓度及Tau蛋白磷酸化程度的影响

姚柱炜;蒙剑锋;栾宏权

关键词:异丙酚, 电休克疗法, 认知功能, 谷氨酸, T au蛋白
摘要:目的:探讨异丙酚对电休克治疗后抑郁大鼠认知功能及海马Glu浓度和 Tau蛋白磷酸化的影响。方法选择雌性SD(Sprague Dawley)大鼠建立大鼠抑郁模型,利用旷场试验选择得分30~80分大鼠20只,随机分为4组(n=5):A组注射生理盐水,B组给予异丙酚,C组给予电休克治疗,D组给予电休克和异丙酚注射联合处理,E组正常小鼠,注射生理盐水。处理后3 d进行Morris水迷宫试验,记录逃避潜伏期(s)、经过原平台位置次数(次)、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s)。随后检测海马Glu浓度和Tau蛋白磷酸化程度。结果与A组相比较,C组逃避潜伏期(s)延长、经过原平台位置次数(次)、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s)减少,海马Glu浓度和Tau蛋白磷酸化程度增高(P<0.05);与C组相比,D组逃避潜伏期(s)缩短,经过原平台位置次数(次)、原平台所在象限停留时间(s)增加,海马Glu浓度和 Tau蛋白磷酸化程度减低(P<0.05)。结论 ECT通过增高Glu浓度促进Tau蛋白磷酸化,影响抑郁大鼠认知功能,而异丙酚可以调节ECT引起的Glu浓度和Tau蛋白磷酸化程度,进而改善大鼠认知功能。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额颞叶部痴呆和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行为对比研究

    目的:探讨额颞叶部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认知功能以及精神行为的特点,为临床鉴别诊断提高客观依据。方法临床纳入额颞叶部痴呆(观察组)与阿尔茨海默病(对照组)各36例。采用简易精神状态评定表(MMSE)对2组认知功能进行评价,采用阿尔茨海默病行为评分对2组精神行为症状进行评价。结果研究组语言能力、记忆力、注意力和计算力评分分别为7.46±3.03、2.80±1.05、1.78±1.25,对照组分别为4.52±2.24、1.86±2.09、1.15±1.27,差异均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行为紊乱、攻击行为、情感障碍发生率分别为13.89%、19.44%、27.78%,对照组分别为36.11%、41.67%、8.33%,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额颞叶部痴呆与阿尔茨海默病患者在认知功能以及精神行为方面存在一定的差异,主要集中在记忆障碍、注意力、语言能力以及神经行为等方面,能为临床鉴别诊断提供重要的依据。

    作者:姚志成;姜新;陈晓虹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COPD抑郁状态与自主神经功能损害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分析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抑郁状态和自主神经功能之间的相关性。方法以2013-06—2014-09我院收治的84例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为研究对象,并以同期接受健康体检的84例正常人为对照组,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进行抑郁状态的评估,并经心率变异测定患者的自主神经功能。结果观察组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20分40例(47.62%)。患者心率变异时域指标均明显降低,且和FEV1呈正相关,与汉密尔顿抑郁量表评分呈负相关。结论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同时合并抑郁和自主神经功能紊乱,两者之间存在明显的联系,慢性阻塞性肺病患者的抑郁情况可通过心率变异进行评价。

    作者:程涛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神经节苷脂联合丹参注射液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中的应用

    目的:探讨丹参注射液联合神经节苷脂的作用机制及其在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 IE )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将我院确诊的 H IE患儿80例随机分为治疗组(40例)和对照组(40例)。治疗组接受常规治疗及神经节苷脂与丹参注射液联合治疗,对照组进行常规治疗与神经节苷脂治疗。经10 d治疗后评定治疗效果,统计病死率及临床表现恢复时间,分析2组治疗前后NABA评分、CT值。结果治疗组总有效率、NABA评分及CT值均明显高于对照组,而治疗组病死率、原始反射、意识状态及肌张力的恢复时间均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神经节苷脂与丹参注射液治疗 HIE有效率高、不良反应少、脑神经功能恢复快。

    作者:段念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血清CysC与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关系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胱抑素C(cystatin C ,CysC)水平与脑微出血(cerebral microbleeds ,CMBs)的相关性。方法选择2013-06—2015-06在我院接受治疗的急性脑梗死患者326例,分为CMBs组和非CMBs组(对照组)。CMBs组132例,对照组194例。利用磁敏感加权成像确定CMBs的存在,应用颗粒增强免疫比浊法检测CysC的水平。结果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发现,CysC水平增高、高血压、肌酐水平增高、脑部蛋白质病变和超敏C反应蛋白的增高是急性脑梗死患者脑微出血的独立危险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并对比其他单因素后发现,急性脑梗死患者CMBs数量随着CysC水平的增高而增加。结论在急性脑梗死患者中,血清CysC水平与CMBs独立相关,CysC水平增高,则CMBs数量增加。

    作者:成帅;丁长霞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

    目的:探讨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对首发抑郁症患者康复期认知功能恢复的影响。方法选取2014-01—10在我院住院治疗的康复期首发抑郁症患者100例,均给予相同的治疗与护理方案,观察2月后,再根据认知功能是否有改善分为改善组与未改善组,分别为80例与20例,比较2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由同1名医师对所有患者进行评估)。应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ilton Depression Scale ,HAMD)17项版本评估抑郁程度;应用简易精神状态检查量表(Minimum Mental State Examination ,MMSE)进行认知功能评估;应用家庭环境量表中文版(Family Environment Scale ,FES-CV)评估家庭环境;应用父母教养方式量表(Egma Minnen av Bardndosna Uppforstran ,EMBU )评价父母教育方式。结果2组亲密度、情感表达、矛盾性、独立性、知识性、娱乐性、组织性因子分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成功性、道德宗教观、控制性因子分数无差异(P>0.05)。2组患者父亲方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拒绝与否认、过度保护因子分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母亲方的情感温暖与理解、惩罚与严厉、过分干涉与保护、拒绝与否认因子分数存在明显差异(P<0.01)。结论抑郁症患者的家庭环境和父母教育方式对其认知发展有影响,父母应随时调整教育观念,创造宽松和谐的家庭环境。

    作者:杨正兴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后并发脑血管痉挛的影响因素

    目的:探讨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aSAH)后并发脑血管痉挛(CVS)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37例aSAH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比并发CVS和无CVS患者的年龄、性别、Hunt-Hess分级、Fisher分级、血压、血脂、白细胞计数等资料,并将有统计学意义的影响因素进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独立危险因素和保护因素。结果237例aSA H患者中65例并发CVS ,发生率27.43%;并发CVS和无CVS患者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使用小剂量尼莫地平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Ⅲ级、Fisher分级≥Ⅲ级是aSAH患者出血后并发CVS的独立危险因素(P<0.05),而使用小剂量尼莫地平是其保护因素(P<0.05)。结论临床对于嗜烟、高血脂、高血压、白细胞计数升高、Hunt-Hess分级和Fisher分级较高的aSAH患者应加强早期监测,积极防治CVS的发生。

    作者:时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前列地尔联合格拉司琼治疗小脑梗死后眩晕的疗效观察

    目的:探讨前列地尔联合格拉司琼治疗小脑梗死后眩晕的临床效果。方法选取2011—2014年我院收治的小脑梗死后眩晕患者40例为研究对象,随机分成治疗组和对照组各20例,分别给予前列地尔联合格拉司琼治疗和单纯前列地尔治疗。观察2组临床治疗效果、Barthel指数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结果临床总有效率组间比较,治疗组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前2组Barthel指数评分和Berg平衡量表评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2组上述两项指标均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治疗组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前列地尔联合格拉司琼治疗小脑梗死,患者的眩晕症状可得到显著改善,提升临床治疗效果。

    作者:曾彪;阙清松;孙军德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红细胞分布宽度与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预后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探讨红细胞分布宽度(RDW )与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预后的相关性。方法选取我院神经科收治的80例中重度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患者,搜集患者的年龄、性别,既往高血压、糖尿病患病情况等人口资料和红细胞、白细胞、纤维蛋白原、肌酐、RDW等实验室检查结果。对患者预后进行mRS评分,并根据评分结果分组,0~2分为预后良好组,共64例,3~6分为预后不良组,共16例,对比2组基数人口资料及实验室检查结果,分析RDW与患者疾病进展结局的相关性。结果预后不良组RDW明显高于预后良好组( P<0.05),与预后良好组相比,预后不良组平均年龄、高血压患病、WBC、Fg更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Logistic回归分析示,年龄、WBC、Fg、RDW与不良预后显著相关(P<0.05)。结论 RDW关系到动脉瘤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患者的预后好坏,其升高的患者预后不良,可作为判断动脉瘤性蛛网膜下腔出血栓塞术后患者预后的指标,值得推广。

    作者:史皓威;钱涛;李洋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和纤维蛋白原水平的变化及意义

    目的:探讨急性脑梗死患者超敏C反应蛋白(hs-CRP)和纤维蛋白原(FIB)水平的变化及临床价值。方法选取2014年我院收治的急性脑梗死患者60例,以同期健康体检的受检者60例为健康对照组,对比2组以及不同面积与分型的超敏C反应蛋白、纤维蛋白原水平。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 FIB水平明显高于健康人群(P<0.05);脑梗死面积越大,血清hs-CRP与FIB水平越高(P<0.05);脑梗死病情越重,血清hs-CRP与FIB水平越高(P<0.05)。结论急性脑梗死患者血清hs-CRP与FIB水平能够有效提示患者发病以及病情严重程度,临床诊断中具有较高的价值。

    作者:汪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脑动脉狭窄分布特点及病因分析

    目的:观察脑动脉狭窄分布特点及病因情况,以期正确认识该病,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方法选取200例脑动脉狭窄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其狭窄部位变化情况,并选取同时期非脑动脉狭窄的180例患者作参考,总结病因变化情况。结果在分布特点上,脑动脉狭窄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及虹吸段(占64.5%)、大脑中动脉M 1段(占50.5%)、椎动脉起始(占39.5%),与其他部位分布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空腹血糖、糖化血红蛋白、血压、甘油三酯、胆固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2组慢性胃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脑动脉狭窄主要分布在颈内动脉起始部及虹吸段,大脑中动脉M1段,椎动脉起始,病因有糖尿病、高血压、高血脂。

    作者:伏亚红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损伤患者 NGAL 和 CysC 水平变化及诊断价值

    目的:研究重型颅脑损伤并发急性肾损伤(AKI)患者中性粒细胞明胶酶相关脂质运载蛋白(NGAL)和血清胱抑素C(CysC)水平的变化及诊断意义。方法选取我院76例重型颅脑损伤合并AKI患者,采用双夹心抗体ABC-ELISA法检测NGAL ,免疫散射比浊法检测CysC ,并与正常体检者进行比较,同时分析不同分期急性肾损伤患者及不同生存结局患者NGAL和CysC水平。结果 AKI患者NGAL、CysC水平均显著高于正常组,随分期上升均呈递增趋势,各组间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76例中死亡18例,存活58例,死亡患者 NGAL、CysC水平分别为(1.52±0.51)μg/L、(2.96±0.92)mg/L ,显著高于存活患者的(3.95±1.10)μg/L、(5.87±2.03)mg/L。结论重型颅脑损伤患者 NGAL和CysC表现为异常上升,且随AKI分期发生改变,可作为预后的预测因子。

    作者:杨美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X 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对脑转移瘤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与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脑转移瘤的临床疗效及不良反应。方法临床纳入脑转移瘤患者47例,根据治疗方案的不同分为研究组与对照组。研究组进行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对照组仅进行单纯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观察2组临床疗效、肿瘤局部复发率、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等,同时观察治疗期间2组不良反应发生情况。结果研究组治疗有效率92.86%,对照组为68.4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肿瘤局部复发率28.57%,对照组为31.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研究组中位复发时间、中位生存时间分别为12.2个月、13.7个月,对照组分别为9.6个月、13.7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治疗期间不良反应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X线立体定向放射治疗同步口服替莫唑胺化疗治疗脑转移瘤的近期临床疗效优于单纯放疗,能够有效延缓中位复发时间,延长中位生存期,且不良反应发生率未见明显提高。

    作者:何兴平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对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目的:分析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的临床效果及对神经功能、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06-2015-06我院诊治的115例重症病毒性脑炎患儿的临床资料,按照不同治疗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50例采用常规对症、抗病毒治疗,研究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采用鼠神经生长因子治疗,对比2组临床效果、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额叶释放征阳性、病理征阳性及脑电图异常比例均下降(P<0.01),且研究组改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2组MMSE与SF-36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提高(P<0.01),且研究组改善情况明显优于对照组(P<0.01)。结论鼠神经生长因子辅助治疗小儿重症病毒性脑炎临床效果明显,可有效改善患儿神经功能及生活质量,且无严重不良反应。

    作者:田领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1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 oxLDL 与 Lp(a)水平临床分析

    目的:通过检测155例急性脑梗死患者oxLDL、Lp(a)水平,分析急性脑梗死患者病情与oxLDL、Lp(a)水平的相关性。方法选择急性脑梗死患者155例,以50例健康体检者作对照;比较2组oxLDL、Lp(a)水平,分析其与急性脑梗死的关系。结果急性脑梗死患者发病24 h、7 d、14 d的oxLDL、Lp(a)血浆水平(分别为511.16±89.26、527.23±86.98、529.32±91.27;329.26±62.17、333.21±50.13、330.68±59.88)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结论oxLDL、Lp(a)检测可提示急性脑梗死患者的病情发展状况,为临床治疗提供依据。

    作者:杨桂强;刘文超;刘滋润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CT与MR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对比

    目的:对比CT与MRI对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的诊断价值。方法选择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病6 h内的患者98例,均进行常规C T与M RI平扫,同时进行C T灌注与M RI参数分析,观察短暂性脑缺血发作发展为急性脑梗死的情况。结果98例患者中,C T平扫见大脑半球灰白质边界不清晰,中线结构轻度向左侧移位,脑沟回减少位;大脑半球可出现大片低灌注区。而M RI扫面可检测到异常高信号,存在低灌注区。缺血侧的CBF与CBV 值明显低于健侧,而 T T P值与M T T值明显高于健侧,ADC值与 FA 值均明显低于健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24例发展为急性脑梗死,发生率24.5%;Cox多元回归分析显示,年龄、高血压史、糖尿病史是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患者发展为急性脑梗死的主要危险因素(P<0.05)。结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临床可发展为急性脑梗死,CT与MRI平扫的特征性不足,而CT灌注与MRI参数分析能有效反映短暂性脑缺血发作状况,均有很好的诊断价值。

    作者:刘东顺;张敏丽;李翠乔;司翠权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治疗系统对脑卒中患者肢体功能恢复的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对脑卒中患者使用超声、激光、神经肌肉电刺激(多功能神经康复)治疗系统的临床疗效及肢体功能恢复效果。方法选取2012-06—2014-08收治的脑卒中患者114例,随机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对照组实施神经内科常规治疗,观察组使用多功能神经康复治疗系统,对比2组临床疗效及肢体功能恢复情况。结果治疗后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量表)与上下肢运动功能评分(FMA量表)均有明显改善,且观察组改善程度显著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对脑卒中患者使用多功能神经康复治疗系统,能够有效改善其神经功能缺损症状,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且可明显促进肢体功能恢复。

    作者:李岩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消化道出血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

    目的:观察消化道出血对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近期预后的影响。方法63例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观察组,另选择同时期60例未合并消化道出血的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为对照组,比较2组预后。结果观察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NIHSS评分)、意识障碍程度(GCS评分)以及病死率均明显劣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消化道出血24 h内NIHSS评分、GCS评分、病死率均明显劣于出血24 h后(P<0.05)。结论急性重症脑梗死患者合并消化道出血的近期预后较差,出血24 h内神经功能损害严重,病死率高,早期积极预防消化道出血利于改善患者预后。

    作者:王春丽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综合方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疗效观察

    目的:观察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综合方案治疗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临床效果。方法将我院2013-11—2014-11收治的60例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与观察组各30例。对照组接受常规综合康复训练方案,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用脑功能治疗仪联合治疗方案,采取CSS (综合痉挛量表)与GM FCS (粗大运动功能量表)评估患儿的恢复情况。结果治疗6周、12周、24周后,观察组CSS评分分别为(8.5±0.8)分、(8.3±0.7)分、(8.4±0.8)分, GMFCS评分分别为(59.7±9.5)分、(68.7±10.2)分、(70.9±10.3)分,与对照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痉挛型脑瘫患儿采用脑功能障碍治疗仪联合综合康复训练方案,可改善患儿下肢肌群痉挛症状,强化其步行与站立功能,且操作简单,患儿耐受性高,值得推广。

    作者:曹宝龙;吴小迪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肝性脑病的磁共振及 CT 影像表现分析

    目的:评价磁共振及C T影像在肝性脑病(H E )诊断中的价值。方法随机选取36例临床诊断肝炎肝硬化患者,临床诊断肝炎肝硬化均为发现乙肝患者病史7 a以上,其中伴H E 36例(H E组),随机选取门诊体检30例健康成人(正常组)作对照。2组均行颅脑磁共振扫描及C T扫描。结果肝硬化组行磁共振扫描32例出现T 1序列扫描示双侧苍白球区对称性高信号,T2 WI、FLAIR及DWI(b=800)各序列均未见明显异常信号,4例双侧苍白球区T1影像为正常表现,其中20例出现轻度脑萎缩征象,对照组30例扫描示苍白球区均未见明显短T 1信号,17例两侧基底节区可见多发 V-R间隙,C T 扫描肝硬化组及体检组结果差别不大,苍白球区均未见异常高密度。结论伴肝硬化患者行常规磁共振颅脑扫描时,两侧苍白球区见明显短T1信号,伴脑沟增宽,其他序列未见明显异常信号,要考虑肝性脑病。肝性脑病CT颅脑扫描意义不大,但可进行鉴别诊断。

    作者:石彦斌;僧松娟;郭淼;赵化领 刊期: 2016年第19期

  • 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效果比较

    目的:观察氯吡格雷与阿司匹林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的效果。方法选取我院诊治的92例缺血性脑梗死患者,按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B组各46例,A组给予氯吡格雷治疗,B组给予阿司匹林治疗,观察2组治疗情况。结果治疗后A组CCAD、IMT和斑块面积较治疗前有明显改善(P<0.05),与B组比较改善程度明显升高(P<0.05);治疗后再发率及并发症发生率比较,B组明显高于A组(P<0.05),2组间病死率比较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氯吡格雷预防缺血性脑梗死再发效果明显,优于阿司匹林,可推广应用。

    作者:何芸 刊期: 2016年第19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