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沛;杨燕妮
目的 分析汉族儿童巯嘌呤甲基转移酶(TPMT)基因的蛋白质编码区(CDS)突变,探讨其在急性白血病(AL)患儿中的单核苷酸多态性(SNP).方法 变性梯度凝胶电泳结合DNA测序检测103例AL患儿及111例对照组儿童的TPMT基因CDS碱基位点突变情况.结果 汉族儿童TPMT基因筛查出2个蛋白编码区单核苷酸多态性(cSNPs),分别为TPMT* 3C(A719G)和*1S(C474T).TPMT* 3C AA、AG、GG基因型频率在AL患儿组中分别为95.1%、3.9%和1.0%,在对照组中分别为97.3%、2.7%和0,其G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2.9%和1.4%;TPMT* 1S CC、CT、TT基因型频率在AL患几组分别为5.8%、24.3%和69.9%,在对照组中分别为8.1%、28.8%和63.1%,其C等位基因频率分别为18.0%和22.5%.2个cSNPs基因型及等位基因频率在两组中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对照组筛查出C210T和TPMT* 26 (T622C)基因突变.结论 汉族儿童存在TPMT* 26突变基因型,且TPMT* 3C、TPMT* 1S可能均与儿童AL易感性无关.
作者:谢偲;岳丽杰;陈小文;郑苗苗;杨春兰;丁慧;任艳飞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E-test法测定临床分离的皮肤癣菌对2种抗真菌药物氟康唑、伊曲康唑的体外敏感性的结果.方法 43株实验菌株包括红色毛癣菌36株,须癣毛癣菌4株,许兰毛癣菌2株,断发毛癣菌1株.分别使用E-test和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进行药物低抑菌浓度(MIC)测定.参照2002年NCCLS M38-A文件进行结果判断.结果 E-test法检测氟康唑的耐药率为13.95%,伊曲康唑耐药率为4.65%;微量培养基稀释法氟康唑的耐药率为9.30%,伊曲康唑耐药率为4.65%.结论 E-test法可用于皮肤癣菌对氟康唑和伊曲康唑的药物敏感试验,与微量液体培养基稀释法相比存在结果差异,有待进一步研究.
作者:朱焱;游晓意;王丽纳;谢尊金;陈清清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分析冠心病(CHD)患者的UGT1A1基因启动子区A(TA)nTAA多态性,探讨其与CHD的关系.方法 收集200例CHD患者的外周血标本,抽提外周血基因组DNA,扩增UGT1A1基因的启动子区;扩增产物测序确定A(TA)nTAA多态性序列,并与261例体检健康者比较.结果 CHD患者的UGT1 A1基因启动子区存在A(TA)6TAA和A(TA) 7TAA两种多态性序列,其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7.75%和12.25%;健康人对照组的A(TA)6TAA和A(TA)7TAA基因型频率分别为87.93%和12.07%.二者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CHD患者中携带A(TA)6TAA纯舍多态性、A(TA)6TAA/A(TA)7TAA杂合多态性及A(TA) 7TAA纯合多态性的个体分别占79.5%、16.5%和4%;3种个体在健康人对照者中分别占78.2%、19.5%、2.3%;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CHD发病与UGT1A1基因启动子区A(TA)nTAA多态性不存在相关.
作者:周指明;孙顺昌;陈军;莫昌玉;徐峥嵘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杀伤细胞免疫球蛋白(Ig)样受体(KIR)基因多态性与宫颈癌的相关性.方法 收集167例宫颈上皮内瘤变3级(CIN3)/宫颈癌患者和163例年龄匹配的无血缘关系健康女性外周血标本.采用SYBR Green Ⅰ实时荧光PCR分析KIR基因及基因型频率在两组人群间的差异.结果 CIN3/宫颈癌组的KIR2DL2和2DS2基因频率低于健康人对照组(10.2% vs28.8%,P=0.000; 9.6% vs 25.2%,P=0.000).KIR2DL2/2DS2共表达个体的频率在病例组低于健康人对照组(9.0% vs22.7%,P=0.001),与降低疾病的患病风险有关(OR =0.336).基因型AA1和BX8与增加CIN3/宫颈癌的患病风险有关(49.1% vs 35.6%,OR=1.746,P=0.013;10.8% vs 4.3%,OR=2.692,P=0.026),而BX4与降低疾病的患病风险有关(2.4% vs 7.4%,OR =0.309,P=0.036).结论 KIR2DL2/2DS2对宫颈癌的发生可能具有保护性作用.
作者:许联红;戚传平;王永仿;蒋立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含IQ模序的GTP酶活化蛋白1(IQGAP1)对肺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细胞增殖的影响.方法 转染编码IQGAP1和IQGAP1-C末端的腺病毒载体并检测细胞中IQGAP1和IQGAP1-C的表达水平;转染靶向IQGAP1的小干扰RNA(siRNA),检测内源性IQGAP1的表达水平;用MTT和BrdU掺入法检测IQGAP1对肿瘤细胞增殖的影响;用western blot检测增殖细胞核抗原(PCNA)和细胞周期素E的表达.结果 转染腺病毒Ad-IQGAP1或Ad-IQGAP1-C使A549、MCF7和SW480细胞高表达IQGAP1或IQGAP1-C,其增殖能力较Ad-LacZ组均提高(t分别为19.418和25.643、29.283和16.261、23.138和56.739,P均<0.05);A549细胞转染Ad-IQGAP1-C组的促增殖效果明显优于Ad-IQGAP1组(t=25.643,P<0.05);用siRNA沉默内源性IQGAP1的表达后,与对照siRNA组相比,A549、MCF-7和SW480细胞增殖活性受到显著抑制(t分别为18.324、18.931、19.609,P均<0.05).BrdU掺入法结果显示,增加IQGAP1和IQGAP1-C表达均可明显提高A549、MCF7和SW480的细胞DNA合成率(t分别为14.224和12.079、13.035和15.677、11.291和16.675,P均<0.05),在MCF7和SW480细胞中IQGAP1-C组促DNA合成效果明显优于IQGAP1组(t分别为15.677、16.675,P均<0.05);抑制IQGAP1的表达可显著降低DNA的合成(t分别为8.043、11.381、5.966,P均<0.05);western blot结果显示,在高表达IQGAP1或IQGAP1-C的A549、MCF7和SW480细胞中,PCNA和细胞周期素E表达明显增加(tPCNA分别为6.541和7.460、17.769和13.048、10.261和6.544,P均<0.05;t细胞周期素E分别为17.243和12.258、10.109和14.216、12.011和12.058,P均<0.05);而干扰IQGAP1表达的细胞,与对照siRNA组比较,两者的表达明显降低(t分别为4.475和6.058,7.476和8.404,12.559和14.792,P均<0.05).结论 IQGAP1和IQGAP1-C促进肺癌、乳腺癌和结肠癌细胞增殖,且IQGAP1可能主要通过C末端影响细胞增殖.
作者:吴燕;陈永昌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精神分裂症是以知觉、思维、情感和行为障碍为主要临床特征,并伴有显著的认知功能损害和社会功能缺陷的重症精神疾病.目前,精神分裂症病因尚未完全阐明,至今还没有确切的实验室检查进行鉴别诊断.近年来,发现遗传学因素与精神分裂症的发病密切相关,与患者亲属血缘关系越近,患病率越高;许多与精神分裂症有关的易感基因也被发现.本文就精神分裂症有关的分子遗传学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谌晓燕;张银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Kaiso是BTB/POZ蛋白家族的重要成员,也是迄今发现的唯一既能与甲基化的DNA结合又能与特定的DNA序列结合,从而调控基因转录的BTB/POZ家族成员.Kaiso可参与调控多种肿瘤侵袭、增殖相关基因的转录,并能通过核、浆穿梭机制发挥其特有的生物学功能.揭示Kaiso对肿瘤的调控作用,有望使其成为肿瘤治疗的新靶点.
作者:王梅;周琳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自制人巨细胞病毒(CMV)核酸室内质控物,并观察其重复性.方法 收集新鲜CMV核酸阳性尿液标本制备质控物,加0.01 mg/mL牛血清清蛋白(BSA)作为稳定剂,比较-80℃保存1年、-80℃保存6个月后-20℃保存的质控物荧光定量PCR检测结果.结果-80℃保存1年,不加稳定剂组12个月质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1.202,P>0.05),加BSA组与不加稳定剂组质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F =0.205,P >0.05),不加稳定剂组CMV拷贝数平均变异系数(CV)为7.18%(范围5.30% ~8.22%),加BSA组CMV拷贝数平均CV为7.75%(范围4.08% ~ 9.02%).-80℃保存6个月后-20 ℃保存,与-80℃保存1年相比,质控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未加BSA:F =0.041;加BSA:F=0.462,P>0.05),不加稳定剂组CMV拷贝数平均CV为7.19%(范围4.06%~9.26%),加BSA组CMV拷贝数平均CV为8.05%(范围4.07%~10.0%).结论 自制CMV核酸质控物重复性较好,可用于室内质控;不建议用BSA作质控物稳定剂.
作者:蔡桂君;林丽娟;方艳平;江凌晓;余楠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调查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就诊的妇女人乳头瘤病毒(HPV)各亚型的子宫颈感染状况,探讨流式荧光杂交技术在HPV治疗监测中的作用.方法 用Luminex流式荧光杂交法检测3 335例妇女的宫颈脱落细胞刷标本,并检测140例HPV阳性者配偶的尿道分泌物,对262例HPV阳性患者进行随访监测.结果 在3 335例标本中HPV阳性率为16.1%(536/3335),常见亚型为HPV 52、16、58、39和59型.140例配偶中HPV阳性率为23.6%(33/140),常见亚型为HPV 58、56、52和6型.随访HPV阳性感染者发现治疗后有56例HPV转阴,其中单一感染49例,双重感染6例,三重感染1例;其余在治疗过程中吸光度值均有所下降.结论 3 335例妇女常见的HPV亚型为HPV 52、16、58、39和59型.流式荧光杂交技术可用于HPV亚型鉴定和半定量评估.
作者:贺静;冯燕;章锦曼;苏洁;黎东梅;银益飞;朱宝生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电阻抗法)检测二磷酸腺苷(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的性能并初步调查其参考区间.方法 参照临床和实验室标准化协会(CLSI)相关文件,评价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PLT的精密度、正确度、携带污染率及线性范围,与比浊法检测100例心内科患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进行对比.用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544例体检健康者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水平,初步建立健康成人ADP诱导的血小板聚率的参考区间.结果 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PLT的变异系数(CV)<4.0%,偏移<4.0%,在(40 ~ 800)×109/L范围内线性良好(R2=0.995 3),携带污染率<1.5%,符合CLSI相关文件要求;电阻抗法和比浊法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结果分别为(67.58±15.14)%、(41.28±15.45)%,相关系数(r)=0.62(P<0.05).健康成人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电阻抗法)的参考区间为49.66% ~86.62%.结论 PL-11血小板功能分析仪检测ADP诱导的血小板聚集率性能良好,初步建立了其参考区间.
作者:吴小利;李健;刘红英;贾海英;向代军;刘一凡;张洪瑞;谢尹晶;唐红卫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了解携带产新型碳青霉烯酶基因blaIMP-38肺炎克雷伯菌(Kp)血清分型与毒力因子,探讨其致病性.方法 提取中南大学湘雅医院新生儿病房分离的9株携带blaIMP-38的Kp基因组DNA,用PCR方法检测7种荚膜血清型(K1、K2、K3、K5、K20、K54、K57)和25种毒力基因(黏附性、铁摄入能力、荚膜多糖、脂多糖、尿素酶、抗血清活性、侵袭素、毒素及其他相关基因).结果 9株携带blaIMP-38的Kp菌株均携带9种毒力基因,分别为fimH1、mrkD、ycfm、kpn、entB、irp-2、uge、wabG和ureA,未发现其他毒力基因和上述荚膜血清型基因.结论 分离的携带blaIMP-38的Kp菌株黏附性强,易在呼吸道和医疗器械定植,同时含有肠毒素和耶尔森毒素,可能是该克隆株致病性强的重要原因.
作者:谷秀梅;刘文恩;简子娟;钟一鸣;陈丽华;陈伟;李艳华;罗珊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定量检测人血清可溶性补体受体1型(sCR1)双抗体ELISA夹心法.方法 用鼠抗人CD35单克隆抗体(mAb)包被反应板,以兔抗人sCR1抗体(PcAb)为夹心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HRP)标记的山羊抗兔IgG为检测抗体,纯化后的人sCR1蛋白为标准品,建立定量检测人血清sCR1双抗体夹心ELISA法,并检测50例体检健康者和3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样本中sCR1水平.结果 建立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检测人血清sCR1的线性范围为15.6 ~ 250 ng/mL.低、高浓度批内变异系数(CV)分别为9.3%、7.1%;批间CV分别为11.2%和9.82%;回收率分别为89.5%和92.5%.50例健康人和32例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水平分别为(33.82±5.88)ng/mL和(152.99 ±9.51) ng/mL,两者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0.18,P<0.001).结论 成功建立了检测人血清sCR1的双抗体夹心ELISA法,重复性和准确性较好.初步发现肝硬化患者血清sCR1水平显著升高.
作者:周明武;刘亚利;徐立博;李琛琪;罗彦平;陈北方;王广兰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建立检测人血清层粘连蛋白(LN)的化学发光酶免疫分析法(CEIA).方法 用3μg/mL抗人LN单抗包被微孔板制成固相抗体,辣根过氧化物酶标记抗人LN单抗浓度为1∶2000,建立检测人血清LN浓度的CEIA法.评价该法的线性范围、灵敏度、稳定性等性能指标;并与ELISA法检测LN进行比对;初步检测100例健康献血员血清LN水平.结果 该法线性范围为22~1 635 ng/mL,灵敏度为12.2 ng/mL,批内、批间变异系数均<10%,检测高、中、低值LN血清的回收率分别为100.9%、95.2%和105.0%;试剂在4℃和37℃条件下至少稳定7d;健全性良好;与ELISA法检测LN结果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 =0.299,P>0.05);100例健康献血员LN水平为(44.9±16.3) ng/mL.结论 成功建立定量检测LN的CEIA法,该法性能较好,可用于临床检测.
作者:徐军;刘佳;郭静霞;赵静;陈霖;宋永继;刘爱霞;戴亮;李伯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癌性和结核性胸腔积液(简称胸水)中中肾蛋白(MK)水平及其潜在的诊断价值,并评价其与癌胚抗原(CEA)联合检测在鉴别癌性和结核性胸水中的意义.方法 选择65例肺癌伴胸水患者作为癌性胸水组,57例结核性胸水患者作为对照组,用ELISA法检测胸水MK水平,电化学发光免疫分析法检测CEA水平.结果 癌性胸水组MK水平[(361.9±194.5) ng/mL]高于结核性胸水组[(119.6±78.1) ng/mL,P<0.001];癌性胸水组CEA水平[(76.3±42.2) ng/mL]高于结核性胸水组[(5.6±4.1) ng/mL,P<0.001].Ⅳ期肺癌伴恶性胸水患者MK水平[(426.9±162.5) ng/mL]高于Ⅱ+Ⅲ期肺癌患者[(286.1±138.4) ng/mL,P<0.001];化疗后MK水平[(239.4 ±180.6) ng/mL]低于于化疗前[(356.3±199.4)ng/mL,P<0.001].胸水MK、CEA诊断癌性胸水的ROC曲线下面积(AUCROC)分剐为0.805(95%可信区间:0.84~ 0.96)、0.863(95%可信区间:0.85~ 0.97).当MK的cut off值为183.4 ng/mL时,诊断癌性胸水的敏感性为78.5%,特异性为78.9%,准确度为78.7%;当CEA的cut off值为10.2 ng/mL时,诊断癌性胸水的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为73.8%、87.7%、80.3%;两指标联合应用时敏感性、特异性、准确度分别提高至87.7%、91.2%、89.3%.结论 胸水MK水平可为癌性胸水的诊断提供参考价值,MK与CEA联合检测对癌性和结核性胸水的鉴别有参考价值.
作者:米琼宇;邰婷;潘玉琴;何帮顺;赵树立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传统的临床微生物学检验依赖于长时间的对病原菌的分离、培养及复杂的生化鉴定,有些病原微生物的生化反应不典型则难以准确鉴定.分子生物学技术如PCR技术要求较高,常规实验室不易开展.基质辅助激光解吸电离飞行时间质谱(MALDI-TOF MS)作为一种跨学科的检测新技术,在细菌和真菌的快速鉴定、细菌的耐药性检测、流行病学分析方面呈现出较传统鉴定法较多的优势.
作者:王沛;杨燕妮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观察武汉地区手足口病(HFMD)患儿肠道病毒71型(EV71)的基因型及其重组特点.方法 收集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武汉地区1 844例HFMD患儿EV71阳性的咽拭子标本并进行病毒分离鉴定,对124株EV71病毒分离株的508 bp VP1基因序列进行测序,选择2株来自重症和1株来自轻症患儿的EV71毒株,构建VP1序列系统进化树并分析其全基因组序列的重组特点.结果 VP1序列系统进化分析显示,124株EV71型均属于C4基因型,其中56株属于C4a亚群,68株属于C4b亚群,Bootscan和5'UTR、P1、P2、P3区的进化树证实3株EV71分离株均为亲本株C4a型毒株guangdong/GD/CHN/2009和C4b型毒株SHZH98/GD/CHN/1998在P2区2A-2B基因交界处发生型内重组所产生.结论 2011年4月至2012年3月武汉市及周边地区的EV71分离株均为C4基因型,与1998年以来中国大陆的优势株流行一致,且C4基因型存在型内重组现象.
作者:伍仕敏;项杰;周虹;吴志强;李虹泽;刘为勇;吴建国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程序性细胞死亡因子4(programmed cell death 4,PDCD4)和DNA甲基转移酶1(DNA methyhransferase 1,DNMT1)在胃癌中的表达及其关系.方法 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20例胃癌组织及相应癌旁组织中PDCD4和DNMT1蛋白质的表达,用RT-PCR法检测DNMT1、PDCD4 mRNA的表达.结果 DNMT1和PDCD4蛋白在胃癌及癌旁组织的阳性表达率分别为75%、30%和35%、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和0.05);DNMT1 mRNA在胃癌及癌旁组织中的相对表达量分别为0.76 ±0.11和0.45±0.14;PDCD4 mRNA分别为0.25 ±0.04和0.63±0.02;PDCD4与DNMT1 mRNA呈负相关(r=-0.773,P<0.05).结论 胃癌组织中PDCD4表达降低,DNMT1表达增高,可能参与了胃癌的发生、发展.
作者:陆云鸥;王家平;袁娜;孙晓春 刊期: 2013年第09期
产气荚膜梭菌(C.perfringens)广泛存在于土壤、人和动物的肠道及粪便中,常因深部创伤而感染.该菌能分解肌肉和结缔组织中的糖,产生大量气体,导致组织严重气肿,继而影响血液供应,造成组织大面积坏死.此菌感染可见于骨折感染[1]、菌血症[2]等.近期发现表皮葡萄球菌及产气荚膜梭菌混合感染1例,报道如下.
作者:魏宏莲;温海楠;赵建宏 刊期: 2013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免疫球蛋白样转录子3(ILT3)在胃癌患者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BMC)和CD3+CD8lowT淋巴细胞亚群中的表达,并分析其表达与胃癌生物学行为和临床病理学特征的关系.方法 选择80例胃癌患者及40例健康人对照者为研究对象,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PBMC的ILT3 mRNA的表达,流式细胞术(FACS)检测外周血CD3+ CD8lowT淋巴细胞亚群中ILT3的表达,并结合临床病理特征进行分析.结果 胃癌患者与健康人对照者PBMC的ILT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465±0.674和6.234 ±0.5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160,P<0.05);低分化和中、高分化胃癌患者PBMC的ILT3 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8.217±0.433 (n =66)和3.656±0.195(n=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4.802,P<0.01);肿瘤未侵及深肌层与侵及深肌层比较,PBMC的ILT30mRNA相对表达量分别为3.495±0.243 (n =24)和7.316±0.404(n=5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5.971,P<0.01).胃癌患者和健康人对照者CD3+ CD8lowT淋巴细胞亚群ILT3阳性率为(75.53±2.20)%和(12.83±0.9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9.67,P<0.01).结论 胃癌患者PBMC的ILT3 mRNA表达与肿瘤细胞分化和浸润程度有关.ILT3在胃癌患者CD3+ CD8lowT细胞亚群的表达增强,提示其可能参与肿瘤的免疫逃逸.
作者:魏冉;司元全;卞晓琨;刘英杰;王传新;张义 刊期: 2013年第09期
抗Ro52抗体的临床意义仍不确切,多种结缔组织疾病如SLE、干燥综合征、系统性硬化症等可检出抗Ro52抗体.研究试图探索抗Ro52抗体能否成为某些自身免疫性疾病的临床诊断、疾病分型、治疗及疾病预测等血清标志物,其结果不一,有些研究结论甚至相反.如Fujimoto等[1]认为,抗Ro52抗体可能是系统性硬化症是否合并干燥综合征的血清学标志物之一.而Parker等[2]则认为抗Ro52抗体是系统性硬化症患者体内一般性抗体,作为系统性硬化症临床表现及分型血清标志物作用有限.多种非结缔组织疾病亦可检出抗Ro52抗体[3-4].由于缺乏疾病特异性,本文回顾分析856例抗Ro52抗体阳性患者的临床疾病谱分布,探索检测抗Ro52抗体的临床意义.
作者:黄清水;胡添;罗忠勤;罗清;管伟伟 刊期: 2013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