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于林
目的 观察应用综合疗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的治疗效果.方法 15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治疗组.对照组75例给予常规治疗,治疗组75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综合治疗(牵引+针刺+中频电).结果 2组总有效率分别为82.7%、98.7%,治疗组效果明显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综合治疗神经根型颈椎病疗效显著,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陆保全;卢爱玲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度洛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回顾分析我院2009-2012年应用度洛西汀治疗的75例脑卒中后抑郁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应用汉密顿抑郁量表(HAMD)于治疗前和治疗结束后进行疗效判定,并分析不良反应.结果 75例患者中痊愈26例,明显改善33例,改善10例,无效6例,治愈率78.7%,有效率92.0%.治疗过程中出现不良反应5例(6.7%),均不影响继续服药,并于服药1周后自行消失.结论 应用度洛西汀治疗脑卒中后抑郁安全有效.
作者:常景环 刊期: 2013年第08期
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 头痛患儿选自2010-05-2012-03在我院神经内科门诊及病房就诊或住院患儿68例,主要症状为反复发作性头痛,年龄2.5~8岁,平均6岁;男30例,女38例;病程2个月以内11例,>2~6个月12例,>6个月~1 a 25例,>1~2 a 20例;发作频率不等,少则1个月左右发作1次,多则3~5 d发作1次;发作部位:全头痛15例,单侧或双侧颞区痛35例,枕部痛10例,前额区痛8 例;发作持续时间短则十余分钟,长则十余小时;疼痛性质多为搏动性痛或胀痛,少数患儿对头痛性质描述不清;伴随症状有发热、恶心、呕吐、头晕、腹痛、畏光、畏声、视物模糊等;有先兆性头痛35例,无先兆性头痛33例;头痛程度轻至中度.
作者:吕楠;王媛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外伤性脑脊液漏临床常见,绝大多数可保守治愈,有极少数病例迁延不愈需手术治疗.2005-06-2012-10我科手术治疗外伤性脑脊液漏患者1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五中;殷建军;常文海;张俊杰;杜顺利;付兵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观察尼莫地平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的应用效果,以期进一步明确其机制,提高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9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患者给予尼莫地平治疗作为观察组,与以往未予以尼莫地平治疗的95例蛛网膜下腔出血脑血管痉挛者进行对比观察(对照组),同时对2组患者临床症状、体征改善情况及平均住院时间和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值等内容予以观察、对比且对相关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观察组临床症状及体征改善率优于对照组,且平均住院时间较对照组明显缩短(P<0.05);观察组患者大脑中动脉血流平均速值低于对照组(P<0.05),且未出现严重不良事件.结论 尼莫地平在蛛网膜下腔出血所致的脑血管痉挛中应用效果良好且安全可靠,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廖建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糖尿病对脑梗死预后的影响,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方法 选择2009-01-2012-01在我院进行治疗的108例脑梗死患者作为观察对象,根据患者的血糖情况将108例患者分成糖尿病组与非糖尿病组,每组54例,对2组患者进行对症、营养神经血管等治疗,观察2组患者的临床表现,治疗15 d后比较2组患者的预后.结果 糖尿病组患者的肢体偏瘫、意识障碍、多发性脑梗死及大面积脑梗死的发生率等方面均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有效率68.52%,重残率31.48%;非糖尿病组有效率85.19%,重残率14.81%,糖尿病组的有效率明显低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糖尿病组的重残率明显高于非糖尿病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糖尿病性脑梗死的预后明显低于非糖尿病性脑梗死,在临床治疗中应加强对脑梗死患者糖尿病的筛查与控制.
作者:吕占清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医院抑郁/焦虑量表用于住院孕妇心理评估中的应用及针对干预的效果.方法 选取2012年在我院住院的968例孕妇,年龄21~40岁,孕周28~41周,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对照组,2组分别在孕期24、38周接受HAD问卷调查,并制订相关的方案.孕妇分娩后,对照组接受常规方案,而实验组接受针对性影响因素的方案,并在产后1、2、4周分别进行HAD问卷调查,收集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文化程度、职业和居住条件对于孕妇的抑郁焦虑发生不产生影响(P>0.05),而孕妇抑郁焦虑的产生可能和产前并发症、夫妻关系、异常孕产、医护关系和医务人员态度具有一定的关联度(P<0.05).第4周可产生治疗效果,而在抑郁指标中,第2周即可产生治疗效果.结论 医院抑郁/焦虑量表可有效用于住院孕妇心理评估中的应用及干预.
作者:张彩霞;刘新新;杨静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05-2011-12入住我院神经内科、年龄≥65岁急性脑卒中患者127例,分为吞咽障碍组70例,无吞咽障碍组57例,分析吞咽障碍的发生率及危险因素.结果 老年患者卒中后吞咽障碍发生率为55.11%.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年龄≥80岁,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卒中量表评分≥12分、格拉斯哥昏迷评分≤10分、脑干梗死是吞咽障碍的危险因素.吞咽障碍组住院期间发生肺炎21例(30.00%),无吞咽障碍组发生肺炎5例(8.77%).吞咽障碍组肺炎发生率明显高于无吞咽障碍组(P<0.01).结论 老年卒中患者容易发生吞咽障碍,肺炎发生率也相应增加,临床医师应高度重视老年脑卒中患者吞咽障碍的预防和治疗.
作者:王林玉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Orem自护理论在高血压脑出血术后的应用.方法 68例神经外科术后患者随机分为干预组和对照组,对照组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运用Orem自护理论.采用视觉模糊评分法(VAS)评定满意度,计算平均住院时间,对评分结果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干预组与对照组的VA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结论 Orem自护理论用于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护理,可以激发病人的主观能动性,提高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缩短住院时间.
作者:王玉玲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通过观察2型糖尿病(T2DM)合并急性缺血性脑血管病(ICVD)患者的颈动脉斑块及相关因素,分析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危险因素,进而探讨GHb、hs-CRP、SUA与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相关性,为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提供依据.方法 选取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142例,分为不稳定斑块组、稳定斑块组及无斑块组;将一般情况及相关检查指标行χ2检验或t检验或单因素方差分析,筛选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危险因素行Logistic回归分析,找出影响颈动脉斑块稳定性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结果 142例患者中,发现颈动脉斑块形成123例(86.62%),其中不稳定斑块82例(57.72%),稳定斑块41例(28.87%),无斑块组19例(13.38%);不稳定斑块组性别、冠心病史、吸烟史、饮酒史患者比例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稳定斑块组年龄、高血压史、卒中史与稳定斑块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3组患者中GLU、GHb、hs-CRP、SUA、T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CHOL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上述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指标为自变量,进行Logistic多元回归分析,结果显示,GHb、hs-CRP、SUA为颈动脉粥样硬化不稳定斑块的可能独立危险因素(P<0.05).结论 在T2DM合并急性ICVD患者中,GHb、hs-CRP、SUA与颈动脉不稳定斑块的发生密切相关,因此,早期发现GHb、hs-CRP、SUA控制不良的患者,弱化致动脉硬化因素,减缓斑块不稳定化进程,对T2DM合并急性ICVD的防治有重要临床意义.
作者:裘丽红;李武艳;李晓娜;张保华;苏建;杨静;杨燃;曹华 刊期: 2013年第08期
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 (SAH)主要为脑动脉瘤所致,近年来发病率有逐渐上升的趋势.SAH继发癫发作并不少见,部分病例以癫首发或是早期的主要临床表现,文献报道的SAH继发癫发作的发病率波动在9%~20%之间[1].SAH后癫可加重病情,对患者预后造成严重影响,导致患者病死率、致残率升高.丙戊酸钠逐渐成为目前临床应用广泛的一线广谱抗癫药,丙戊酸钠作为预防性抗癫药物在SAH早期应用,是一种有效预防SAH后癫发生的方法[2],鉴于丙戊酸钠对肝脏、神经系统、血液系统的不良作用,本文对如何合理有效的使用丙戊酸钠预防SAH患者癫的发生分析如下.
作者:常克亮;牛光明;单春格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复发性脑卒中的临床特点(再发年龄、性别差异、再发间隔时间、再发部位)、危险因素及影像学,指导临床治疗与预防.方法 从发生脑梗死的349例病例中筛选出2次及2次以上出现符合脑梗死临床表现的病例147例并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缺血性脑卒中后再次脑梗死的发病率42.12%,其中颅脑MR检查DWI序列有异常高信号者35.53%,无异常高信号者6.59%,两者之比5.39∶1.(2)再发脑梗死为男∶女≈1.82∶1,再发高峰年龄55~65岁.其中有再发脑梗死临床表现并颅脑MR检查DWI序列有无新发病灶二者中,年龄和性别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3) 再发时间间隔平均4 a,女性再发时间间隔早于男性.初发脑梗死后再发率第1年内高且以第1次再发多见.(4) 首、再发部位为同一区域者53例(42.74%).(5)再发脑梗死中83.87%合并高血压和(或)糖尿病,88.75%男性患者有吸烟和(或)饮酒史.结论 首次脑梗死后再发脑梗死者部分出现颅脑MR检查DWI序列无异常高信号,男性再发率高于女性,女性再发间隔短于男性.再发经常在同一部位.再发者多数合并危险因素,以高血压和吸烟为著.
作者:林晶倩;张爱娟;杨丽芳;王通 刊期: 2013年第08期
新生儿缺氧缺血性脑病(hypoxic ischemic encephalopathy,HIE)是在围生期缺氧及生产时产程较长或吸入羊水所致窒息缺氧导致脑缺血缺氧性损害,产生病理生理改变,在临床上出现一系列脑病表现,部分病例可遗留不同程度神经系统后遗症.
作者:骆泽荣 刊期: 2013年第08期
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是指在舌咽神经感觉分布区域发生的剧烈疼痛[1].临床少见,好发于左侧[2].疼痛常由进食、吞咽等诱发,表现为咽喉部或耳内发作性剧痛,偶伴晕厥、心律失常和心搏骤停[3].药物治疗效果不佳,常需手术治疗[4].我院2007-09-2011-04采用颈侧入路经颈静脉孔舌咽神经切断术治疗17例原发性舌咽神经痛患者,收到较好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闵双凤;娄卫华;郑琰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脑血管病患者在偏瘫之后,对后遗症的康复干预的效果.方法 2011-05-2012-03我院采用康复干预治疗28例脑血管偏瘫患者,观察患者的恢复情况.结果 28例患者在接受康复干预治疗后均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其神经系统、上肢活动、下肢活动等都有了显著的恢复,生活基本正常.结论 康复干预治疗是一种帮助因脑血管病导致的偏瘫后遗症的患者恢复其自主能力,可以恢复其基本生活能力,有效减轻了患者的痛苦,减轻了患者家属的经济负担,有望临床实践治疗中推广应用.
作者:谢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分析老年脑卒中住院患者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及应对策略.方法 将2010-07-2011-06我院神经内科收治的86例老年脑卒中患者根据是否发生肺部感染情况分为肺部感染组(43例)与对照组(43例),回顾性分析2组患者的临床资料,总结老年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果 分析比较肺部感染组与对照组患者在意识状态、卧床时间、基础疾病、饮食状况等方面的差异,结果显示意识障碍或昏迷、卧床>1周、伴糖尿病、伴COPD、鼻饲饮食是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结论 针对神经内科老年住院患者发生肺部感染的危险因素进行有效全面的护理,减少细菌存留的时间与数量,防止老年患者发生误吸现象,对有效预防肺部感染的发生具有重要作用.
作者:刘红钊;张保朝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比较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重度抑郁症的疗效.方法 选取门诊和住院治疗抑郁症患者76例,随机分成观察组(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和对照组(草酸艾司西酞普兰)各38例.2组均以8周为一疗程,在治疗前及用药后1、2、4、6、8周末用HAMD、HAMA比较治疗效果及起效时间.结果 2组治疗8周后HAMD、HAMA评分与治疗前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01);2组间比较:2、6、8周HAMD评分及2、6周HAMA评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其他各周次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舒肝解郁胶囊联合草酸艾司西酞普兰治疗重度抑郁障碍中西结合,优势互补,疗效好,安全性高.
作者:刘继;王青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社区综合康复措施对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50例新发脑卒中患者实施社区规范化康复管理干预,1 a后对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进行观察及量化评定,并与对照组进行比较.结果 2组患者治疗后评分较治疗前均有提高,观察组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且治疗后观察组评分显著高于对照组,患者生活能力和生活质量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 社区综合康复措施能够显著提高脑卒中患者生活质量,降低致残率和复发率,极大减轻了家庭及社会负担.
作者:侯剑波;柯桂香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探讨改良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三叉神经痛的临床疗效及并发症.方法 将本院收治124例三叉神经痛患者随机分为改良手术组和常规手术组,改良手术组患者给予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常规手术组患者给予传统的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记录2组患者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比较2组患者有效率、并发症发生率,随访观察2组患者的复发情况.结果 2组有效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改良手术组手术时间、住院天数、并发症发生率、复发率均显著低于常规手术组(P<0.05).结论采用微骨孔完全显微血管减压治疗三叉神经痛疗效确切,且能够减少手术及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率,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作者:王宇飞;杨云华;李栋平 刊期: 2013年第08期
目的 对脑胶质瘤术后复发再手术的临床疗效进行分析,为今后的临床治疗工作提供可靠的参考依据.方法 随机抽取2009-01-2012-12我院收治的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56例,回顾性分析再次手术后的临床疗效.结果 首次术后距复发时间越长者再次手术后生存期也越长;术前病理分级越低者,复发后再次手术生存期也越长.结论 对复发性脑胶质瘤患者行再次手术治疗过程中,首次手术距复发时间、术前病理分型以及首次手术切除情况等因素会对再次手术的临床疗效产生影响,值得关注.
作者:张忠普 刊期: 2013年第0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