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清;康平;鲍智颖;胡军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向显微化、精细化的发展,要求对手术的体位摆放更加科学、合理.俯卧位是显微神经外科常用的手术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达到手术术野暴露充分,便于手术医师操作,还要从护理的角度考虑患者的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郭爱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急性脑卒中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原因和护理对策.方法 收集2009-08-2012-08我院诊治31例急性脑卒中并发DVT患者的临床资料,针对DVT的原因采取不同的护理对策,观察护理效果.结果 经综合治疗和护理2~3周后,下肢血管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显示完全再通26例,部分再通5例,无肺栓塞和死亡病例.结论 应重视急性脑卒中患者的高危因素,对于急性脑卒中并发DVT患者应认真分析形成原因并采取相应的护理对策,防止血栓继续滋长和新血栓形成,从而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
作者:谢晓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重症脑外伤(TBI)的发生率有增无减[1],每年因此而引起残疾或死亡者亦在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由创伤事件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脑水肿、炎症、细胞凋亡、缺血是治疗面对的重要问题.脑水肿、脑血流量的变化可能增加代谢需要,使得氧供给和消耗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并可引起继发性脑损害[2-3].目前对脑外伤的处理原则主要是预防继发性脑损害,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神经生存质量.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提供良好的氧化血流到脑易受损害区域[1,3-6].
作者:张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进行早期康复治疗的重要意义.方法 收集整理本院于2005-01-2012-06收治的78例急性脑血管患者为研究对象,并随机将患者分为早期康复组和传统康复治疗组各39例.传统康复治疗组采用中医穴位按摩康复法,早期康复组是病人发病48 h后开始有目的 的训练.然后对2组对象治疗前和治疗后的机体恢复状况进行评定.结果 2组患者的病患状况均得到明显改善,采用早期康复治疗的患者改善情况要优于采用传统康复治疗的患者.结论 早期康复治疗既可以防止并发症的出现,又可以通过肢体协调训练来重塑肢体的联合反应,加速肢体功能的恢复,降低患者的瘫痪几率,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吴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对江门市(含蓬江、江海区)精神疾病的流行病学调查情况进行分析探讨,指导今后的临床治疗计划.方法 对2007年至今江门市(含蓬江、江海区)统计在册的3 691例精神患者的相关资料展开回顾性分析.结果 经统计,3 691例患者中严重精神疾病患者2 450例,占66.38%;其中以精神分裂症的发生率高,共计2 251例,占严重精神疾病的91.88%,与其他各类型精神疾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男1 368例,占55.84%,女1 082例,占44.16%.结论 该地区的精神疾病主要为精神分裂症,且以严重精神疾病患者居多.
作者:郑小泳;文春光;潘瑞媚;吴伟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病因、预后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13例为观察组,同时期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未并发脑梗死患者32例为对照组,对2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GOS评估,观察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2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对照组:恢复良好8例,中残10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例.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后,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提高,必须针对可能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朱青峰;刘俊娥;王国芳;单来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方法 选择我院收治的6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照组30例采用常规治疗,观察组30例在对照组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低分子肝素进行治疗,比较2组患者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性.结果 治疗后,观察组总有效率93.33%,明显高于对照组,且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同时,观察组患者的Fg、PT、血小板黏附率等指标也出现了较为显著的改善,且与对照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观察组患者治疗前后的出、凝血时间和部分凝血活酶时间基本相当,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低分子肝素治疗急性脑梗死患者具有十分显著的疗效,其安全可靠,有利于促进患者预后恢复,值得临床推广和应用.
作者:任翔;杨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方法 将400例人工流产受术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200例,除接受常规护理外,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 实施心理干预,使人工流产受术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人流综合征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人工流产者以佳状态度过手术期.结论 通过开展人工流产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满足女性特殊状态下的心理需求,减轻术前恐惧,增加人工流产受术者安全感及舒适感,提高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显著地减少了流产后不良反应发生,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全面改善流产后生活质量.
作者:莫咏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纳美芬、纳洛酮及血液透析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导致昏迷的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乙醇中毒昏迷患者75例随机分为纳美芬组、血液透析组及纳洛酮组.观察患者治疗后45 min、90 min、150 min神志意识恢复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45 min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组优于纳洛酮组(P<0.05),治疗后90 min总有效率比较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组优于纳洛酮组(分别为P<0.05,P<0.01).150 min纳美芬、血液透析优于纳洛酮组(P<0.05,P<0.01).在显效率治疗后45 min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min显效率比较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明显优于纳洛酮组(P<0.01).治疗后150 min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优于纳洛酮组(P<0.05,P<0.01),血液透析组优于纳美芬组(P<0.05).结论 在急性重度酒精中毒上,纳美芬的促醒作用优于纳洛酮,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基层临床医师推广.血液透析技术显效率高,患者昏迷时间短,并发症及后遗症少,值得早期使用.
作者:孔娟;李莉;兰超;刘宝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心理护理改善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患者神经功能缺损和抑郁程度的作用.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95例脑卒中后抑郁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48例给予常规内科护理,干预组47例在内科护理基础上配合心理护理干预,治疗1个月为一疗程,对比2组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情况和抑郁改善程度.结果 组内治疗后与治疗前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干预组第1疗程末、第2疗程末和第3疗程末与对照组NIHSS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组总有效率93.62%,明显优于对照组的77.08%(P<0.05).结论 心理护理能够有效改善脑卒中后并发抑郁患者的抑郁程度和促进神经功能修复,在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和改善预后方面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作者:张清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1 资料及方法1.1 一般资料 随机收集广西科技大学一附院2012-06-2012-12门诊诊治的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CI)患者35例,男18例,女17例;年龄(70.27±1.98)岁;对照组为相同年龄段健康成人,男19例,女16例;年龄(69.54±1.64)岁.2组患者均无服用镇静、催眠药物史.临床资料经检验具有可比性(P>0.05).
作者:黄进瑜;覃君德;龚彩芬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临床上对直肠癌患者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后患者的临床变化.方法 选取某医院2009-10-2013-03收治的100例直肠癌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2组,实验组的50例直肠癌患者采取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的治疗方法,对照组50例直肠癌患者采取不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的治疗方法,治疗相同的一段时间后观测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泌尿情况以及性功能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肿瘤复发19例,泌尿功能出现障碍9例,性功能出现障碍11例;对照组中肿瘤复发21例,泌尿出现障碍17例,性功能出现障碍29例.经过统计学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肿瘤复发的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泌尿以及性功能障碍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保留盆腔单侧植物神经在针对肿瘤复发上无明显效果,但是对患者的泌尿功能及性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上采用.
作者:赵英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上颌窦导管冲洗是内窥镜下功能性上颌窦手术后清洁鼻腔鼻窦、促进黏膜上皮化的一项重要治疗方法[1].随着临床鼻腔鼻窦微创技术的广泛应用,上颌窦冲洗患者越来越多,我院门诊每天冲洗患者达25例以上.在上颌窦冲洗过程中偶有患者会出现晕厥,因上颌窦导管冲洗时取坐位,鼻腔鼻窦放置有特制的导管,出现晕厥若不及时发现和处理,患者会因意识丧失而致导管损伤鼻腔鼻窦及相邻器官发生危险,应引起重视.现将我院2010-01-2012-10上颌窦导管冲洗过程中发生晕厥26例患者护理体会总结如下.
作者:闵双凤 刊期: 2013年第10期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致脑室铸型是神经外科凶险的疾病之一,致残率和病死率很高,治疗上多数采用血肿清除+脑室引流术.我们对1例丘脑出血致脑室铸型患者在严密观察生命体征情况下,应用药物及腰穿释放血性脑脊液方法进行治疗,取得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单来斌;闫小蓉;朱青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糖水平对脑梗死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我院收治的脑梗死患者100例根据血糖指标分为糖尿病组和血糖正常组各50例.分析不同血糖水平与脑梗死患者病情轻重、梗死灶大小及预后的关系.结果 糖尿病组病情重,梗死灶大,预后差,与正常血糖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脑梗死病程中,血糖值的变化对病情及预后有明显影响,控制好血糖可降低脑梗死的发病率及改善脑梗死的预后.
作者:周兴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通过对颅脑外伤术后患者的流行病学调查,初步了解该病深静脉血栓形成的发病率及好发部位.方法 收集我院2011-04-2012-04期间颅脑外伤手术后患者72例,所有患者知情同意后行深静脉造影术及多普勒超声检查.结果 在72例患者中,共发现35例深静脉血栓形成,阳性率为48.61%,其中髂股腘静脉段16例,占51.61%,发生率高.结论 颅脑外伤患者术后深静脉血栓发生率高,且与GCS评分存在相关性,必须加以重视及积极预防.
作者:谷欣;余永强;刘毅君;龙宏杰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急诊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救治的脑动静脉畸形出血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救治方法、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30例患者均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及畸形血管切除治疗,全部切除19例,部分切除11例;本组治愈15例,轻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需要急诊手术救治,及早行血管造影等影像检查,制定严密的手术方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陈刚;任瑞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较动脉狭窄、稳定斑块更危险的因素.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明显的相关性[1].炎症反应因子在不稳定斑块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本文对2009-01-2010-12我院体检中心发现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的患者对比分析,运用颈动脉超声作为观察手段,同时检测血液中MMP-9、Lp-a、hs-CRP,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MMP-9、Lp-a、hs-CRP的相关性.
作者:徐英;赵振华;郑一;田云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分析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方法 选取符合标准的脑卒中患者130例,其中脑卒中后抑郁者64例,脑卒中后无抑郁发生者66例,且对2组患者一般资料、脑卒中情况、基础疾病等进行观察和所得数据的统计学处理分析.结果 单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负性生活事件、经济困难、丧偶、家庭不和、病灶数量、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糖尿病、高血压、卒中史和抑郁史是导致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性别、年龄、负性生活事件、经济困难、病灶数量、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和高血压、抑郁史是诱发脑卒中后抑郁的高危因素.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是社会-心理-生理综合性因素所致,且积极对其高危因素加以防治至关重要.
作者:黄载文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1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AIDS)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 回顾分析11例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人类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1例患者门诊以中枢神经系统感染6例,其中结核性脑膜炎3例,病毒性脑膜炎2例,化脓性脑膜炎1例,其次急性脑梗死2例;多发性脑梗死合并痴呆2例;慢性酒精中毒性脑病1例,门诊均误诊.结论 以中枢神经系统症状为首发的AIDS临床并非少见,临床表现复杂多样,且容易误诊神经系统原发疾病而延误诊治.
作者:周彤;张宁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