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海清;康平;鲍智颖;胡军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的病因、预后及防治措施.方法 选取我院收治的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患者13例为观察组,同时期收治的高血压脑出血术后未并发脑梗死患者32例为对照组,对2组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按GOS评估,观察组:恢复良好1例,中残2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3例,死亡3例;对照组:恢复良好8例,中残10例,重残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例.结论 高血压性脑出血术后并发脑梗死后,致残率和病死率明显提高,必须针对可能的因素采取相应的防治措施.
作者:朱青峰;刘俊娥;王国芳;单来斌 刊期: 2013年第10期
近5 a来多项研究表明,以GCS 评分作为颅脑损伤严重程度的分型,25.36%~46.42%的重型颅脑损伤患者术后会出现躁动[1-2].因此,镇静镇痛在重型颅脑损伤患者的治疗中显得尤为重要,探讨丙泊酚联合芬太尼用于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镇痛镇静的治疗效果, 观察其对呼吸、循环功能、住院时间及预后的影响, 评价此镇痛镇静方法在重型颅脑损伤术后患者中应用的效果和安全性.
作者:杨彩浮;徐兰娟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颅内动脉瘤(cerebral aneurysm)破裂临床上常以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脑内血肿为主要表现,病人通常以无明显诱因的剧烈头痛、恶心呕吐甚至昏迷为主诉入院,临床过程凶险,病死率、致残率高,严重威胁人类健康.随着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技术的应用,目前绝大多数动脉瘤均可迅速查出病因,包括动脉瘤的位置、大小、指向.并且神经介入技术以其创伤小、并发症少、适用范围广、对病人全身影响较轻、避免了开颅手术手术等优点,在神经外科治疗中广泛应用.我院自2010-02使用电解可脱性微弹簧圈(GDC)结合支架辅助技术治疗颅内动脉瘤取得良好效果,总结其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施婷婷;汤俭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研究急诊手术治疗脑动静脉畸形出血的方法和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救治的脑动静脉畸形出血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对救治方法、效果进行总结.结果 30例患者均进行开颅血肿清除手术及畸形血管切除治疗,全部切除19例,部分切除11例;本组治愈15例,轻残6例,重残4例,植物生存2例,死亡3例.结论 脑动静脉畸形需要急诊手术救治,及早行血管造影等影像检查,制定严密的手术方案,是提高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陈刚;任瑞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在人工流产围手术期中的应用.方法 将400例人工流产受术者随机分为2组.对照组200例,接受常规护理;干预组200例,除接受常规护理外,在术前、术中及术后进行有针对性的心理干预.结果 实施心理干预,使人工流产受术者积极配合治疗和护理,缩短手术时间,降低人流综合征及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使人工流产者以佳状态度过手术期.结论 通过开展人工流产围手术期心理干预,满足女性特殊状态下的心理需求,减轻术前恐惧,增加人工流产受术者安全感及舒适感,提高治疗及护理的配合度,显著地减少了流产后不良反应发生,促进患者身体恢复,全面改善流产后生活质量.
作者:莫咏梅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面肌痉挛俗称面抽,是中老年人常见的一种脑神经功能性疾病,表现为阵发性半侧面部肌肉不自主抽搐.多从眼轮匝肌开始,逐渐向下扩大至面部表情肌及口轮匝肌,在精神紧张、情绪波动、过度疲劳及讲话等情况下容易诱发,严重发作时睁眼困难,口角歪斜,对患者的工作和生活质量有较大影响[1].显微血管减压术由于安全、高效、创伤小、复发率低、能保留神经血管功能等优点,是目前治疗面肌痉挛有效的方法.本文总结我院2009-09-2012-05开展的150例面神经根显微血管减压术治疗面肌痉挛的围手术期护理体会,报道如下.
作者:王娟;梁庆华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锂对新生鼠缺氧缺血后的神经保护作用及相关机制.方法 40只9日龄Wistar雄性大鼠建立缺氧缺血动物模型,术后给予相同剂量的氯化锂或生理盐水干预,缺氧缺血后3 d灌注取脑,MAP-2免疫组化染色评估脑损伤体积,Caspase-3检测细胞凋亡,Iba-1,Galectin-3检测神经炎症反应.结果 缺氧缺血后3 d,锂盐治疗组脑组织脑损伤体积较对照组明显减少(P<0.01);生理盐水组动物大脑皮质Caspases-3阳性细胞数目为(32.5±5.37)个,而锂盐治疗组则为(17.3±4.46)个(P<0.01),锂盐治疗后海马DG区Caspase-3阳性细胞数目仅为对照组的约1/4 (P<0.001);Iba1染色,生理盐水组动物皮层及海马DG区Iba1阳性细胞数目分别为112.6±10.72和342.5±9.67,均显著高于锂盐治疗组(皮层72.4±7.33,海马DG区224.6±9.34)(P<0.01,P<0.01);Galectin-3染色,锂盐治疗后,实验动物大脑皮质及海马DG区Galectin-3阳性细胞数目均明显少于生理盐水组(P<0.05,P<0.01).结论 锂对新生鼠缺氧缺血具有显著的神经保护作用,其机制可能为减少细胞凋亡或抑制缺氧缺血后的神经炎症.
作者:邹艳萍;栗艳芳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纳美芬、纳洛酮及血液透析治疗急性酒精中毒导致昏迷的疗效.方法 选取急性乙醇中毒昏迷患者75例随机分为纳美芬组、血液透析组及纳洛酮组.观察患者治疗后45 min、90 min、150 min神志意识恢复情况.结果 总有效率比较治疗后45 min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组优于纳洛酮组(P<0.05),治疗后90 min总有效率比较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组优于纳洛酮组(分别为P<0.05,P<0.01).150 min纳美芬、血液透析优于纳洛酮组(P<0.05,P<0.01).在显效率治疗后45 min 3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90 min显效率比较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明显优于纳洛酮组(P<0.01).治疗后150 min纳美芬组和血液透析优于纳洛酮组(P<0.05,P<0.01),血液透析组优于纳美芬组(P<0.05).结论 在急性重度酒精中毒上,纳美芬的促醒作用优于纳洛酮,且不良反应少,值得基层临床医师推广.血液透析技术显效率高,患者昏迷时间短,并发症及后遗症少,值得早期使用.
作者:孔娟;李莉;兰超;刘宝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随着神经外科手术向显微化、精细化的发展,要求对手术的体位摆放更加科学、合理.俯卧位是显微神经外科常用的手术体位,正确的体位摆放可以达到手术术野暴露充分,便于手术医师操作,还要从护理的角度考虑患者的安全,减少不良反应发生.
作者:郭爱香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血浆同型半胱氨酸与急性脑梗死的相关性.方法 将8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设为观察组,同时收集80例健康体检者设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以及维生素B12指标.结果 观察组患者血浆同型半胱氨酸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观察组叶酸及维生素B12水平显著低于对照组,2组比较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脑梗死高危人群进行血浆同型半胱氨酸、叶酸和维生素B12水平检测,有利于早期采取干预措施,降低急性脑梗死的发生率,有利于对患者预后的评估.
作者:宫海东;王美霞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颈动脉不稳定性粥样硬化斑块与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发生有密切联系,越来越多的证据显示对于缺血性脑血管病,不稳定颈动脉粥样硬化斑块是较动脉狭窄、稳定斑块更危险的因素.不稳定斑块与缺血性脑卒中和短暂性脑缺血发作有明显的相关性[1].炎症反应因子在不稳定斑块的发展过程中起重要作用[2].本文对2009-01-2010-12我院体检中心发现的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稳定斑块的患者对比分析,运用颈动脉超声作为观察手段,同时检测血液中MMP-9、Lp-a、hs-CRP,探讨颈动脉不稳定斑块与MMP-9、Lp-a、hs-CRP的相关性.
作者:徐英;赵振华;郑一;田云鹏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初步探讨踝臂血压指数(ABI)对于脑梗死伴发急性冠脉事件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按照临床表现采用配对设计的原则,连续收集我院2009-08-2012-02神经内科因脑梗死住院的患者(45~85岁),分为入院后并发冠脉事件患者组(实验组,ADP组)和非冠心病组(配对对照组,NADP组),统计一般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和入院后不同时间段的ABI值,以及口服硝酸甘油后的ABI值,采用相关回归分析探讨ABI与患者并发冠心病的关系.结果 (1)共选取175例患者,其中ADP组43例(男25例,女18例),NADP组132例(男74例,女58例),2组患者在一般的心脑血管病危险因素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具有可比性(P=0.383).(2)各组患者ABI值比较:ADP组患者与NADP对照组比较ABI值明显下降,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36);ADP组患者并发急性冠脉事件前后的ABI值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ADP组患者并发急性冠脉事件后ABI值明显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18);口服硝酸甘油后,复测患者的ABI值,发现ABI的值明显增加(P=0.004).(3)相关分析结果显示,ABI<0.90时与患者发生急性冠脉事件的相关系数r=0.76(P<0.01),与急性冠脉事件的发生呈正相关.结论 老年脑梗死患者易合并冠心病,ABI检测操作简单,可作为简易识别患者心脏血管病变提供一参考依据,可作为入院后的常规检测项目,提高识别高危因素患者.
作者:李翠华;刘煜敏;孔朝红;陈杭英;付蓓蓓;谢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肌钙蛋白(cTn-I)和肌酸磷酸激酶同工酶(CK-MB)测定含量的变化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宜宾市第一人民医院2011-03-2012-11收治的102例急性脑血管病患者按发病类型不同分为脑出血组(46例)和脑梗死组(56)例,测定2组患者的cTn-I和CK-MB,并与同期来我院做体检的的健康者(对照组)进行对比.结果 急性脑血管病患者24 h内和病后7 d血清cTn-I阳性率较CK-MB的阳性率高,两者比较差异显著(P<0.05),提示cTn-I具有比CK-MB更高的敏感性.而病后3 d患者cTn-I和CK-MB阳性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血清中cTn-I和CK-MB测定值在发病后24 h内和3 d均明显高于健康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病后7 d仅cTn-I增高,CK-MB基本恢复正常;急性脑血管病患者脑出血组和脑梗死组检测结果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血清cTn-I和CK-MB对急性脑血管疾病患者心肌损伤具有较高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其变化对评估病情及判断预后具有重要的临床意义.
作者:彭仕军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缺血性脑卒中的发病率、致残率及致死率均较高,其中一部分患者脑梗死后继发出血转化,为社会、家庭带来了很大的负担.随着急性溶栓、抗凝、抗血小板聚集治疗的大量进行,出血转化的危险因素引起了很大的关注.相关研究表明,年龄、高血压、高血糖、低血小板等与脑梗死后出血密切相关.
作者:李东瑞;杨伟民;苏楠;滕军放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康复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的治疗价值.方法 选择脑卒中患者44例,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每组各22例,治疗组在康复医学科的配合下,充分利用康复治疗技术,对照组未采取任何康复技术;2组其他治疗方法基本相同.分别于2、4、6周后进行康复评定.结果 治疗后各组观察指标均有不同程序改变,经检验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治疗组与对照组相比,差异也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0.01).结论 积极运用康复治疗技术对缺血性脑卒中患者偏瘫步态有很好的治疗意义.
作者:侯国勇;郑文权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究临床上对直肠癌患者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后患者的临床变化.方法 选取某医院2009-10-2013-03收治的100例直肠癌患者,将其随机均分成2组,实验组的50例直肠癌患者采取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的治疗方法,对照组50例直肠癌患者采取不保留单侧盆腔植物神经的治疗方法,治疗相同的一段时间后观测患者的肿瘤复发情况、泌尿情况以及性功能情况.结果 实验组中肿瘤复发19例,泌尿功能出现障碍9例,性功能出现障碍11例;对照组中肿瘤复发21例,泌尿出现障碍17例,性功能出现障碍29例.经过统计学处理,实验组和对照组中肿瘤复发的现象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但在泌尿以及性功能障碍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对直肠癌患者进行手术治疗时,保留盆腔单侧植物神经在针对肿瘤复发上无明显效果,但是对患者的泌尿功能及性功能上具有明显的积极意义,因此值得在临床上采用.
作者:赵英占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观察异丙嗪对急诊眩晕患者中的疗效.方法 将神经内科急诊169例眩晕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异丙嗪25 mg肌内注射,后根据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确定相应诊断后再根据诊断给予治疗.对照组:呕吐者给予胃复安肌内注射,无呕吐者根据病史、体检、辅助检查,确定相应诊断后再根据诊断给予治疗.制定眩晕评分量表,根据量表对治疗前后眩晕程度进行评分,观察2组治疗前后评分.结果 入院时评分2组经统计学分析,P>0.05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入院后30 min评分、3 h评分、A值(入院30 min的症状缓解程度)、B值(入院3 h的症状缓解程度)2组间比较,P<0.01,2组疗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治疗组明显优于对照组.结论 异丙嗪能够有效减轻或缓解患者的眩晕症状,减轻患者痛苦,为进一步的病因诊断及治疗起到良好作用.
作者:姚乐义 刊期: 2013年第10期
目的 探讨食管心房调搏基础起搏频率对房室结有效不应期的影响.方法 对56例既往有晕厥史患者进行食管心房调搏检查时,应用不同基础起搏频率(按起搏频率分3组:A组90~100次/min,B组100~110次/min,C组110~120次/min)分别测出房室结前向传导有效不应期(AVNERP)并进行比较.结果 随着基础起搏频率的加快房室结前向传导有效不应期逐渐延长,当起搏频率大于100次/min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随着起搏频率的增加房室结有效不应期随之延长,故在描写房室结有效不应期时应注明起搏频率,以达到规范化,为临床医生诊断治疗提供可靠资料.
作者:杨丽红;乔鹏;徐金义;吴志红;李涵;杨蕊珂;张强 刊期: 2013年第10期
多发性硬化是常见的中枢神经系统脱髓鞘疾病之一,估计目前世界范围内年轻的多发性硬化患者约有100万人.现收集我院2007年以来收治的经临床确诊的10例多发性硬化患者资料,对其CT和MRI影像进行分析,以求提高本病的诊断水平.
作者:魏磊;冯照新;范波胜 刊期: 2013年第10期
重症脑外伤(TBI)的发生率有增无减[1],每年因此而引起残疾或死亡者亦在增加,给家庭和社会带来巨大的经济负担[1].由创伤事件导致神经功能障碍、脑水肿、炎症、细胞凋亡、缺血是治疗面对的重要问题.脑水肿、脑血流量的变化可能增加代谢需要,使得氧供给和消耗之间的平衡被打破,并可引起继发性脑损害[2-3].目前对脑外伤的处理原则主要是预防继发性脑损害,大限度改善患者的神经生存质量.要达到这一目的,需要提供良好的氧化血流到脑易受损害区域[1,3-6].
作者:张燕 刊期: 2013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