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平;田福利;郭继鸿;刘俊琳
患者女性,66岁.因反复胸闷、胸痛1月余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清心肌酶正常.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前间壁局限性变薄,左室肌壁节段性运动不协调.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88次/分,P-R间期0.14s,QRS波群时限形态正常,TⅠ、aVL、V1、V6浅倒置,TV2、V3、V4、V5双肢对称深倒置,ST段正常.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Wellens综合征.
作者:向芝青;王福军;蒋勇;彭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心电图异常的动因、临床意义及影响因素.方法 分析866例住院者的临床及心电图资料,按有、无心血管病史分为Ⅰ组(496例)、Ⅱ组(370例),并与同期住院252例单一心血管病人(Ⅲ组)心电图改变作对照分析;进而分析Ⅱ组心电图异常与脑卒中性质、部位的关系.结果 ①866例中心电图异常504例,Ⅰ、Ⅱ、Ⅲ三组心电图异常分别为351/496例、153/370例、155/252例,各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按心律失常、复极异常及房室肥大归类比较,前两者在三组间以及房室肥大在Ⅰ、Ⅲ与Ⅱ组间差异均有极显著意义P<0.01,但房室肥大在Ⅰ、Ⅲ两组间差异无显著差异(P>0.05).②Ⅰ、Ⅱ组恶化病死率分别为61/496例、30/370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5,心电图异常与正常的脑卒中恶化病死率分别为66/504例及25/362例,差异有显著意义P<0.01.③Ⅱ组心电图异常率在出血性、缺血性脑卒中间,在左、右两侧脑卒中间以及脑叶与脑深部结构脑卒中间差异均无显著意义(P>0.05).心电图主要项次异常率仅见左侧脑卒中的复极异常(38/147例)多于右侧(16/108例),以及出血性脑卒中的房室肥大(21/46例)多于梗死性脑卒中(15/207例),差异均有显著意义P<0.05.结论 ①脑卒中心电图异常可由于脑卒中所引起,但主要动因却在于并存的心血管病.至少应除外心血管病因素后方可考虑为脑卒中所致.②出现心电图异常和/或心血管病均提示病情严重,应予积极临床干预.③脑卒中所致心电图异常与脑卒中性质、部位的关系并不明显.
作者:申万红;刘子文;熊望琼;李毅;龚道恺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先症者女性,30岁.因头晕,剑突下感不适1d,意识不清1~2min,伴大小便失禁、发汗入院.有间断心慌、乏力、剑突下疼痛10年.查体:心率36次/分;血压:100/60mmHg;心律不齐,心尖部可闻及Sm 4/6级高调吹风样杂音,沿肋骨向上传导.询问家族遗传病史:祖父、三位伯父、父亲、一姑姑和一妹妹均患同样疾病.伯父和父亲已病故,年龄多在54岁左右.家系表如下.
作者:范郑周;余宏伟;杨平;王巧敏;王改玲;魏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45岁.因交通事故外伤于2006年2月16日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9℃;血压140/96mmHg.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雷鸣样舒张期杂音,心率150次/分,不规则.两肺少许干啰音.X线检查示:左心室扩大.超声心动检查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扩大.M型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心电图检查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QRS时限0.14s,R-R间距不规则,Ⅰ、aVL、V6导联呈R型,V1~V3导联呈QS型,V4导联呈rS型,各导联可见大小不等的δ波.心电图诊断:快速型心房纤颤合并预激综合征.
作者:李莉;树俊莲;席晓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4岁.因头晕3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及短阵室速史,临床诊断:①高血压病;②短阵室速.入院后予以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治疗无效,后改用可达龙口服,4d后室速减少至消失.
作者:余雪君;陈万春;朱华芳;汪志华;汪蔚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室性期前收缩(PVS)中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我院2005年~2006年门诊心电统计数据表明,按每日工作量平均20人次计算,每月大约有600多人次.PVS约占就诊总人数的10%左右.本人抽样统计了1d 32例的门诊就诊心电图者中就有4例PVS患者.PVS在各种心律失常患者中占首位.其发病原因大致有两种:①发生在健康人中的PVS可能与精神和体力疲劳,情绪紧张,过多吸烟、饮酒、喝咖啡有关;②器质性的PVS,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本文结合经验和有关文献,选择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良性PVS、恶性PVS 16例,对他们应用谷维素治疗并进行跟踪随访.
作者:刘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17岁.因反复心悸10余年,超声检查发现房间隔缺损半月而入院.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86次/分,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呈二联律,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P2>A2;双肺呼吸音清.心脏超声示:右房、右室大,左房高限,房间隔缺损、三尖瓣返流,肺动脉高压.
作者:黄丽焓;钟杭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53例确诊为AMI者1天24h、每年12个月发病分为4个时间段,找出4个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结果 每天早晨6时至中午12时,每年1~3月是AMI的发病高峰.每日6~12时发生率为38.6 %,每年1~3月发生率为39.9%,与其他时间段的发病例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MI发病高峰为每天上午,每年的1~3月,发病在我市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作者:赵红;韦振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农村地区发病率较高,心血管并发症是中毒的常见死亡原因之一,现对我院1998年~2005年表现异常的具有完整心电图记录的有机磷农药中毒者63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肖丽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动态心电图(DCG)对各种复杂心律失常的诊断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已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种干扰与伪差可影响DCG的分析,使不少医生误导病人,让病人戴上仪器后进行运动,使运动及各种原因产生的伪差与正常的心电波形混杂在一起难以分辨,从而影响分析的速度甚至误诊.为此,我们对如何减少干扰做了认真统计与分析,采取了相应的措施,收到了良好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树君;王爱凤;刘玉爱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老年脑梗死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及CT证实的125例(男性70例、女性55例)中老年脑梗死者24h动态心电图(DCG)作分析.结果 125例中异常心电图123例,占98.4%;男性69例(占56.1%)、女性54例(占43.9%);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以房性期前收缩(PAS)多,有106例(单一PAS仅18例);室性期前收缩(PVS)80例(单一PVS仅4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0例(均合并存在).心律失常大多以二种以上组合出现,以PAS并发房速、PVS多,占40例.此40例中男性29例(占72.5%)、女性11例(占27.5%);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加强对脑梗死者的DCG检测,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心律失常,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麦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ST段是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连段,相当于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线,有时也有轻微的偏移,但ST段抬高在V1~V2导联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V4~V6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J点后60~80ms处ST段抬高大于等于0.1mV,右胸导联大于等于0.25mV,左胸导联大于0.1mV为异常.
作者:付强;呼日乐巴特尔;粱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6岁.因咳嗽、咳痰、气喘、心悸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糖尿病10余年.查体:体温37.5℃;脉搏115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60/110mmHg.临床诊断:①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②高血压病;③糖尿病.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115次/分,P-R间期0.18s,Q-T间期0.28s,QRS时限0.10s,Ⅱ、aVF导联ST段下降0.05mV,Ⅱ、Ⅲ、aVF、V4、V5、V6导联T波倒置.图1B示:未见窦性P波,考虑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室率64次/分,Q-T间期0.30s,QRS时限0.10s,V1~V6导联ST段抬高0.15~0.60mV,T波直立.
作者:索涵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心电图(ECG)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的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108例EH者的超声心动图(UCG)与ECG资料,并对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UCG对LVH的检出率为73.15%,ECG对LVH的检出率为34.26%.结论 ECG对EH LVH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合UCG后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作者:牛颖;梁鹍;魏经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54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心电图示:各导联均无P波,代之以纤细的f波.Ⅰ、Ⅱ、Ⅲ、aVF导联呈R型,aVL导联呈rs型,V3导联呈RS型,V4导联呈Rs型,V5、V6导联呈qR型(图略).图1为V6导联,R波间距、振幅不等,心室率平均210次/分.R11~15呈右束支阻滞型,其前有0.40s长间歇,符合阿什曼现象.心电图诊断:①快室速性房颤;②室内差异传导伴蝉联现象.
作者:薛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病态窦房结综合征、窦性心动过缓、窦性停搏.双腔起搏器入术后3年.查心电图示:心房起搏心律,起搏间期固定为780ms,起搏频率77次/分.Ⅰ、Ⅱ、Ⅲ、aVL、aVF、V5、V6导联P'波直立,aVR、V1~V3导联P′波倒置,心房起搏电极位于右房上部.P'-R间期0.21s,一度房室传导阻滞.心室起搏脉冲落入QRS波群之中,形成假性室性融合波.标肢体导联R+S<0.5mV,QRS波群低电压、V1呈rsr'型,QRS时间0.09s,局限性右束支传导阻滞.Ⅱ、Ⅲ、aVF导联ST段下降0.05mV伴T波倒置.Q-T间期0.40s(图略).图1示:心房起搏后脉冲距其后起搏的P'波时距固定为0.06s,心房起搏伴一度心房传出阻滞.心电图诊断:房室双腔起搏伴一度心房传出阻滞及假性室性融合波.
作者:卢亦伟;卢喜烈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8岁.间歇性胸闷、气短10余年,加重3d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查体:体温36.5℃;血压 115/60mmHg;心界向左下略大,心率平均167次/分,心音强弱不等,快慢不均,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心电图(图1)可见P波消失,肢体导联上可见大小、形态不一的f波,R-R间距不齐,频率160~170次/分,QRS波形态不一,有三种图形:①房颤波从交界区下传的窄QRS波;②宽大畸形的QRS波,V1~V3呈rS型,V4~V6呈R型,QRS波起始部有Delta波,激动从旁道完全下传;③第三种心室波介于上述两种图形之间,呈多变性及易变性.心电图诊断:心房颤动合并间歇性B型预激综合征.
作者:卢铖;看晓玲;蔡晓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9岁.因发现心脏杂音9年入院.患者系足月顺产,出生后易感冒,1月时体检发现心脏杂音,未经任何治疗,此次要求手术治疗来我院.查体:体温36.8℃,脉搏100次/分,呼吸20次/分,血压100/70mmHg.发育较差,营养一般,口唇及面部无发绀,头颅无畸形,轻度杵状指,胸廓对称无畸形,呼吸运动自如,双肺语颤正常对称,无胸膜摩擦感,叩诊呈清音,呼吸音清晰,未闻及干湿啰音.
作者:伍建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胸闷、胸痛10年加重1d入院.入院心电图曾记录到41次/分的窦缓.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远端分叉处70%狭窄,置入支架,监护心电图出现漏搏,分析如下:图1为模拟Ⅱ导联记录,示窦性心律,75次/分,P-R间期0.28s,第3、5、7心搏后出现长达1.16s的间歇,其中未见P波,长间歇后出现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P-R间期0.24s,为房性逸搏,因长间歇是以房性逸搏结束,故未能测得长间歇的P-P间距与窦性者是否成倍数关系,间歇前未见P-P间距逐次缩短.第6、7、8心搏的P波与窦性者不同,考虑为一串三个异位缓慢心律.心电图诊断:①一度房室阻滞;②二度Ⅱ型窦房阻滞;③成串房性逸搏,呈缓慢心房律.
作者:高菲;陈万春;汪志华;朱华芳;汪蔚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外伤性颅内血肿对心电图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本文收集了近两年来ICU收治的2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例,对术前、术后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对心电图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张谦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