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电图对原发性高血压左室肥厚的诊断意义

牛颖;梁鹍;魏经汉

关键词:原发性高血压, 左心室肥厚, 心电图
摘要:目的 探讨心电图(ECG)对原发性高血压(EH)左心室肥厚(LVH)的诊断意义.方法 收集108例EH者的超声心动图(UCG)与ECG资料,并对两者结果进行对比分析.结果 UCG对LVH的检出率为73.15%,ECG对LVH的检出率为34.26%.结论 ECG对EH LVH有一定的诊断价值,结合UCG后可提高诊断的准确性.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三度房室阻滞交接性逸搏心律伴双束支交替性阻滞呈手风琴样改变1例

    患者女性,64岁.因一过性意识丧失3h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住院期间发现如下心电图表现.图1示:为长V1导联连续记录.P-P间距基本均齐,时限0.84s,频率71次/分,P波与QRS波群无固定关系;QRS波群有多种形态,其中A条R1~3呈rsR'型,时限0.14s;R4呈rSr'型,时限0.08s;R5呈QS型,时限0.08s;B条R1~3呈QS型,时限0.14s,以后QRS波群重复上述过程.A条R1-R2间距1.60s,R2-R3间距1.64s,R3-R4间距1.66s;B条R1~3导联的R-R间距相等,为1.64s,R3-R4间距明显缩短为1.47s;C条R1-R2间距1.64s,R2-R3间距1.66s,以后R-R间距为1.64s.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③交接性逸搏心律;④交替性频率依赖性左右束支阻滞呈手风琴样改变.

    作者:杨红磊;王力明;孙德利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外伤性颅内血肿对心电图的影响

    外伤性颅内血肿对心电图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本文收集了近两年来ICU收治的2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例,对术前、术后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对心电图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张谦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564例强直性脊柱炎的心电图分析

    强直性脊柱炎又名风湿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骨突关节等慢性炎性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心脏也是经常被侵犯的重要脏器之一.现对564例常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英;刘延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洋地黄中毒致二度Ⅱ型窦房阻滞伴长P-R间期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性,72岁.20d前因胸闷、气短来院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自服地高辛2次/天,2片/次,连服3d后,今晨打嗝、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头痛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 105/70mmHg.心律不规整,快慢不匀,心率54次/分,未闻及心脏杂音.

    作者:蔡晓玉;卢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应用谷维素治疗室性期前收缩的临床价值

    室性期前收缩(PVS)中临床上常见的一种心律失常,我院2005年~2006年门诊心电统计数据表明,按每日工作量平均20人次计算,每月大约有600多人次.PVS约占就诊总人数的10%左右.本人抽样统计了1d 32例的门诊就诊心电图者中就有4例PVS患者.PVS在各种心律失常患者中占首位.其发病原因大致有两种:①发生在健康人中的PVS可能与精神和体力疲劳,情绪紧张,过多吸烟、饮酒、喝咖啡有关;②器质性的PVS,有冠心病、心肌梗死、风湿性心脏病、高血压心脏病、心肌病、电解质紊乱等.本文结合经验和有关文献,选择了不同年龄、不同性别、良性PVS、恶性PVS 16例,对他们应用谷维素治疗并进行跟踪随访.

    作者:刘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三度房室阻滞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逆传性P波1例

    患者男性,8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增宽、有切迹.相邻的P-P间距0.88s,频率68次/分,节律匀齐.QRS波群为室上性,绝大多数R-R间距为1.28s左右,频率47次/分,个别1.66s(R4~R5)及1.12s(R5~R6).R波与其前窦性P波间期不固定,也无规律可循,二者无传导关系.R1、3、7、9、11、13、15、17后有逆行P波.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不完全性房间传导阻滞;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④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部分逆传心房形成逆行P波.

    作者:周从义;谢继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常见ST段抬高疾病的鉴别诊断

    ST段是自QRS波群的终点至T波起点间的连段,相当于动作电位2相平台期,代表心室缓慢复极过程.正常ST段多为一等电线,有时也有轻微的偏移,但ST段抬高在V1~V2导联不超过0.3mV,V3导联不超过0.5mV,V4~V6及肢体导联不超过0.1mV.J点后60~80ms处ST段抬高大于等于0.1mV,右胸导联大于等于0.25mV,左胸导联大于0.1mV为异常.

    作者:付强;呼日乐巴特尔;粱晓光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Wellens综合征1例

    患者女性,66岁.因反复胸闷、胸痛1月余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不稳定性心绞痛.血清心肌酶正常.心脏超声心动图示:左室前间壁局限性变薄,左室肌壁节段性运动不协调.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88次/分,P-R间期0.14s,QRS波群时限形态正常,TⅠ、aVL、V1、V6浅倒置,TV2、V3、V4、V5双肢对称深倒置,ST段正常.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Wellens综合征.

    作者:向芝青;王福军;蒋勇;彭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的心电图特征及临床意义

    目的 探讨病理性室性期前收缩(PVS)的特征及临床意义.方法 将336例常规心电图有PVS者分为正常组(A组)和心脏病组(B组)进行12导联同步心电图检测,并按有关标准进行分析. 结果 Lown分级法和Schamroth分类法对判断病理性PVS与功能性PVS有重要的参考价值.结论 宽大畸形伴明显切迹、多源与多形性、成对出现、起源于左心室者以及伴继发性ST-T改变的PVS绝大多数见于病理性.

    作者:覃桂凤;张田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房室结双径路伴慢径路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

    例1 患者男性,54岁.激动后心悸、胸闷、气促1年余.查体:神清,血压100/70mmHg,心界不大,心律不齐,平均心率61次/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及超声心动图正常.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电图示(图1):P-P间距基本规则,频率88次/分;QRS时限正常,A行可见第一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24s0.36sQRS脱落、QRS呈3∶2传导,第二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19s0.36s 0.39sQRS脱落,呈4∶3传导;B行可见第一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36sQRS脱落,呈2∶1传导,第二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31s0.39sQRS脱落、QRS呈3∶2传导.心电图诊断:①房室结双径路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②快径路蝉联现象.

    作者:丁海英;许金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153例急性心肌梗死发病时间分析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53例确诊为AMI者1天24h、每年12个月发病分为4个时间段,找出4个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结果 每天早晨6时至中午12时,每年1~3月是AMI的发病高峰.每日6~12时发生率为38.6 %,每年1~3月发生率为39.9%,与其他时间段的发病例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MI发病高峰为每天上午,每年的1~3月,发病在我市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作者:赵红;韦振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窦性期前收缩2例

    例1 患者男性,57岁.因右肺肿块性质待定,行术前检查.查心电图(图1)示:窦性心律,心率98次/分,P-R间期0.13s,QRS时间0.09s,提前出现的P波与窦性心律P波完全相同,其QRS波形与窦性心律QRS波群也完全相同,提前搏动至下一个心搏的间隔等于一个窦性周期,即等周期代偿间歇.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频发窦性期前收缩短阵二联律;③T波改变.

    作者:宋灼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P on T诱发心房扑动伴室内差异性传导的蝉联现象1例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为12导联同步记录的aVF、V1、V2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P间距0.88s,频率68次/分.P波增宽切迹,P-R间期0.17s,下传QRS波为室上性.R2、6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相异,其前虽有P波,但P-R间期<0.12s,形态与窦性P波明显相异(Ⅰ、V2~V4明显),为交接性期前收缩,其后的完全性代偿间歇.

    作者:罗玉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室间隔厚度为32mm的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的心电图1例

    患者男性,32岁.临床诊断:梗阻性肥厚型心肌病.超声心动图示:室间隔厚度32mm,左室后壁厚12mm,左房增大,室间隔运动幅度减低.心电图检查示:P波时限0.12s,且在V2~V4呈双峰型,QRS波群时间0.12s,V1导联呈rS型,V2导联S波深达6.4mV,符合超声左室肥厚、左房增大的诊断.PⅡ振幅达0.3mV,实际上是左房增大造成的假性肺型P波,V4、V5导联呈QS型,起始部可见胎生小r波,V6导联呈qPs型.V2~V4导联T波形态高尖,V4导联T波振幅高达3.2mV.

    作者:崔勇;徐韬;段本涛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并行收缩性室性心动过速伴不典型文氏型传导阻滞

    患者女性,54岁.因头晕3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病史及短阵室速史,临床诊断:①高血压病;②短阵室速.入院后予以静脉滴注利多卡因治疗无效,后改用可达龙口服,4d后室速减少至消失.

    作者:余雪君;陈万春;朱华芳;汪志华;汪蔚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室间隔肥厚1例家系调查

    先症者女性,30岁.因头晕,剑突下感不适1d,意识不清1~2min,伴大小便失禁、发汗入院.有间断心慌、乏力、剑突下疼痛10年.查体:心率36次/分;血压:100/60mmHg;心律不齐,心尖部可闻及Sm 4/6级高调吹风样杂音,沿肋骨向上传导.询问家族遗传病史:祖父、三位伯父、父亲、一姑姑和一妹妹均患同样疾病.伯父和父亲已病故,年龄多在54岁左右.家系表如下.

    作者:范郑周;余宏伟;杨平;王巧敏;王改玲;魏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短Q-T间期1例

    患者男性,76岁.因咳嗽、咳痰、气喘、心悸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糖尿病10余年.查体:体温37.5℃;脉搏115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60/110mmHg.临床诊断:①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②高血压病;③糖尿病.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115次/分,P-R间期0.18s,Q-T间期0.28s,QRS时限0.10s,Ⅱ、aVF导联ST段下降0.05mV,Ⅱ、Ⅲ、aVF、V4、V5、V6导联T波倒置.图1B示:未见窦性P波,考虑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室率64次/分,Q-T间期0.30s,QRS时限0.10s,V1~V6导联ST段抬高0.15~0.60mV,T波直立.

    作者:索涵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妊娠中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的临床研究

    目的 研究妊娠中晚期心电图短P-R间期产生机制以及对胎儿的影响.方法 对32例妊娠中晚期发现短P-R间期者(观察组)和30例P-R间期正常的中晚期孕妇(对照组)进行24h动态心电图(DCG)及胎儿心电图(FECG)检查;对观察组进行输氧一周后复查常规心电图(ECG)、FECG、及产后3个月复查ECG.结果 观察组心率变异(HRV)较正常对照组明显降低,有显著性差异(P<0.001、P<0.005及P<0.01);观察组输氧后短P-R间期恢复正常,FECG前后变化不大.结论 妊娠中晚期的P-R间期缩短与需氧量增加、自主神经功能失调、交感神经占优势相关,可作为中晚期妊娠者自主神经功能失衡的客观指标;对胎儿影响不大.

    作者:廖虹;杨进;李娟;覃桂凤;曾延玲;谭卫强;孙静;李燕丽;张林潮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房性期前收缩伴慢径路下传呈4相室内差异性传导1例

    患者男性,71岁.病史、体检及临床诊断不详.心电图V1导联(图1A、B)示:窦性心律,P-P间距0.56s,心率104次/分,P-R间期0.16s,QRS波时限及形态正常.图中可见一系列提前出现的P'-QRS波,其偶联间期各异,当R-P'间期在0.20s、0.52s时,P'-R间期分别为0.20s、0.16s,此时上述P'波下传的QRS波时限正常,其形态也与主导心律的相同或基本相同.当R-P'间期为0.16s,其P'-R间期分别为0.60s、0.32s、0.56s(图1A P'1及图1B P'1、P'3),此时图1A与图1B中的P'3下传所产生的QRS波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改变.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频发房性期前收缩(PVS)伴房室结多径路,并慢径路下传时,呈4相室内差异性传导.

    作者:李志勤;龙佑玲;戴静;符赛琼 刊期: 2007年第01期

  • 63例急性有机磷农药中毒心电图分析

    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农村地区发病率较高,心血管并发症是中毒的常见死亡原因之一,现对我院1998年~2005年表现异常的具有完整心电图记录的有机磷农药中毒者63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肖丽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