丁海英;许金兰
目的 评价心先安(MCA)对病态窦房结综合征(SSS)的疗效.方法 采用随机单盲对照法,将164例SSS分为治疗组(A组)和对照组(B组),两组分别静脉滴注心先安和黄芪注射液15d后比较两者临床、心电图及食道电生理变化.结果 ①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是90.7%和50.0%,两组有显著差异(P<0.01);②体表心电图(ECG)和24h动态心电图(DCG):A组和B组总有效率分别是88.4%和39.7%,其24h心率总数分别是87460±5887次/分和61240±4080次/分,统计学比较有明显差异(P<0.01);③食道电生理检查窦房结功能:窦房结恢复时间(SNRT)、校正后窦房结恢复时间(cSNRT)和窦房结传导时间(SACT)在A组与B组治疗前后相比较,A组于治疗后有明显提高心率的作用(P<0.01).结论 心先安治疗SSS有明显疗效,近期疗效好、副作用少,远期疗效尚有待观察.
作者:齐平;田福利;郭继鸿;刘俊琳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1岁.病史、体检及临床诊断不详.心电图V1导联(图1A、B)示:窦性心律,P-P间距0.56s,心率104次/分,P-R间期0.16s,QRS波时限及形态正常.图中可见一系列提前出现的P'-QRS波,其偶联间期各异,当R-P'间期在0.20s、0.52s时,P'-R间期分别为0.20s、0.16s,此时上述P'波下传的QRS波时限正常,其形态也与主导心律的相同或基本相同.当R-P'间期为0.16s,其P'-R间期分别为0.60s、0.32s、0.56s(图1A P'1及图1B P'1、P'3),此时图1A与图1B中的P'3下传所产生的QRS波呈不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图形改变.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动过速;②频发房性期前收缩(PVS)伴房室结多径路,并慢径路下传时,呈4相室内差异性传导.
作者:李志勤;龙佑玲;戴静;符赛琼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中老年脑梗死者心电图改变的特点及其临床意义.方法 对临床及CT证实的125例(男性70例、女性55例)中老年脑梗死者24h动态心电图(DCG)作分析.结果 125例中异常心电图123例,占98.4%;男性69例(占56.1%)、女性54例(占43.9%);性别间无明显差异(P>0.05).心律失常以房性期前收缩(PAS)多,有106例(单一PAS仅18例);室性期前收缩(PVS)80例(单一PVS仅4例);房性心动过速(房速)60例(均合并存在).心律失常大多以二种以上组合出现,以PAS并发房速、PVS多,占40例.此40例中男性29例(占72.5%)、女性11例(占27.5%);男女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加强对脑梗死者的DCG检测,有助于更好地发现心律失常,对指导治疗和改善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陈麦林 刊期: 2007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发病时间特点,为冠心病的预防和治疗提供依据.方法 将153例确诊为AMI者1天24h、每年12个月发病分为4个时间段,找出4个时间段的分布规律.结果 每天早晨6时至中午12时,每年1~3月是AMI的发病高峰.每日6~12时发生率为38.6 %,每年1~3月发生率为39.9%,与其他时间段的发病例数及占总例数的百分比相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1).结论 AMI发病高峰为每天上午,每年的1~3月,发病在我市有一定的时间规律.
作者:赵红;韦振东 刊期: 2007年第01期
例1 患者男性,54岁.激动后心悸、胸闷、气促1年余.查体:神清,血压100/70mmHg,心界不大,心律不齐,平均心率61次/分,未闻及病理性杂音,X线及超声心动图正常.临床诊断:病毒性心肌炎后遗症.心电图示(图1):P-P间距基本规则,频率88次/分;QRS时限正常,A行可见第一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24s0.36sQRS脱落、QRS呈3∶2传导,第二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19s0.36s 0.39sQRS脱落,呈4∶3传导;B行可见第一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36sQRS脱落,呈2∶1传导,第二个文氏周期P-R间期为0.31s0.39sQRS脱落、QRS呈3∶2传导.心电图诊断:①房室结双径路伴二度Ⅰ型房室传导阻滞;②快径路蝉联现象.
作者:丁海英;许金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晕厥为临床常见症状,而心源性晕厥症状发生突然又具有严重后果.近期观察3例心电图有J波表现的病例在病因上有所不同,临床症状也不同.
作者:范郑周;黄颖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长R-P'(F)间期>1/2R-R间距或R-P'(F)间期>P'-R间期,此类长R-P'室上性心动过速临床上主要有:①房性心动过速;②快慢型房室结折返性心动过速;③持久性交界性反复性心动过速(PJRT);④2∶1心房扑动等.以上所有室上性心动过速发作时都有长R-P'间期的心电图特征,临床上要予以鉴别.
作者:田路;吴建斌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有机磷农药中毒在农村地区发病率较高,心血管并发症是中毒的常见死亡原因之一,现对我院1998年~2005年表现异常的具有完整心电图记录的有机磷农药中毒者63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肖丽婷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6岁.因咳嗽、咳痰、气喘、心悸入院.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20余年,糖尿病10余年.查体:体温37.5℃;脉搏115次/分;呼吸24次/分;血压160/110mmHg.临床诊断:①慢性喘息型支气管炎急性发作;②高血压病;③糖尿病.图1A示:窦性心律,心率115次/分,P-R间期0.18s,Q-T间期0.28s,QRS时限0.10s,Ⅱ、aVF导联ST段下降0.05mV,Ⅱ、Ⅲ、aVF、V4、V5、V6导联T波倒置.图1B示:未见窦性P波,考虑窦性停搏.交界性逸搏心律,心室率64次/分,Q-T间期0.30s,QRS时限0.10s,V1~V6导联ST段抬高0.15~0.60mV,T波直立.
作者:索涵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82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为Ⅱ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波增宽、有切迹.相邻的P-P间距0.88s,频率68次/分,节律匀齐.QRS波群为室上性,绝大多数R-R间距为1.28s左右,频率47次/分,个别1.66s(R4~R5)及1.12s(R5~R6).R波与其前窦性P波间期不固定,也无规律可循,二者无传导关系.R1、3、7、9、11、13、15、17后有逆行P波.心电图诊断:①窦性心律;②不完全性房间传导阻滞;③三度房室传导阻滞;④交接性逸搏心律伴部分逆传心房形成逆行P波.
作者:周从义;谢继勤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68岁.临床诊断:冠心病.图1为12导联同步记录的aVF、V1、V2导联连续记录.窦性P-P间距0.88s,频率68次/分.P波增宽切迹,P-R间期0.17s,下传QRS波为室上性.R2、6提前出现,形态与窦性相异,其前虽有P波,但P-R间期<0.12s,形态与窦性P波明显相异(Ⅰ、V2~V4明显),为交接性期前收缩,其后的完全性代偿间歇.
作者:罗玉兰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80岁.因反复胸闷、胸痛10年加重1d入院.入院心电图曾记录到41次/分的窦缓.冠状动脉造影示:左前降支近远端分叉处70%狭窄,置入支架,监护心电图出现漏搏,分析如下:图1为模拟Ⅱ导联记录,示窦性心律,75次/分,P-R间期0.28s,第3、5、7心搏后出现长达1.16s的间歇,其中未见P波,长间歇后出现的P波与窦性P波形态不同,P-R间期0.24s,为房性逸搏,因长间歇是以房性逸搏结束,故未能测得长间歇的P-P间距与窦性者是否成倍数关系,间歇前未见P-P间距逐次缩短.第6、7、8心搏的P波与窦性者不同,考虑为一串三个异位缓慢心律.心电图诊断:①一度房室阻滞;②二度Ⅱ型窦房阻滞;③成串房性逸搏,呈缓慢心房律.
作者:高菲;陈万春;汪志华;朱华芳;汪蔚青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2岁.20d前因胸闷、气短来院就诊.临床诊断:冠心病.经治疗后好转出院.出院后自服地高辛2次/天,2片/次,连服3d后,今晨打嗝、恶心、呕吐、视物不清、头痛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7℃;血压 105/70mmHg.心律不规整,快慢不匀,心率54次/分,未闻及心脏杂音.
作者:蔡晓玉;卢铖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72岁.近日来自觉头晕、胸闷,来院复查.临床诊断为:冠心病,病态窦房结综合征.6年前植入DDD双腔起搏器,起搏参数设置:下限频率65次/分,上限频率110次/分,A-V间期180ms.动态心电图分析:A、B两图为同一份动态心电图记录,只截选CM5导联,图A为白天记录.起搏方式为VAT方式,上行窦性心律84~89次/分,呈心室跟踪心房1∶1起搏;中行呈3∶2心室起搏;下行呈2∶1心室起搏.
作者:王凤秀;贾邢倩;马伟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强直性脊柱炎又名风湿性脊柱炎,是以骶髂关节和脊柱骨突关节等慢性炎性改变为主的全身性疾病.随着病情的进展,可累及全身各个系统,心脏也是经常被侵犯的重要脏器之一.现对564例常规心电图资料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李英;刘延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16岁.因晚饭1h后感手抖、头胀、面红、出汗、心悸及胸闷,逐渐加重2h前来就诊.查体:血压 120/70mmHg;皮肤潮湿;心界不大,心律不齐,心尖区第一心音亢进,可闻及Ⅰ、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四肢肌张力正常,双手震颤.血清钾2.7mmol/L,其余均在正常范围.查心电图(ECG)示:P波消失,代之一系列形态、频率、电压均不相等的f波,R-R间距绝对不等,平均心室率99次/分,V4~V6导联ST段水平型下移0.05mV,Ⅰ、V5~V6导联T波低平.
作者:王永虹;樊忠喜;李红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女性,17岁.因反复心悸10余年,超声检查发现房间隔缺损半月而入院.查体:血压100/60mmHg;心率86次/分,心律不齐,可闻及频发期前收缩,呈二联律,胸骨左缘第2~3肋间可闻及Ⅲ/6级收缩期杂音,P2>A2;双肺呼吸音清.心脏超声示:右房、右室大,左房高限,房间隔缺损、三尖瓣返流,肺动脉高压.
作者:黄丽焓;钟杭美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45岁.因交通事故外伤于2006年2月16日急诊入院.查体:体温36.9℃;血压140/96mmHg.心尖区第一心音强弱不等,心尖区雷鸣样舒张期杂音,心率150次/分,不规则.两肺少许干啰音.X线检查示:左心室扩大.超声心动检查示:左心房、左心室、右心室扩大.M型超声心动图示:二尖瓣前叶呈城墙样改变.心电图检查示:P波消失,代之以大小不等的f波;QRS时限0.14s,R-R间距不规则,Ⅰ、aVL、V6导联呈R型,V1~V3导联呈QS型,V4导联呈rS型,各导联可见大小不等的δ波.心电图诊断:快速型心房纤颤合并预激综合征.
作者:李莉;树俊莲;席晓萍 刊期: 2007年第01期
患者男性,82岁.因反复咳嗽、气喘30余年,心悸、气短伴少尿、水肿10d入院.临床诊断:慢性支气管炎;肺源性心脏病;自发性气胸.入院后4h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呼吸困难,继之血压下降,意识不清.急查心电图(图1)示:Ⅱ导联出现三种形态P波,其中P1~5、11~13为双峰P波,峰间距为0.05s,P波时间为0.12s,P-P间距缓而不齐,互差达0.26s,呈2∶1下传心室.另见P6、7、9、10波为小而孤立,形态异于窦性P波与异位P'波,频率约180次/分,均未下传心室.
作者:黄显娥;陈涛序 刊期: 2007年第01期
外伤性颅内血肿对心电图的影响是明显的,但尚未引起临床的足够重视.本文收集了近两年来ICU收治的20例外伤性颅内血肿病例,对术前、术后心电图资料进行对比分析,探讨其对心电图的影响,报告如下.
作者:张谦 刊期: 2007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