邓红霞
目的 评价急诊经静脉rt-PA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的护理效果.方法 对65例急性心肌梗死急诊溶栓患者进行溶栓前后护理,以及正确的康复锻炼与出院指导.结果 65例患者通过急诊静脉溶栓后,大部分患者血管再灌通良好.参加早期锻炼的患者平均住院天数与并发症发生率明显下降.结论 急诊静脉溶栓是一种重建冠脉灌注非常有效的方法.正确的全程护理及出院注意事项是提高患者生存质量的保证.
作者:刘俊奇;王朝娟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研究雌激素对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I/R)损伤后NF-κB、iNOS蛋白和细胞凋亡变化的影响.方法 采用线栓法复制局灶性脑I/R模型.应用免疫组化检测NF-κB、iNOS蛋白表达;利用原位缺口末端标记法(TUNEL )研究凋亡细胞的变化.结果 与对照组大鼠相比,雌激素组脑缺血再灌注后NF-κB、iNOS表达明显减弱(P<0.01);凋亡细胞显著减少(P<0.01).结论 雌激素能抑制脑I/R后NF-κB、iNOS表达,减少细胞凋亡,这可能是其脑保护作用的机制之一.
作者:李军;娄季宇;杨霄鹏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本文通过对1997-01~2008-01收治我院的24例恢复期心肌梗死(AMI)患者猝死的原因分析,提示保持大便通畅在AMI恢复期的患者中同样重要.1 临床资料选择1997-01~2008-01收入我科的AMI恢复期并猝死患者24例,其中男19例,女5例,年龄42~68岁(平均61±6.9岁).
作者:张冬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现将我院2006-03~2008-11救治的46例消化道出血患者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本组患者46例,男25例,女21例;年龄26~75岁,单纯呕血15例,单纯黑便18例,呕血伴黑便13例,伴有休克6例.
作者:陈淑华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我科于2005-01~2008-12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病人进行健康教育,使其积极配合治疗,提高自我护理能力、保健能力,促进早日康复.现我科通过采用口头、文字、示教等方式对高血压脑出血手术的患者住院期间所采取的健康教育的特点体会如下.
作者:宋金花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小剂量西比灵治疗偏头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将常规剂量西比灵治疗偏头痛效果不佳病人改为半量(2.5mg/d)治疗,并与常规剂量相比较.对所有治疗病人进行头痛发作期症状控制率及发作频率的效果、总有效率和远期疗效观察比较.结果 小剂量西比灵组和常规用量组对比,小剂量治疗组对头痛发作控制率(25%)和总有效率(81%)均较后组好,2组比较有显著性差异(P<0.001).结论 对服用常规剂量西比灵后无效,甚至症状加重的偏头痛患者,小剂量西比灵仍有较好治疗效果,显效率高,远期治疗效果好.
作者:杨森;王虎;王琦;陶中海;袁勇;荣良群;陈保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血浆置换治疗是将患者血液引入血浆交换装置,将分离出的血浆弃去,并补回一定量的血浆,从此清除患者血浆中抗体,激活免疫反应的介质和免疫复合物,从而达到治疗目的.血浆置换能广泛应用于临床各科疾病,尤其对神经系统的自身免疫性疾病的治疗,效果更为明显.2007-01~2009-01,我们对35例神经系统疾病,主要是重症肌无力及危象、吉兰-巴雷综合征,采用一次膜式血浆置换加透析疗法,2~3次后临床症状与体征好转,取得满意效果,现报道如下.
作者:于爱萍 刊期: 2009年第18期
2004-03~2008-03我科采用双水平气道正压通气(BIPAP)呼吸机对缓解期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患者进行康复治疗, 通过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良好效果,报告如下.
作者:丁雅芳;宋四新;韩新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颈外静脉留置针在临床上已应用多年,它适用于外周静脉穿刺困难,但需大量补液,静注高营养液,应用具有血管刺激性药物等的患者,在抢救危重及休克患者时也起着重要作用.但在实际操作中,输液时患者须得将头偏向对侧,如若改变卧位则常可引起输液滴速不畅或不滴现象,严重影响治疗的有序进行,增加患者痛苦及护士工作量.
作者:孙宛玲;孙会;李国正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有积极的临床意义.
作者:林慧芳;蓝正芙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高血压危象是指患者在某种诱因的作用下,血压短时间内急剧升高,收缩压可达260mmHg,舒张压在120mmHg以上,伴头痛、烦躁及神经功能障碍等表现[1].我科自2007-03~2009-03成功救治高血压危象患者共38例,现将急救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临床资料
作者:杨莉莉;刘卫勤 刊期: 2009年第18期
随着实施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心理护理已广泛应用于各专科护理工作中.先天性心脏病患儿通过手术方式治疗,在术后的ICU监护中,离开父母,去适应陌生的、孤独的、恐惧的新环境,加上手术创伤的因素,使本来就脆弱的心灵,又面临沉重的负荷,这时适时的心理支持护理显得非常重要.
作者:张桂仙;李冬兰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护生毕业前的临床实习是学校课堂教育的延续,是完成护生向护士过渡的重要阶段,也是理论知识与临床实践相结合,由知识向能力转化的过程,因此全面提高实习学生的综合能力,培养德才兼备的护理事业接班人是临床教师的职责,我们总结分析带教工作中出现的种种不利因素,并进行有针对性的改进,通过几年的反复实践,护理带教质量有较大提高.
作者:刘翠红;聂海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意识障碍是指人体对外界环境刺激缺乏反应的一种精神状态[1],意识障碍患者大多为危重患者,常因诊断和治疗的需要而进行院内转运,有人报道,院内转运能增加并发症,转运病人的病死率比正常高9.6%[2].本文回顾性分析了我科2008-01~2008-12 206例意识障碍患者院内转运情况,对如何进行安全转运进行探讨,介绍如下.
作者:龚秀娥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我院ICU 2008-2009年对351例住院患者家属进行了心理、行为护理干预.现将护理体会总结如下.1 ICU患者家属的心理状态应激是个体对环境威胁和挑战的一种适应和应付过程,其结果是可以适应和不适应的[1].
作者:邓红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了解某二级医院医护人员手卫生知识掌握情况和洗手状况.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的方法,对某二级医院医护人员进行手卫生习惯认知、洗手指征、影响洗手和手消毒原因、手套认知情况及洗手次数进行调查.结果 医护人员普遍认为洗手对预防医院感染的发生非常重要,特别是医护人员自我保护意识很强,而对于个别人员手卫生习惯认识不到位、工作繁忙、洗手设备不方便等成为影响洗手的主要原因.结论 促进医护人员手卫生习惯认知和洗手指征的认识,除完善相关知识培训外,加强手卫生设施的配备非常重要.
作者:李瑞霞 刊期: 2009年第18期
脑出血是指非外伤性脑实质的动脉、静脉或毛细血管破裂而引起的出血.其病死率30%~50%[1],仅次于恶性肿瘤.我院2007-06~2009-06采用颅内血肿穿刺治疗脑出血62例,经系统、精心护理,患者生存质量明显提高.现总结如下.
作者:王爱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目的 探讨心理干预对子宫切除患者的影响.方法 将46例行子宫切除术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比较入院时和术后3个月2组患者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观察组由护士讲解疾病相关知识,给予心理指导并加强与家属沟通及健康教育等护理干预措施.结果 术后3个月,观察组心理状况及生活质量满意度显著优于对照组(P<0.05). 结论 子宫切除术后患者的大多数都有不同程度的焦虑、抑郁,对其实施心理护理、健康教育是提高子宫切除后生活质量的重要方法.
作者:彭继梅 刊期: 2009年第18期
2006-01~2008-12,我科收治重症胰腺炎31例,通过我们细心观察、精心治疗和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将护理体会报告如下.1 资料与方法1.1 一般资料本组病例31例,男22例,女9例.年龄23~76岁.住院16~50d.
作者:王蕴 刊期: 2009年第18期
梗死的机制之一是降低血CRP水平.
作者:张雷;张子诚;钟平 刊期: 2009年第18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