亢小迪
QT离散度(QTd)的产生与区域心肌细胞复极不均有关,与缺血性心脏病的关系密切.对于心肌缺血和冠脉病变程度有一定诊断价值,本文探讨平板运动试验(TET)中QTd、QTcd的临床应用.
作者:田瑞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大量饮酒可致各类心律失常,现就我院体检中发现饮酒后引起窦房结至房室结游走性心律1例进行报告.
作者:刘晓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高血钾症引起特大尖耸型T波,较为罕见,近年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为探讨老年心电图(ECC)的特征及临床意义,对1640例老年人行常规心电图检测.结果异常者771例(47.01%).其中心律失常321例,占异常心电图41.64%(321/771),房早9.21%(71/771),窦缓8.70%(67/771),右束支阻滞(RBBB)7%(54/771),一度房室阻滞(Ⅰ°AVB)4.93%(38/771).其它依次为低电压22.44%(173/771),ST-T改变15.71%(121/771),电轴中度以上左偏占10.12%(78/771).结论老年心电图改变占半数以上,及变化复杂,常提示有器质性病变.
作者:王永年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陈旧性心肌梗死(OMI)患者由于心肌细胞缺血、坏死、瘢痕组织形成,可导致心肌复极的不均一性、存在进行性恶化的心力衰竭和心脏性猝死(SCD).
作者:李红梅;梁源;杜月英;杨春姣;高延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68岁.因阵发性心悸、胸闷1W就诊.体检:BP14.0/8.0 KPa(105/60mmHg),颈静脉不怒张,两肺未闻及罗音,心律不齐,心前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双下肢无水肿.
作者:朱为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30岁.因感冒数日,近感胸闷、心悸.来院就诊.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图1示:基本心律为窦性,频率110次/min,频发2种形态不同的室早呈隐性二联律[1],并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即第1次早搏畸形程度较重,时间为0.16s,联律间期为0.45s;第2次早搏形态畸形程度较轻,时间为0.12s,联律间期为0.50s;以后连续出现3次窦性P-QRS波之后,又重复上述规律.
作者:颜学红;喻士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病毒性心肌炎(VMC)的发病机制并不完全清楚,目前认为与病毒感染后引起的免疫机能改变有关.其临床及心电图表现多种多样,有关体位对VMC(心电图多表现为房室传导阻滞(AVB))房室传导的影响报道不多.
作者:张永生;刘涌;苏广智;胡敏;庞继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高血钾症时,不同的血钾浓度会出现不同的心电图改变.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刘卓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对50例24h动态心电监测患者的资料进行分析,其对心律失常及心肌缺血的检出敏感性高,阳性检出率为70%,具有临床实际应用价值.
作者:黄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男,64岁.因突发胸骨后闷痛1h入院.有高血压病史3年.体检:急性病容,BP10.6/0 KPa(80/0 mmHg),心率50次/min,心律不齐,心肌酶CK-MB29U/L.临床诊断:高血压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ECG)图A示:窦性频率50次/min,心律不齐,QRS波形态正常,P-R间期、QT间期正常.
作者:许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心率变异性分析(HRV)是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调控功能的重要指标,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独立指标,且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作者:张震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37岁.临床诊断肺结核和肺心病.心电图(ECG)示:PI、Ⅱ、avF直立PaVR倒置,本帧ECG除Ⅰ导联外,均有提前出现的室上性QRS,其前有P′波P′-R=0.12s,其后有完全代偿间歇
作者:许智永 刊期: 2001年第01期
例1 男,56岁.因左侧胸部被拳击伤3d入院.体检:T37℃,P98次/min,BP128/75mmHg,左胸及背部见3×2及7×6cm青紫肿胀区,左胸6、7肋压痛明显,胸部挤压征阳性.X线胸片示:左胸6、7肋骨骨折,心电图(ECG)示(图略),心率96次/min,PR 0.14s,QRS 0.08s,V1呈rS型,V2~V5均呈QS型,STv2v3抬高0.1~0.15 mV,T波直立.心电图诊断:
作者:邹冠蓉;苏叶丽;庄稼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房速伴文氏型房室传导阻滞(AVB)较常见,同时伴阿什曼现象少见,现报告1例.
作者:林加锋;陈晓曙;张建华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观察急性胰腺炎(AP)对心功能的影响.方法用心导的血流微分图对AP心功能参数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对3882例各种疾病中之心脏病组与非心脏病组间阳性检出率有极显著的差异(X2=7.4,P<0.01);而非心脏病患者中AP者与其它非心脏病者间阳性率亦有非常显著的差异(X2=22.6,P<0.01).结论AP者心功能改变不仅与血流动力学有关还可因酶学改变,进而引起心血管系统某些活性物质分泌和代谢异常,加之剧痛的刺激,导致心血管(尤其是冠脉)强烈痉挛、心肌挛缩、回心血量不足、排血量下降.
作者:王晋云 刊期: 2001年第01期
阵发性室上速为心房和房室结交接处的异位心律,兴奋灶快速释放或窦房、房内、房室间折返激动所产生的一种心律失常.
作者:蒋继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患者女,45岁.因阵发性心慌,反复发作3d来院就诊.体检:一般情况尚好,血压体温正常,心脏无明显杂音,心律明显不齐,HR约120~130次/min,疑为房颤,特申请作心电图检查.患者拒绝住院.
作者:朱小红;梁群;王延林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室上速(PSVT)时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变化.方法记录80例射频前及射频成功后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测定QTd、JTd间期.结果室上速射频前、后的QTd、JTd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对PSVT患者的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变化无影响.
作者:张丽;李为东;蒋树中;韩冰;孙祥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目的了解ST-T改变的形态和QRS综合波形成交角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对68例患者(男30、女38例)进行男、女比较,按年龄分为(≤30、31~40、41~50、51~60、≥61)5组.结果男性肢体导联伴左胸导联ST-T改变占66.7%,女性单纯性肢体导联或单纯性左胸导联ST-T改变占57.9%.男性ST-T改变交角及形态明显大于女性.结论提示ST-T改变与年龄、性别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
作者:金龙英 刊期: 2001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