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电话传输心电监测系统在心血管疾病中的应用

金春辉;马华;马丽雅

关键词:电话传输心电监测系统, 心血管疾病, 新技术
摘要:电话传输心电监测系统(Transtele-phonic electrocardiograph monitoring TTM)是70年代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项新技术,正处于不断完善之中.我院自1996年11月建立TTM室以来,从以下4个方面作了探讨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腮腺炎并发心肌炎致T波改变1例

    患者女,28岁.因两耳垂下肿瘤5d伴胸骨后不适1d来院求诊,门诊留观治疗.患者自诉5d前无明显诱因下,觉两耳垂下肿痛,第2d发热,T 38℃,未服药体温降至正常,不伴头痛、咽痛、鼻塞流涕及咳嗽、咯痰、气急等,不伴呕吐、腹痛腹泻,后渐觉两耳垂下肿大,昨天开始感到胸骨后隐痛不适,不伴心悸、胸闷、气急.体检:T 36.8C,P 78次/min,R20次/min,BP14/10 KPa,神清,一般情况可,巩膜无黄染,双耳垂下可及肿大的肿块,质软,轻触痛,咽充血,扁桃体I度肿大,腮腺口无分泌物,双肺呼吸音清,HR齐,第1心音正常,胸部X线未见异常.

    作者:徐雅萍;陶勇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高血钾症致特大尖耸型T波2例

    高血钾症引起特大尖耸型T波,较为罕见,近年遇到2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潘如宝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522例平板运动试验心律失常分析

    目的了解平板运动试验(TET)诱发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特点.方法分析1356例中522例心律失常患者的年龄、性别、心律失常分布及运动中心律失常的特点.结果心律失常占TET的38.5%,房早(PAS)比例大(46.4%),室早(PVS)次之(34.4%),第3位为PAS合并PVS(13.2%),其他心律失常均占比例很小.心律失常发生率TET阳性高于阴性,差异高度显著(P<0.01),但两者心律失常构成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PAS在试验的中晚阶段出现率较高(50.8%),并有随年龄增加其构成比增高的趋势,PVS在试验的早中阶段出现率较高(50.6%),并有随年龄增加其构成比降低的趋势,房速、室速、房颤等均出现在试验的中晚阶段.较严重的室性心律失常与年龄无关.结论 TET是诱发心律失常的有效方法,有助于了解心律失常的性质和特点,还可揭示潜在的恶性心律失常.

    作者:李晓芳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DDD起搏器心电图60例分析

    通过正常运作的DDD起搏器60例心电图的分析,目的在于探讨患者自身病变与心律失常变化对起搏器心电图的影响与重新程控的原因.

    作者:刘泽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氯丙嗪与奋乃静药物对心电图影响的分析

    氯丙嗪为抗精神病的首选药物,是吩噻嗪类药的代表.奋乃静(羟呱氯丙嗪)作用与氯丙嗪相似,但疗效不如氯丙嗪[1].两药均对心脏有不良反应.现将近年来住院精神病人服用奋乃静及氯丙嗪后致心电图改变情况分析如下.

    作者:周梅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阻滞性房室分离形态多变的心室波1例

    患者男,24岁.因头痛、发热、呕吐、咳嗽5d,伴短暂意识丧失半天,由外院转入我院内科.临床初步诊断:①中毒性菌痢;②中毒性肺炎;③感染性休克;④中毒性心肌炎.入院后第1d痰培养:腐生葡萄球菌.B超示:

    作者:严金龙;陈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肾病患者心脏自主神经功能变化的临床研究

    目的了解肾功能正常之肾病者和尿毒症病人心脏自主神经(CAN)功能的变化,及血透对尿毒症者CAN功能的影响.方法对30例肾功能正常的肾病者(A组)、30例正常人(C组)和30例尿毒症者(B组)血透前、后的520次窦性心搏,应用短时心率变异(HRV)的时域、频域及非线性分析方法,评价CAN功能状态.结果 B组者血透前、后时域指标RR间期平均值(MRR)、全部正常窦性心搏间期(NN)的标准差(SDNN)、相邻NN间期差值的均方根(rMSSD)、相邻NN间期相差大于50ms占心动周期数的百分比(PNN50)、心率变异指数(HRVI)和频域指标极低频(VLF)、低频(LF)、高频(HF)、总功率(TP)均显著低于A组和C组(P<0.001).A组HRVI、VLF、LF、HF、TP显著低于C组(P<0.05).LF/HF在各组间无显著性差异(P>0.05).血透前、后上述各项指标均无显著差异(P>0.05).尿毒症者Poincare散点图呈点状,正常对照组和肾病组则呈慧星状.结论慢性肾病者在肾功能正常期已出现CAN功能损伤,尿毒症者更甚.血透治疗不能明显改善尿毒症者CAN功能受损的状态.

    作者:张道斌;陶月玉;程向明;汪春晖;黄兴林;吕东岭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Holter诊断及价值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是指无心绞痛的心肌缺血,又称无症状心肌缺血、隐性冠心病.SMI造成的心肌梗死,不次于有症状的心肌缺血.因无症状,往往不能引起患者的警觉,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并发致命性心律失常而猝死.本文收集Holter诊断为SMI 32例,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吴建生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40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后心率变异性分析

    心率变异性分析(HRV)是反映心脏自主神经系统调控功能的重要指标,是急性心肌梗死(AMI)预后的独立指标,且有着较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

    作者:张震翼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急性海绵窦炎致二度房室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34岁.无明显诱因出现右眼畏光、流泪、胀痛、心慌、胸闷,未作任何治疗后1W入院.查体:T 36.5℃,脉搏47次/min,BP120/80 mmHg,双眼无红肿,结膜无充血,右眼瞳孔扩大5mm,眼球压痛明显,对光反减弱,咽部无充血,扁桃体无肿大,颈软,双肺未闻及罗音,心界无扩大,心律不齐,HR47次/min,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肝脾肋下未触及,双下肢无水肿,生理反射存在,病理征未引出.血常规、肝肾功能、电解质、血沉、抗链O、免疫球蛋白均正常.心电图(ECG)示:

    作者:袁光华;邓学军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导管射频消融室上速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变化

    目的探讨导管射频消融(RFCA)室上速(PSVT)时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变化.方法记录80例射频前及射频成功后的12导联同步体表心电图,测定QTd、JTd间期.结果室上速射频前、后的QTd、JTd无显著差异(P>0.05).结论射频消融对PSVT患者的心肌复极离散度的变化无影响.

    作者:张丽;李为东;蒋树中;韩冰;孙祥玲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隐匿性室早二联律伴折返径路内不典型文氏现象1例

    患者女,30岁.因感冒数日,近感胸闷、心悸.来院就诊.临床诊断:上呼吸道感染;急性病毒性心肌炎.图1示:基本心律为窦性,频率110次/min,频发2种形态不同的室早呈隐性二联律[1],并具有较强的规律性,即第1次早搏畸形程度较重,时间为0.16s,联律间期为0.45s;第2次早搏形态畸形程度较轻,时间为0.12s,联律间期为0.50s;以后连续出现3次窦性P-QRS波之后,又重复上述规律.

    作者:颜学红;喻士杰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酷似急性心肌梗死的心肌挫伤心电图3例

    例1 男,56岁.因左侧胸部被拳击伤3d入院.体检:T37℃,P98次/min,BP128/75mmHg,左胸及背部见3×2及7×6cm青紫肿胀区,左胸6、7肋压痛明显,胸部挤压征阳性.X线胸片示:左胸6、7肋骨骨折,心电图(ECG)示(图略),心率96次/min,PR 0.14s,QRS 0.08s,V1呈rS型,V2~V5均呈QS型,STv2v3抬高0.1~0.15 mV,T波直立.心电图诊断:

    作者:邹冠蓉;苏叶丽;庄稼青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424例老年人健康普查心电图分析

    对1424例离退休老干部心电图普查发现,随年龄增长,异常心电图检出率增高,异常心电图总检出率59.2%,提示对老年人群应定期进行心电图检查.

    作者:张海平;顾萍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溶栓治疗超急性期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64岁.因突发胸骨后闷痛1h入院.有高血压病史3年.体检:急性病容,BP10.6/0 KPa(80/0 mmHg),心率50次/min,心律不齐,心肌酶CK-MB29U/L.临床诊断:高血压病,急性心肌梗死(AMI).心电图(ECG)图A示:窦性频率50次/min,心律不齐,QRS波形态正常,P-R间期、QT间期正常.

    作者:许燕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24例预激综合征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心电图诊断及机理探讨

    为了探讨预激综合征(WPW)合并快速心律失常的心电图(ECG)诊断及发生机理,笔者自1998年以来分析了51例室率大于150次/min的快速心律失常的ECG,其中因预激合并的快速心律失常24例占47%,分别为阵发性室上速、房颤、室颤.

    作者:邹冠蓉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10例陈旧性右室心肌梗死定位的临床观察

    心电图(ECG)的表现在心肌梗死(MI)定位诊断有重要意义,与临床符合率约60%~70%,但与尸检符合率相差较远,右室梗死(RMI)尸检,总发现率23.0%~34.2%.临床发现率仅1%~3%,近年提高至6%~7%,常规心电图对RMI表达不佳,本文探讨头胸导联心电图对OMI的表达能力,报告如下.

    作者:尹恝;张暋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出血热致交接区逸搏心律1例

    患者男,21岁.因发热、头痛、腰痛伴全身乏力、恶心呕吐2d入院.T 39℃,P 88次/min,律齐,BP 14/9 KPa(105/65mmHg),实验室检查:尿Rt RBC+,蛋白+++,颗粒管型少许;B超显示双肾急性肾病改变,心电图(ECG)示正常.入院诊断:流行性出血热.入院第2d患者出现心悸、胸闷、头昏伴有少尿,查ECG示:P 50次/min,节律规则,P波在Ⅰ、Ⅱ、Ⅲ、aVF、V3-6上呈逆传型,P波在aVR、aVL、V1直立,并位于QRS波之后,R-P-间期<0.20s,P-波与QRS波无相互传导关系.

    作者:汪新连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室速引起电张调整性T波改变1例

    患者女,42岁.因头晕、心悸、胸闷11h,晕厥1h入院.入院诊断为:迷走神经性晕厥.入院时心电图(图略):窦律,HR 100次/min,Ⅱ、Ⅲ、aVF、V3~V6导联T波直立.入院后突然出现室速(VT)(图略):Ⅱ导联呈宽大的QS型,宽0.12s,T波与主波方向相反.经静注利多卡因100mg后转为窦律.

    作者:李艳琴;仪忠直;闫方明;刘先仕;乔岩 刊期: 2001年第01期

  • QT离散度测定在急性心肌梗死中的临床意义

    对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入院时心电图QT离散度(QTd)作分析,评价其与AMI合并严重室性心律失常(VR)的关系.

    作者:亢小迪 刊期: 2001年第01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