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分支性并行心律分析(附3例报告)

吕香兰

关键词:室性并行心律, 保护功能, 诊断特点, 最大公约数, 室性融合波, 异位, 其他诊断, 节律, 共同控制, 长短周期, 左束支, 右束支, 竞争心, 资料, 心脏, 心电, 图表, 窦性, 定位, 倍数
摘要:左束支的前后分支或右束支的固有节律点(有传入保护功能),通常与窦性节律点(往往无传入保护功能)共同控制心脏搏动而形成的一种竞争心律,称之为分支性并行心律(FPSR).FPSR的心电图表现除具有分支性心搏的定位诊断特点外,其他诊断条件完全与室性并行心律相同-即异位心搏的联律不等,异位心搏长短周期之间有简单倍数关系或有一个大公约数,往往出现室性融合波(FPSR的融合波特称“窦-分支室融”).本文报告的3例皆完全符合上述诊断条件,下面3例资料将不再重复提及.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预激综合征掩盖完全性右束支传导阻滞1例

    患者男,36岁.近期因反复心悸、心前区不适,不能平卧就诊.既往有高血压及反复心动过速史.查体:BP135/90-mmHg,律不齐,心尖处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图1)为同次记录,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期720~770ms,提前出现的P'为房性期前收缩(PAS).

    作者:王宏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08例高频心电图的初步分析

    高频心电图(HFECG)是1种快速而细小的电信号,目前主要分析出现在QRS波上的高频成份,表现为切迹、扭结、顿挫,能显示常规心电图不能反映的高频信号.目前人们已认识到远在常规心电图发生异常以前,HFEGG就已经显示了许多心脏疾病的早期信息.文献报道它对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疾病及病变程度的价有一定的作用[1].

    作者:张亚玲;赵家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肌注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致T波改变1例

    患者女,27岁,2000年5月16日肌注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次日感觉“心里不舒服”来诊.图示常规12导联PⅡ直立、PaVR倒置,PP0.68s(88bpm,PR0.18s).各导QRS波形态、时间及电压正常.TI、Ⅱ、aVF、V4-V6呈“±”双向型.QT间期0.52s.

    作者:徐黎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重性交接性心动过速伴Ⅱ°AVB

    患者男,7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术前心电图检查示:窦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图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修补术,术中见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约3mm,给予带垫片褥式缝合两针,术中出现高度AVB,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物处理.术后持续心电监测均示:窦律,Ⅱ°AVB.术后第3d心电图(图1A)示:Ⅱ导联示:P波倒置,P-P-间期匀齐0.40s,频率150 bpm,QRS波呈qRs型,S波粗钝,RR间期匀齐0.62s,频率97bpm,但P-R间期不固定,部分P-R间期长达0.24~0.34s,结合图1B(同日4h后描记),图1A:①双重性交接性心动过速(交接区上部和下部的频率皆加速性节律)伴Ⅱ°AVB(并形成混合性房室分离);②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B:窦速、Ⅱ°AVB、交接区逸搏-窦P夺获心室二联律.直至1月后患者出院,Ⅱ°AVB仍未恢复.

    作者:毛鹏琪;刘红卫;黄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电图机抗干扰键对左室肥厚诊断的影响

    目前,所有心电图机均配备有抗交流电干扰(HUM)和抗肌电干扰(EMG)装置,使心电图的清晰度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应用抗干扰键对心电图波的振幅有一定衰减作用,从而影响诊断.

    作者:罗燕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双重性房性并行心律1例

    患者男,68岁.因突发心悸、胸闷1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入院当天查心电图示房扑,静推西地兰后复查心电图示房颤.心脏彩超示左房扩大.次日心悸、胸闷缓解,予以复查心电图,图(略)为常规12导联,PⅡ、ⅢvaVF倒置,PI、aVL、V5、V6、直立、双峰状,峰距0.08s,宽达0.12s.PR间期0.16s,QRS呈室上型.图1ⅡA-D系连续记录,上条末和次条初为重印.图中PP 0.80s(75次/min),可见提前出现的P'-QRS-T波,P'波直立,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P'波直立,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P'R间期0.16s,QRS呈室上型,联律(PP')间期明显不等为0.48~0.76s,互差>0.08s.P'P'之间存在大公约数平均值(1.045±0.035)s,变异范围在±5%之间.P'-QRS-T波后的第1、2个P波形态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也与提前出现的P'波互异,外形与日后图所示窦P相似,但形态多变.倒置P波的长PP间期恰为其短PP间期的整倍数,变异范围在±5%之间.心电图诊断:双重性房性并行心律,房内差异性传导,左房扩大.3d后复查的常规12导联,已恢复窦性心律(71次/min).

    作者:蒋靖波;梁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扑伴A型交替性文氏周期1例

    患者男,60岁,阵发性心悸2年,气急2月余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衰Ⅱ度.多次心电图检查为房扑4:1下传心室,心脏彩超示各心腔稍扩大,主动脉瓣轻度返流.

    作者:黄显娥;丛玉滋;包卫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肺心病右心衰与PtfV1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肺心病右心衰与PV1终末电势(Ptfv.)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45例肺心病人资料及100例健康 1 1体检病人,作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常规12导联均为窦律者,观察Ptfv1情况.结果肺心并右心衰(A1组)异常Ptfv1值 1 1敏感性明显高于无心衰组(A2组);(82.25与37.34,P<0.01)肺P与异常Ptfv.敏感性(62.75%与57.24%,P>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无1例出现Ptfv.负值增大.结论异常Ptfv,与肺P在肺心诊断价值上是一致的,两者数值增大均可作为判断肺心并右 1心衰的1项敏感指标.

    作者:吴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间歇性3相右束支传导阻滞与室早1例

    患者,女,43岁.1998年11月26日以心慌、胸闷就诊.查体:心率53次/min,心律不齐,心界不大,血压120/90 mmHg.因心律失常原因待查,作心电图检查.

    作者:冀亚丽;王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室早后心搏ST段下移的意义

    目的探讨室早(PVS)后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PVS后ST段下移组(A组)与无ST段下移组(B组)的心电图一般特性、运动试验(TET)及冠脉造影的结果.结果①PVS的配对间期两组显示明显差异(431±50)ms对(447±56)ms,P<0.01,PVS的QRS时间存在差异(131±11)ms对(125±10)ms,P<0.05.前者来源与左心室的早搏比例较高(52%对20%);②两组阳性结果率为95%对8%,前者与阳性密切相关;③对照冠脉造影结果,对冠心病的检测价值为敏感性78%,特异性86%.结论 PVS后ST段下移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步高;李品君;张荣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运动负荷试验对冠心病者QT离散度的影响

    心电图运动试验至今仍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传统ST段压低标准的敏感性和预测意义欠佳,限制了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检测和评价的应用.运动平板试验(TET)可能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影响心室复极,QTd及QTcd在衡量潜在性心律失常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与心室复极之间的作用机制.

    作者:时均贵;王会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左前分支阻滞掩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54岁.2000年8月17日凌晨因持续性心悸、胸闷2h入院.查体:T 36.2℃,R 18次/min,BP 13.5/8.9 KPa,P68次/min,心律齐、心音稍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初步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待排.急查心电图(图1)示,心率75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限0.08s,STI、Ⅱ、aVF、-V9均轻度上抬≤0.05mV,V7~V9呈qr型,伴T直立,心电轴+60.心电图诊断:窦律、ST改变.

    作者:韩少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导纳图探讨急性心肌梗死的心功能改变

    目的探讨急性心肌梗死(AMI)患者的心功能变化.方法用HNCPA心血管功能检测仪测量AMI早期血液动力学和循环功能.结果心排血量减少占55%,血管顺应性减退占60%,STI延长占20%.结论AMI患者心脏收缩、舒张功能的改变.

    作者:贺亚玲;汪海英;张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典型预激综合征的心电图特殊变异

    典型的预激综合征(WPW)心电图特征为:①PR<0.12s,约85%病例PR间期<0.10s[1];②QRS波增宽,延长到0.11~0.16s;③QRS波起始部位顿挫模糊,形成所谓δ波,或称预激波,剩余的QRS图形正常;④PJ间期正常,多<0.26s;⑤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作者:申清芝;马永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80例急性前间壁心肌梗死患者右胸导联心电图分析

    1993年~2000年上半年,我们对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陈旧性MI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常规作18导联心电图,即除常规12导联外,加作V3R~V5R和V7~V9导联心电图.现就80例急性前间壁MI患者的右胸导联(V3R~V5R)心电图作初步分析.80例AMI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①病史、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AMI.②发病后6~14h入院并有完整18导联心电图资料和心肌酶学检查.③心电图定位为急性前间壁MI.

    作者:王丽芝;赵霞;韩碧银;肖建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隐匿性交接早致伪文氏现象1例

    患者女,26岁.因反复心悸、气短两年余,近1个月来加重入院.查体:BP120/78 mmHg,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7~10次/min,心尖部Ⅱ级SM,返流性,肺元罗音,肝肋下二横指,下肢浮肿(+).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作者:郭浩溶;张惠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阵发性房速伴房室交接区不典型B型交替性文氏周期1例

    患者女,48岁.心慌、胸闷10年,发病前两周有“上呼吸道感染伴双下肢疼痛”史.体查:T 36.5℃,P 100次/min,R20次/mtn,BP140/90 mmHg.超声心动图示:风心病,联合瓣膜病,二尖瓣重度狭窄,主动脉瓣中度关闭不全,三尖瓣中度返流.

    作者:阿米娜;杨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得安试验诱发LGL综合征1例

    患者女,58岁,患高血压3年,心悸2月加重3天就诊.体检:BP170/170/90mm-Hg,心率101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透: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陈晓婕;张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甲亢危象并发严重心律失常3例报告

    甲亢性心脏病房颤比较常见,并发严重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非常少见,现报告3例.

    作者:谢银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电图ST段变化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ST段综合征无病理意义其特征是ST段抬高,常见于胸导联V2~V5,在V3~V4导联明显,通常>0.2mV,少数高达0.5mV.抬高的ST段占时极短,凹面向上,其后伴有一对称且高大的T波.ST段抬高可持续多年不变,运动及过度换气后可使大部分病例中抬高的ST段暂时恢复正常.可能与心脏在复极过程中动作电位的2相缩短及3相提前有关,也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有关.

    作者:林阿贴;方振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