罗燕銮
消化道癌(PG)是人类常见的恶性肿瘤,近年来发病率不断上升,严重威胁着人们的生命,并受到医学界的关注.有关PG的心电图表现及临床意义报道较少,现报告200例于后.
作者:张品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3年~2000年上半年,我们对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陈旧性MI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常规作18导联心电图,即除常规12导联外,加作V3R~V5R和V7~V9导联心电图.现就80例急性前间壁MI患者的右胸导联(V3R~V5R)心电图作初步分析.80例AMI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①病史、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AMI.②发病后6~14h入院并有完整18导联心电图资料和心肌酶学检查.③心电图定位为急性前间壁MI.
作者:王丽芝;赵霞;韩碧银;肖建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31岁,原身体不适,近日出现憋气心慌症状,发作时心慌、头晕、眼前发黑、无汗,约有数秒~1分钟内时间恢复正常,于2000年10月6日来院就诊,经查体:BP 120/70-mmHg,HR 68次/min,无杂音,律整;胸透:心肺(-);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改变;常规心电图:①窦律;②阵发性室速.(图1)
作者:姜冬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房室结3径路传导是1种并不多见的心脏电生理现象,现报道所见1例. 患者女,36岁.近3年有反复心动过速史,心电图发现心动过速而行心脏电生理检查.使用苏州东方FP-1型多功能程序刺激仪进行食管左心房调搏.
作者:杨镒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室早(PVS)较为常见.本文对24h动态心电图(DCG)监测中PVS超过1千次/24h以上者分析如下.
作者:党希元;文雯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解脑出血(CH)急性期心电图变化特点,对我院106例住院CH者急性期的心电图(ECG)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陆爱霞;于荣波;丛燕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前心绞痛对MI后心肌的保护作用与QTc离散度(OTcd)的关系.方法观察MI前有、无心绞痛与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R)发生率及QTcd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MI前心绞痛能明显降低MI后QTcd(P<0.01),QTcd≥60ms时,恶性VR发生率明显提高(78.9%,P<0.01).结论 MI前心绞痛能减少MI后QTcd值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QTcd值可作为评价MI后是否发生恶性VR的重要依据.
作者:王力;夏光灿;吴静;彭大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电图改变一般不能提示疾病的病因,但有一些心电图改变具有一定的病因诊断价值,另有一些心电图改变可提供诊断线索.然而,心电图对左侧气胸的诊断意义尚未引起临床关注.本文分析10例左侧气胸病例,发现其有左室面导联(I、aVL、V4、V5、V6导联)R波低电压、位置性Q波、QRS振幅变化及R波逆向递增等较为明显的心电变化,其中左室面导联R波电压于坐位时描记心电图又发生了成倍增加,其增加率107%~780%(376.50±225.99),与正常组-22%~73%(-42.33±37.76)及肺气肿组-28%~40%(-31.28±27.64)比较,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作者:朱韵;王幸;李皓;缪立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2岁.因咳嗽、胸闷、气喘伴畏寒发热1W入院.既往无高血压、糖尿病、心脏病史.体检:T 36.4℃,BP14/11 KPa(105/82mmHg).精神萎、呼吸急促、贫血貌,心率96次/min,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
作者:朱萍;陆爱民;徐珊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左束支的前后分支或右束支的固有节律点(有传入保护功能),通常与窦性节律点(往往无传入保护功能)共同控制心脏搏动而形成的一种竞争心律,称之为分支性并行心律(FPSR).FPSR的心电图表现除具有分支性心搏的定位诊断特点外,其他诊断条件完全与室性并行心律相同-即异位心搏的联律不等,异位心搏长短周期之间有简单倍数关系或有一个大公约数,往往出现室性融合波(FPSR的融合波特称“窦-分支室融”).本文报告的3例皆完全符合上述诊断条件,下面3例资料将不再重复提及.
作者:吕香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82岁.临床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图示Ⅱ、V1导联.各导联可见延迟出现之QRS波,时限>0.12s,其前无P(或P')波,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图形,为交接性逸搏(JE),每个JE后均伴有一窦性P-QRS-T,其QRS波形态时限与JE相同.除Ⅱ导、P3-R间期为0.19s外,其余所有窦性PR间期均明显延长达0.26s;且于该长PR心搏后均伴有逆行型P-QRS-T.P-后QRS形态时限与其它QRS相同,形成“QRS-P-QRS-P——QRS-T”序列,重复出现形成三联律.心电图诊断:窦缓、CRBBB、交接性逸搏-心室夺获-反复心搏三联律.
作者:毛鹏琪;李珊;冯黎;乔鹏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2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检出U波倒置64例,以前壁AMI较多见.U波倒置与AMI部位密切相关,见于心功能较差者,提示其与预后有关.
作者:乔爱春;张溥;贾志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老年急性心肌梗死(AMI)呈非典型发作者较多,年龄越大,此种倾向越明显,易造成误诊.现报告4例如下.(收稿:2001-02-04
作者:刘丽霞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74岁.因反复胸闷气短20年,加重2d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既往有心动过缓及高血压病史.胸片示:心影普遍增大,心胸比0.62,主动脉迂曲硬化.心电图诊断:①房颤;②偶发室早;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心室肥厚.入院后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
作者:包贞贞;王敏;李川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电图上QT间期不长者,由运动试验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TdP)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杨剑峰;赵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急性颅脑外伤常伴心电图异常,临床称“脑心综合征”,其报道已屡见不鲜,但急性脑外伤的心电图异常与脑外伤的度、血钾变化及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相关性,目前尚未见类同报道.
作者:笪星星;刘雪松;王树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建立1种简便、有效的房颤时鉴别室早(PVS)或差异性传导(AVC)的新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23例有宽大畸形QRS波出现的房颤病例,随机分为传统组(I组,62例),类Brugada法组(Ⅱ组,61例).对2种方法诊断为PVS及AVC的病例,分别静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和西地兰进行试验性治疗.根据制定的标准,判别是否为PVS或AVC.结果经统计学处理,2种方法判别PVS或AVC无显著性差异;但试验性治疗表明,类Brugada法(新方法)在特异性上优于传统方法.结论新方法与传统方法虽有一定相关性,但特异性更高、更可靠;且方法简便,无灰色带(不能判别).
作者:张传峰;张海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心电图运动试验,也是引起心肌耗氧量高的运动方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单支病变的敏感性60%,
作者:帅莉;卢喜烈;阎保国;孟繁华;周军荣;石亚君;李乐燕;孙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高频心电图(HFECG)是1种快速而细小的电信号,目前主要分析出现在QRS波上的高频成份,表现为切迹、扭结、顿挫,能显示常规心电图不能反映的高频信号.目前人们已认识到远在常规心电图发生异常以前,HFEGG就已经显示了许多心脏疾病的早期信息.文献报道它对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疾病及病变程度的价有一定的作用[1].
作者:张亚玲;赵家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观察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根据溶栓开始后T波倒置时间≤4h或>4h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22例、B组30例.分析其临床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冠脉造影TIMI分级情况.结果按临床标准判断A组再通率100%,B组再通率50%(P<0.01),1月内行冠脉造影36例,A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TIMI2~3级者A组14/16例、B组8/20例).早期T波倒置提示良好的再灌注,可作为血管再通的又1项临床指标.
作者:郑若龙;王东升;钱惠东;张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