帅莉;卢喜烈;阎保国;孟繁华;周军荣;石亚君;李乐燕;孙志军
急性颅脑外伤常伴心电图异常,临床称“脑心综合征”,其报道已屡见不鲜,但急性脑外伤的心电图异常与脑外伤的度、血钾变化及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相关性,目前尚未见类同报道.
作者:笪星星;刘雪松;王树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58岁.因风湿性关节炎于4h前内服自制白酒浸泡铁棒锤药酒约20ml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伴恶心呕吐4次来院就诊.体检:口唇发绀,心律不齐,约100bpm.双肺呼吸音粗,血压90/60 mmHg,余未见异常.急查心电图(V5导联为非连续记录)示:除上下条第1个和下条后1个心搏为窦性下传外,其它P波与宽大畸形QRS波均无传导关系,PP间期略不匀齐,约0.85~0.92s,RR间期明显不齐,约0.52~0.72s,且PP间期>RR间期.心电图诊断:窦律,加速性室速,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当即给予吸氧、补液、利多卡因等对症处理.3h后病情稳定,复查心电图正常(图略),患者自动出院.
作者:毛鹏琪;张波;刘慧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建立1种简便、有效的房颤时鉴别室早(PVS)或差异性传导(AVC)的新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23例有宽大畸形QRS波出现的房颤病例,随机分为传统组(I组,62例),类Brugada法组(Ⅱ组,61例).对2种方法诊断为PVS及AVC的病例,分别静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和西地兰进行试验性治疗.根据制定的标准,判别是否为PVS或AVC.结果经统计学处理,2种方法判别PVS或AVC无显著性差异;但试验性治疗表明,类Brugada法(新方法)在特异性上优于传统方法.结论新方法与传统方法虽有一定相关性,但特异性更高、更可靠;且方法简便,无灰色带(不能判别).
作者:张传峰;张海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慢性房颤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影响病人的心功能和活动耐力.本文观察了地高辛与恬尔心合用控制活动后房颤之快速心室率的作用,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锡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与心电图例1男,69岁,因头昏、心慌、胸闷反复发作3个月就诊入院.听诊心律不齐,平均心率80次/min,无病理性杂音,血压160/90 mmHg.临床诊断冠心病.入院时心电图(图1)示窦律,除aVF的P7(房早)外,PP匀齐,心率90次/min.QRS形态、时限、电压均正常,但节律明显不齐,且与P波无相互关系.据aVF导联的梯形图分析,P(心房激动)与QRS(心室激动)呈三度阻滞状态,阻滞区平面在房室交接区上层,在此平面之下形成加速性交接区节律,此节律逆传受阻,前传至心室呈文氏型传导.再据“文氏周期等同传导时间”的规律[1],从而推算出加速性交接区节律的频率约为84次/min,RR间期呈现“渐短突长”的特点,长RR间期将该导联分为3:2、4:3、2:1和4:3四个文氏周期,为此该例房室交接区的下层是加速性交接区节律伴结室文氏传导阻滞区.该患者适合安装人工心脏起搏器,但患者及家属拒绝而自动出院.
作者:杜华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0岁,阵发性心悸2年,气急2月余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衰Ⅱ度.多次心电图检查为房扑4:1下传心室,心脏彩超示各心腔稍扩大,主动脉瓣轻度返流.
作者:黄显娥;丛玉滋;包卫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前心绞痛对MI后心肌的保护作用与QTc离散度(OTcd)的关系.方法观察MI前有、无心绞痛与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R)发生率及QTcd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MI前心绞痛能明显降低MI后QTcd(P<0.01),QTcd≥60ms时,恶性VR发生率明显提高(78.9%,P<0.01).结论 MI前心绞痛能减少MI后QTcd值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QTcd值可作为评价MI后是否发生恶性VR的重要依据.
作者:王力;夏光灿;吴静;彭大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总结异舒吉治疗老年心力衰竭(HF)的效果.方法采用超声心动图心功能检测和心电图心律失常的检查,分析用药前、后的改善.结果治疗后左心室射血分数显著提高,各种早搏减少,部分房颤减轻.结论静脉滴注异舒吉能纠正老年HF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作者:纪承寅;吕军;周春娜;张希瑞;王克;纪一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房室结3径路传导是1种并不多见的心脏电生理现象,现报道所见1例. 患者女,36岁.近3年有反复心动过速史,心电图发现心动过速而行心脏电生理检查.使用苏州东方FP-1型多功能程序刺激仪进行食管左心房调搏.
作者:杨镒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31岁,原身体不适,近日出现憋气心慌症状,发作时心慌、头晕、眼前发黑、无汗,约有数秒~1分钟内时间恢复正常,于2000年10月6日来院就诊,经查体:BP 120/70-mmHg,HR 68次/min,无杂音,律整;胸透:心肺(-);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改变;常规心电图:①窦律;②阵发性室速.(图1)
作者:姜冬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我院120例临床诊断为甲亢(未经治疗或已治疗但未控制症状)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分析如下.
作者:许梅;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2岁.1月前快跑或上楼时出现心前区闷痛、伴大汗,无肩背放射,每次2~3min,每周发作3~4次.服硝酸甘油5min之内可缓解.近日夜间疼醒几次(症状同前),含硝酸甘油马上缓解.为进一步确诊来院就诊.经运动试验检查为阳性.运动前体检:血压120/80mmHg,心率70次/min,门诊常规心电图正常.亚极量运动试验前ST-T无改变,运动至5'56'时,患者自述稍有心前区闷痛感.同时在显示屏上观察到STv2-v4显著上2斜型抬高,V1弓背型抬高,立即终止试验.
作者:崔丽娟;邹竞;赵英;胡慧民;李耀辉;徐丽;韩雅玲;荆全民;张颖;陈晓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电图运动试验至今仍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传统ST段压低标准的敏感性和预测意义欠佳,限制了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检测和评价的应用.运动平板试验(TET)可能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影响心室复极,QTd及QTcd在衡量潜在性心律失常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与心室复极之间的作用机制.
作者:时均贵;王会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高频心电图(HFECG)是1种快速而细小的电信号,目前主要分析出现在QRS波上的高频成份,表现为切迹、扭结、顿挫,能显示常规心电图不能反映的高频信号.目前人们已认识到远在常规心电图发生异常以前,HFEGG就已经显示了许多心脏疾病的早期信息.文献报道它对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疾病及病变程度的价有一定的作用[1].
作者:张亚玲;赵家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56岁.因反复胸闷、心慌入院.体检:T35.5℃,BP110/70 mmHg.嘴唇轻度紫绀.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听诊心律不齐,心率110次/min,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临床拟诊冠心病.
作者:王敬云;张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双束支阻滞.心电图记录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第8d.窦性P波顺序发生,窦性频率68bpm,起搏频率72bpm.肢导、胸导各为6导同步记录,肢导R1及胸导R2-4为窦性,P、R、T电轴分别为:54°、-66°、31°.PR间期0.12~0.16s,QT间期0.40s.肢导R2的形态介于窦性与心室起搏的QRS之间,PR间期0.12s,QRS前有1起搏脉冲信号,为窦-室室性融合波(VF).肢导窦性QRS呈左前分支阻滞(LAH),胸导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3个窦性QRS时间分别为0.13、0.12及0.11s,RBBB程度逐渐减轻,说明右束支不应期在逐渐缩短.RV5电压3.7mV.
作者:朱玉荣;路春琳;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心电图运动试验,也是引起心肌耗氧量高的运动方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单支病变的敏感性60%,
作者:帅莉;卢喜烈;阎保国;孟繁华;周军荣;石亚君;李乐燕;孙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2岁.心悸、气促、胸闷、水肿反复发作4月余,1周前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入睡,下肢水肿明显,尿少,2年前曾患“急性心肌梗死”,无心动过速史.体检:BP120/80mmHg,P160 bpm,R 24bpm.心电图示:(A条):房速并室内差异性传导.静推西地兰0.4mg,速尿20mg,静推心律平(140mg,分2次静推),其它按心力衰竭常规处理.2h后心电图如图B,考虑室速,给予利多卡因静注,同时口服氨碘酮.
作者:谭华炳;席连英;张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近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QT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高血压(EH)病左室肥厚(LVH)与QTd、HRV的关系也受到重视.
作者:江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1岁.因胸闷,常规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选择Bruce修正运动方案行亚极量运动试验.目标心率149次/min.运动前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88次/min),正常心电图.运动过程中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心前区不适症状,心电监测显示STⅡ、Ⅲ、aVF导水平型下移0.15mV、V4~V6水平型下移0.1mV.心率达标后运动停止,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头晕、视物模糊、大汗淋漓等症状.
作者:赵英;邹竞竞;李耀辉;胡慧民;崔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