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亚玲;赵家德
患者男,60岁,阵发性心悸2年,气急2月余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衰Ⅱ度.多次心电图检查为房扑4:1下传心室,心脏彩超示各心腔稍扩大,主动脉瓣轻度返流.
作者:黄显娥;丛玉滋;包卫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5岁.因心悸、气急3年、加重两月来我院就诊.查体:BP130/80 mmHg,双下肺可闻及干罗音,心率100次/min,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超声心动图示:右心房增大,右室流出道增宽,三尖瓣返流.临床诊断:肺心病、心律不齐,性质待查.心电图长Ⅱ导(图1)示:窦律,P波高尖,P波电压≥0.25mV.R3、10、14的联律间期≤0.44s,QRS波与窦性者不同(呈3种状态),系时相性室内差异传导(AVC)所致.
作者:陈勇;鲍新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5岁,主因阵发性胸闷、气短1个月,持续性胸痛5h就诊入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发作持续2~3min,可自行缓解,曾在当地医院给予治疗(药物不详),好转后仍间断发作.于5h前患者元明显诱因于睡眠中突然出现持续性胸痛大汗,阵发性加重,伴头晕眼黑,急送我院急诊科,并在诉说病史过程中,突然头部后仰,意识不清,立即给予硝酸甘油含服并急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I型房室阻滞(AVB)(平均心室率42bpm),室早、房早,约5min后意识转清.既往体健.入院查体:BP130/90 mmHg,神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5次/min,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急查心肌酶示:
作者:张晓峰;肖翠君;高春燕;英俊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解脑出血(CH)急性期心电图变化特点,对我院106例住院CH者急性期的心电图(ECG)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陆爱霞;于荣波;丛燕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A组)及非溶栓组(B组),其中将A组又分为再通组(A1组)和未通组(A2),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B组QTd作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的A1组QTd明显减少,而B组及A2组之QTd增大,且A2组与B组之间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QTd增大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增大.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增大,当及时再灌注后QTd减小明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降低.动态观察QTd值可识别高危人群、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明;刘洪清;张红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双束支阻滞.心电图记录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第8d.窦性P波顺序发生,窦性频率68bpm,起搏频率72bpm.肢导、胸导各为6导同步记录,肢导R1及胸导R2-4为窦性,P、R、T电轴分别为:54°、-66°、31°.PR间期0.12~0.16s,QT间期0.40s.肢导R2的形态介于窦性与心室起搏的QRS之间,PR间期0.12s,QRS前有1起搏脉冲信号,为窦-室室性融合波(VF).肢导窦性QRS呈左前分支阻滞(LAH),胸导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3个窦性QRS时间分别为0.13、0.12及0.11s,RBBB程度逐渐减轻,说明右束支不应期在逐渐缩短.RV5电压3.7mV.
作者:朱玉荣;路春琳;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吲哒帕胺是90年代提倡使用的新型降压药物,具有降压效果肯定、作用维持时间长、副作用较少等优点.本文采用自身对照方法,观察其对高血压病(EH)、左室肥厚(LVH)的逆转作用及对QT离散度(QTd)的影响.
作者:孙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低血钾周期性麻痹(HKPP)致心律失常28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KPP可致各种心律失常,抑制性心律失常较兴奋性者发生率高.血钾降低程度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与心律失常的类型无关.
作者:达天武;张迎春;郭峻梅;赵琳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8岁.因间歇性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3年,加重2h于1999年5月16日就诊.3年前患者元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在当地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住院治疗后以上症状消失.后长期口服消心痛、肠溶阿斯匹林及复方丹参滴丸等.
作者:骆楚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室速(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室早;②QRS波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s,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③心室率100~250次/min,心律规则;④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⑤发作突然开始;⑥可以发生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上速(PS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心率150~250次/min,节律规则;②QRS波形态与时限均正常;③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倒置),
作者:谢书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临床资料与心电图患者女,17岁,胸闷、心悸2d,呈持续性,活动时加重,元头晕、晕厥、胸痛,体检:BP 90/60 mmHg,R22次/min,无颈静脉怒张,肝颈征(-),双肺(-),心界不大无震颤,心音有力,律齐,心率200次/min,肝脾未及,下肢不肿,心脏彩超:右室稍大,瓣膜形态正常,抗“O”<250u,血沉14 mm/h,RF(-),AST42u/L.胸片:双肺清晰,心膈正常.
作者:谭华炳;席莲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慢性房颤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影响病人的心功能和活动耐力.本文观察了地高辛与恬尔心合用控制活动后房颤之快速心室率的作用,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锡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70岁.因突然出现心前区剧痛,持续4h急诊入院.体检:大汗,血压:76/54 mmHg,血清CPK:3667 IU/L,GOT:397IU/L,LDH:799IU/L.心电图示:膈面、正后壁及右室急性心梗(AMI).临床诊断:AMI.图1为入院第2d24h动态心电记录:上、中、下行分别为CMV1、CMavF.PP间期0.46s(130次/min),规则.P2、4、6、8、-10呈双向改变(图1上行).
作者:胡伟国;陈万春;盛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2岁.心悸、气促、胸闷、水肿反复发作4月余,1周前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入睡,下肢水肿明显,尿少,2年前曾患“急性心肌梗死”,无心动过速史.体检:BP120/80mmHg,P160 bpm,R 24bpm.心电图示:(A条):房速并室内差异性传导.静推西地兰0.4mg,速尿20mg,静推心律平(140mg,分2次静推),其它按心力衰竭常规处理.2h后心电图如图B,考虑室速,给予利多卡因静注,同时口服氨碘酮.
作者:谭华炳;席连英;张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异常J波较罕见,国内近年有零星报告[1-5].我院近年来收治特发性及继发性异常J波致心室颤动(Vf)各1例,现报告如下.
作者:林加锋;黄书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预激综合征(WPW)的发病率约为0.10%~0.15%,一般在窦律中显示出来,但有预激波仅在房早(PAS)、房扑或房颤等心律失常中表现明显,更能确定诊断.现将遇到的1例酷似多源室早的PAS伴典型WPW报告如下:
作者:卢喜烈;阎保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脏传导系统担负着心脏起搏传导激动的功能,窦房结为心脏高起搏点.
作者:周克平;徐爱华;张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2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BBB)27例(A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率为10.98%,多发生于前壁AMI,与下壁相比P<0.01.与无BBB组(B组)相比,合并泵衰竭、室速、室壁破裂者均明显增加(P值均<0.01),死亡率增高(P<0.01).提示AMI病人一旦出现BBB,无论何种类型均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梁高永;刘韫;许继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36岁.近期因反复心悸、心前区不适,不能平卧就诊.既往有高血压及反复心动过速史.查体:BP135/90-mmHg,律不齐,心尖处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图1)为同次记录,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期720~770ms,提前出现的P'为房性期前收缩(PAS).
作者:王宏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行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血管开通与否分成A组(开通组)、B组(未开通组),A组42例、B组10例.并作溶栓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及QTc间期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①A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B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B两组溶栓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溶栓前两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溶栓后A组死亡1例,B组死亡4例.提示AMI溶栓血管再通可降低QTd,减少猝死的危险性.
作者:郑若龙;王东升;钱惠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