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勇;鲍新珍
观察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根据溶栓开始后T波倒置时间≤4h或>4h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22例、B组30例.分析其临床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冠脉造影TIMI分级情况.结果按临床标准判断A组再通率100%,B组再通率50%(P<0.01),1月内行冠脉造影36例,A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TIMI2~3级者A组14/16例、B组8/20例).早期T波倒置提示良好的再灌注,可作为血管再通的又1项临床指标.
作者:郑若龙;王东升;钱惠东;张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建立1种简便、有效的房颤时鉴别室早(PVS)或差异性传导(AVC)的新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23例有宽大畸形QRS波出现的房颤病例,随机分为传统组(I组,62例),类Brugada法组(Ⅱ组,61例).对2种方法诊断为PVS及AVC的病例,分别静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和西地兰进行试验性治疗.根据制定的标准,判别是否为PVS或AVC.结果经统计学处理,2种方法判别PVS或AVC无显著性差异;但试验性治疗表明,类Brugada法(新方法)在特异性上优于传统方法.结论新方法与传统方法虽有一定相关性,但特异性更高、更可靠;且方法简便,无灰色带(不能判别).
作者:张传峰;张海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行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血管开通与否分成A组(开通组)、B组(未开通组),A组42例、B组10例.并作溶栓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及QTc间期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①A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B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B两组溶栓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溶栓前两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溶栓后A组死亡1例,B组死亡4例.提示AMI溶栓血管再通可降低QTd,减少猝死的危险性.
作者:郑若龙;王东升;钱惠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1岁.因胸闷,常规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选择Bruce修正运动方案行亚极量运动试验.目标心率149次/min.运动前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88次/min),正常心电图.运动过程中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心前区不适症状,心电监测显示STⅡ、Ⅲ、aVF导水平型下移0.15mV、V4~V6水平型下移0.1mV.心率达标后运动停止,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头晕、视物模糊、大汗淋漓等症状.
作者:赵英;邹竞竞;李耀辉;胡慧民;崔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为了解脑出血(CH)急性期心电图变化特点,对我院106例住院CH者急性期的心电图(ECG)进行分析如下.
作者:陆爱霞;于荣波;丛燕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室早是常见的室性心律失常.判断室早起源部位具有重要临床意义:①起源于右室流出道的室早和起源于左后分支处的早搏多为特发性,射频消融术成功率高.②起源于束支及其分支的早搏诱发室速的在100~150bpm之间,较少引起心源性晕厥.③发生于急性心肌缺血时的肌性室早有诱发室颤的危险性.
作者:卢喜烈;帅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54岁.2000年8月17日凌晨因持续性心悸、胸闷2h入院.查体:T 36.2℃,R 18次/min,BP 13.5/8.9 KPa,P68次/min,心律齐、心音稍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初步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待排.急查心电图(图1)示,心率75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限0.08s,STI、Ⅱ、aVF、-V9均轻度上抬≤0.05mV,V7~V9呈qr型,伴T直立,心电轴+60.心电图诊断:窦律、ST改变.
作者:韩少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64年morris早提出V1导联上P波终末电势的概念(Ptfv1),并率先在心瓣膜病方面进行研究应用.由此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临床工作者的广泛注意和探索.尤其近10多年来,随着心脏电生理和传导系统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风心病、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等方面均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叶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1岁.2000年8月25日因痛风服用草乌(量不详)后全身乏力5h于晚间9:45住院.BP 85/60 mmHg.查体:神清、精神差,痛苦面容.住院前15min(9:30)描记心电图(见图1).
作者:冯晓燕;陈菊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电图改变一般不能提示疾病的病因,但有一些心电图改变具有一定的病因诊断价值,另有一些心电图改变可提供诊断线索.然而,心电图对左侧气胸的诊断意义尚未引起临床关注.本文分析10例左侧气胸病例,发现其有左室面导联(I、aVL、V4、V5、V6导联)R波低电压、位置性Q波、QRS振幅变化及R波逆向递增等较为明显的心电变化,其中左室面导联R波电压于坐位时描记心电图又发生了成倍增加,其增加率107%~780%(376.50±225.99),与正常组-22%~73%(-42.33±37.76)及肺气肿组-28%~40%(-31.28±27.64)比较,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作者:朱韵;王幸;李皓;缪立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5岁.因误服乌头药酒20ml后,流涎、头痛、头昏、恶心呕吐6h入院.体检:神志清,心界不大,心率45次/min,律不齐,未闻及杂音,双肺呼吸音粗.
作者:黄显娥;丛玉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房室结3径路传导是1种并不多见的心脏电生理现象,现报道所见1例. 患者女,36岁.近3年有反复心动过速史,心电图发现心动过速而行心脏电生理检查.使用苏州东方FP-1型多功能程序刺激仪进行食管左心房调搏.
作者:杨镒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36岁.近期因反复心悸、心前区不适,不能平卧就诊.既往有高血压及反复心动过速史.查体:BP135/90-mmHg,律不齐,心尖处闻及Ⅱ级收缩期杂音,双肺(-),双下肢无水肿.心电图(图1)为同次记录,示窦性P波规律出现,PP间期720~770ms,提前出现的P'为房性期前收缩(PAS).
作者:王宏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74岁.因反复胸闷气短20年,加重2d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既往有心动过缓及高血压病史.胸片示:心影普遍增大,心胸比0.62,主动脉迂曲硬化.心电图诊断:①房颤;②偶发室早;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心室肥厚.入院后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
作者:包贞贞;王敏;李川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后冠脉再通者的心电图演变.方法根据冠脉再通指标,定时对18例溶栓成功者,观察溶栓前后的心电演变.结果①ST段抬高导联下降50%时间1/3~2.0(平均0.82)h;ST段回到等电位线时间1~12(平均5.14)h.②T波:溶栓前2例T波低平、浅倒者逐日加深,原T高耸者溶栓后转为倒置时间0.5~72(平均38.2)h.18例溶栓成功在第30d时ST段抬高导联均有T倒置.③Q波:原11例ST段抬高导联无Q,7例未出现Q;7例呈Qr者中溶栓后Q波扩展、无变化、缩小者各3例,1例消失.6例有再灌注心肌损伤,13例有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溶栓可挽救濒临死亡心肌,冠脉再通有时间依赖性.
作者:程普新;程刚;高诚明;刘长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1岁.常因劳累时或夜间休息时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压榨样不适,每次发作约5~10min,上述症状反复出现6年,加重7h入院.查体:T 36.5℃,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BP140/75mmHg,心音正常,心律规整,两肺呼吸音正常.心电图检查:窦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I°AVB).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冠心病,心功能下降.
作者:韩碧银;赵霞;王丽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56岁.因反复胸闷、心慌入院.体检:T35.5℃,BP110/70 mmHg.嘴唇轻度紫绀.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听诊心律不齐,心率110次/min,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临床拟诊冠心病.
作者:王敬云;张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室速(VT)是1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严重的心脏病者.VT对心功能影响严重,带来不良的血液动力学后果:心排血量降低,心、脑、肾的供血不足,可引起心衰、脑缺血、缺氧和休克;
作者:陆娟;胡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43岁.1998年11月26日以心慌、胸闷就诊.查体:心率53次/min,心律不齐,心界不大,血压120/90 mmHg.因心律失常原因待查,作心电图检查.
作者:冀亚丽;王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室速(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室早;②QRS波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s,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③心室率100~250次/min,心律规则;④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⑤发作突然开始;⑥可以发生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上速(PS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心率150~250次/min,节律规则;②QRS波形态与时限均正常;③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倒置),
作者:谢书理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