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少梅
患者女,74岁.因反复胸闷气短20年,加重2d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既往有心动过缓及高血压病史.胸片示:心影普遍增大,心胸比0.62,主动脉迂曲硬化.心电图诊断:①房颤;②偶发室早;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心室肥厚.入院后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
作者:包贞贞;王敏;李川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荨麻疹由于平滑肌痉挛而产生腹痛已为临床医师熟知,但其与心脏改变的关系报道较少.本文观察因各种原因引起皮肤荨麻疹者¨例,其中导致心电图改变的有8例,占72%.现报道如下.
作者:郑瑞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我院120例临床诊断为甲亢(未经治疗或已治疗但未控制症状)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分析如下.
作者:许梅;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低血钾周期性麻痹(HKPP)致心律失常28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KPP可致各种心律失常,抑制性心律失常较兴奋性者发生率高.血钾降低程度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与心律失常的类型无关.
作者:达天武;张迎春;郭峻梅;赵琳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因心律失常伴不典型胸痛临床诊断为冠心病者的症状与冠脉病变的关系.方法对36例对象作选择性冠脉造影.结果36例中仅5例(13.8%)有冠脉病变.结论心律失常伴不典型胸痛而临床作冠心病诊断应十分慎重.
作者:齐立荣;鞠衍松;于永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术前心电图检查示:窦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图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修补术,术中见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约3mm,给予带垫片褥式缝合两针,术中出现高度AVB,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物处理.术后持续心电监测均示:窦律,Ⅱ°AVB.术后第3d心电图(图1A)示:Ⅱ导联示:P波倒置,P-P-间期匀齐0.40s,频率150 bpm,QRS波呈qRs型,S波粗钝,RR间期匀齐0.62s,频率97bpm,但P-R间期不固定,部分P-R间期长达0.24~0.34s,结合图1B(同日4h后描记),图1A:①双重性交接性心动过速(交接区上部和下部的频率皆加速性节律)伴Ⅱ°AVB(并形成混合性房室分离);②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B:窦速、Ⅱ°AVB、交接区逸搏-窦P夺获心室二联律.直至1月后患者出院,Ⅱ°AVB仍未恢复.
作者:毛鹏琪;刘红卫;黄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5岁,主因阵发性胸闷、气短1个月,持续性胸痛5h就诊入院.入院前1个月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胸闷、气短,发作持续2~3min,可自行缓解,曾在当地医院给予治疗(药物不详),好转后仍间断发作.于5h前患者元明显诱因于睡眠中突然出现持续性胸痛大汗,阵发性加重,伴头晕眼黑,急送我院急诊科,并在诉说病史过程中,突然头部后仰,意识不清,立即给予硝酸甘油含服并急查心电图示急性下壁心肌梗死,Ⅱ°I型房室阻滞(AVB)(平均心室率42bpm),室早、房早,约5min后意识转清.既往体健.入院查体:BP130/90 mmHg,神清,精神差,双肺呼吸音清.心率75次/min,律齐,心音低钝,无杂音.腹软,肝脾未及.双下肢无水肿.急查心肌酶示:
作者:张晓峰;肖翠君;高春燕;英俊岐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58岁.因风湿性关节炎于4h前内服自制白酒浸泡铁棒锤药酒约20ml后,出现呼吸困难,胸闷伴恶心呕吐4次来院就诊.体检:口唇发绀,心律不齐,约100bpm.双肺呼吸音粗,血压90/60 mmHg,余未见异常.急查心电图(V5导联为非连续记录)示:除上下条第1个和下条后1个心搏为窦性下传外,其它P波与宽大畸形QRS波均无传导关系,PP间期略不匀齐,约0.85~0.92s,RR间期明显不齐,约0.52~0.72s,且PP间期>RR间期.心电图诊断:窦律,加速性室速,不完全性干扰性房室分离.当即给予吸氧、补液、利多卡因等对症处理.3h后病情稳定,复查心电图正常(图略),患者自动出院.
作者:毛鹏琪;张波;刘慧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58岁,12h内晕厥5次急诊入院.患者因家务纠纷致情绪失控,自觉头晕、胸闷,入院前12h内,反复发作晕厥5次;伴尿失禁,每次持续数min.晕厥间歇期无明显心前区不适,否认心脑血管等病史.父母及两个妹妹健在,元类似病史.体检:神态清,精神差,口唇轻度紫绀.心界无扩大,心音低钝,心率62次/min,可闻及频繁“早搏”,各瓣膜区元明显杂音.实验室检查:
作者:赵红;刘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冠心病是以冠状动脉供血障碍为基础,以心肌缺血为特征的1组疾病.心肌缺血必须损害心脏功能,笔者在利用非损伤性左室功能检查方法的同时配合心室晚电位检查,对两组不同人群的心功能和晚电位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与晚电位阳性率呈出相关性趋向.
作者:王忠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又称隐性冠心病[1].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不次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往往不能引起患者警觉,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并发致命心律失常而猝死.现回顾性分析106例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以探讨S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
作者:姜慧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8岁.因间歇性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3年,加重2h于1999年5月16日就诊.3年前患者元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在当地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住院治疗后以上症状消失.后长期口服消心痛、肠溶阿斯匹林及复方丹参滴丸等.
作者:骆楚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经皮穿刺冠脉腔内成形术(PTCA),可有效地扩张狭窄的冠脉,使缺血心肌恢复供血.判断PTCA后有无冠脉再狭窄的常用方法是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现报告1例右冠脉几乎闭塞TET示下壁及前侧壁阳性,PTCA后TET转为阴性.
作者:帅莉;阎保国;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电图上QT间期不长者,由运动试验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TdP)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杨剑峰;赵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8岁.因突发心悸、胸闷1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入院当天查心电图示房扑,静推西地兰后复查心电图示房颤.心脏彩超示左房扩大.次日心悸、胸闷缓解,予以复查心电图,图(略)为常规12导联,PⅡ、ⅢvaVF倒置,PI、aVL、V5、V6、直立、双峰状,峰距0.08s,宽达0.12s.PR间期0.16s,QRS呈室上型.图1ⅡA-D系连续记录,上条末和次条初为重印.图中PP 0.80s(75次/min),可见提前出现的P'-QRS-T波,P'波直立,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P'波直立,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P'R间期0.16s,QRS呈室上型,联律(PP')间期明显不等为0.48~0.76s,互差>0.08s.P'P'之间存在大公约数平均值(1.045±0.035)s,变异范围在±5%之间.P'-QRS-T波后的第1、2个P波形态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也与提前出现的P'波互异,外形与日后图所示窦P相似,但形态多变.倒置P波的长PP间期恰为其短PP间期的整倍数,变异范围在±5%之间.心电图诊断:双重性房性并行心律,房内差异性传导,左房扩大.3d后复查的常规12导联,已恢复窦性心律(71次/min).
作者:蒋靖波;梁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脏传导系统担负着心脏起搏传导激动的功能,窦房结为心脏高起搏点.
作者:周克平;徐爱华;张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观察126例急性颅内出血(ATCH)微创血肿清除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讨论出现脑心综合症的原因,提出对急性颅内血肿处理的看法.认为对适宜的病人要立即行血肿清除术和用阻断胆碱能维传导的药物,解除病灶对心脏的影响,减轻AICH所致的心脏损害;防止AICH并发脑心综合症而致心性猝死,强调应加强心电监护.
作者:张成华;江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例1患者男,62岁.因反复发作心前区闷痛15d,症状加剧1d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5年,高血压病史20年.体检:血压180/110 mmHg,心率56次/min,心律齐,心音正常无杂音.图示:I、aVL呈r型,Ⅱ、Ⅲ、aVF呈rs型.V2呈rS,V3呈Rs型,V4~V6呈R型.以上各联T波均倒置,深达1.2mV.Tv1、aVR直立(图1A).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同时 1心肌酶谱明显增高.经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扩冠抗凝治疗后,症状缓解.常规定时描记心电图至心肌梗死后第5d,心电图均呈正常演变过程.第6d突然胸痛大汗,呼吸困难.
作者:邹冠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246例急性心肌梗死(AMI)合并束支传导阻滞(BBB)27例(A组)进行分析.结果显示:发生率为10.98%,多发生于前壁AMI,与下壁相比P<0.01.与无BBB组(B组)相比,合并泵衰竭、室速、室壁破裂者均明显增加(P值均<0.01),死亡率增高(P<0.01).提示AMI病人一旦出现BBB,无论何种类型均提示预后不良.
作者:梁高永;刘韫;许继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甲亢性心脏病房颤比较常见,并发严重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非常少见,现报告3例.
作者:谢银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