邹冠蓉
例1患者男,62岁.因反复发作心前区闷痛15d,症状加剧1d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5年,高血压病史20年.体检:血压180/110 mmHg,心率56次/min,心律齐,心音正常无杂音.图示:I、aVL呈r型,Ⅱ、Ⅲ、aVF呈rs型.V2呈rS,V3呈Rs型,V4~V6呈R型.以上各联T波均倒置,深达1.2mV.Tv1、aVR直立(图1A).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同时 1心肌酶谱明显增高.经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扩冠抗凝治疗后,症状缓解.常规定时描记心电图至心肌梗死后第5d,心电图均呈正常演变过程.第6d突然胸痛大汗,呼吸困难.
作者:邹冠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又称隐性冠心病[1].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不次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往往不能引起患者警觉,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并发致命心律失常而猝死.现回顾性分析106例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以探讨S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
作者:姜慧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2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检出U波倒置64例,以前壁AMI较多见.U波倒置与AMI部位密切相关,见于心功能较差者,提示其与预后有关.
作者:乔爱春;张溥;贾志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74岁.因反复胸闷气短20年,加重2d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律失常,病窦综合征.既往有心动过缓及高血压病史.胸片示:心影普遍增大,心胸比0.62,主动脉迂曲硬化.心电图诊断:①房颤;②偶发室早;③完全性左束支传导阻滞合并左心室肥厚.入院后进行动态心电图(DCG)检测.
作者:包贞贞;王敏;李川洁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肺心病右心衰与PV1终末电势(Ptfv.)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45例肺心病人资料及100例健康 1 1体检病人,作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常规12导联均为窦律者,观察Ptfv1情况.结果肺心并右心衰(A1组)异常Ptfv1值 1 1敏感性明显高于无心衰组(A2组);(82.25与37.34,P<0.01)肺P与异常Ptfv.敏感性(62.75%与57.24%,P>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无1例出现Ptfv.负值增大.结论异常Ptfv,与肺P在肺心诊断价值上是一致的,两者数值增大均可作为判断肺心并右 1心衰的1项敏感指标.
作者:吴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8岁.因间歇性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3年,加重2h于1999年5月16日就诊.3年前患者元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在当地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住院治疗后以上症状消失.后长期口服消心痛、肠溶阿斯匹林及复方丹参滴丸等.
作者:骆楚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典型的预激综合征(WPW)心电图特征为:①PR<0.12s,约85%病例PR间期<0.10s[1];②QRS波增宽,延长到0.11~0.16s;③QRS波起始部位顿挫模糊,形成所谓δ波,或称预激波,剩余的QRS图形正常;④PJ间期正常,多<0.26s;⑤伴有继发性ST-T改变.
作者:申清芝;马永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1岁.因胸闷,常规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选择Bruce修正运动方案行亚极量运动试验.目标心率149次/min.运动前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88次/min),正常心电图.运动过程中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心前区不适症状,心电监测显示STⅡ、Ⅲ、aVF导水平型下移0.15mV、V4~V6水平型下移0.1mV.心率达标后运动停止,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头晕、视物模糊、大汗淋漓等症状.
作者:赵英;邹竞竞;李耀辉;胡慧民;崔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2岁,胸痛、胸闷反复发作1年余,于1995年12月19日来我院就诊.胸痛与劳累有关,尤其在骑自行车、上楼梯时感觉明显,无放射痛.每次持续时间2~5min,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未用过硝酸甘油类药物.体检:心率62次/min,律齐,心尖区I~Ⅱ级收缩期杂音,A2>P2,心界稍向左扩大,肺(-).为明确诊断于当日9:30以“冠心病、心绞痛?”在医师监护下做踏车运动试验.运动前心电图(图1A)提示:左心室肥厚、T波变化(TV5-6略低平),无ST段改变.踏车运动程序为分级递增:初生功率60W,2min完成,续加功率30 W/min,直至心率达亚极量.踏车进行到7min时,从监护心电图可见STⅡ、V5压低≤0.5mm,患者感觉心前区不适,未作处理.
作者:夏兰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急性颅脑外伤常伴心电图异常,临床称“脑心综合征”,其报道已屡见不鲜,但急性脑外伤的心电图异常与脑外伤的度、血钾变化及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相关性,目前尚未见类同报道.
作者:笪星星;刘雪松;王树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电图上QT间期不长者,由运动试验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TdP)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杨剑峰;赵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993年~2000年上半年,我们对心内科住院的急性心肌梗死(AMI)、陈旧性MI及诊断为冠心病的患者常规作18导联心电图,即除常规12导联外,加作V3R~V5R和V7~V9导联心电图.现就80例急性前间壁MI患者的右胸导联(V3R~V5R)心电图作初步分析.80例AMI患者均符合下列条件:①病史、心电图和心肌酶学检查确诊为AMI.②发病后6~14h入院并有完整18导联心电图资料和心肌酶学检查.③心电图定位为急性前间壁MI.
作者:王丽芝;赵霞;韩碧银;肖建斌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前,所有心电图机均配备有抗交流电干扰(HUM)和抗肌电干扰(EMG)装置,使心电图的清晰度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应用抗干扰键对心电图波的振幅有一定衰减作用,从而影响诊断.
作者:罗燕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例1 患者女,51岁,有频发室早史,因近来反复发作胸闷、心悸、头晕就诊.查心电图(图1)示:P波在宽大QRS波前的位置不固定,即PR间期不等,QRS波起始部无粗钝,与相邻正常波PP间期不等于两者的JJ间期,为典型舒张晚期室早.
作者:邹仁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术前心电图检查示:窦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图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修补术,术中见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约3mm,给予带垫片褥式缝合两针,术中出现高度AVB,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物处理.术后持续心电监测均示:窦律,Ⅱ°AVB.术后第3d心电图(图1A)示:Ⅱ导联示:P波倒置,P-P-间期匀齐0.40s,频率150 bpm,QRS波呈qRs型,S波粗钝,RR间期匀齐0.62s,频率97bpm,但P-R间期不固定,部分P-R间期长达0.24~0.34s,结合图1B(同日4h后描记),图1A:①双重性交接性心动过速(交接区上部和下部的频率皆加速性节律)伴Ⅱ°AVB(并形成混合性房室分离);②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B:窦速、Ⅱ°AVB、交接区逸搏-窦P夺获心室二联律.直至1月后患者出院,Ⅱ°AVB仍未恢复.
作者:毛鹏琪;刘红卫;黄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甲亢性心脏病房颤比较常见,并发严重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非常少见,现报告3例.
作者:谢银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1岁.2000年8月25日因痛风服用草乌(量不详)后全身乏力5h于晚间9:45住院.BP 85/60 mmHg.查体:神清、精神差,痛苦面容.住院前15min(9:30)描记心电图(见图1).
作者:冯晓燕;陈菊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正常成人体内钾总量约为50mmol/kg,其中98%存在于细胞内,为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正常人血浆中钾浓度为3.5~5.5mmol/L,(16~22mg/dl).各种体液内都含有钾.心肌细胞内、外钾浓度对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都有影响.缺钾或缺乏症指体内总量减少.血钾低于3.5mmol/L称之为低血钾症.发生原因主要为钾摄入不足或损失过多.严重缺钾可造成各种组织的病理损害.活检和尸检发现,以肾脏和心脏损伤为显著.
作者:周克平;徐爱华;张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58岁,患高血压3年,心悸2月加重3天就诊.体检:BP170/170/90mm-Hg,心率101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透: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陈晓婕;张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前心绞痛对MI后心肌的保护作用与QTc离散度(OTcd)的关系.方法观察MI前有、无心绞痛与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R)发生率及QTcd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MI前心绞痛能明显降低MI后QTcd(P<0.01),QTcd≥60ms时,恶性VR发生率明显提高(78.9%,P<0.01).结论 MI前心绞痛能减少MI后QTcd值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QTcd值可作为评价MI后是否发生恶性VR的重要依据.
作者:王力;夏光灿;吴静;彭大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