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临床诊断低血钾症的主要依据

周克平;徐爱华;张立

关键词:临床诊断, 细胞内液, 总量, 严重缺钾, 低血钾症, 心脏损伤, 心肌, 人体内, 浓度, 发生原因, 病理损害, 自律性, 阳离子, 兴奋性, 人血浆, 缺乏症, 传导性, 组织, 体液, 尸检
摘要:正常成人体内钾总量约为50mmol/kg,其中98%存在于细胞内,为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正常人血浆中钾浓度为3.5~5.5mmol/L,(16~22mg/dl).各种体液内都含有钾.心肌细胞内、外钾浓度对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都有影响.缺钾或缺乏症指体内总量减少.血钾低于3.5mmol/L称之为低血钾症.发生原因主要为钾摄入不足或损失过多.严重缺钾可造成各种组织的病理损害.活检和尸检发现,以肾脏和心脏损伤为显著.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肺心病右心衰与PtfV1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肺心病右心衰与PV1终末电势(Ptfv.)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45例肺心病人资料及100例健康 1 1体检病人,作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常规12导联均为窦律者,观察Ptfv1情况.结果肺心并右心衰(A1组)异常Ptfv1值 1 1敏感性明显高于无心衰组(A2组);(82.25与37.34,P<0.01)肺P与异常Ptfv.敏感性(62.75%与57.24%,P>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无1例出现Ptfv.负值增大.结论异常Ptfv,与肺P在肺心诊断价值上是一致的,两者数值增大均可作为判断肺心并右 1心衰的1项敏感指标.

    作者:吴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20例甲亢患者心电图分析

    对我院120例临床诊断为甲亢(未经治疗或已治疗但未控制症状)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分析如下.

    作者:许梅;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酷似室上速并差传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室速1例

    患者男,62岁.心悸、气促、胸闷、水肿反复发作4月余,1周前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入睡,下肢水肿明显,尿少,2年前曾患“急性心肌梗死”,无心动过速史.体检:BP120/80mmHg,P160 bpm,R 24bpm.心电图示:(A条):房速并室内差异性传导.静推西地兰0.4mg,速尿20mg,静推心律平(140mg,分2次静推),其它按心力衰竭常规处理.2h后心电图如图B,考虑室速,给予利多卡因静注,同时口服氨碘酮.

    作者:谭华炳;席连英;张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平板运动试验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1例

    心电图上QT间期不长者,由运动试验诱发尖端扭转性室速(TdP)较为少见,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杨剑峰;赵丽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分支性并行心律分析(附3例报告)

    左束支的前后分支或右束支的固有节律点(有传入保护功能),通常与窦性节律点(往往无传入保护功能)共同控制心脏搏动而形成的一种竞争心律,称之为分支性并行心律(FPSR).FPSR的心电图表现除具有分支性心搏的定位诊断特点外,其他诊断条件完全与室性并行心律相同-即异位心搏的联律不等,异位心搏长短周期之间有简单倍数关系或有一个大公约数,往往出现室性融合波(FPSR的融合波特称“窦-分支室融”).本文报告的3例皆完全符合上述诊断条件,下面3例资料将不再重复提及.

    作者:吕香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208例高频心电图的初步分析

    高频心电图(HFECG)是1种快速而细小的电信号,目前主要分析出现在QRS波上的高频成份,表现为切迹、扭结、顿挫,能显示常规心电图不能反映的高频信号.目前人们已认识到远在常规心电图发生异常以前,HFEGG就已经显示了许多心脏疾病的早期信息.文献报道它对冠心病、高血压病等疾病及病变程度的价有一定的作用[1].

    作者:张亚玲;赵家德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颤时室早与差传鉴别的新方法-类Brugada法

    目的建立1种简便、有效的房颤时鉴别室早(PVS)或差异性传导(AVC)的新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23例有宽大畸形QRS波出现的房颤病例,随机分为传统组(I组,62例),类Brugada法组(Ⅱ组,61例).对2种方法诊断为PVS及AVC的病例,分别静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和西地兰进行试验性治疗.根据制定的标准,判别是否为PVS或AVC.结果经统计学处理,2种方法判别PVS或AVC无显著性差异;但试验性治疗表明,类Brugada法(新方法)在特异性上优于传统方法.结论新方法与传统方法虽有一定相关性,但特异性更高、更可靠;且方法简便,无灰色带(不能判别).

    作者:张传峰;张海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应用地高辛和恬尔心控制48例慢性房颤的快速心室率

    慢性房颤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影响病人的心功能和活动耐力.本文观察了地高辛与恬尔心合用控制活动后房颤之快速心室率的作用,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锡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颤时双支阻滞型心室内差异性传导伴蝉联现象1例

    患者女,56岁.因反复胸闷、心慌入院.体检:T35.5℃,BP110/70 mmHg.嘴唇轻度紫绀.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听诊心律不齐,心率110次/min,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临床拟诊冠心病.

    作者:王敬云;张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0例左侧气胸的心电图分析

    心电图改变一般不能提示疾病的病因,但有一些心电图改变具有一定的病因诊断价值,另有一些心电图改变可提供诊断线索.然而,心电图对左侧气胸的诊断意义尚未引起临床关注.本文分析10例左侧气胸病例,发现其有左室面导联(I、aVL、V4、V5、V6导联)R波低电压、位置性Q波、QRS振幅变化及R波逆向递增等较为明显的心电变化,其中左室面导联R波电压于坐位时描记心电图又发生了成倍增加,其增加率107%~780%(376.50±225.99),与正常组-22%~73%(-42.33±37.76)及肺气肿组-28%~40%(-31.28±27.64)比较,P<0.01,有显著统计学意义.

    作者:朱韵;王幸;李皓;缪立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TET的STc延长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应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对50例冠心病(A组)及40例正常人(B组)的心电图(ECG)的ST段校正值(STc)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运动前两组的STc均<0.12s,无显著差异;运动后A组STc>0.12s,而B组STc<0.12s.提示TET后STc延长≥0.12s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李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tfV1的临床应用

    1964年morris早提出V1导联上P波终末电势的概念(Ptfv1),并率先在心瓣膜病方面进行研究应用.由此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临床工作者的广泛注意和探索.尤其近10多年来,随着心脏电生理和传导系统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风心病、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等方面均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叶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亚极量踏车运动试验诱发心绞痛伴ST段抬高1例

    患者男,42岁,胸痛、胸闷反复发作1年余,于1995年12月19日来我院就诊.胸痛与劳累有关,尤其在骑自行车、上楼梯时感觉明显,无放射痛.每次持续时间2~5min,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未用过硝酸甘油类药物.体检:心率62次/min,律齐,心尖区I~Ⅱ级收缩期杂音,A2>P2,心界稍向左扩大,肺(-).为明确诊断于当日9:30以“冠心病、心绞痛?”在医师监护下做踏车运动试验.运动前心电图(图1A)提示:左心室肥厚、T波变化(TV5-6略低平),无ST段改变.踏车运动程序为分级递增:初生功率60W,2min完成,续加功率30 W/min,直至心率达亚极量.踏车进行到7min时,从监护心电图可见STⅡ、V5压低≤0.5mm,患者感觉心前区不适,未作处理.

    作者:夏兰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8例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患者心电图的演变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后冠脉再通者的心电图演变.方法根据冠脉再通指标,定时对18例溶栓成功者,观察溶栓前后的心电演变.结果①ST段抬高导联下降50%时间1/3~2.0(平均0.82)h;ST段回到等电位线时间1~12(平均5.14)h.②T波:溶栓前2例T波低平、浅倒者逐日加深,原T高耸者溶栓后转为倒置时间0.5~72(平均38.2)h.18例溶栓成功在第30d时ST段抬高导联均有T倒置.③Q波:原11例ST段抬高导联无Q,7例未出现Q;7例呈Qr者中溶栓后Q波扩展、无变化、缩小者各3例,1例消失.6例有再灌注心肌损伤,13例有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溶栓可挽救濒临死亡心肌,冠脉再通有时间依赖性.

    作者:程普新;程刚;高诚明;刘长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积极稳妥地广泛开展活动平板运动试验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是目前世界上常见的心电图运动试验,也是引起心肌耗氧量高的运动方式.活动平板运动试验诊断单支病变的敏感性60%,

    作者:帅莉;卢喜烈;阎保国;孟繁华;周军荣;石亚君;李乐燕;孙志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室起搏伴发波形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1例

    患者男,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双束支阻滞.心电图记录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第8d.窦性P波顺序发生,窦性频率68bpm,起搏频率72bpm.肢导、胸导各为6导同步记录,肢导R1及胸导R2-4为窦性,P、R、T电轴分别为:54°、-66°、31°.PR间期0.12~0.16s,QT间期0.40s.肢导R2的形态介于窦性与心室起搏的QRS之间,PR间期0.12s,QRS前有1起搏脉冲信号,为窦-室室性融合波(VF).肢导窦性QRS呈左前分支阻滞(LAH),胸导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3个窦性QRS时间分别为0.13、0.12及0.11s,RBBB程度逐渐减轻,说明右束支不应期在逐渐缩短.RV5电压3.7mV.

    作者:朱玉荣;路春琳;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患者憋气发生阵发性室速1例

    患者男,31岁,原身体不适,近日出现憋气心慌症状,发作时心慌、头晕、眼前发黑、无汗,约有数秒~1分钟内时间恢复正常,于2000年10月6日来院就诊,经查体:BP 120/70-mmHg,HR 68次/min,无杂音,律整;胸透:心肺(-);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改变;常规心电图:①窦律;②阵发性室速.(图1)

    作者:姜冬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非等频性房室分离3例

    1 临床及心电图资料例1男,33岁.因近日心慌头昏而就诊,临床诊断甲状腺腺瘤.图1系门诊所测Ⅱ导联.图示窦性节律较匀齐,PP间期约0.92s,心房率65次/min;交接区节律亦较匀齐,它控制心室激动,频率约70次/min.以上两种心律的频率相差约7%,并发生了干扰性不全性房室分离.从梯形图分析得知,交接区激动无逆向传导功能,但前向传导功能正常.R7为室性融合波(VF,即“窦-交室融”).

    作者:孙广霞;郎玉兰;杨爱霞;龚仁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隐匿性交接早致伪文氏现象1例

    患者女,26岁.因反复心悸、气短两年余,近1个月来加重入院.查体:BP120/78 mmHg,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7~10次/min,心尖部Ⅱ级SM,返流性,肺元罗音,肝肋下二横指,下肢浮肿(+).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作者:郭浩溶;张惠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左前分支阻滞掩盖急性下壁心肌梗死1例

    患者男,54岁.2000年8月17日凌晨因持续性心悸、胸闷2h入院.查体:T 36.2℃,R 18次/min,BP 13.5/8.9 KPa,P68次/min,心律齐、心音稍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初步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待排.急查心电图(图1)示,心率75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限0.08s,STI、Ⅱ、aVF、-V9均轻度上抬≤0.05mV,V7~V9呈qr型,伴T直立,心电轴+60.心电图诊断:窦律、ST改变.

    作者:韩少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