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心肌血管神经性水肿临床与心电图分析

郑瑞凤

关键词:心肌, 血管神经性水肿, 临床医师, 荨麻疹, 现报道如下, 平滑肌痉挛, 心脏改变, 心电图, 皮肤, 腹痛
摘要:荨麻疹由于平滑肌痉挛而产生腹痛已为临床医师熟知,但其与心脏改变的关系报道较少.本文观察因各种原因引起皮肤荨麻疹者¨例,其中导致心电图改变的有8例,占72%.现报道如下.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QT离散度及心率变异性与高血压左室肥厚的关系

    近年心律失常、心肌缺血与QT离散度(QTd)及心率变异性(HRV)的关系受到广泛关注.高血压(EH)病左室肥厚(LVH)与QTd、HRV的关系也受到重视.

    作者:江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分支性并行心律分析(附3例报告)

    左束支的前后分支或右束支的固有节律点(有传入保护功能),通常与窦性节律点(往往无传入保护功能)共同控制心脏搏动而形成的一种竞争心律,称之为分支性并行心律(FPSR).FPSR的心电图表现除具有分支性心搏的定位诊断特点外,其他诊断条件完全与室性并行心律相同-即异位心搏的联律不等,异位心搏长短周期之间有简单倍数关系或有一个大公约数,往往出现室性融合波(FPSR的融合波特称“窦-分支室融”).本文报告的3例皆完全符合上述诊断条件,下面3例资料将不再重复提及.

    作者:吕香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室早后心搏ST段下移的意义

    目的探讨室早(PVS)后ST段下移的临床意义.方法比较PVS后ST段下移组(A组)与无ST段下移组(B组)的心电图一般特性、运动试验(TET)及冠脉造影的结果.结果①PVS的配对间期两组显示明显差异(431±50)ms对(447±56)ms,P<0.01,PVS的QRS时间存在差异(131±11)ms对(125±10)ms,P<0.05.前者来源与左心室的早搏比例较高(52%对20%);②两组阳性结果率为95%对8%,前者与阳性密切相关;③对照冠脉造影结果,对冠心病的检测价值为敏感性78%,特异性86%.结论 PVS后ST段下移对冠心病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作者:孙步高;李品君;张荣林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室速与室上速伴室内差传的鉴别诊断

    室速(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室早;②QRS波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s,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③心室率100~250次/min,心律规则;④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⑤发作突然开始;⑥可以发生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上速(PS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心率150~250次/min,节律规则;②QRS波形态与时限均正常;③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倒置),

    作者:谢书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电图ST段变化的类型及其临床意义

    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ST段综合征无病理意义其特征是ST段抬高,常见于胸导联V2~V5,在V3~V4导联明显,通常>0.2mV,少数高达0.5mV.抬高的ST段占时极短,凹面向上,其后伴有一对称且高大的T波.ST段抬高可持续多年不变,运动及过度换气后可使大部分病例中抬高的ST段暂时恢复正常.可能与心脏在复极过程中动作电位的2相缩短及3相提前有关,也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有关.

    作者:林阿贴;方振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56例心梗患者心室晚电位与QT离散度的关系

    目的了解心肌梗死(MI)患者心室晚电位(VLP)与QT离散度(OTd)的关系.方法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作VLP及QTd检测,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28例VLP阳性者与28例VLP阴性者的QTd有显著差异.结论 VLP与QTd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两者对AMI者的预后判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强;栾怡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室起搏伴发波形正常化的室性融合波1例

    患者男,56岁.临床诊断:冠心病、高血压、双束支阻滞.心电图记录于起搏器植入术后第8d.窦性P波顺序发生,窦性频率68bpm,起搏频率72bpm.肢导、胸导各为6导同步记录,肢导R1及胸导R2-4为窦性,P、R、T电轴分别为:54°、-66°、31°.PR间期0.12~0.16s,QT间期0.40s.肢导R2的形态介于窦性与心室起搏的QRS之间,PR间期0.12s,QRS前有1起搏脉冲信号,为窦-室室性融合波(VF).肢导窦性QRS呈左前分支阻滞(LAH),胸导呈右束支阻滞(RBBB)图形,3个窦性QRS时间分别为0.13、0.12及0.11s,RBBB程度逐渐减轻,说明右束支不应期在逐渐缩短.RV5电压3.7mV.

    作者:朱玉荣;路春琳;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早诱发典型A型预激综合征1例

    预激综合征(WPW)的发病率约为0.10%~0.15%,一般在窦律中显示出来,但有预激波仅在房早(PAS)、房扑或房颤等心律失常中表现明显,更能确定诊断.现将遇到的1例酷似多源室早的PAS伴典型WPW报告如下:

    作者:卢喜烈;阎保国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患者憋气发生阵发性室速1例

    患者男,31岁,原身体不适,近日出现憋气心慌症状,发作时心慌、头晕、眼前发黑、无汗,约有数秒~1分钟内时间恢复正常,于2000年10月6日来院就诊,经查体:BP 120/70-mmHg,HR 68次/min,无杂音,律整;胸透:心肺(-);超声心动图检查,未见异常改变;常规心电图:①窦律;②阵发性室速.(图1)

    作者:姜冬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急性颅脑外伤320例心电图分析

    急性颅脑外伤常伴心电图异常,临床称“脑心综合征”,其报道已屡见不鲜,但急性脑外伤的心电图异常与脑外伤的度、血钾变化及QT间期离散度(QTd)变化的相关性,目前尚未见类同报道.

    作者:笪星星;刘雪松;王树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无痛性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观察与分析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又称隐性冠心病[1].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不次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往往不能引起患者警觉,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并发致命心律失常而猝死.现回顾性分析106例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以探讨S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

    作者:姜慧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酷似室上速并差传的完全性右束支阻滞型室速1例

    患者男,62岁.心悸、气促、胸闷、水肿反复发作4月余,1周前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入睡,下肢水肿明显,尿少,2年前曾患“急性心肌梗死”,无心动过速史.体检:BP120/80mmHg,P160 bpm,R 24bpm.心电图示:(A条):房速并室内差异性传导.静推西地兰0.4mg,速尿20mg,静推心律平(140mg,分2次静推),其它按心力衰竭常规处理.2h后心电图如图B,考虑室速,给予利多卡因静注,同时口服氨碘酮.

    作者:谭华炳;席连英;张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活动平板运动试验引发心脏骤停1例分析

    患者男,41岁.因胸闷,常规心电图检查无异常,进行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既往无高血压、冠心病病史.选择Bruce修正运动方案行亚极量运动试验.目标心率149次/min.运动前心电图(ECG)示:窦性心律(88次/min),正常心电图.运动过程中患者一般状态良好,无心前区不适症状,心电监测显示STⅡ、Ⅲ、aVF导水平型下移0.15mV、V4~V6水平型下移0.1mV.心率达标后运动停止,患者出现呼吸困难、面色苍白、头晕、视物模糊、大汗淋漓等症状.

    作者:赵英;邹竞竞;李耀辉;胡慧民;崔丽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与晚电位阳性的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是以冠状动脉供血障碍为基础,以心肌缺血为特征的1组疾病.心肌缺血必须损害心脏功能,笔者在利用非损伤性左室功能检查方法的同时配合心室晚电位检查,对两组不同人群的心功能和晚电位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与晚电位阳性率呈出相关性趋向.

    作者:王忠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早期复极综合征长期误诊为变异型心绞痛1例分析

    患者男,48岁.因间歇性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3年,加重2h于1999年5月16日就诊.3年前患者元明显诱因出现心前区疼痛,伴胸闷、心悸,在当地心电图检查诊断为变异型心绞痛,住院治疗后以上症状消失.后长期口服消心痛、肠溶阿斯匹林及复方丹参滴丸等.

    作者:骆楚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PtfV1的临床应用

    1964年morris早提出V1导联上P波终末电势的概念(Ptfv1),并率先在心瓣膜病方面进行研究应用.由此引起了国内外许多临床工作者的广泛注意和探索.尤其近10多年来,随着心脏电生理和传导系统的深入研究,发现其在风心病、冠心病、肺心病、高血压等方面均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叶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阿托品试验判定病窦综合征方法的评估

    心脏传导系统担负着心脏起搏传导激动的功能,窦房结为心脏高起搏点.

    作者:周克平;徐爱华;张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26例急性颅内出血微创血肿清除术前后心电图观察

    观察126例急性颅内出血(ATCH)微创血肿清除术前后心电图的变化,讨论出现脑心综合症的原因,提出对急性颅内血肿处理的看法.认为对适宜的病人要立即行血肿清除术和用阻断胆碱能维传导的药物,解除病灶对心脏的影响,减轻AICH所致的心脏损害;防止AICH并发脑心综合症而致心性猝死,强调应加强心电监护.

    作者:张成华;江秀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室结3径传导1例

    房室结3径路传导是1种并不多见的心脏电生理现象,现报道所见1例. 患者女,36岁.近3年有反复心动过速史,心电图发现心动过速而行心脏电生理检查.使用苏州东方FP-1型多功能程序刺激仪进行食管左心房调搏.

    作者:杨镒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梗死前心绞痛对梗死后QTc离散度的影响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前心绞痛对MI后心肌的保护作用与QTc离散度(OTcd)的关系.方法观察MI前有、无心绞痛与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R)发生率及QTcd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MI前心绞痛能明显降低MI后QTcd(P<0.01),QTcd≥60ms时,恶性VR发生率明显提高(78.9%,P<0.01).结论 MI前心绞痛能减少MI后QTcd值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QTcd值可作为评价MI后是否发生恶性VR的重要依据.

    作者:王力;夏光灿;吴静;彭大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