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双重性房性并行心律1例

蒋靖波;梁芳

关键词:双重性, 心电图诊断, 左房扩大, 复查, 最大公约数, 胸闷, 形态, 心脏彩超, 心悸, 图示, 连续记录, 窦性心律, 倒置, 导联, 并行心律, 变异, 西地兰, 平均值, 冠心病, 高血压
摘要:患者男,68岁.因突发心悸、胸闷1d入院.既往有高血压、冠心病.入院当天查心电图示房扑,静推西地兰后复查心电图示房颤.心脏彩超示左房扩大.次日心悸、胸闷缓解,予以复查心电图,图(略)为常规12导联,PⅡ、ⅢvaVF倒置,PI、aVL、V5、V6、直立、双峰状,峰距0.08s,宽达0.12s.PR间期0.16s,QRS呈室上型.图1ⅡA-D系连续记录,上条末和次条初为重印.图中PP 0.80s(75次/min),可见提前出现的P'-QRS-T波,P'波直立,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P'波直立,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P'R间期0.16s,QRS呈室上型,联律(PP')间期明显不等为0.48~0.76s,互差>0.08s.P'P'之间存在大公约数平均值(1.045±0.035)s,变异范围在±5%之间.P'-QRS-T波后的第1、2个P波形态与主导心律P波不同,也与提前出现的P'波互异,外形与日后图所示窦P相似,但形态多变.倒置P波的长PP间期恰为其短PP间期的整倍数,变异范围在±5%之间.心电图诊断:双重性房性并行心律,房内差异性传导,左房扩大.3d后复查的常规12导联,已恢复窦性心律(71次/min).
实用心电学杂志相关文献
  • 非等频性房室分离3例

    1 临床及心电图资料例1男,33岁.因近日心慌头昏而就诊,临床诊断甲状腺腺瘤.图1系门诊所测Ⅱ导联.图示窦性节律较匀齐,PP间期约0.92s,心房率65次/min;交接区节律亦较匀齐,它控制心室激动,频率约70次/min.以上两种心律的频率相差约7%,并发生了干扰性不全性房室分离.从梯形图分析得知,交接区激动无逆向传导功能,但前向传导功能正常.R7为室性融合波(VF,即“窦-交室融”).

    作者:孙广霞;郎玉兰;杨爱霞;龚仁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房室结3径传导1例

    房室结3径路传导是1种并不多见的心脏电生理现象,现报道所见1例. 患者女,36岁.近3年有反复心动过速史,心电图发现心动过速而行心脏电生理检查.使用苏州东方FP-1型多功能程序刺激仪进行食管左心房调搏.

    作者:杨镒敏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高血压性心脏病患者心电图P波变化与左室舒张功能关系的探讨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患者P波的变化与左室舒张功能(LDF)的关系.方法对80例HHD(A组)进行常规心电图(ECG)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简称UCG)检查,测定P波的宽度和LDF,并与40例非心血管疾病(B组)作对照分析.结果 A组与B组比较P波宽度和E/A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HD可引起P波增宽,可作为判断LDH的指标.

    作者:徐道华;闫忠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肺心病右心衰与PtfV1关系探讨

    目的探讨肺心病右心衰与PV1终末电势(Ptfv.)的关系及其临床价值.方法对145例肺心病人资料及100例健康 1 1体检病人,作为观察组(A组)与对照组(B组),常规12导联均为窦律者,观察Ptfv1情况.结果肺心并右心衰(A1组)异常Ptfv1值 1 1敏感性明显高于无心衰组(A2组);(82.25与37.34,P<0.01)肺P与异常Ptfv.敏感性(62.75%与57.24%,P>0.05)无统计学意义.B组无1例出现Ptfv.负值增大.结论异常Ptfv,与肺P在肺心诊断价值上是一致的,两者数值增大均可作为判断肺心并右 1心衰的1项敏感指标.

    作者:吴茵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32例急性心肌梗死合并传导阻滞的心电图分析

    心律失常是急性心肌梗死(AMI)三大并发症之一.本文收集我院1990年1月~2000年10月收治的AMI 32例的心电图,并对10例合并传导阻滞者作一粗浅分析.

    作者:白鲜平;王艳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阿托品试验判定病窦综合征方法的评估

    心脏传导系统担负着心脏起搏传导激动的功能,窦房结为心脏高起搏点.

    作者:周克平;徐爱华;张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56例心梗患者心室晚电位与QT离散度的关系

    目的了解心肌梗死(MI)患者心室晚电位(VLP)与QT离散度(OTd)的关系.方法对56例急性心肌梗死患者(AMI)作VLP及QTd检测,进行前瞻性分析.结果28例VLP阳性者与28例VLP阴性者的QTd有显著差异.结论 VLP与QTd具有明显的相关性,两者对AMI者的预后判断均具有一定的临床价值.

    作者:朱强;栾怡平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18例急性心肌梗死尿激酶溶栓治疗后冠脉再通患者心电图的演变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后冠脉再通者的心电图演变.方法根据冠脉再通指标,定时对18例溶栓成功者,观察溶栓前后的心电演变.结果①ST段抬高导联下降50%时间1/3~2.0(平均0.82)h;ST段回到等电位线时间1~12(平均5.14)h.②T波:溶栓前2例T波低平、浅倒者逐日加深,原T高耸者溶栓后转为倒置时间0.5~72(平均38.2)h.18例溶栓成功在第30d时ST段抬高导联均有T倒置.③Q波:原11例ST段抬高导联无Q,7例未出现Q;7例呈Qr者中溶栓后Q波扩展、无变化、缩小者各3例,1例消失.6例有再灌注心肌损伤,13例有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溶栓可挽救濒临死亡心肌,冠脉再通有时间依赖性.

    作者:程普新;程刚;高诚明;刘长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马蜂蜇伤致高钾血症巨大T波1例

    患者男,31岁,被一群马蜂蜇伤后尿少、肉眼血尿2d入院.体检:T 35.6℃、R20次/min、BP117/86 mmHg、心率:64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实验室检查:血清K+7.9mmo]/L、BUN28.50 mmol/L、CRE 618.00umol/L、CO2CP 17mmol/L,尿常规:RBC+++.临床诊断:急性肾功衰竭、高钾血症.心电图(图1)示:窦律,频率63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间0.08s,T波普遍高耸呈帐篷状,尤以V3、V4为显著.

    作者:张琴;陈晓婕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与晚电位阳性的相关性分析

    冠心病是以冠状动脉供血障碍为基础,以心肌缺血为特征的1组疾病.心肌缺血必须损害心脏功能,笔者在利用非损伤性左室功能检查方法的同时配合心室晚电位检查,对两组不同人群的心功能和晚电位检测结果进行分析,发现冠心病患者心功能变化与晚电位阳性率呈出相关性趋向.

    作者:王忠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电图机抗干扰键对左室肥厚诊断的影响

    目前,所有心电图机均配备有抗交流电干扰(HUM)和抗肌电干扰(EMG)装置,使心电图的清晰度得到明显提高.但是,应用抗干扰键对心电图波的振幅有一定衰减作用,从而影响诊断.

    作者:罗燕銮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临床诊断低血钾症的主要依据

    正常成人体内钾总量约为50mmol/kg,其中98%存在于细胞内,为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正常人血浆中钾浓度为3.5~5.5mmol/L,(16~22mg/dl).各种体液内都含有钾.心肌细胞内、外钾浓度对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都有影响.缺钾或缺乏症指体内总量减少.血钾低于3.5mmol/L称之为低血钾症.发生原因主要为钾摄入不足或损失过多.严重缺钾可造成各种组织的病理损害.活检和尸检发现,以肾脏和心脏损伤为显著.

    作者:周克平;徐爱华;张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52例急性心肌梗死溶栓治疗对QT离散度的影响

    对52例急性心肌梗死(AMI)者行溶栓治疗.根据溶栓后血管开通与否分成A组(开通组)、B组(未开通组),A组42例、B组10例.并作溶栓前、后QT间期离散度(QTd)及QTc间期离散度(QTcd)的测定.结果①A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②B组溶栓前、后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③A、B两组溶栓后QTd及QTcd存在极显著性差异(P<0.01).而溶栓前两组QTd及QTcd无显著性差异(P>0.05).④溶栓后A组死亡1例,B组死亡4例.提示AMI溶栓血管再通可降低QTd,减少猝死的危险性.

    作者:郑若龙;王东升;钱惠东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肌注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致T波改变1例

    患者女,27岁,2000年5月16日肌注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次日感觉“心里不舒服”来诊.图示常规12导联PⅡ直立、PaVR倒置,PP0.68s(88bpm,PR0.18s).各导QRS波形态、时间及电压正常.TI、Ⅱ、aVF、V4-V6呈“±”双向型.QT间期0.52s.

    作者:徐黎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亚极量踏车运动试验诱发心绞痛伴ST段抬高1例

    患者男,42岁,胸痛、胸闷反复发作1年余,于1995年12月19日来我院就诊.胸痛与劳累有关,尤其在骑自行车、上楼梯时感觉明显,无放射痛.每次持续时间2~5min,休息后可自行缓解,未用过硝酸甘油类药物.体检:心率62次/min,律齐,心尖区I~Ⅱ级收缩期杂音,A2>P2,心界稍向左扩大,肺(-).为明确诊断于当日9:30以“冠心病、心绞痛?”在医师监护下做踏车运动试验.运动前心电图(图1A)提示:左心室肥厚、T波变化(TV5-6略低平),无ST段改变.踏车运动程序为分级递增:初生功率60W,2min完成,续加功率30 W/min,直至心率达亚极量.踏车进行到7min时,从监护心电图可见STⅡ、V5压低≤0.5mm,患者感觉心前区不适,未作处理.

    作者:夏兰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特发性室速T波改变4个月未恢复1例

    1 临床资料与心电图患者女,17岁,胸闷、心悸2d,呈持续性,活动时加重,元头晕、晕厥、胸痛,体检:BP 90/60 mmHg,R22次/min,无颈静脉怒张,肝颈征(-),双肺(-),心界不大无震颤,心音有力,律齐,心率200次/min,肝脾未及,下肢不肿,心脏彩超:右室稍大,瓣膜形态正常,抗“O”<250u,血沉14 mm/h,RF(-),AST42u/L.胸片:双肺清晰,心膈正常.

    作者:谭华炳;席莲英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低血钾周期性麻痹致心律失常28例分析

    对低血钾周期性麻痹(HKPP)致心律失常28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KPP可致各种心律失常,抑制性心律失常较兴奋性者发生率高.血钾降低程度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与心律失常的类型无关.

    作者:达天武;张迎春;郭峻梅;赵琳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TET的STc延长对冠心病诊断的临床意义

    目的应用活动平板运动试验(TET)对50例冠心病(A组)及40例正常人(B组)的心电图(ECG)的ST段校正值(STc)进行对比观察.结果运动前两组的STc均<0.12s,无显著差异;运动后A组STc>0.12s,而B组STc<0.12s.提示TET后STc延长≥0.12s可作为诊断冠心病的有效指标之一.

    作者:李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50例室速心电图与临床预后关系探讨

    室速(VT)是1种严重的心律失常,多发生于严重的心脏病者.VT对心功能影响严重,带来不良的血液动力学后果:心排血量降低,心、脑、肾的供血不足,可引起心衰、脑缺血、缺氧和休克;

    作者:陆娟;胡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 心得安试验诱发LGL综合征1例

    患者女,58岁,患高血压3年,心悸2月加重3天就诊.体检:BP170/170/90mm-Hg,心率101次/min,律齐,各瓣膜区未闻及杂音.胸透:心肺未见异常.

    作者:陈晓婕;张琴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实用心电学杂志

实用心电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大学;中国医师协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