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琴;陈晓婕
目的探讨早期静脉溶栓治疗急性心肌梗死(AMI)前后QT离散度(QTd)变化及其对预后的影响.方法234例AMI患者分为溶栓组(A组)及非溶栓组(B组),其中将A组又分为再通组(A1组)和未通组(A2),测定其溶栓前后的QTd,并与B组QTd作比较.结果溶栓治疗后的A1组QTd明显减少,而B组及A2组之QTd增大,且A2组与B组之间QTd比较无显著性差异(P>0.05).QTd增大者发生恶性心律失常的比率增大.结论AMI患者QTd明显增大,当及时再灌注后QTd减小明显,恶性心律失常发生率也降低.动态观察QTd值可识别高危人群、预测预后有重要意义.
作者:刘明;刘洪清;张红欣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我院120例临床诊断为甲亢(未经治疗或已治疗但未控制症状)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分析如下.
作者:许梅;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例1患者男,62岁.因反复发作心前区闷痛15d,症状加剧1d入院.既往有冠心病史5年,高血压病史20年.体检:血压180/110 mmHg,心率56次/min,心律齐,心音正常无杂音.图示:I、aVL呈r型,Ⅱ、Ⅲ、aVF呈rs型.V2呈rS,V3呈Rs型,V4~V6呈R型.以上各联T波均倒置,深达1.2mV.Tv1、aVR直立(图1A).为急性心内膜下心肌梗死.同时 1心肌酶谱明显增高.经静脉滴注硝酸甘油等扩冠抗凝治疗后,症状缓解.常规定时描记心电图至心肌梗死后第5d,心电图均呈正常演变过程.第6d突然胸痛大汗,呼吸困难.
作者:邹冠蓉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慢性房颤活动后心室率明显增快,影响病人的心功能和活动耐力.本文观察了地高辛与恬尔心合用控制活动后房颤之快速心室率的作用,结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丁锡凤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室速(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室早;②QRS波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s,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③心室率100~250次/min,心律规则;④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⑤发作突然开始;⑥可以发生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上速(PS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心率150~250次/min,节律规则;②QRS波形态与时限均正常;③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倒置),
作者:谢书理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建立1种简便、有效的房颤时鉴别室早(PVS)或差异性传导(AVC)的新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23例有宽大畸形QRS波出现的房颤病例,随机分为传统组(I组,62例),类Brugada法组(Ⅱ组,61例).对2种方法诊断为PVS及AVC的病例,分别静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和西地兰进行试验性治疗.根据制定的标准,判别是否为PVS或AVC.结果经统计学处理,2种方法判别PVS或AVC无显著性差异;但试验性治疗表明,类Brugada法(新方法)在特异性上优于传统方法.结论新方法与传统方法虽有一定相关性,但特异性更高、更可靠;且方法简便,无灰色带(不能判别).
作者:张传峰;张海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低血钾周期性麻痹(HKPP)致心律失常28例进行分析,结果显示HKPP可致各种心律失常,抑制性心律失常较兴奋性者发生率高.血钾降低程度与心律失常的发生率及严重程度呈正相关,但与心律失常的类型无关.
作者:达天武;张迎春;郭峻梅;赵琳芬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无痛性心肌缺血(SMI),又称隐性冠心病[1].SMI造成的心肌损害,不次于有症状心肌缺血.无症状往往不能引起患者警觉,严重者可发生心肌梗死并发致命心律失常而猝死.现回顾性分析106例心肌缺血的动态心电图(DCG),以探讨SMI的临床特点及其发生规律.
作者:姜慧珍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临床及心电图资料例1男,33岁.因近日心慌头昏而就诊,临床诊断甲状腺腺瘤.图1系门诊所测Ⅱ导联.图示窦性节律较匀齐,PP间期约0.92s,心房率65次/min;交接区节律亦较匀齐,它控制心室激动,频率约70次/min.以上两种心律的频率相差约7%,并发生了干扰性不全性房室分离.从梯形图分析得知,交接区激动无逆向传导功能,但前向传导功能正常.R7为室性融合波(VF,即“窦-交室融”).
作者:孙广霞;郎玉兰;杨爱霞;龚仁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7岁,2000年5月16日肌注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次日感觉“心里不舒服”来诊.图示常规12导联PⅡ直立、PaVR倒置,PP0.68s(88bpm,PR0.18s).各导QRS波形态、时间及电压正常.TI、Ⅱ、aVF、V4-V6呈“±”双向型.QT间期0.52s.
作者:徐黎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正常成人体内钾总量约为50mmol/kg,其中98%存在于细胞内,为细胞内液的主要阳离子.正常人血浆中钾浓度为3.5~5.5mmol/L,(16~22mg/dl).各种体液内都含有钾.心肌细胞内、外钾浓度对心肌的自律性、传导性和兴奋性都有影响.缺钾或缺乏症指体内总量减少.血钾低于3.5mmol/L称之为低血钾症.发生原因主要为钾摄入不足或损失过多.严重缺钾可造成各种组织的病理损害.活检和尸检发现,以肾脏和心脏损伤为显著.
作者:周克平;徐爱华;张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脏传导系统担负着心脏起搏传导激动的功能,窦房结为心脏高起搏点.
作者:周克平;徐爱华;张立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6岁.因反复心悸、气短两年余,近1个月来加重入院.查体:BP120/78 mmHg,心界向两侧扩大,心律不齐,可闻及早搏7~10次/min,心尖部Ⅱ级SM,返流性,肺元罗音,肝肋下二横指,下肢浮肿(+).临床诊断:扩张型心肌病.
作者:郭浩溶;张惠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2岁.心悸、气促、胸闷、水肿反复发作4月余,1周前症状加重,夜间不能平卧入睡,下肢水肿明显,尿少,2年前曾患“急性心肌梗死”,无心动过速史.体检:BP120/80mmHg,P160 bpm,R 24bpm.心电图示:(A条):房速并室内差异性传导.静推西地兰0.4mg,速尿20mg,静推心律平(140mg,分2次静推),其它按心力衰竭常规处理.2h后心电图如图B,考虑室速,给予利多卡因静注,同时口服氨碘酮.
作者:谭华炳;席连英;张云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58岁,12h内晕厥5次急诊入院.患者因家务纠纷致情绪失控,自觉头晕、胸闷,入院前12h内,反复发作晕厥5次;伴尿失禁,每次持续数min.晕厥间歇期无明显心前区不适,否认心脑血管等病史.父母及两个妹妹健在,元类似病史.体检:神态清,精神差,口唇轻度紫绀.心界无扩大,心音低钝,心率62次/min,可闻及频繁“早搏”,各瓣膜区元明显杂音.实验室检查:
作者:赵红;刘瑛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尿激酶(UK)溶栓后冠脉再通者的心电图演变.方法根据冠脉再通指标,定时对18例溶栓成功者,观察溶栓前后的心电演变.结果①ST段抬高导联下降50%时间1/3~2.0(平均0.82)h;ST段回到等电位线时间1~12(平均5.14)h.②T波:溶栓前2例T波低平、浅倒者逐日加深,原T高耸者溶栓后转为倒置时间0.5~72(平均38.2)h.18例溶栓成功在第30d时ST段抬高导联均有T倒置.③Q波:原11例ST段抬高导联无Q,7例未出现Q;7例呈Qr者中溶栓后Q波扩展、无变化、缩小者各3例,1例消失.6例有再灌注心肌损伤,13例有再灌注心律失常.结论溶栓可挽救濒临死亡心肌,冠脉再通有时间依赖性.
作者:程普新;程刚;高诚明;刘长彦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82岁.临床诊断:肝硬化失代偿期.图示Ⅱ、V1导联.各导联可见延迟出现之QRS波,时限>0.12s,其前无P(或P')波,呈完全性右束支阻滞(CRBBB)图形,为交接性逸搏(JE),每个JE后均伴有一窦性P-QRS-T,其QRS波形态时限与JE相同.除Ⅱ导、P3-R间期为0.19s外,其余所有窦性PR间期均明显延长达0.26s;且于该长PR心搏后均伴有逆行型P-QRS-T.P-后QRS形态时限与其它QRS相同,形成“QRS-P-QRS-P——QRS-T”序列,重复出现形成三联律.心电图诊断:窦缓、CRBBB、交接性逸搏-心室夺获-反复心搏三联律.
作者:毛鹏琪;李珊;冯黎;乔鹏高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性心脏病(HHD)患者P波的变化与左室舒张功能(LDF)的关系.方法对80例HHD(A组)进行常规心电图(ECG)与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简称UCG)检查,测定P波的宽度和LDF,并与40例非心血管疾病(B组)作对照分析.结果 A组与B组比较P波宽度和E/A比值均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HHD可引起P波增宽,可作为判断LDH的指标.
作者:徐道华;闫忠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甲亢性心脏病房颤比较常见,并发严重心律失常,Ⅲ度房室传导阻滞(Ⅲ°AVB)非常少见,现报告3例.
作者:谢银莲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31岁,被一群马蜂蜇伤后尿少、肉眼血尿2d入院.体检:T 35.6℃、R20次/min、BP117/86 mmHg、心率:64次/min、律齐,未闻及病理性杂音.实验室检查:血清K+7.9mmo]/L、BUN28.50 mmol/L、CRE 618.00umol/L、CO2CP 17mmol/L,尿常规:RBC+++.临床诊断:急性肾功衰竭、高钾血症.心电图(图1)示:窦律,频率63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间0.08s,T波普遍高耸呈帐篷状,尤以V3、V4为显著.
作者:张琴;陈晓婕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