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伟国;陈万春;盛波
患者女,56岁.因反复胸闷、心慌入院.体检:T35.5℃,BP110/70 mmHg.嘴唇轻度紫绀.化验室检查:血常规正常.听诊心律不齐,心率110次/min,心尖部可闻及Ⅱ级收缩期吹风样杂音.临床拟诊冠心病.
作者:王敬云;张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心电图运动试验至今仍为冠心病心肌缺血的临床诊断方法之一.传统ST段压低标准的敏感性和预测意义欠佳,限制了运动试验对冠心病检测和评价的应用.运动平板试验(TET)可能使心肌耗氧量增加,影响心室复极,QTd及QTcd在衡量潜在性心律失常等方面起着重要作用.本文探讨运动诱发的心肌缺血与心室复极之间的作用机制.
作者:时均贵;王会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观察溶栓治疗的急性心肌梗死患者52例.根据溶栓开始后T波倒置时间≤4h或>4h将患者分成A、B两组,A组22例、B组30例.分析其临床判断溶栓后血管再通率及冠脉造影TIMI分级情况.结果按临床标准判断A组再通率100%,B组再通率50%(P<0.01),1月内行冠脉造影36例,A组冠脉再通率明显高于B组(TIMI2~3级者A组14/16例、B组8/20例).早期T波倒置提示良好的再灌注,可作为血管再通的又1项临床指标.
作者:郑若龙;王东升;钱惠东;张华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37岁,无器质性心脏病.5年内反复发作阵发性室上速(PSVT)及房颤,多在紧张、劳累、饱餐及用力过猛时发作,此次是心前区不适2h来院急诊,心率211次/min,节律绝对不整,血压90/60 mmHg.
作者:赵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42岁.因全身乏力、心悸20d入院.既往有四肢节关疼痛、心悸病史.入院体检:血压110/70 mmHg(1 mm-Hg=1.33 KPa),心律不齐,平均心室率52次/min,心尖区可闻及Ⅲ级收缩期及舒张期杂音.胸片示左心耳突出,左、右心室增大,右心缘可见双影.心脏超声显示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临床诊断:风心病二尖瓣狭窄并关闭不全.
作者:许梅;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60岁,阵发性心悸2年,气急2月余入院.临床诊断:冠心病、心衰Ⅱ度.多次心电图检查为房扑4:1下传心室,心脏彩超示各心腔稍扩大,主动脉瓣轻度返流.
作者:黄显娥;丛玉滋;包卫方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岁.临床诊断:先天性心脏病,室间隔缺损.术前心电图检查示:窦律,右束支传导阻滞(图略).在全麻低温体外循环下行室间隔修补术,术中见室间隔缺损位于膜周部约3mm,给予带垫片褥式缝合两针,术中出现高度AVB,给予异丙肾上腺素,地塞米松等药物处理.术后持续心电监测均示:窦律,Ⅱ°AVB.术后第3d心电图(图1A)示:Ⅱ导联示:P波倒置,P-P-间期匀齐0.40s,频率150 bpm,QRS波呈qRs型,S波粗钝,RR间期匀齐0.62s,频率97bpm,但P-R间期不固定,部分P-R间期长达0.24~0.34s,结合图1B(同日4h后描记),图1A:①双重性交接性心动过速(交接区上部和下部的频率皆加速性节律)伴Ⅱ°AVB(并形成混合性房室分离);②右束支传导阻滞.图1B:窦速、Ⅱ°AVB、交接区逸搏-窦P夺获心室二联律.直至1月后患者出院,Ⅱ°AVB仍未恢复.
作者:毛鹏琪;刘红卫;黄蕾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27岁,2000年5月16日肌注流行性出血热灭活疫苗,次日感觉“心里不舒服”来诊.图示常规12导联PⅡ直立、PaVR倒置,PP0.68s(88bpm,PR0.18s).各导QRS波形态、时间及电压正常.TI、Ⅱ、aVF、V4-V6呈“±”双向型.QT间期0.52s.
作者:徐黎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建立1种简便、有效的房颤时鉴别室早(PVS)或差异性传导(AVC)的新方法.方法选择符合入选标准的123例有宽大畸形QRS波出现的房颤病例,随机分为传统组(I组,62例),类Brugada法组(Ⅱ组,61例).对2种方法诊断为PVS及AVC的病例,分别静注小剂量利多卡因和西地兰进行试验性治疗.根据制定的标准,判别是否为PVS或AVC.结果经统计学处理,2种方法判别PVS或AVC无显著性差异;但试验性治疗表明,类Brugada法(新方法)在特异性上优于传统方法.结论新方法与传统方法虽有一定相关性,但特异性更高、更可靠;且方法简便,无灰色带(不能判别).
作者:张传峰;张海生 刊期: 2001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心肌梗死(MI)前心绞痛对MI后心肌的保护作用与QTc离散度(OTcd)的关系.方法观察MI前有、无心绞痛与MI后恶性室性心律失常(VR)发生率及QTcd三者之间的关系.结果 MI前心绞痛能明显降低MI后QTcd(P<0.01),QTcd≥60ms时,恶性VR发生率明显提高(78.9%,P<0.01).结论 MI前心绞痛能减少MI后QTcd值并对心肌有保护作用,QTcd值可作为评价MI后是否发生恶性VR的重要依据.
作者:王力;夏光灿;吴静;彭大勇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临床及心电图资料例1男,33岁.因近日心慌头昏而就诊,临床诊断甲状腺腺瘤.图1系门诊所测Ⅱ导联.图示窦性节律较匀齐,PP间期约0.92s,心房率65次/min;交接区节律亦较匀齐,它控制心室激动,频率约70次/min.以上两种心律的频率相差约7%,并发生了干扰性不全性房室分离.从梯形图分析得知,交接区激动无逆向传导功能,但前向传导功能正常.R7为室性融合波(VF,即“窦-交室融”).
作者:孙广霞;郎玉兰;杨爱霞;龚仁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71岁.常因劳累时或夜间休息时出现胸闷、心悸、心前区压榨样不适,每次发作约5~10min,上述症状反复出现6年,加重7h入院.查体:T 36.5℃,脉搏80次/min,呼吸19次/min,BP140/75mmHg,心音正常,心律规整,两肺呼吸音正常.心电图检查:窦律;一度房室传导阻滞(I°AVB).彩色多普勒超声心动图检查:符合冠心病,心功能下降.
作者:韩碧银;赵霞;王丽芝 刊期: 2001年第04期
238例急性心肌梗死(AMI)中检出U波倒置64例,以前壁AMI较多见.U波倒置与AMI部位密切相关,见于心功能较差者,提示其与预后有关.
作者:乔爱春;张溥;贾志越 刊期: 2001年第04期
34例下壁病理性Q波的心电向量图(VCG),将其分为2组:A组(心梗组n=18),B组(非心梗组n=16).参照2种VCG下壁心梗的诊断标准进行回顾性分析.何氏法对A组的敏感性为66.6%、特异性为92.3%,对B组区别心梗的特异性高达93.7%,对A、B 2组的鉴别有显著意义.
作者:李继忠;黄波;颜丽惠 刊期: 2001年第04期
1 早期复极综合征的ST段综合征无病理意义其特征是ST段抬高,常见于胸导联V2~V5,在V3~V4导联明显,通常>0.2mV,少数高达0.5mV.抬高的ST段占时极短,凹面向上,其后伴有一对称且高大的T波.ST段抬高可持续多年不变,运动及过度换气后可使大部分病例中抬高的ST段暂时恢复正常.可能与心脏在复极过程中动作电位的2相缩短及3相提前有关,也可能与迷走神经张力有关.
作者:林阿贴;方振耀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单纯性不完全性房室传导阻滞(AVB)并不少见,诊断不难.当合并有其它心律失常时就会使图形更加复杂化,现报告1例如下.
作者:孟凡华;朱玉荣;王杰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男,54岁.2000年8月17日凌晨因持续性心悸、胸闷2h入院.查体:T 36.2℃,R 18次/min,BP 13.5/8.9 KPa,P68次/min,心律齐、心音稍低钝、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腹平软、肝脾未触及.初步诊断:冠心病心绞痛、心梗待排.急查心电图(图1)示,心率75次/min,PR间期0.16s,QRS时限0.08s,STI、Ⅱ、aVF、-V9均轻度上抬≤0.05mV,V7~V9呈qr型,伴T直立,心电轴+60.心电图诊断:窦律、ST改变.
作者:韩少梅 刊期: 2001年第04期
患者女,70岁.因突然出现心前区剧痛,持续4h急诊入院.体检:大汗,血压:76/54 mmHg,血清CPK:3667 IU/L,GOT:397IU/L,LDH:799IU/L.心电图示:膈面、正后壁及右室急性心梗(AMI).临床诊断:AMI.图1为入院第2d24h动态心电记录:上、中、下行分别为CMV1、CMavF.PP间期0.46s(130次/min),规则.P2、4、6、8、-10呈双向改变(图1上行).
作者:胡伟国;陈万春;盛波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对我院120例临床诊断为甲亢(未经治疗或已治疗但未控制症状)患者的心电图变化分析如下.
作者:许梅;卢喜烈 刊期: 2001年第04期
室速(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连续出现3个或3个以上的室早;②QRS波形态宽大畸形,时限>0.12s,ST-T方向与QRS主波方向相反;③心室率100~250次/min,心律规则;④P波与QRS波无固定关系,形成房室分离;⑤发作突然开始;⑥可以发生心室夺获与室性融合波.室上速(PSVT)的典型心电图特征为:①心率150~250次/min,节律规则;②QRS波形态与时限均正常;③P波为逆行性(Ⅱ、Ⅲ、aVF倒置),
作者:谢书理 刊期: 2001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