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素珍
肝性脊髓病是肝硬化较少见的并发症,以逐渐发生的进行性痉挛性截瘫为主要特征,是继发于肝病的一种特殊类型神经系统继发症.我院自1990-2007年共收治该病10例,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予川;张自富;范波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自发性脑出血(intracerebral hemorrhage,ICH)的部位及容积与脑室内出血(Intraventricular hemorrhage,IVH)的关系.方法 回顾性分析78例出血性卒中患者的SCT扫描资料.结果 78例脑出血病人37%伴随脑室内出血,丘脑和脑干的血肿合并脑室内出血的发生率分别为67%和40%.结论 约1/3以上的脑出血患者发生脑室内出血,脑出血的部位和容积预示脑室内出血的可能.
作者:陈哲;郭君武;冯广森;李兆强;郑惠延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评价多层螺旋CT血管造影(MSCTA)在自发性蛛网膜下腔出血(SAH)的病因诊断中的价值.方法 26例SAH患者行MSCTA检查,随后行DSA检查对照.结果 26例SAH患者MSCTA显示动脉瘤13例,AVM 3例,脑血管狭窄1例,正常9例,MSCTA漏诊1例小的后交通动脉瘤,其余25例患者的MSCTA诊断结果与DSA一致.结论 MSCTA对检查SAH病因的敏感性高,是一种简便、少创、准确性高的诊断方法,可做为SAH病因诊断的首选检查方法.
作者:李艳艳;沈彦坡 刊期: 2008年第09期
近20年来,随着社会的发展和人口的老龄化,脑卒中和痴呆的发病率逐渐增高,伴有血管性因素的认知功能障碍越来越受到大家的重视.笔者就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I)的概念、意义、流行病学特点、分类、危险因素、病理生理及防治策略等方面综述如下.
作者:汪皖君;王新平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讨论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机制与相关因素.方法 对254例脑卒中患者采用汉密尔顿抑郁量表(HAMD)进行现状调查.结果 254例脑卒中其中93例患者有抑郁症状,发生率为36.61%,其中左侧51例,右侧42例(P>0.05);皮质部位58例,皮质下部位35例(P<0.05);前部病灶67例,后部病灶26例(P<0.01);治疗前NDS为(19.28±6.28)分,4周时为(7.02±4.31)分(P<0.05).结论 脑卒中后抑郁的相关因素有病灶部位、神经功能缺损程度及负性生活事件,脑卒中后抑郁的发生可能是神经生物学因素和社会心理学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作者:董秦川;张召平;马红茹;王恩长 刊期: 2008年第09期
1995-04~2007-12我们对100例蛛网膜下腔出血患者实施舒适的护理干预,经过精心的护理取得满意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刘桂玲 刊期: 2008年第09期
静脉输液是脑卒中患者常见的治疗手段,2007-01~2008-01为了确保输液安全,对输液患者管理中存在的安全隐患进行分析,并及时采取针对性措施,使安全隐患从原来的5%下降至1%,从而减少护理差错事故及纠纷的发生,患者和家属的满意度明显提高,现对具体的做法总结如下.
作者:王小芳;郑艳;胡雅琴;黄爱丽;张丽娜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总结2例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真红细胞增多症的的护理经验.方法 对2例以急性脑梗死为首发症状的真红细胞增多症患者急性期及时采取有效的护理措施,配合做好静脉放血前后的护理及饮食指导.结果 实施周密综合的护理,严密观察病情变化,2例病重患者均未发生并发症,治愈出院.结论 精湛的护理技术,全面观察各项检查指标,及时配合抢救护理,有针对性的健康知识宣教及出院指导,能成功挽救患者的生命,促进其康复.
作者:祝小丹;彭伟英;曾桄伦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的效果.方法 将120例初发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60例,14d为1个疗程,分别进行治疗前后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结果 神经功能缺损评分:治疗组治疗前后分别为(21.6±6.4)和(10.2±7.3),对照组分别为(20.5±7.8)和(13.4±8.6),2组治疗前后均有显著性差异P<0.01,但2组神经功能缺损评分的减少分别是(11.3±2.6)和(7.1±4.6),二者有显著性差异P<0.01,治疗组优于对照组;治疗组显效率为68.3%,总有效率为86.6%,对照组显效率为46.6%,总有效率为70%,2组疗效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奥扎格雷钠可有效改善卒中患者的神经功能缺损,提高生活质量,而无明显不良反应.
作者:冯晓丽;冯国栋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科学实施手术室病理标本管理,提高标本送验质量,杜绝差错事故的发生.方法 设置标本存放间,制订标本送验程序及管理条例,实行巡回护士、专职标本核对护士、病理室人员三级签名负责制.结果 保障病理标本的安全送验, 杜绝差错事故及医疗纠纷.结论 实施手术标本安全管理,保证了病人术后治疗的安全性,为手术人员自我防护提供了法律依据.
作者:曾昭蕴 刊期: 2008年第09期
儿童癫(癎)为常见病、多发病.本文总结我科近年来收治的156例儿童原发性癫(癎),就影响其疗效与预后的诸多因素进行总结.
作者:白振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微创手术后再出血的发生机制及治疗方法.方法 结合复习有关文献,对我科122例微创术中16例再出血进行总结及原因分析.结果 本组16例病人中短拔管时间48h,长6d,经 CT证实血肿清除率为95%~98%,死亡6例,病死率37.5%.结论 多靶点微创手术方法简单安全、创伤轻微、疗程短.高龄体弱和重要脏器有疾病的患者也可采用.为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提供很好方法,可降低其致残率及病死率,提高临床治愈率.
作者:王宏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后颅窝肿瘤特点及显微手术方法、疗效 .方法 回顾性分析显微手术治疗45例后颅窝肿瘤的临床资料.结果 病理结果包括:星形细胞瘤、髓母细胞瘤、室管膜瘤、血管母细胞瘤、胆脂瘤、畸胎瘤、脑膜瘤、听神经瘤、血管畸形.肿瘤全切除25例,次全切除14例,大部分切除6例,术后死亡2例.结论 后颅窝结构复杂手术难度较大,术后并发症发生率高.掌握手术原则,采用合理的手术技巧和术式,注意术中肿瘤切除与功能的保护,减少并发症,降低病死率,提高生存质量.
作者:李光;张景龙;李治国;侯前亮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缺血性脑卒中是指脑动脉的主干或其分支血管痉挛,狭窄或闭塞,造成脑局部供血区血流中断,发生脑组织缺血、缺氧,软化坏死,出现相应的神经系统症状和体征.
作者:林望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咪达唑仑在机械通气患者的镇静效果.方法 对45例患者,随机分为2组,治疗组23例,对照组22例,2组在年龄、性别及APACHⅡ评分无显著性差异(P>0.05).监测心率(HR)、呼吸(RR)、平均动脉压(MAP)、血氧饱和度(SpO2),动脉血气分析,观察自主拔管率.结果 与对照组相比,治疗组患者HR和RR减慢、MAP降低、SpO2和动脉血气结果明显改善(P<0.05);对照组自主拔管率要高于治疗组(P<0.05).结论 在机械通气的患者中应用咪达唑仑治疗,具有良好的镇静效果,用药安全.
作者:李拥军;李岩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新生儿颅内出血是新生儿期常见的严重疾病,多由于缺氧或产伤引起.临床表现以中枢神经兴奋或抑制状态为主要特征.病死率较高,存活者也常有神经系统后遗症.我院2004-01~2008-01共收治38例,现将临床识别及护理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胥素平;赵梅花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探讨心理护理在脑外伤患者的临床及院后影响.方法 对我院收治的43例脑外伤患者进行心理分析,了解其精神状态,有针对性地进行精神支持和心理安慰.结果 经过耐心、细致的心理护理,除2例死亡外,其余41例术均取得临床及院后较满意效果.结论 有针对性的心理护理,可以有效减轻患者的紧张、恐惧心理,有利于手术配合和术后康复,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
作者:习改凤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研究糖尿病(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SCI)的病因.方法 选取2005-2007年收治的147例2型糖尿病患者,经CT和临床资料研究发现32例并发无症状性脑梗死,对代谢控制状况进行检测,并对危险因素进行分析.结果 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发生率随高血糖、高糖化血红蛋白、高血压、高血脂、年龄、病程的增高而升高.结论 高龄、病程长、高血糖、高血压、高血脂是DM并无症状性脑梗死的危险因素.
作者:段德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急诊是医院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医疗工作的第一线,是面向社会的窗口,而急诊输液留观作为门诊工作的重要部分之一,具有环节多,工作量大,治疗时间集中,患者年龄跨度大,病情复杂多变,药物品种繁多,患者发病急,迫切需要护理人员关心和照顾等特点,往往容易造成护患纠纷.
作者:李霞 刊期: 2008年第09期
目的 选择适当的时机吸痰.方法 采用无菌吸痰方法,吸取病人的痰液.结果 病人呼吸道通畅,减少了支气管黏膜损伤.结论 适时吸痰是保证呼吸通畅,确保治疗效果的关键.
作者:王颀;吴开丽;张利 刊期: 2008年第09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