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美荣;王玲;卜文炳;殷少军
目的:探讨小剂量生长激素( GH)短期补充治疗对老年男性骨转换标志物及骨密度的影响。方法从体检及住院患者中选择37例60~79岁的血清胰岛素样生长因子?1( IGF?1)水平低下的老年男性,随机分为治疗组19例和对照组18例。治疗组接受连续6月的小剂量重组GH补充治疗,对照组无特殊处理。所有患者治疗前后均检查IGF?1、骨钙素(OC)、骨碱性磷酸酶(BALP)、尿吡啶啉/肌酐(U?Pyr/Cr)、尿脱氧吡啶啉/肌酐(U?DPyr/Cr)水平及腰椎1~4( L1~L4)、股骨颈骨密度( BMD)。结果6月后,治疗组IGF?1、OC、BALP、U?Pyr/Cr、U?DPyr/Cr均较对照组有显著升高(P<0?01或P<0?05),2组 L1~L4、股骨颈 BM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均>0?05)。结论短期小剂量GH补充可促进老年男性骨转换,但不增加BMD。
作者:燕小莉;朱翔;汪兰兰;康冬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分析120例长期透析的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的临床特点,为临床工作提供依据。方法选取2009年6月至2014年6月在我院接受透析的120例老年慢性肾衰竭患者作为老年组,选取同一时期透析的非老年肾衰患者60例作为对照组。比较2组患者的基线情况、血生化检查、并发症发生情况和预后。结果2组患者体质量、收缩压和舒张压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2组患者血红蛋白( Hb)、血浆白蛋白( ALB)、总胆固醇(TC)、血肌酐(Scr)、血尿素氮(BUN)和全段甲状旁腺激素(iPTH)的水平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老年组患者的高血压发生率为25?83%,透析低血压发生率为35?00%,心律失常发生率为13?33%,感染发生率为14?17%;对照组高血压发生率为8?33%,透析性低血压发生率为21?67%,心律失常发生率为6?67%,感染发生率为5?00%,2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老年组患者病死率为67?50%,对照组为51?67%,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长期透析的老年慢性肾衰患者具有并发症发生率高和病死率高的特点,临床上应给予关注和积极治疗。
作者:张连云;朱铁锤;刘向东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索心血管康复对老年冠心病患者运动耐力的影响。方法选取在我院接受治疗的60例老年冠心病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康复组2组,2组均行6 min步行试验,常规治疗组采用常规药物治疗及日常活动,康复组在药物治疗基础上,根据心肺运动试验,同时进行康复运动训练,比较2组患者接受治疗后的6 min步行距离、血B型脑钠肽(BNP)、左室射血分数(LVEF)、左室舒张末内径(LVDd)的变化。结果2组患者治疗3月、6月后,康复组6 min步行距离明显提高,血BNP 和LVDd较常规治疗组降低,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6月后康复组LVEF显著高于常规治疗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系统的心血管康复治疗对于提高老年冠心病患者的运动耐力有积极的影响,安全有效,值得推广。
作者:叶荣菊;王凯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 CCND1基因 G870A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的关系。方法依据 PubMed和EMBASE数据库,检索CCND1基因G870A多态性与食管癌易感性关系的病例?对照研究,通过meta分析方法合并G870A基因型与食管癌发病风险关系的OR值,然后进行异质性分析、亚组分析和发表偏倚检验。结果纳入符合标准的文献有8项研究,共包括1252例病例和1764例对照,采用固定效应模型和随机效应模型发现,G870A在共显性和隐性模型下与食管癌的易感性有关。人群种族分层发现,在亚洲人群中,G870A多态性位点更能够增加罹患食管癌的危险性。结论 CCND1基因 G870A位点多态性可能是食管癌的危险因素之一。
作者:张保国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生长抑素联合肠内营养对老年急性胰腺炎肠通透性及免疫反应的影响。方法选择2012年1月至2015年1月在我院接受急性胰腺炎治疗的60例老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法分为观察组(30例,接受生长抑素和肠内营养治疗)和对照组(30例,接受生长抑素治疗);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3 d、5 d、10 d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白介素1( IL?1)水平及治疗后10 d 尿乳果糖/甘露醇吸收比值。结果治疗后10 d,观察组的尿乳果糖/甘露醇吸收比值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治疗后3 d,2组TNF?α及IL?1水平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5 d、10 d,观察组的TNF?α及IL?1水平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结论采用生长抑素联合肠内营养治疗老年急性胰腺炎可有效降低患者的肠道通透性,增强其屏障功能,同时降低患者的全身免疫炎症水平,提高机体的免疫抵抗能力。
作者:唐学军;王小云;彭晓斌 刊期: 2016年第10期
25羟维生素 D(25(OH)D)是体内维生素D主要的存在形式,是一种维持机体钙、磷代谢平衡的脂溶性维生素[1]。近年来,维生素 D缺乏与骨质疏松发病的相关性被广泛报道[2]。目前血清检测25(OH)D的方法包括化学发光免疫测定( CLIA )法及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3],由于方法学的差异,2种方法所检测的25(OH)D 结果存在差异。本研究选取了健康人群及骨质疏松人群各150例,采用ELISA法和CLIA法检测血清中的25( OH) D,并将结果进行对比分析,评估2种方法在骨质疏松中的诊断效率,现报道如下。
作者:李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Ca2+与N?末端脑钠肽前体(NT?proBNP)水平在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中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我院收治的62例老年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A组,36例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作为B组,同期选择30例健康志愿者作为 C 组,比较3组血浆 NT?proBNP、Ca2+水平并探讨其临床意义。结果 A 组 NT?proBNP水平显著高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4?27,12?15,P<0?05),B组显著高于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0?36,P<0?05);A组Ca2+浓度显著低于B组和C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9?64,8?35,P<0?05),B组显著低于C组( t=7?53,P<0?05);NT?proBNP水平与Ca2+呈负相关( r=-0?74,P<0?05)。结论不稳定型心绞痛患者体内往往伴有高水平的NT?proBNP及低水平的Ca2+,且2者呈负相关,NT?proBNP水平在临床中可较为准确地反映心肌缺血的程度,故对其进行测定,可有利于高风险患者的发现,以便于对其进行及早的预防和治疗,降低心血管事件临床发生风险。
作者:张立红;姜联旺;朱静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血清降钙素原(PCT)水平联合CURB评分预测老年重症社区获得性肺炎(SCAP)死亡风险的临床价值。方法选择105例老年SCAP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后28 d生存情况分为死亡组29例和生存组76例。入院24 h内进行肺炎严重度指数( PSI)、CURB评分。入院后第1天和第4天应用化学发光法进行血清PCT 水平检测。采用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老年SCAP死亡风险的独立危险因素,采用ROC 曲线下面积评估各项独立危险因素的预测效能。结果(1)死亡组PSI≥130分和CURB≥3分患者所占比例均高于生存组(P均<0?05)。死亡组入院第4天PCT、第4天与第1天血清PCT水平的差值高于生存组(P均<0?05);(2)多因素Logistic 回归分析显示,入院第4天PCT水平、第4天与第1天 PCT水平的差值及CURB评分≥3分与SCAP死亡相关(P<0?05),是影响老年SCAP预后的独立危险因素;(3) ROC 曲线下面积(AUC)分析显示,第4天 PCT、第4天与第1天血清 PCT 水平的差值及 CURB≥3分联合的预测效能较单一指标高,AUC 为0?85,灵敏度为81?6%,特异度为90?5%,约登指数为0?721。结论入院后PCT 动态变化情况结合CURB评分对于预测老年SCAP死亡风险有一定临床价值。
作者:姚海珍;张芳芳;尹占良;邱建凯;李令娟 刊期: 2016年第10期
冠心病心力衰竭(心衰)是老年患者常见多发病,是导致老年患者生活质量下降与致死的常见原因之一。增强型体外反搏( enhanced external counterpulsation,EECP )作为一种机械循环辅助装置,以其安全、有效、经济、简便、无创的独特优势,在冠心病的治疗领域发挥着重要作用。2003年3月,美国FDA批准EECP用于治疗冠心病心绞痛、急性心肌梗死、充血性心力衰竭及心源性休克。但目前对于EECP 用于老年冠心病心衰研究较少,本研究采用EECP对40例老年冠心病心衰患者进行治疗,并评价其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李贵宇;周国庆;付鹏 刊期: 2016年第10期
2004~2005年完成的全国第3次死因回顾性抽样调查报告显示,脑血管病已跃升至我国疾病死因的首位[1]。急性脑血管病(脑卒中)是单病种致残率高的疾病,其高发病率、高死亡率和高致残率给社会、家庭和患者带来沉重的负担和巨大的痛苦。2015年脑卒中流行病学报告显示,我国现有脑卒中患者7000万人,不同地区的脑卒中年龄标准化患病率约(260~719)/10万人,每年新发脑卒中200万人,每年卒中死亡人数165万人,每12秒即有1个中国人发生脑卒中,每21秒就有1个中国人死于脑卒中,每年因卒中而死的中国人占所有死亡人数的22?45%[2]。尽管近年来脑血管病的诊疗技术已有很大进展,并较大程度地改善了患者的预后,但是由于绝大部分脑卒中患者的病理生理过程无法逆转,因此,减少脑血管病经济负担的佳途径还是预防。其中老年卒中人群由于健康素养水平和文化程度低,对于脑卒中健康管理需要给予更多的关注和重视[3]。
作者:李庆云;洪音;徐俊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hronic obstructive pulmonary disease,COPD)为老年患者常见疾病,患者中20%~30%合并慢性心力衰竭( chronic heart failure, CHF),当二者合并存在时,可使患者骨骼肌加速萎缩以及左心室容积扩大,增加了老年患者的住院率和病死率[1]。如何改善这类患者的生活质量,更有效地进行治疗是一个值得探讨的课题。本研究针对>75岁患者,探讨β1受体阻断剂联合血管紧张素转化酶抑制剂( ACEI )或血管紧张素Ⅱ受体阻断剂( ARB)治疗 COPD 合并CHF的疗效,并评估治疗前后心、肺功能,为临床治疗提供参考,现报道如下。
作者:管春燕;刘克岩 刊期: 2016年第10期
来自2010年美国健康大众数据的报告,美国医学协会将健康素养定义为个人获取、理解基本的健康信息和服务,并利用这些资源做出有利于提高生活期望、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
作者:王姗姗;贾建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全科医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诊治指南(2013修订版)的认知程度和临床应用现状。方法采用问卷形式对上海4家社区医院的全科医师进行调查。问卷包括14个问题,主要针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认识水平、稳定期和急性加重期的处理等。结果回收有效问卷41份,>50%的全科医师接受过COPD相关知识培训,知晓2013版《慢性阻塞性肺疾病防治指南》的主要内容,认为稳定期COPD患者仍需继续治疗,4家医院中有2家拥有肺功能仪,仅有34?1%的社区医师知晓长期家庭氧疗需每天>15 h,46?4%的社区医师每年对COPD患者进行>2次的健康教育。结论部分上海社区医师对COPD的认识欠缺,急需加强社区医师对COPD的认知和管理水平。
作者:潘美荣;王玲;卜文炳;殷少军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模式在急诊外科心血管危重患者抢救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210例心血管危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患者给予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模式护理治疗,对照组患者给予传统护理治疗,比较2组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时间、急诊室滞留时间和患者家属及抢救医生对护士的满意度。结果试验组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和急诊室滞留时间分别为(3?2±1?0)min和(53?8±18?4) min,均显著低于对照组患者( P<0?05);患者家属及抢救医生的满意度分别为97?14%和99?05%,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结论专职化分层急救小组模型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危重患者静脉通道开放时间和急诊室滞留时间,显著提高患者家属和急诊医生的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吴晓兰;高美芳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继2012年欧洲甲状腺学会( ETA)和2014年美国甲状腺学会( ATA)推出有关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的治疗指南[1?2]后,2015年英国甲状腺学会( BTA)再次发表《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管理的声明》(以下简称《声明》)[3]。该声明是对之前皇家内科医师协会( RCP )《原发性甲状腺功能减退的诊断和管理的联合声明》的改进和修订,旨在循证基础上更新甲减的诊治要点,提出了管理原发性甲减的14条推荐,为临床医生及内分泌相关的研究人员提供参考。本文在参考ETA和ATA指南的基础上,对该声明进行解读。
作者:曹敏;徐书杭;李春睿;刘超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患者肺功能与骨密度( BMD)、炎症因子的关系。方法将89例老年COPD患者按肺功能分级情况分为4组,Ⅰ级组10例,Ⅱ级组43例,Ⅲ级组29例,Ⅳ级组7例,测定各组股骨颈BMD、腰椎 L2~4 BMD 均值,检测各组炎症因子白介素?1( IL?1)、IL?8、IL?18和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的水平,并进行比较。结果患者股骨颈BMD随着COPD严重程度的增加而降低,不同肺功能级别组间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腰椎L2~4 BMD 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患者IL?1、IL?8、IL?18和TNF?α水平随着COPD严重程度的增加而升高,不同肺功能级别组间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结论老年COPD患者肺功能越弱,炎症因子水平越高,股骨颈BMD越低。
作者:李凝旭;涂艳;沈莹;覃艳琼;雷超;柳湘洁 刊期: 2016年第10期
胺碘酮属于Ⅲ类抗心律失常药物,它具有轻度非竞争性的α及β肾上腺素受体阻滞功能,以及轻度Ⅰ类、Ⅱ类及Ⅳ类抗心律失常特性[1],临床医师主要用它来治疗心律失常,控制室性早搏、室性心动过速的发作,维持阵发性心房颤动、心房扑动转复后的窦性心律等。其作用机制是,延长心房、心室肌纤维动作电位时程,减弱心肌收缩力,阻止失活态钠通道,降低心肌间复极的离散度,抑制窦房结、房室结功能,使心肌细胞除极速度减慢,自律性降低[2]。胺碘酮还有改善心肌供血的作用,它能够提高心排血量,提高心脏射血指数,减少心肌耗氧量,降低心肌梗死后因为室性心律失常导致的猝死发生率并改善患者预后[2]。胺碘酮因其药物效果好而应用广泛,但因其不良作用而停药的患者也不在少数,约占8%~30%[3]。不良反应主要累及肺、甲状腺、肝、眼、皮肤、胃肠、神经和心脏。其中肺毒性严重,可能危及生命,常常因为临床症状隐匿而被患者和医生忽视,错过佳停药及治疗时机,严重者可导致死亡。
作者:史宏岩;林文华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在老年患者全膝关节置换( TKA)术中的应用,评价其实用性和安全性。方法选择择期行单侧TKA的老年患者60例,随机分为A、B组,每组30例,A组行全身麻醉,B组全身麻醉后行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记录2组患者丙泊酚、瑞芬太尼用量、苏醒时间、拔管时间。采用视觉模拟疼痛( VAS)评分法,评估2组术后30 min、2 h、4 h、8 h的疼痛强度及相关并发症,记录术后24 h患者满意度。结果 B组患者丙泊酚和瑞芬太尼用量明显少于A组( P<0?05),B组的苏醒时间和拔管时间也短于A组( P<0?05)。 B组拔管后30 min以及术后2 h、4 h、8 h VAS评分均低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B组术后24 h的患者满意度高于A组。结论超声引导下股神经阻滞复合全身麻醉用于老年患者TKA,可减少术中全麻药用量,有利于患者早日苏醒,减轻患者的早期术后疼痛,镇痛效果确切,不良反应少,值得临床推广。
作者:陈宝林;蒋婷婷;尹加林;鲍红光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观察七氟烷复合丙泊酚麻醉对老年胃癌根治术患者术后疼痛程度、细胞免疫及早期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104例行胃癌根治术的老年患者,随机分为观察组(53例)和对照组(51例)。2组给予相同的麻醉诱导方法,在麻醉维持期观察组给予七氟烷吸入复合丙泊酚静脉麻醉,而对照组给予丙泊酚全凭静脉麻醉。观察2组术后疼痛、细胞免疫及认知功能的变化。结果(1)2组视觉模拟评分(VAS)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6),随着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趋势( F时间=10?117,P<0?001),观察组VAS评分升高的幅度小于对照组(F交互=5?584,P=0?019);(2)2组 CD3+、CD4+、CD8+、CD4+/CD8+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8?223、5?092、5?115、5?658, P<0?05),随着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F时间=10?028、8?825、6?658、9?138,P<0?05),观察组降低的幅度小于对照组( F交互=7?837、5?673、6?002、7?158,P<0?05);(3)2组简明精神状态检查量表( MMSE)评分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分组=7?798,P<0?001),随着时间的延长均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的趋势( F时间=12?209,P<0?001),观察组降低的幅度大于对照组( F交互=7?081,P=0?002)。结论
作者:王臻;毛智军;王晖;薛彤;杨瑞 刊期: 2016年第10期
目的:探讨健康指导对老年糖尿病患者胰岛素强化治疗中低血糖发生率的改善效果。方法选取2012年5月至2015年4月期间来我院就诊并接受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41例。患者在常规护理的基础上进行健康教育指导,出院后定期随访半年,对患者半年内低血糖发生率、治疗依从性、生活方式、糖尿病知识掌握情况以及生活质量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干预后患者的低血糖发生率为4?9%,显著性低于干预前(29?3%,P<0?05);干预后患者遵循医嘱的依从性达标率、糖尿病知识得分以及预后的生活质量评分均显著高于干预前( P<0?05);干预后患者生活方式改善显著( P<0?05)。结论对行胰岛素强化治疗的老年糖尿病患者进行健康教育指导能有效降低患者低血糖的发生,提高患者的治疗依从性,改善患者的不良生活习惯,提高对糖尿病以及低血糖知识的掌握,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值得临床进一步推广使用。
作者:武清香 刊期: 2016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