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围绝经期综合征的心理支持干预效果分析

田加珍

关键词:围绝经期综合征, 心理疗法, 心理支持
摘要:目的 探讨心理治疗治疗围绝经期综合征的疗效.方法 对46例围绝经期综合征患者分别采用心理治疗合并药物治疗(治疗组,n=25)和单纯用药物治疗(对照组,n=21),于治疗前及治疗8周末采用症状自评量表(SCL-90)评定疗效.结果 治疗组治疗后的躯体化、人际关系、抑郁、敌对因子分降低程度显著高于对照组,差异有显著性 (P<0.05).结论 心理疗法对围绝经期综合征有治疗作用.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36例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观察及护理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早期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有效、有希望的治疗措施,但随之带来的术后脑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影响着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上把握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我科对2000-05~2003-06住院的36例ACI患者使用尿激酶(UK)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月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儿童脑梗死30例临床分析

    儿童脑梗死,又叫小儿急性偏瘫,是随着近几年头颅CT、MRI等影像学的发展而逐步确立起来临床诊断.近几年14岁以下儿童脑梗死发病率逐渐增加,而在病因、诊治和预后均与成年人不同,本文对我科近年来收治的30例小儿急性偏瘫作一分析.

    作者:浮纪玲;贾新丽;王瑞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帕金森病32例诊治体会

    现将我科自2000~2006年收治的3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诊治情况作一分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作者:陈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ACI)的临床疗效.方法 70例急性脑梗死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35例和对照组35例.对照组按急性脑梗死常规方法治疗,治疗组在常规方法治疗的基础上加用依达拉奉(30mg静滴,2次/d,共14d)治疗.2组患者治疗前及治疗后均进行监测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评分及临床疗效评定.结果 组总有效率91.4%,显效率82.9%,其中基本痊愈19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3例,无变化1例,恶化1例,无死亡.对照组总有效率71.4%.显效率60%,其中基本痊愈11例,显著进步10例,进步4例,无变化5例,恶化2例,死亡3例,2组间有显著性差异(P<0.05).结论 依达拉奉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程乾;牛亚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IL-18及其在重症肌无力中的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MG免疫紊乱的研究中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白介素-18(IL-18)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多效细胞因子,在免疫网络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IL-18的来源、分子结构特点、编码基因、生物学特性、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赵伟金;莫雪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护士产后情绪状态调查分析与对策

    目的 了解护士产后的情绪状态及相关心理社会因素.方法 采用焦虑自评量表(SAS)、抑郁自评量表(SDS)、自编定式问卷,对本院40名护士进行调查.结果 产后护士普遍存在着心理问题,其焦虑抑郁水平显著高于全国常模.结论 产后护士存在明显的焦虑抑郁水平,主要与母亲角色不适应、担心婴儿健康、家庭关系不协调、工作压力大等因素有关.建议个人及医院管理者重视其心理问题,采取有效措施,缓解心理压力,使其重建信心,更好地投入工作.

    作者:陆慧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儿科整体护理中对患儿家长的心理护理探讨

    整体护理是以病人为中心,以满足患儿各种需要为目的护理,在儿科开展整体护理,就是以满足患儿的各种需要为目的开展优质护理.在儿科护理对象是0~14岁的儿童,以马洛斯需要层次理论来看,人的需要分为五层:有生理的需要、安全感的需要、爱和归属感的需要、尊重的需要、自我实现的需要.

    作者:刘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浅谈微机管理在医院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改革的逐步发展,计算机已逐应用在科技工业、医学等领域.我院自2003年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在此着重探讨微机管理在医院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范秀华;李建云;孙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重型颅脑外伤患者肠内营养支持的护理

    危重颅脑损伤早期基础代谢增高,能量消耗大,同时有应激性高血糖、负氮平衡代谢稳乱、脱水等并发症,成为病人继发死亡的原因,因此肠内营养(entsralnutrion,En)在重型颅脑外伤患者中的应用越来越受到重视,已被纳入神经外科危重患者的治疗方案中[1].

    作者:周丽娜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1],临床上较为少见,预后差,是神经内科的急危重症疾病之一.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6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琚冬梅;孙巧丽;朱继人;范波胜;汤永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脑血管病急性期电脑康复仪应用疗效观察

    我院自2002年购进北京宝润佳科技有限公司制造的CRI-A电脑康复治疗仪以来,临床应用效果显著,现总结如下.

    作者:张慧敏;马越岭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眼肌麻痹型偏头痛2例报道

    1 临床资料例1:患者男性,36岁.因左侧头痛、呕吐伴头昏、复视10d于2006-03-10入院.患者10d前因工作紧张、失眠后出现左侧搏动性头痛,以左颞、额部及眼眶为主,伴恶心、呕吐、畏光.无先兆症状及发热、鼻塞、流涕、流泪.自服止痛片无好转.

    作者:王庆德;钟涛;王宏英;迟兆富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与无动性缄默症3例分析

    目的 通过临床实践与回顾总结丘脑出血(intraventricuiar hemorrhage,IVH)破入脑室系统与无动性缄默症(akinetic matism)机制,注意与去皮质综合征(decorticate syndrome)和闭锁综合征(locked-in syndrome)的鉴别,更好的指导抢救用药.方法 回顾总结临床资料相关症状与体征.结果 无动性缄默症是一种特殊类型的醒状昏迷,与丘脑及丘脑邻近部位病变,上下行纤维传导被阻断有关.结论 丘脑出血破入脑室,出现无动性缄默症,应进行脑卒中单元特殊治疗,积极降颅压、脱水、利尿、止血、保脑、促醒、预防各种并发症及必要时行脑窒穿刺引流术等治疗,有助于降低病死率.

    作者:邓文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中晚期食管癌动脉灌注化疗并发脊髓损伤1例报告

    1 病例报告患者,男,50岁;因反复胸骨后隐痛半年,加重20d入院.家族中有3人均因食管癌去世.体格检查:体型瘦小,胸骨叩击痛,双肺听诊无异常,心率54次/min,各瓣膜未闻及病理性杂音,舟状腹.

    作者:申树娟;翟文红;赵景志;李汉春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中枢神经性狼疮的临床观察

    中枢神经性狼疮(NSLE)也称为红斑狼疮脑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严重的并发症,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各脏器和组织的免疫性疾病,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称为狼疮脑病(CNS-SLE),是狼疮危象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作者:娄淑敏;陈改玲;毛鑫;何丽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我们通过对72例经CT、MRI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方宁静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44例丘脑出血预后分析

    目的 探讨影响丘脑出血近期预后的相关因素.方法 回顾我院收治的44例丘脑出血患者,对其临床资料、辅助检查、治疗方法及预后等情况进行分析.结果 44例丘脑出血患者中,高龄(年龄>60岁)、意识障碍重(GCS<8)、血压高(MAP>145mmHg)、血肿大(≥30ml)及血肿破入脑室的病死率高.结论 丘脑出血的近期预后与年龄、血压、意识情况、出血量及血肿是否破入脑室有关.

    作者:韩瑛;张颖琪;吴晓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多巴反应性肌张力障碍1例并文献复习

    1 临床资料患者女,19岁,汉族,因行走不利9年、伴四肢抖动5年于2006-11-20入院,既往体健,家族中无同样患者,于9年前不明诱因出现走路僵硬、渐出现足内翻、脚跟不能着地,曾在我院骨科行脊柱(颈、胸、腰椎)MRI扫描,未见异常.

    作者:曾国熙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精神病患者血管迷走性晕厥诊治及护理干预措施

    血管迷走性晕厥在精神科是常见急症,自2002-06~2006-05本科记录到晕厥患者44例,后诊断为血管迷走性晕厥24例,对24例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李复莲;石金琴;陈圣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β-1a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观察

    目的 探讨β-1a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症的临床疗效与安全性.方法 54例入选病例随机分为β-1a干扰素治疗组或安慰剂组,治疗组每次皮下注射β-1a干扰素20 mg,每周3次,维持2年.用药患者在初6个月中每月作1次神经系统检查,之后每3个月查1次.所有病人每年做2次MRI检查,并对所获数据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β-1a干扰素治疗的病人第1年和第2年的复发率比安慰剂组有明显降低(治疗组平均每人1.62次,安慰剂组2.78次);复发危险性减低27%;首次复发时间推迟3个月(20mg组),并且无复发的病人比例大大提高(P<0.05).治疗组病人注射部位的局部反应很常见,但大多轻微.结论 在降低复发率、减轻残障程度和改善MRI病灶等方面,用皮下β-1a干扰素治疗多发性硬化疗效确切,不良反应小.

    作者:王爱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