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中枢神经性狼疮的临床观察

娄淑敏;陈改玲;毛鑫;何丽君

关键词:中枢神经性, 红斑狼疮脑病, 临床观察
摘要:中枢神经性狼疮(NSLE)也称为红斑狼疮脑病,是系统性红斑狼疮(SLE)严重的并发症,SLE是一种累及全身各脏器和组织的免疫性疾病,当出现中枢神经系统病变时称为狼疮脑病(CNS-SLE),是狼疮危象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相关文献
  • 中西结合治疗银环蛇伤87例

    银环蛇毒是神经毒素,一般咬伤后当时无明显不适感,伤后1~3h出现全身中毒症状,往往因喉头水肿,外周呼吸、肌麻痹以及心脏束支传导阻滞致呼吸、循环衰竭而死亡[1].1995-06~2006-08,共收治银环蛇咬伤患者87例,采取中西结合治疗方法,取得满意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作者:胡协心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IL-18及其在重症肌无力中的研究进展

    重症肌无力(myasthenia gravis,MG)是由乙酰胆碱受体抗体(AChRAb)介导的细胞免疫依赖的、补体参与的自身免疫性疾病.在MG免疫紊乱的研究中细胞因子网络失衡是目前研究的热点.白介素-18(IL-18)是近年来新发现的一种多效细胞因子,在免疫网络调节中具有重要作用.现就IL-18的来源、分子结构特点、编码基因、生物学特性、与重症肌无力的关系等方面的研究进展作简要综述.

    作者:赵伟金;莫雪安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得宝松预防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疗效分析

    目的 观察得宝松预防老年带状疱疹后遗神经痛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老年带状疱疹病例146例,实验组90例,除常规治疗方法外,于患者入院后3d内加用得宝松肌注1ml 1次;对照组56例,采用常规治疗方法治疗:口服阿昔洛韦0.2g,5次/d,用至疱疹消退,消炎痛25mg,维生素B1 20mg, 3次/d,口服,用至疱疹消退.结果 实验组的止疱时间、疼痛减轻时间、疼痛消失时间均比对照组短.尤其PHN的发生率显著少于对照组.结论 早期应用得宝松可减少老年患者PHN的发生率.

    作者:杨建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超早期外科治疗高血压性脑出血

    目的 探讨高血压性脑出血的超早期外科治疗.方法 分析我院收治172例高血压性脑出血的临床资料,结合文献探讨高血压脑出血外科治疗的手术适应证、手术时机、手术方式选择.结果 本组172例,按GOS预后评分法评价:恢复良好98例,中残32例,重残18例,植物生存5例,死亡19例.结论 超早期手术治疗高血压脑出血,根据患者自身的病情采取不同的手术方式,可以提高高血压脑出血患者的生存率和康复率.

    作者:尼占洪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36例急性脑梗死早期静脉溶栓观察及护理

    急性脑梗死(ACI)是一种严重损害人类健康的常见病、多发病.早期静脉溶栓是急性脑梗死有效、有希望的治疗措施,但随之带来的术后脑出血、再灌注性脑损伤、溶栓后血管再闭塞等并发症,影响着治疗效果.因此,护理上把握对病情观察的预见性和准确性非常重要.我科对2000-05~2003-06住院的36例ACI患者使用尿激酶(UK)进行静脉溶栓治疗,取得满意的疗效,现总结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李月琴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TCD对180例头痛患者临床诊断价值分析

    目的 为研究TCD检查对临床诊断偏头痛的价值.方法 应用TCD检测技术对临床上CT及MRI检查无异常且偏头痛正处于发作期的180例患者与128例无头痛症状健康者进行对比研究.结果 180例偏头痛患者血流速度异常加快,明显高于对比组.结论 TCD能准确的检测偏头痛患者发作期颅内段血流速度变化情况.

    作者:丁莹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貌似半球病变脑桥腔隙性梗死13例临床分析

    随着MRI影象技术的普及,脑桥腔隙性梗死并非表现出经典脑桥定位体征,而表现对侧偏身运动障碍(面、舌瘫)和(或)偏身感觉障碍、共济失调性轻瘫,貌似大脑半球病灶定位体征,易导致错误定位.现就MRI证实的貌似半球病变的桥脑腔隙性梗死13例患者分析如下.

    作者:万淑英;张芳;胡漪玲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脑卒中的相关性探讨

    颈动脉粥样硬化是缺血性脑卒中的重要病因和危险因素.为探讨颈动脉粥样硬化和缺血性卒中的关系,我们通过对72例经CT、MRI确诊的缺血性卒中患者颈动脉彩色多普勒超声检查作回顾性分析.

    作者:方宁静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急性脑卒中偏瘫患者实施早期康复治疗的护理

    2004-01~2006-06,我们对 262例脑卒中偏瘫患者在神经内科常规治疗的基础上实施早期康复治疗,效果满意.现报告如下.

    作者:张霞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蛛网膜下腔出血继发癫(癎)发作38例分析

    目的 探讨SAH继发癫(癎)的临床特点.方法 回顾性分析近10年来经CT及腰穿证实的234例SAH患者中38例继发癫(癎)发作的临床资料.结果 SAH继发癫(癎)的发病率为16%,以大发作多见,少数为局限性或精神运动性发作;早发型癫(癎)发生率为84%,其中以癫(癎)为首发症状者47%,仅临时用过抗癫(癎)药;迟发型癫(癎)发生率为16%,需长期服抗癫(癎)药.结论 SAH较易继发癫(癎),且与出血量及出血部位密切相关;早期发作较易控制,晚期发作较难控制,需长期服用抗癫(癎)药.

    作者:李志伟;杨守芳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早产儿视网膜病变筛查的护理配合

    ROP原称晶体后纤维增生症,1942年由波士顿眼病理学家Terry[1]首先报道.Terry发现本病的特点是早产患儿晶体后有白色纤维组织而命名,1984年正式定名为早产儿视网膜病变[2].我院自2006-06月开始对早产儿进行ROP病变筛查工作,现将2006-06~2007-01 ROP筛查及其护理配合体会报告如下.

    作者:王鸿静;崔菊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26例临床分析

    基底动脉尖综合征(TOBS)由Caplan于1980年提出[1],临床上较为少见,预后差,是神经内科的急危重症疾病之一.现将我院近年来收治的26例病例进行临床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琚冬梅;孙巧丽;朱继人;范波胜;汤永新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尼莫通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的护理

    目的 探讨尼莫通治疗蛛网膜下腔后引起脑血管痉挛的方法和护理. 方法 将78例蛛网膜下腔出血的病人通过微泵注入尼莫通防治脑血管痉挛的观察. 结果 73例病人脑血管痉挛症状改善,头痛缓解.采用深静脉注射的病人无发生静脉炎,采用周围静脉注射的病人均发生静脉炎.结论 尼莫通治疗蛛网膜下腔出血能解除脑血管痉挛、明显降低患者的缺血性神经损伤及病死率,有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潘瑞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糖尿病对脑梗死影响的临床探讨

    目的 研究糖尿病对脑梗死的影响.方法 对2005-06~2006-06初次患脑梗死住院患者,分别在入院第1d、14d和90d时,观察其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梗死面积、治疗效果和预后.并将其分为糖尿病组和非糖尿病组,比较2组的差异,从临床角度研究糖尿病对脑梗死的影响.结果 糖尿病组脑梗死患者,在发病第1d、治疗第14d及90d后的临床神经功能缺损程度较重,脑梗死面积大,治疗效果差,和非糖尿病组相比有显著差异. 结论 糖尿病是脑梗死重要的危险因素,影响着脑梗死的症状、梗死面积、治疗效果和预后,因此认真防治糖尿病是降低脑梗死致残率、改善治疗效果的重要措施之一.

    作者:袁栋才;魏琰;张俊领;史志勤;王红梅;郗红艳;朱建国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帕金森病32例诊治体会

    现将我科自2000~2006年收治的32例帕金森病患者的诊治情况作一分析,以提高对该疾病的认识.

    作者:陈敬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浅谈微机管理在医院中的应用

    随着中国改革的逐步发展,计算机已逐应用在科技工业、医学等领域.我院自2003年逐步实行信息化管理,在此着重探讨微机管理在医院改革中的重要作用.

    作者:范秀华;李建云;孙丽华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语言功能康复治疗对脑卒中失语症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治疗的疗效及机制.方法 60例脑卒中失语症早期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对照组28例,单用药物治疗.治疗组32例,在药物治疗的同时予头皮针、体针和语言训练等方法进行康复治疗.治疗前后采用中国康复研究中心失语检查法对语言功能进行评价和比较.结果 2组患者在治疗前和治疗30d时,分别采用我国汉语失语症成套测验标准进行评定语言功能, 治疗前后有显著性差异(P<0.05) .治疗组和对照组比较, 治疗组语言康复疗效较好(P<0.05).结论 脑卒中失语症患者早期康复治疗对语言功能康复有积极意义.

    作者:朱靖;梁小平;柯绍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神经外科护理记录缺陷分析及对策

    随着人们法律意识的增强,医疗纠纷不断发生,根据2002-09月实施的《医疗事故处理条例》中规定,患者有权复印护理记录,在进行医疗事故技术鉴定时,护理记录是医疗机构向鉴定委员会必须提供的客观材料之一[1];同时护理记录是否规范、及时、完整、准确,影响到整份病历的质量,也是护理工作质量优劣的充分体现.为全面了解我科护理记录质量情况,对我科2006-01-12,603份神经外科护理记录进行分析,对存在的缺陷及对策总结如下.

    作者:江幼君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18例小儿脑瘫延误诊治原因分析及对策

    脑性瘫痪是致残性疾病,据有关资料统计,我国发病率为0.15%~0.5%[1],是引起小儿肢体残疾的主要疾病,严重危害儿童健康.过去认为脑瘫是不治之症,但近年来随着脑瘫康复治疗技术的开展,如果能做到早诊断,早治疗,除极严重者外,大部分可以接近或达到正常化.脑瘫患儿年龄越小治疗效果愈佳,尤其<6个月的患儿如能得到及时治疗,多数效果很好.

    作者:吴瑞红;陈静 刊期: 2007年第09期

  • 巴曲酶与奥扎格雷钠治疗脑血栓

    目的 观察东菱迪夫(巴曲酶)治疗脑血栓的疗效.方法 128例急性脑血栓患者随机分为2组,均在发病后6~72h内给药,评价比较巴曲酶与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血栓的疗效.结果 巴曲酶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奥扎格雷钠组(P<0.01).结论 巴曲酶治疗急性脑血栓疗效优于奥扎格雷钠.

    作者:吴惠民 刊期: 2007年第09期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中国实用神经疾病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

主办:郑州大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