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右美托咪啶在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

杨学林;马正良;顾小萍

关键词:右美托咪啶, 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 老年人
摘要: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DEX)应用于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安全性及是否降低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 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TURP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试验组(A组)于腰麻成功后10 min初始泵入0.5μg/kg DEX10 min),后以0.2μg/( kg·h)维持,手术结束时停止泵入;对照组(B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入室时(T0)、腰麻后10 min(T1)、DEX或生理盐水泵入后10 min(T2),手术开始时(I3),手术开始后30 min(T4)、手术结束时(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警觉/镇静(OAA/S)评分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患者的舒适度. 结果 与T0时间点比较,A组T3~T5时间点MAP降低,T2~T5时间点HR降低,T2~T4时间点RR降低,T2~T5时间点OAA/S评分降低;B组在T4~T5时间点RR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在T3~T5时间点MAP降低,T2~T5时间点HR降低,T3时间点RR降低,T2 ~T5时间点OAA/S评分降低;寒战反应发生率降低;舒适度评分明显提高(P<0.05). 结论 DEX应用于TURP术安全有效,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相关文献
  • 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动脉阻力指数与血压水平及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分析

    目的 了解老年高血压患者肾动脉阻力指数(RI)与血压水平的关系,分析肾动脉RI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134例,其中Ⅲ级67例,Ⅱ级35例,Ⅰ级32例,对照组29例,用彩色多普勒超声分别测量双侧主肾动脉的RI,同时检测血尿素氮(BUN)、肌酐(Cr)、肌酐清除率(CCr)、尿β2微球蛋白(β2-MG)、血同型半胱氨酸(Hcy)水平,比较各组之间RI及肾功能指标的差异;分析RI与肾功能指标的相关性. 结果 Ⅱ、Ⅲ级高血压患者肾动脉RI明显高于对照组(P<0.01).Ⅲ级高血压患者血BUN、Cr、CCr、尿β2-MG、血Hcy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Ⅱ级高血压患者尿β2-MG、血Hcy高于对照组(P<0.05).相关分析显示肾动脉RI与BUN、Cr、Hcy、尿β2-MG呈正相关,与CCr呈负相关. 结论 老年高血压患者的RI与血压水平相关,联合尿β2 -MG、血Hcy水平等肾功能指标的检测可反映早期肾功能受损情况.

    作者:周海英;朱世论;李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人ABO血型正反定不一致37例分析

    我院2008年1月至2010年12月,ABO血型正反定不一致的46例标本中,有37例≥60岁的老年患者.可能由于老年人器官储备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衰退,免疫功能下降[1],ABO血型抗体也减弱,对血型的正确鉴定有一定的影响.现报道如下.

    作者:梁晓林;王桂君;王仲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右美托咪啶在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中的应用

    目的 观察右美托咪啶(DEX)应用于老年患者经尿道前列腺电切术(TURP)的安全性及是否降低围术期不良反应发生率. 方法 选择美国麻醉医师学会(ASA)分级Ⅰ~Ⅱ级,择期行TURP老年患者40例,随机分成2组,每组20例,行蛛网膜下腔阻滞麻醉.试验组(A组)于腰麻成功后10 min初始泵入0.5μg/kg DEX10 min),后以0.2μg/( kg·h)维持,手术结束时停止泵入;对照组(B组)给予同等剂量生理盐水.观察入室时(T0)、腰麻后10 min(T1)、DEX或生理盐水泵入后10 min(T2),手术开始时(I3),手术开始后30 min(T4)、手术结束时(T5)的心率(HR)、平均动脉压(MAP)、呼吸频率(RR)、脉搏血氧饱和度(SPO2)、警觉/镇静(OAA/S)评分及术中、术后不良反应发生率.评价患者的舒适度. 结果 与T0时间点比较,A组T3~T5时间点MAP降低,T2~T5时间点HR降低,T2~T4时间点RR降低,T2~T5时间点OAA/S评分降低;B组在T4~T5时间点RR降低(P<0.05).与B组比较,A组在T3~T5时间点MAP降低,T2~T5时间点HR降低,T3时间点RR降低,T2 ~T5时间点OAA/S评分降低;寒战反应发生率降低;舒适度评分明显提高(P<0.05). 结论 DEX应用于TURP术安全有效,可减少不良反应发生率,提高患者舒适度.

    作者:杨学林;马正良;顾小萍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治疗老年患者胸腰椎椎体压缩骨折疗效观察

    近年来,在椎体成形术基础上发展完善的微创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为老年患者椎体压缩骨折的治疗开辟了一条全新途径.2001年Garfn等[1]报道了基于经皮椎体成形术( percutaneous vertebroplasty,PVP)技术改进的经皮球囊扩张椎体后凸成形术( percutaneous kyphoplasty,PKP)技术,PKP设计目的就是保留PVP微创脊柱的优势,克服PVP的缺陷,不仅能够迅速止痛,而且可以明显恢复被压缩椎体的高度.

    作者:张海林;叶斌;张弛;黄朝晖;洪方业;李双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左室重构的影响

    目的 探讨螺内酯对慢性心力衰竭患者心率变异性及左室重构的影响. 方法 选取86例慢性心力衰竭患者,随机分为常规治疗组和螺内酯组,测定治疗前及治疗3月后24 h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 SDNN)、24 h连续5 min节段平均正常R-R间期标准差(SDANN)及连续正常R-R间期差的均方根(rMSSD),采用超声诊断仪测定左室舒张末期内径(LVEDD)、左室收缩末期内径(LVESD)、左室射血分数(LVEF)的变化. 结果 螺内酯组患者的心率变异性指标SDNN、SDANN及rMSSD明显增加,左心重构指标LVEDD、LVESD明显下降,LVEF明显上升(P<0.05). 结论 螺内酯能够有效改善慢性心力衰竭患者的心率变异性及改善左室重构.

    作者:魏梅;刘永升;刘会英;张慧敏;王乐;王心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肺栓塞40例临床分析

    目的 探讨老年人肺栓塞的临床特点. 方法 采用病例对照分析40例≥60岁肺栓塞患者与36例< 60岁肺栓塞患者的临床表现和检查特点. 结果 老年组肺栓塞患者多有基础疾病或危险因素,依次为高血压、下肢静脉血栓形成、脑梗死、冠心病、恶性肿瘤、术后卧床等,而非老年组患者半数没有基础疾病.老年肺栓塞患者常见症状为呼吸困难、胸闷,相对于非老年患者咯血和胸痛较少.部分肺栓塞患者以晕厥首发.超声心动图检查显示老年组肺栓塞患者出现肺动脉压升高、右心系统扩大和肺动脉增宽者的比例高于非老年组患者. 结论 老年肺栓塞常见的危险因素为高血压和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其临床表现以呼吸困难首发多见.

    作者:周卫华;徐晓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肺与吸烟肺的影像学研究进展

    随着人口老龄化进程和生活环境空气污染,老年性肺部疾患明显增加,国内外有关肺老化影像学研究也越来越多,但某些早期病变与肺老化没有明显界限,甚至与肺老化过程同时存在,难以区分与鉴别;吸烟也是引起多种呼吸系统疾病的重要原因,而且与肺老化的影像学表现有不少相似之处,故本文就老年肺与吸烟肺的影像学研究进展进行阐述.

    作者:钟桂棉;赵振军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的影响

    目的 观察运动疗法对糖尿病患者焦虑抑郁情绪的影响. 方法 采用Zung焦虑自评量表(SAS)和Zung抑郁自评量表(SDS),选择糖尿病伴焦虑抑郁症状患者62例.随机分为运动组和对照组,2组在常规降糖治疗基础上进行健康宣教,运动组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健身气功八段锦锻炼,2组疗程均为2月.分别观察治疗前后2组患者的SDS、SAS、总体幸福感量表(GWB)评分及空腹血糖(FPG)、餐后2h血糖(2hPG)、糖化血红蛋白(HbA1c)等. 结果 干预2月后2组的SDS、SAS评分、FPG、2hPG、HbA1c明显降低(P<0.05或P<0.01),GWB评分均升高(P<0.05),干预后2组间SDS、SAS、GWB评分以及FPG、2hPG、HbAlc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运动组疗效优于对照组. 结论 运动疗法能明显改善糖尿病患者的焦虑及抑郁情绪,提高生活质量,并有助于患者控制血糖.

    作者:季向东;王群松;方春霞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T与MRI影像学现状及研究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 COPD)是一组以不可逆的气道阻塞为特征的气道慢性炎症病变,是全球死亡及致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老年患者中尤为显著.早期诊断早期干预是改善预后降低死亡率的关键.目前,肺功能检查(PFT)仍是COPD的诊断及临床分级的金标准.然而,肺功能检查不能反映局部肺功能变化,早期COPD患者其结果多为正常,而此时有些患者小气道功能(直径<2mm的气道)已发生异常.

    作者:刘士远;夏艺;管宇;范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突发性耳聋的临床特征

    目的 探讨老年突发性耳聋的主要致病因素、疗效、预后的相关因素等临床特点,以指导临床诊断与治疗. 方法 回顾性分析90例老年突发性耳聋患者和同期治疗的90例非老年患者的临床表现及预后,进行对比分析. 结果 老年组治疗总有效率为51.1% (46/90),低于对照组71.1%( 64/90),且P<0.05,老年组58.8%(53/90)合并有心脑血管疾病,明显高于对照组23.3%(21/90),2组间比较差异有显著性(P<0.05).结论 老年人突聋发病前多已存在听觉系统退行性病变,且常合并较多的心脑血管疾病,这些因素均可影响其治疗效果和预后.

    作者:刘丹;万浪;刘维荣;王桃姣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性支气管哮喘310例临床特点分析

    近年来国内外研究已经表明老年性哮喘是一种常见疾病,甚至认为老年是继青少年期后的第2个哮喘发病高峰期[1].鉴于老年人特殊的生理功能改变,老年性哮喘有其不同于成年哮喘的特点.本研究对比分析我院经治的老年性哮喘与成年哮喘病例资料,总结老年性哮喘的临床特点,为临床防治该疾病提供可靠依据.

    作者:张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冠心病患者及介入治疗对CD41水平的影响

    目的 研究冠心病患者的CD41水平,以及经皮冠脉介入治疗(PCI)术对CD41水平的影响. 方法 测定行PCI术者(235例)及仅行冠状动脉造影(CAG)的患者(121例)手术前及手术后2h的CD41水平.结果 术前冠心病患者的CD41水平明显高于非冠心病者(P<0.05).而在仅行CAG的患者术前与术后CD41水平无明显变化(P>0.05),CD41水平在PCI术后2h高于术前(P<0.05). 结论 冠心病患者的血小板活性高于非冠心病者,PCI术可促进血小板激活.

    作者:吕磊;罗义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空腹血糖受损62例进展研究

    目的 分析老年空腹血糖受损者(IFG)8年间进展情况. 方法 于2002年5~6月对我区离退休老干部中IFG行口服75 g葡萄糖试验(OGTT),选取单纯空腹血糖受损者(I-IFG) 62例,依据2003年美国糖尿病学会IFG诊断标准,将空腹血糖(FPG)为5.6 ~ 6.09 mmol/L的受损者分为新增IFG组(A组),空腹血糖为6.1 ~6.99mmol/L的受损者分为原IFG组(B组),定期随访8年. 结果 基线时2组IFG者的血压、血脂、体质量指数(BMI)等临床指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至随访结束时,A组进展为糖尿病(DM)的比率为20.59%,B组IFG进展为DM的比率为46.43%,是A组的2.25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2组IFG逆转为糖耐量正常(NGT)、仍保持I-IFG以及进展为空腹血糖受损合并糖耐量受损(IFG/IGT)者的比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全部IFG进展为DM的比率是32.25%,逆转为NGT的比率是14.52%,仍维持在I-IFG或IFG/IGT状态的比率是53.23%. 结论 IFG诊断标准下调后,IFG患病率明显上升,但新增IFG进展为DM的风险明显低于原IFG.

    作者:尹秋生;姚依群;曹少军;周书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80岁以上老年人长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的原因分析

    目的 探讨≥80岁老年患者长期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的原因及防治措施. 方法 回顾性分析2004年2月至2011年8月我院收治的≥60岁资料完整的行气管切开术350例患者临床资料,其中就气管切开后带套管较长时间的80例≥80岁老年患者的主要并发症原因及防治进行分析. 结果 80例长期带管≥80岁老年患者其并发症多见为反复肺部感染38例(47.50%),其合并多种致病菌,致病菌以铜绿假单胞菌为主,治疗棘手,是死亡的主要原因.其后依次为拔管困难15例(18.75%)、气管内出血14例(17.50%)、伤口渗血5例(6.25%)、套管堵塞4例(5.00%)、肺大泡3例(3.75%)、气管食管瘘1例(1.25%). 结论 ≥80岁老年气管切开术后带套管患者由于多种疾病并存,常合并多器官功能不全,凝血机制障碍,长期带管等都是气管切开术后并发症发生的主要危险因素.针对危险因素,做好并发症预防,可延缓患者生命.

    作者:齐玉琴;吴宁;张兴虎;黄方;陈雪松;万文辉;钱晓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CT联合血清肿瘤坏死因子α和同型半胱氨酸检测在诊断冠脉易损斑块中的价值

    目的 通过64排螺旋CT检测各型冠心病中软斑块、混合斑块、钙化斑块的分布,探讨冠脉斑块稳定性与肿瘤坏死因子α( TNF-α)和同型半胱氨酸(Hcy)含量的相关性. 方法 选择89例住院接受冠脉造影的患者根据临床诊断分为正常对照组、稳定型心绞痛(SAP)组和急性冠脉综合征(ACS)组(不包括急性ST段抬高的心肌梗死).64排螺旋CT检查后根据斑块性质分为正常对照组、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和钙化斑块组,测定血清TNF-α和Hcy值并进行比较. 结果 (1)在ACS组软斑块、混合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钙化斑块(P <0.001),而在SAP组钙化斑块的分布显著高于ACS组(P<0.001);(2)各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软斑块组、混合斑块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高于钙化斑块组(P<0.05);而软斑块组和混合斑块组间血清TNF-α和Hcy水平比较差异无显著性(P>0.05);(3)ACS组血清TNF-α和Hcy水平显著高于对照组及SAP组(均P<0.01). 结论 (1)64排螺旋CT冠脉造影可较准确地显示冠心病患者病变冠状动脉斑块的性质;(2)血清TNF-α、Hcy水平可较好反映冠心病患者冠状动脉斑块的不稳定性;(3)64排螺旋CT检测分析斑块在各型冠心病分布特点结合TNF-α、Hcy含量分析,可对冠状动脉斑块的稳定性进行评估,对预测心血管事件及危险分级提供参考.

    作者:盛骏骎;曲毅;赵洁慧;蒋世峰;左君丽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前言——重视老年人肺部疾病的影像学诊断

    由于年龄的因素,老年人肺部疾病有比较鲜明的自身特点,其发生、发展和影像学表现不同于其他年龄组.近年来,医学影像设备发展迅速,特别是多排螺旋CT和MR的发展,对疾病的诊断和治疗评价提供了更丰富的影像学信息,主要表现在普通X线检查图像数字化,CT检查图像薄层化和快速化,MR检查信息功能化.

    作者:黄伟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老年人单纯二尖瓣病变不同术式疗效的临床观察

    目的 观察机械瓣置换、生物瓣置换及瓣膜成形手术对≥60岁单纯二尖瓣病变患者远期疗效的影响. 方法 2006年1月至2008年12月116例≥60岁的单纯二尖瓣手术出院患者,风湿性二尖瓣病变76例,二尖瓣退行性病变40例.人工机械瓣膜置换62例,生物瓣膜置换34例,二尖瓣成形术20例.门诊或电话随访,记录死亡、再次手术、感染性心内膜炎、瓣周漏、心功能分级、抗凝情况、出血事件、血栓栓塞等事件. 结果 116例患者随访24~60月,平均(48.4±10.7)月.20例瓣膜成形的患者,随访期间无死亡病例,二尖瓣功能良好,未出现中度以上返流、再次住院、再次手术及其他不良事件.34例生物瓣膜置换的患者,均口服阿司匹林抗凝,随访期间未出现瓣膜衰败现象,瓣膜功能正常,心功能均明显改善.62例机械瓣置换的患者,均服用华法林抗凝,机械瓣膜功能良好,心功能明显改善.可见感染性心内膜炎、瓣周漏、出血事件及血栓栓塞等事件发生. 结论 手术治疗≥60岁二尖瓣病变患者的疗效显著,能明显改善患者心功能,延长生存时间.但不同术式的远期效果有一定差异.瓣膜成形术后避免抗凝药物的应用,可避免抗凝并发症.生物瓣膜置换可达到瓣膜成形术的效果,但因其存在生物衰败,可能需要再次手术,在年龄相对低的患者中根据情况选择.机械瓣膜置换需要终生抗凝治疗,影响远期效果的主要因素为出血和血栓并发症,严格规律地监测凝血指标,可大程度减少抗凝并发症的发生,提高治疗效果.

    作者:王春;宋来春;谷天祥;房勤;李卓;刘波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的疗效观察

    目的 探讨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 方法 将118例阵发性心房纤颤患者随机分成2组,对照组59例给予常规药物胺碘酮进行治疗,治疗组59例则给予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比较2组的疗效和安全性,随访1年. 结果 2组在治疗后3月的窦性心律维持率无显著性差异,治疗后6、12月治疗组的窦性心律维持率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6月,2组患者的左心房内径无显著性差异,但治疗后12月,治疗组的左心房内径明显小于对照组(P<0.05). 结论 缬沙坦氢氯噻嗪片治疗阵发性心房纤颤的临床疗效显著,其临床用药既有效又安全.

    作者:宋江山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影像学检查方法及进展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是一种进行性发展的以不完全可逆的气流受限为特征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1],其临床诊断主要依靠吸烟等高危因素史、临床表现及肺功能检查(PFT)等综合分析确定.PFT测量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 FEV1)、用力肺活量( FVC)及FEV 1/FVC,以及一氧化碳弥散量( DLCO)、肺总量(TLC)、残气量(RV)等指标,反映肺的整体功能,当肺组织破坏>30%时才会出现异常[2],对COPD早期诊断价值有限.

    作者:马喜娟;郝敬明 刊期: 2012年第04期

  • 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综合干预调查

    目的 调查老年高血压患者在门诊的综合干预情况.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和查阅门诊病历方法,对2010年9 ~10月在我院老年科门诊就诊的高血压患者533例进行分析. 结果 533例中合并有心血管病、糖尿病、慢性肾脏病的患者占67.54%.所有患者均完善高血压相关的实验室检查;高血压诊断中对血压分级占22.89%,评估心血管危险分层占19.89%.大多数患者接受过非药物治疗宣教,宣教频率不高.高血压治疗率为82.36%,控制率为62.85%;高危患者的治疗率为84.59%,高于中危患者76.66%(P<0.05);控制率为56.91%显著低于中危患者78.00%(P<0.01);降压药物中血管紧张素转换酶抑制剂(ACEI)或血管紧张素受体抑制剂( ARB)的使用率高占69.47%.高危和极高危患者中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达标者分别占51.40%和31.42%,他汀类药物使用者分别占26.99%和32.85%.符合二级预防和一级预防患者中阿司匹林使用率分别为61.96%和42.85%.糖尿病患者糖化血红蛋白<7.5%者占96.07%. 结论 门诊老年高血压患者的心血管危险评估明显欠缺;非药物治疗宣教、降压、调脂、抗血小板和降糖等综合干预,尤其是他汀类药物和阿司匹林的应用干预存在不足;应强化医生对指南的学习,加强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综合干预.

    作者:王燕;陈书艳;蒋雪妹 刊期: 2012年第04期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实用老年医学杂志

主管:江苏省卫生厅

主办:江苏省老年医学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