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丽云;沈红
目的探讨老年人胃溃疡抗幽门螺杆菌(Hp)治疗后的预后情况. 方法将胃溃疡患者分为老年组及青年组,予兰索拉唑 (达克普隆),阿莫西林,甲硝唑抗Hp三联治疗.4周及1年后复查胃镜及病理学检查,了解溃疡的愈合及Hp根除情况. 结果老年组平均年龄65岁,青年组平均年龄32岁.治疗结束后,4周后2组溃疡愈合率分别为94%、96%,1年后分别78%、87%,Hp根除率4周后分别为83%、86%,1年后分别76%、70%.2组差异无显著性(P>0.05).Hp根除患者中,2组溃疡愈合率4周后均为100%,1年后分别为89%、95%,Hp未根除患者中,2组溃疡愈合率4周后分别为67%、75%,1年后分别为42%,69%.Hp根除与未根除患者溃疡愈合差异有显著性(P<0.05). 结论老年人胃溃疡患者于抗Hp治疗后,溃疡愈合率及Hp根除率与青年人相仿.根除Hp有利于胃溃疡愈合.
作者:陈浩;林李淼;郑君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老年人由于全身和局部的免疫防御功能减退,细菌易于侵入下呼吸道而产生肺炎.合理使用抗生素是肺炎治疗成功的关键.为此,我们对2000年1月~2002年12月海军总医院156例≥60岁老年肺炎患者进行了回顾性调查分析,以明确菌群变迁及药敏结果,力图有助于本病的防治.
作者:欧敏;段蕴铀;郝秀红;汤千一;王芙蕊;顾珏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血液透析(HD)患者逐渐老年化,随着年龄的增大,病死率也相应增高,慢性肾功能衰竭需血液透析维持生命的称为长期血透.本文将1993~2002年行长期血透的死亡老年患者45例,分成2组(公费组和自费组),就其死因进行分析.
作者:徐丽云;沈红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随着社会的老龄化,老年人口比例日趋增加,目前我国≥60岁人口已达1.3亿,占总人口 10%.如何保障老年人群享有健康,注意合理营养是极其重要的防病保健措施之一.
作者:马凤楼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急性高血糖对老年人血中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及其意义. 方法选择年龄≥60岁及18~30岁的健康人各20例,分为老年组和青年组.被研究者的血糖在短时内升高,并维持在15~16 mmol*L-1 3 h,观察血糖升高前、30 min、1 h、2 h、3 h血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和白细胞介素-6(IL-6)的变化. 结果老年组血TNF-α(4.7±0.7) ng*L-1明显高于青年组(3.6±0.8) ng*L-1;IL-6(3.7±0.6) ng*L-1明显高于青年组(3.1±0.6) ng*L-1(P<0.01).在葡萄糖钳夹期间,老年组的葡萄糖用量明显低于青年组(P<0.01).2组病人血糖急性升高后,血中TNF-α和IL-6水平均明显增高.青年组血TNF-α、IL-6在血糖升高后1 h达到高峰(5.4±0.64) ng*L-1,3 h后回复到基础水平.老年组病人血细胞因子升高后的持续时间明显高于青年组(2组病人在2 h与3 h的炎性细胞因子差值有明显差异,P<0.01). 结论急性高血糖能引起血中TNF-α、IL-6等炎性递质增高,并且这一作用在老年人中被放大.
作者:鲍军;雷建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老年性食管异物并发症发生机会多,处理比较棘手.本文对1999年7月~2002年12月67例资料完整的老年性食管异物分析报道如下.
作者:楼正才;陈家海;吴小红;陈怀华;杨剑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分析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与血脂异常的关系. 方法收集我院老年糖尿病合并急性心肌梗死患者45例(Ⅰ组),无急性心肌梗死的老年糖尿病患者32例(Ⅱ组),老年对照组27例(Ⅲ组),检测血脂水平并进行比较. 结果糖尿病合并心肌梗死组血甘油三酯(TG)、载脂蛋白B明显升高,高密度脂蛋白(HDL)、载脂蛋白A1显著降低,与Ⅱ组相比,差异显著(P<0.01),与Ⅲ组相比血TG水平升高,HDL降低(P<0.01). 结论 TG升高、HDL降低是老年糖尿病心血管并发症的主要危险因素.
作者:孙琳;任建民;韩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慢性特发性便秘(CIC)患者直肠肛门运动功能变化, 方法采用瑞典Medtronic公司生产的8通道水灌注式消化道压力检测系统对59例老年CIC患者及36例老年对照者进行直肠肛门压力测定. 结果老年CIC患者大缩榨压、模拟排便时肛管压力变化低于老年对照组(P<0.05),直肠初始感觉阈值、排便阈值和大耐受容量均高于老年对照组(P<0.05),28例(47.5%)老年CIC患者模拟排便时出现肛管压力异常升高. 结论老年CIC与直肠低敏感、高耐受及排便时直肠肛管运动不协调有关.
作者:高利利;宋学军;吴本俨;邵勇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高甘油三酯(TG)血症具有致动脉硬化的作用[1],动脉硬化可导致血管内皮功能失调,血管内皮功能失调与动脉粥样硬化互相促进,加速病变恶化,因此降低血脂可以减少冠心病和脑血管病的发病率。
作者:王永欣;张军校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支气管哮喘是一种常见的慢性肺部疾病,其临床表现为咳嗽、反复发作性喘息、胸闷或呼吸困难.但有一种特殊类型的支气管哮喘即咳嗽变异型哮喘(cough variant asthma,CVA),临床上主要表现为单纯咳嗽和(或)胸闷,肺部听诊常无哮鸣音,容易误诊,尤其60岁以上的老年人,容易误诊为急、慢性支气管感染等其他呼吸道疾病,而延误治疗.为提高人们对老年人CVA的认识,笔者对近年来临床上收集的9例资料分析如下.
作者:何勤俭 刊期: 2003年第03期
目的动态观察前列腺素E1脂微球载体制剂(Lipo-PGE1)对老年周围动脉硬化闭塞症(PAOD)患者的足背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甲襞微循环及血液流变学的影响和疗效. 方法 36例PAOD住院患者,给予Lipo-PGE110 μg*d-1,静脉滴注,共14 d.观察治疗前后临床症状、踝肱指数变化、足背激光多普勒血液成像的改变、血液流变学、甲襞微循环指标等. 结果治疗后临床症状明显改善,甲襞微循环的总积分值明显降低(P<0.01),血粘度降低(P<0.05).踝肱指数增加,足背激光多普勒血流成像明显改善. 结论 Lipo-PGE1可明显降低血粘度,改善甲襞微循环,改善PAOD患者的临床症状,可安全有效的用于老年PAOD的治疗.甲襞微循环明显障碍,可作为其诊治和判断疗效的筛选指标.
作者:范利;李铁岭;李小鹰 刊期: 2003年第03期
2型糖尿病(T2DM)患者绝大多数存在胰岛素抵抗,且随着病情的进展,多伴有脂类代谢紊乱,它们与T2DM血管病变的发生、发展密切相关,尤其与老年T2DM发生大血管病变关系密切。本文选择了100例老年T2DM患者,分为有或无大血管病变组及40例正常对照组,测定所选对象的空腹血糖(FBG)、血脂、空腹胰岛素(FINS)并计算胰岛素敏感性指数(IAI),进行统计学处理,旨在探讨血脂改变、胰岛素抵抗与老年T2DM合并大血管病变的关系。
作者:涂萍;李双玲;吴和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非发酵菌是指一大类不发酵糖类的革兰阴性杆菌,它包括不动杆菌属、假单胞菌属、产碱杆菌属等9个菌属的数十种细菌.为深入了解老年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急性发作患者肺部非发酵菌感染和耐药情况,本文对我院1998~2002年>60岁老年COPD住院患者的痰培养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欧阳瑶;赵勇;肖慈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收集我院1993年6月~2002年5月经细菌学和病理学证实的≥60岁老年性肺结核合并肺癌患者共32例,进行临床分析如下.
作者:江中勇;陈清勇;杨凌 刊期: 2003年第03期
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主要包括有气流阻塞的慢性支气管炎、肺气肿和气道重建引起不可逆阻塞的支气管哮喘.COPD病人由于对低氧血症和高碳酸血症有一定的代偿功能和耐受性,多数病人经吸氧和抗感染等保守治疗可缓解症状.Ⅱ型呼衰,由于同时存在缺氧和二氧化碳(CO2)滞留,严重时导致患者意识不清,此时需要借助机械通气,维持有效肺泡通气量,改善换气功能.本文将本院应用机械通气成功救治40例老年COPD伴严重呼吸衰竭者做一总结.
作者:邓涛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腹部卒中(abdominal apoplexy)较为罕见,它是指内脏血管自发性破裂引起腹膜后或腹腔内出血的急腹症.临床上以腹内自发性出血为其特征,如不及时有效处理,则预后差.近年来国内有个案报道,由于对其病因、临床表现缺乏系统的认识,所以其诊断比较困难.为了提高对本病的认识,我们将收治的3例老年腹腔卒中报道如下.
作者:赵国栋;张俊华;潘红英;丁明 刊期: 2003年第03期
医院感染已成为当今感染性疾病的重要课题,愈来愈受到重视,随着广谱抗生素、糖皮质激素、免疫抑制剂的广泛应用,以及肿瘤、糖尿病、免疫病等严重疾病的增加,使真菌的感染率大大增加,在真菌感染中,念珠菌感染占94.4%[1].本文对我院≥60岁的老年患者院内白色念珠菌感染70例作一分析.
作者:姜凤梅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近年来,虽然心衰的诊治取得了较大进展,但老年心衰的发病率仍在增加,临床表现又缺乏典型性,易被临床医生忽视.本文通过对1996年8月~2002年8月间在我院老年病科住院的心衰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研究及相关因素分析,旨在探讨老年心衰的病因、临床特点及发病规律,现报道如下.
作者:郭汉林;白丽君;李晓阳 刊期: 2003年第03期
重复癌是指同一患者的单个或多个器官、组织同时或先后发生的2种以上的原发性癌,也称为多发性癌.现将我们所遇到的10例60岁以上老年病例报道如下.
作者:孟祥成;董吉祥 刊期: 2003年第03期
老年人自发性脾破裂病情凶险,救治困难,预后差.我院自1985~2001年共收治13例老年人自发性脾破裂患者,现综合报道如下.
作者:袁辉钢;刘喜才;苏生 刊期: 2003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