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九红;徐廷亚;刘自春
静脉留置套管针技术,在国外已得到广泛应用,近些年来,此项技术在国内应用也逐渐增多,临床实践表明,静脉留置套管针可减少反复穿刺的痛苦及取血检验的恐惧心理.减轻患者及其家属对静脉输液及取血检验引起疼痛的顾虑,并更好地保护血管,为患者提供佳服务与治疗.减轻护理工作量、本调查旨在了解病人使用套管针后的感受与需求,以进一步做好病人的护理,使此项技术得到更好地推广.
作者:张继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本组男5例,女4例,年龄45~78岁,平均54岁,均为脑血管病患者,其中脑梗死6例,颅内出血3例;7例见于急性期,2例见于恢复期,影响进食及休息,应用柿蒂疗法、足三里穴位注射、胃复安静注等治疗无效.
作者:谢可仁;孙煜;卢现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尿激酶(UK)是目前应用较为广泛的溶栓药物,基层医院脑梗死病人多数不能在常规溶栓窗内(<6h)就诊或高龄、血压偏高病人,不适应大剂量(2万U/kg)溶栓治疗.本试验观察小剂量尿激酶对以上病人静脉序贯应用的临床疗效及安全性.
作者:万冬宇;李宗卫;叶梅;余长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高血压左室肥厚对心率变异性的影响.方法将60例高血压病伴有左室肥厚者、63例高血压病不伴有左室肥厚者及51例正常对照者的心率变异性时域参数、心率参数进行对照分析.结果高血压病患者时域分析指标及心率变异指数均比正常人明显降低.结论高血压病患者体内自主神经功能失衡,心率变异性降低,而且其心率变异性降低程度与心脏受损程度有关.
作者:李锦秀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奥扎格雷钠治疗脑梗死的临床效果.方法观察34例经脑CT或MRI证实的脑梗死患者治疗前后神经功能缺损的变化.结果奥扎格雷钠对急性脑梗死有较好疗效,显效率达73 5%,与对照组比较有显著差异,且无不良反应.结论奥扎格雷钠治疗急性脑梗死安全有效.
作者:李晓芳;王龙安;崔淑娴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大综资料前瞻性回顾表明,血压升高水平与靶器官损害相对危险性呈对数线性关系.同时与持续升高有强关联性[1,2],迅速有效将血压降至理想水平,对避免或逆转高血压对靶器官损伤,挽救患者生命,具有重要意义.传统治疗高血压急症选用硝普钠取得了较好疗效,但易引起心率加快,加重重型高血压靶器官损伤.乌拉地尔(商品名:压宁定Urapidil)治疗重症高血压,取得较好的疗效,且对靶器官损伤相对较轻[3],笔者对144例重型高血压随机分组进行治疗,其疗效报告如下:
作者:沈亚民;岳丽英;孔庆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现就我院2000 02~2002 02收治的26例糖尿病并发脑梗死患者的颅脑CT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张小林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分析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的误诊情况,以期提高对此病的认识.方法回顾性地对新乡市中心医院1991~2002年间收治的8例主动脉夹层动脉瘤患者的临床表现、初期诊断情况进行分析.结果初期误诊5例,初期误诊率为62 5%.结论主动脉夹层动脉瘤病情复杂,误诊率高,预后差,临床医生应提高对该病的认识,以期早诊断、早治疗.
作者:崔胜春;王鹏飞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我科自2000 01~2001 12对高血压并发脑缺血性脑卒中病人90例,随机分成治疗组与对照组,使血压维持在不同的水平,观察疗效,取得了比较满意的效果,现就本科对这类病例的观察报告如下:
作者:刘校杰;柴银朋;刘建平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为了解心血管疾病发病的地区及人群差异.方法作者1996~1997年分别对北京市区、郊区及山区农民的健康状况进行调查.结果城市市民肥胖、高血脂及糖尿病者的患病率明显高于郊区及山区农民(P<0 001、0 05及0 05);无论城市和农村,女性肥胖者的比例高于男性(P<0 05);随年龄增长,超重及肥胖者的比例减小(P<0 001);高血脂人群、高血压患者及糖尿病患者中,超重者及肥胖者的比例均较正常人群高(P均<0 001);肥胖者体重与左室心肌质量及与心房收缩期充盈峰值流速呈明显正相关(P<0 001及0 01).结论为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率和死亡率,必须控制或减少各种危险因素.
作者:屈金刚;安良;乔家治 刊期: 2003年第02期
近年来,国内外有关40岁以下年轻人脑梗死的报道逐渐增多,我国报道年轻人病例约占全年龄组脑梗死的9 2%.其发病机制和病因是复杂的.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发现脑梗死发病低龄化的问题日益突出.3年来我科共收治该种病人28例,经临床观察发现年轻人脑梗死的发病原因是多方面的.
作者:金红;高冬梅;宋红涛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资料与方法1 1病历选择病历选择2000 01~2000 12部分门诊、心内科病房住院患者,共100例,男54例,女46例,年龄63 77±13 55岁,1月内未经调脂治疗以及内皮素受体拮抗治疗,高血压病及冠心病按WHO诊断标准,根据发病的不同分为3组.
作者:朱晓东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无症状性脑梗死(SCI)与多发性梗死性痴呆(MID)的相关因素和患病率.方法以脑部CT或MRI检查有脑梗死而无临床症状者诊断为SCI,设对照组,随访10年,分别观察MID患病率及对相关因素进行分析.结果SCI组MID患病率为48 06%,对照组23 72%,两组差异显著(P<0 01).相关因素两组以高血压病为首.结论SCI临床并非少见,在伴有脑血管相关因素时出现记忆、认知和神经运动功能障碍应首先考虑MID.
作者:李社会;牛福来 刊期: 2003年第02期
1临床资料本组重型颅脑损伤(GCS<8分)合并血气胸47例,男35例,女12例,年龄12~68岁,平均40岁.
作者:张素珍 刊期: 2003年第02期
2000 03~2002 06我们对104例脑出血患者随机分为2组,分别采用七叶皂苷钠、甘露醇及单独应用甘露醇治疗后对其疗效及副反应进行临床观察,现报告如下:
作者:杨喆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应用吲哒帕胺与卡托普利的降压疗效及逆转左室肥厚的作用.方法高血压病人90例,采用吲哒帕胺2 5mg/d,卡托普利75~150mg/d分3次口服,6周后观察降压疗效,对其中36例伴LVH者连续服药24周,以彩色多谱勒超声心动图观察左室结构有否改善.结果90例高血压病人治疗6周后平均收缩压下降40mmHg,舒张压下降16mmHg,经t检验差异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1);36例服药24周复查超声心动图左室后壁厚度、室间隔厚度、E/A差别有非常显著意义(P<0 01).结论吲哒帕胺与卡托普利在有效降压的同时能显著逆转LVH及改善左室舒张功能.
作者:王志建;薛海英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观察缬沙坦对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内皮素和醛固酮的影响及临床疗效.方法选择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患者30例,给予缬沙坦80mg,1次/d口服,服药2周后未达标准者,则增至160mg,1次/d,共治疗8周.于用药前及用药后1、2、4、6、8周分别测偶测血压;于用药前及用药结束进行24h动态血压监测,并测定内皮素及醛固酮.结果缬沙坦治疗8周后,降压总有效率为80%,用药2周即有明显降压效果;降压幅度收缩压为19 7mmHg,舒张压为12 8mmHg;谷/峰比值(收缩压0 76舒张压0 75),且不改变昼夜节律,治疗后内皮素、醛固酮均较治疗前明显降低(P<0 01).结论缬沙坦是一种安全,作用持续稳定,能有效控制原发性轻中度高血压的药物.
作者:茹祥伟;庞家亮 刊期: 2003年第02期
多种神经内科疾病可并发急性呼吸衰竭,合理运用机械通气技术,治疗呼吸衰竭,可以提高抢救成功率.近5年来我科治疗此类典型病人9例,体会如下:
作者:于建刚;郑鹏 刊期: 2003年第02期
急性脑梗死是一种高发病率、高致残率、高死亡率的疾病,治疗方法多样,但至今尚未找到一种确切有效的治疗方法.在血液稀释、血管扩张及溶栓等治疗方法中,溶栓治疗可能成为治疗急性脑梗死有效、有前途的治疗方法[1].
作者:陈忠良;胡多利 刊期: 2003年第02期
目的探讨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功能的变化规律及降纤酶抗凝的临床意义.方法ADP为诱导剂,用比浊法检测血小板聚集功能,用比浊法测血浆内纤维蛋白原浓度并与28例健康对照者进行比较.结果(1)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 01);(2)血浆纤维蛋白原在发病时显著高于正常值,降纤酶治疗3d后降到正常.血小板聚集率发病时增高,降纤酶治疗后缓慢下降,到7d后降到正常水平.(3)血浆内纤维蛋白原和血小板聚集率在用降纤酶抗栓治疗后,纤维蛋白原降低幅度比血小板聚集率显著.结论脑梗死患者血浆纤维蛋白原、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增高,表明脑梗死患者存在血液高凝状态,为降纤酶治疗提供理论依据.(2)降纤酶治疗前后纤维蛋白原降低幅度比血小板聚集率显著,因降纤酶主要为纤维蛋白的溶解剂,通过降纤酶降低纤维蛋白原,进而抑制血小板聚集率.
作者:王晓娟;邢广栋;孙俊红 刊期: 2003年第02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