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生;李贻奎;杨戈;童丽;郭盛典;张杰
国际上里程碑性的大规模、多中心的随机临床研究,已充分显示调脂治疗对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和冠心病的益处,降低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尤其是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水平,可显著降低冠心病患病率、死亡率、心血管事件发生率及总死亡率.基础研究也显示,他汀类调脂药物除有调脂作用外,还有调脂以外的抗动脉粥样硬化作用.因此,调脂治疗与动脉粥样硬化性疾病已成为当今医学研究中一个非常活跃的领域.
作者:叶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胃癌是我国常见的消化系统恶性肿瘤,占消化道恶性肿瘤死亡病例的50%左右,男女发病之比为2.3∶1~3.66∶1,任何年龄均可发病,但以55~57岁多见.临床早期表现常较隐匿、复杂多样、无特殊性,容易被忽视.据36届美国肿瘤年会报道,1999年在美国新发现的胃癌有21 900例,死亡为13 500例,能进行根治性手术者也仅有7 000例左右,与我国情况类同,临床确诊时已属晚期,但由于多数学者十分关注老年胃癌患者的体质状况与预后的关系,积极防治原有的基础疾病,并采取措施以保持和提高自身免疫功能,因此多数老年患者都能安全渡过手术关,术后辅助化疗、放疗的并发症发生率也较低,近年来为了进一步提高胃癌的治疗效果、生存质量及延长生存期,各国学者都作了不少有益的研究和探讨.
作者:黄富麟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肿瘤的生物治疗主要是通过调动宿主天然防卫机制或给予机体某些物质来取得抗肿瘤的效应.随着现代生物技术进步,已经逐渐发展为治疗肿瘤的第四手段.面向21世纪的肿瘤治疗,抗癌药物的发展将从细胞毒性药物的攻击转向非细胞毒性靶向性药物的调节.其中生物治疗和基因治疗将起到极其重要作用.
作者:储大同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了解正常老年人与脑梗死患者血总同型半胱氨酸(serum total homocysteine,tHcy)水平的差异,并了解给予营养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治疗后血tHcy的变化. 方法共有214例入选者,脑梗死组:112例,男91例,女21例,63~80岁,平均(73.2±4.1)岁,符合脑梗死的诊断标准.正常老年人组102例,男84例,女18例,61~78岁,平均(72.5±4.3)岁,2组年龄及性别无显著差异,吸烟的程度及年份予以控制,甲状腺功能减退及肾功能减退者予除外,避免影响结果.入选者在测定各项检测指标后,各组各随机分成2组,干预治疗组及非干预治疗组,干预治疗组患者予服用叶酸1.25mg qod,维生素B12 8μg qd,10月后,再予复查各项指标. 结果 2组血tHcy水平不相同,脑梗死组(16.03±5.06)μmol*L-1,正常老年人组为(11.69±3.04)μmol*L-1,存在显著差异(P<0.01);血tHcy水平越高,叶酸水平越低,相关分析发现血tHcy水平与叶酸、维生素B12呈负相关,在脑梗死组分别为r=-0.413,-0.36;正常老年人组r=-0.329,-0.209.干预治疗后,治疗组患者的血tHcy水平均有下降,与非干预治疗组有显著差异(P<0.01).当血tHcy值超过老年人的正常值(≥15μmol*L-1)时,其脑梗死的优势比OR值为4.9,95%CI:2.85~8.61.脑梗死组干预治疗前后因脑梗死再次入院的人数,非干预组比干预组为多. 结论脑梗死患者的血tHcy水平较高,补充营养元素叶酸和维生素B12有助于降低血tHcy水平,以减少高tHcy对血管的毒性作用.
作者:黄延焱;程梅芬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近年来研究显示血浆纤溶水平下降和脂蛋白代谢异常在动脉粥样硬化和心脑血管病的发生发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本试验对老年高血压患者的血浆纤溶指标纤溶酶原激活物(tPA)和纤溶酶原激活物抑制剂-1(PAI-1)、血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及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进行分析.目的在于了解高血压患者血浆纤溶水平与脂蛋白代谢状况,以便为心血管病的防治提供依据.
作者:张清芬;宋光耀;李润芝;陈树春;陈景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认知功能障碍是老年人中常见的问题,严重影响了老年人的生活质量.轻度认知障碍(mild cognitive impairment,MCI)在60岁以上人群中的发病率约为8%,而且随增龄而增加,85岁以上则高达33%.认知障碍的严重阶段即为痴呆.据调查每年有10%~15%的MCI患者将转化为痴呆[1].老年认知障碍的发病机制极为复杂,其中内分泌紊乱所致激素分泌和作用的异常是导致老年认知障碍的重要因素,正成为近年来老年医学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近年来激素与认知的相关研究文献.
作者:宋守君;王传馥;谢素珍;华东医院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肿瘤坏死因子(TNF)是一种具有多种生物效应的前炎症细胞因子.多数研究证实冠心病(CHD)患者为多基因发病机制.在CHD患者中,TNF基因多态性的作用尚不清.因此,我们对CHD患者TNF基因多态性的分布状况,探讨TNF基因多态性在CHD发病机制中的作用及临床意义.
作者:陈志群;郑宗富;马建芳;邱凤英;施水兰;陈宏 刊期: 2001年第03期
恶性肿瘤好发于中老年人.随着社会安定、经济生活改善及医药卫生事业的进步,我国人口老龄化的趋势已经日益明显.人口构成的老龄化必然导致癌症发病率的增高.老年人常有多数器官功能减退,故老年人的癌症在诊断治疗方面与年轻人亦常有所不同.原发性肝癌(以下简称肝癌)是我国常见恶性肿瘤之一,在沿海的一些地区、其死亡率仅次肺癌居第二位.在各种恶性肿瘤中,肝癌的发病年龄偏轻.1973年我们曾统计全国3 282例肝癌.其中位年龄为43.5岁.近年各地临床医师发现老年肝癌病例增多,我院收治的一组3 578例中≥60岁者603例,占16.85%.这是由于人群的免疫力增强而推迟了发病所致.
作者:杨秉辉;任正刚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分析本市593例45岁以上健康男性的血脂现状. 方法采用标准化方法测定血清总胆固醇(TC)、甘油三酯(TG)、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 结果健康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男性TC、TG、HDL-C、LDL-C均值分别为4.84和5.03、1.51和1.46、1.05和1.18、3.08和3.11(mmol*L-1).TC、TG和LDL-C在70~74岁组达到高峰.老年期TC、HDL-C明显高于老年前期.两者高TC血症、高TG血症、混合性高脂血症及低HDL-C血症检出率分别为14.5%和23.3%、10.3%和12.6%、18.8%和15.1%、15.4%和6.9%,血脂异常总检出率为59.0%和58.0%. 结论本组健康老年前期和老年期男性血脂异常检出率较高,提示该组人群动脉粥样硬化及心脑血管事件的危险性增高,应采取合适干预措施.
作者:朱永松;陆惠华;方宁远;虞华英;郑迪辉 刊期: 2001年第03期
老年外伤性迟发性后颅凹血肿并不少见.我院1992~1997年间共收治此类患者15例,占同期颅脑损伤住院患者的1.5%,同期后颅凹血肿的10%.本文拟对其伤因、致伤机制、及时诊断和处理原则进行探讨.
作者:李永坤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死亡原因. 方法对我院1993年至1999年12月44例老年非心脏手术死亡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 结果住院期间死亡29例,有21例死于术后并发症.主要死亡原因为心脏事件、肺部感染及晚期恶性肿瘤.随访期死亡15例,12例死于晚期恶性肿瘤. 结论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术后心肺并发症是其住院死亡的主要原因,恶性肿瘤是随访死亡的主要原因.预防和治疗术后心肺并发症,对降低老年冠心病非心脏手术患者的早期死亡率有着主要作用.
作者:马艳梅;赵玉生;王士雯 刊期: 2001年第03期
低位直肠癌发病率高,常需永久性造口,且有较高的局部复发率,因此低位直肠癌的治疗一直困扰着外科界.近20年来,直肠癌低位吻合的外科治疗发展迅速,使经腹直肠癌前切除(Dixon术)在保肛手术中所占分额增大.
作者:陆锋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保健干部生活质量现状及影响因素. 方法采用问卷访问和体格检查相结合的方法,对1 006例60岁以上的老年保健干部进行了生活质量调查分析. 结果 889例(88.4%)有慢性病史,居前2位的是高血压和冠心病;脑卒中是严重影响老年人日常生活功能的重要因素;生活质量客观评价,良10.2%,中81.1%,差8.7%. 结论应针对老年保健干部生活中的具体问题采取相应措施,以改善其生活质量.
作者:吴瑾;牛秀凤;周燕敏;姚我清;刘瑞雪;邓建德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方法及疗效. 方法回顾性分析1995年以来72例老年顽固性鼻出血的治疗经过及资料. 结果 72例中,50例与鼻中隔偏曲有关患者施行了鼻中隔矫正术并取得良好止血效果,其中有2例因再次鼻出血复行血管栓塞术止血;有10例无严重心血管疾病患者行数字减影造影及血管栓塞术成功止血;另有12例在鼻内窥镜下检查及止血且效果良好. 结论与鼻中隔偏曲有关的老年顽固性鼻出血患者应考虑施行鼻中隔粘膜下矫正术;数字减影造影及血管栓塞术是一种有效的治疗顽固性鼻出血的方法,但要严格掌握适应证;鼻内窥镜下检查及止血效果好且痛苦小,尤其适用于老年患者,值得推广应用.
作者:朱立新;熊新高;汪广平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脑脊液(CSF)铜、锌与老年期痴呆的关系. 方法对58例老年血管性痴呆(VD)患者和38例老年阿尔茨海默病(AD)患者及32例健康体检者(对照组)的CSF行铜、锌浓度和蛋白检测. 结果与对照组相比,VD组和AD组CSF铜有显著性升高(P<0.01),铜/锌的异常率达62.1%和60.5%,大于铜(50%,42.1%)、蛋白(41.4%,8%)和锌(3.4%,8%)的异常率.AD组CSF锌有显著性降低(P<0.05);VD组和AD组相比,铜、蛋白和锌都有显著性差异(P<0.05). 结论 CSF铜、锌与老年性痴呆关系密切,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该类疾病与铜、锌参与的免疫和代谢有关.对于该疾病的诊断,铜/锌较其他3项指标更具有价值.
作者:邵泽伟;山凤莲;程刚;李宪章;张军臣;盛丽;常虹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随着科学和社会的发展,人类生活条件和医疗水平的改善,平均寿命也逐渐增加,人类中老年人比例逐渐增大.据1982年人口普查,上海市≥65岁老人占总人口的7.43%,此比例居全国之首,2000年上海市≥65岁老人已占总人口的14%左右,因此上海已进入老年化社会.
作者:廖美琳;顾月清 刊期: 2001年第03期
内皮素(ET)作为细胞因子之一,对机体生理及病理有重要作用.目前认为内皮素对心血管有局部和整体的调节作用,影响血管张力与血压,而在老年患者中的影响有何特点有待观察.本文检测60例原发性高血压(EH)患者血浆ET水平,并将非老年组和老年组EH患者的ET水平做比较,报道如下.
作者:邹?;陈定;刘俊恒;程学萱 刊期: 2001年第03期
非霍奇金淋巴瘤(NHL)是起源于淋巴细胞的恶性肿瘤,具有高度异质性.从国内以往的流行病学调查的结果显示,NHL发病的高峰在20~40岁,约占50%,而在西方国家,NHL的发病中位年龄一般在60~70岁,随着中国的经济发展和医疗保健状况的不断改善,中国人的平均寿命也明显延长,NHL患者病例数也可能随之增高.我们对我院近10年来收治的NHL患者进行了回顾性分析,并对老年患者和青壮年患者的临床特点进行了比较.
作者:蔡竞蕙;张冰;王椿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检测老年早期原发性高血压患者血清可溶性细胞间粘附分子-1(sICAM-1)和可溶性血管间粘附分子-1(sVCAM-1)的水平并分析它们与老年原发性高血压的关系. 方法用ELISA法测定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正常老年人、正常年轻人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浓度. 结果老年原发性高血压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浓度高于正常老年人和正常年轻人(P<0.01);另外正常老年人的sICAM-1和sVCAM-1的水平高于正常年轻人(P<0.01) 结论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血清sICAM-1,sVCAM-1的水平明显升高,提示在老年原发性高血压患者中存在内皮细胞结构和功能的改变.我们认为血清sICAM-1,sVCAM-1可作为原发性高血压病发展过程中内皮细胞功能紊乱的一个比较敏感的观察指标.
作者:沈华;蔡竞蕙;梁英妹;吴寒 刊期: 2001年第03期
目的探讨糖尿病肾病(DN)患者体内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含量及其与糖尿病微血管病变的关系. 方法采用ELISA双抗夹心法对48例2型糖尿病肾病(G1组)患者尿液、血液及外周血单个核细胞PHA体外刺激培养上清液(CPBMCs)中的TNF-α含量进行检测,并与46例肾功能正常的2型糖尿病(G2组)及48例健康人(G3组)比较. 结果 G1组尿液和血浆中的TNF-α含量明显升高,其尿液中含量(450.29±99.75)fg*L-1与G2组(74.72±18.57)fg*L-1和G3组(59.90±9.55)fg*L-1比较,P均<0.01.血浆中含量(387.45±82.06)fg*L-1与G2组(58.91±11.03)fg*L-1和G3组(47.25±6.22)fg*L-1比较,分别为P<0.05和P<0.01.G2组与G3组之间比较,尿液及血浆中含量均无明显差异(P均>0.05).G1组患者CPBMCs中的TNF-α含量与G2组,G3之间无明显差异(P均>0.05). 结论尿液和血浆中TNF-α含量检测可能作为判断DN病情活动的一项有意义指标.
作者:李伟民;傅祖植;李华;周云 刊期: 200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