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廷正;马会会;张婷婷;何姗姗;许静;夏超明
目的 分析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的临床特征,为提高临床诊治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7年在西南医科大学附属医院诊治的50例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50例并殖吸虫病相关性浆膜腔积液患者中,男性35例,女性15例;儿童35例,成人15例;18例有明确疫源接触史.儿童患者中,有呼吸道症状者占68.6%(24/35),有消化道症状者占22.9%(8/35),无明显症状者占8.6%(3/35).成人患者中,有呼吸道症状者占93.3%(14/15),腹胀者占6.7%(1/15).血清抗并殖吸虫抗体均为阳性.胸片和CT检查主要表现为肺部炎性渗出、浆膜腔积液.25例(50.0%)患者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Eos)增高,12例浆膜腔积液镜见大量Eos,7例胸膜刷片见较多Eos浸润.给予引流积液、吡喹酮抗并殖吸虫治疗均治愈.结论 并殖吸虫病临床表现特异性不明显,常合并浆膜腔积液,临床易误诊为结核、恶性肿瘤等.外周血、浆膜腔积液和胸膜Eos增高需考虑并殖吸虫感染可能.
作者:黄兰;王宋平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快速诊断试纸条(RDT)相关知识、态度与行为(KAP)现状并分析其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典型抽样方法,在江苏省选取4个设区市开展针对基层专业技术人员的RDT相关KAP及工作满意度调查,并采用多元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基层专业技术人员RDT相关KAP的影响因素.结果 共发放调查问卷1150份,回收有效问卷949份,问卷总体有效回收率为82.52%;其中来自检验人员问卷453份,来自临床医师问卷466份,来自疾控机构疟疾防治人员30份.83.98%的受调查者对RDT技术基础知识掌握不够.52.17%的检验人员认为RDT技术的开展能够改善基层疟疾诊断工作,其对于RDT技术优势的认可程度高于临床医师;79.25%的检验人员自评能够规范完成RDT检测操作,84.55%的临床医师自评具有规范疟疾临床诊断行为.受调查检验人员性别、学历、所在单位级别、职称、从事镜检工作年限以及受调查临床医师单位级别是影响其RDT技术相关KAP的关键因素.结论 江苏省基层专业技术人员对疟疾RDT技术接受度较好,但RDT相关知识掌握程度相对不足.应进一步开展针对性培训和宣传,从而为更好地发挥RDT在消除疟疾工作中的作用提供保障.
作者:金嘉杰;王伟明;曹园园;朱国鼎;周华云;黄葭燕;曹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分析非典型脑囊尾蚴病患者血清免疫学检查和脑CT影像学检查特点,为该病诊断提供参考.方法 以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者均给予吡喹酮实验性治疗,根据治疗效果及脑CT或MRI复查结果确诊非典型脑囊尾蚴病.同时,采用间接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抗体,采用McAb-ELISA法检测患者血清和脑脊液抗囊尾蚴特异性IgG4抗体,采用PEG-ELISA法测定囊尾蚴循环抗原(CAg),并进行间接血凝试验(IHA)及脑CT检查.计算上述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的检测效能.结果 446例疑似脑囊尾蚴病患者经吡喹酮实验性治疗后,315例临床症状显著好转,被确诊为非典型脑囊尾蚴病.血清特异IgG、IgG4抗体及囊尾蚴CAg检测阳性率分别为15.47%、15.02%、11.21%,IHA试验阳性率为2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52.45,P<0.01).脑CT检查有疑似囊尾蚴病灶者353例,占79.14%.ELISA、McAb-ELISA、PEG-ELISA、IHA和脑CT诊断非典型脑囊尾蚴病的灵敏度为15.36%~96.82%,特异度为63.36%~99.24%,阳性预测值为86.40%~98.52%,阴性预测值为32.83%~98.25%,阳性似然比为2.64~27.86,阴性似然比为0.05~0.81,OR值7.16~52.80;5项检查合并后其OR值为108.00,较CT检查的OR值提高1倍.结论 非典型脑囊尾蚴病主要通过评价实验性抗囊尾蚴治疗效果而确诊,血清免疫学检测及脑CT检查亦具有重要参考价值.
作者:于涛;徐凤全;王艳;付玉广;戴军;付婷霞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本文报道了1例由茅舍血厉螨侵袭人体引起的螨性皮炎病例.形态学鉴定发现,检获的螨虫为茅舍血厉螨后若螨.该螨侵袭人体后导致患者皮肤局部出现丘疹、水疱等不同程度皮炎.对患者使用15%炉甘石洗剂和消炎止痒药治疗皮炎的同时进行居室杀螨,治疗1周后患者痊愈.居室床垫表面检获的茅舍血厉螨可侵袭人体致革螨性皮炎,应重视居室螨虫防治.
作者:陶香林;王逸枭;叶长江;郑凌霄;刘啸;汪书然;孙恩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安徽省江北地区猪隐孢子虫感染情况.方法 2014年10-12月从安徽省江北多地规模化猪场共采集500份新鲜猪粪样,采用基于隐孢子虫小亚单位核糖体核糖核酸基因(SSUrDNA)的巢式PCR方法进行检测,并对获得的阳性样本SSUrDNA基因进行序列分析以确定隐孢子虫虫种.结果 安徽省江北地区猪隐孢子虫感染率为4.8%(24/500),其中阳性样本主要分布在潜山(40.0%)和滁州(6.3%),其他地区猪场未见隐孢子虫感染.SSUrDNA基因序列分析显示,所有隐孢子虫阳性样本均为种母猪隐孢子虫(Cryptosporidium scrofarum).>60日龄猪种母猪隐孢子虫感染率(9.1%)高于<30日龄(1.2%)和30~60日龄(1.0%)猪(P均<0.01).结论 安徽省江北地区规模化猪场存在隐孢子虫感染,且发现的种母猪隐孢子虫可能是人和其他动物隐孢子虫感染的来源,存在人兽共患潜在危害,应引起重视.
作者:李文超;杨回回;阚珍珍;杨云龙;孙越洋;顾有方;陈会良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制备并纯化弓形虫微线蛋白16(TgMIC16)兔源多克隆抗体,并利用制备的多克隆抗体对该蛋白进行亚细胞定位.方法 利用原核表达、纯化的TgMIC16重组蛋白与等体积弗氏佐剂混合,背部皮下、多点注射免疫新西兰大白兔,于第3次加强免疫后的第14天收集兔血清,Protein A亲和纯化柱纯化,用ELISA和蛋白质印迹(Western blotting)分别检测抗体效价和抗体特异性.用弓形虫RH株速殖子感染人包皮成纤维(HFF)细胞,以制备的多克隆抗体为一抗,采用间接免疫荧光(IFA)检测TgMIC16在感染细胞中的定位.结果 间接ELISA结果显示,制备的TgMIC16多克隆抗体滴度为1:512000;Western blotting结果显示,TgMIC16抗体特异性良好;IFA结果显示,TgMIC16定位在弓形虫微线体.结论 本研究制备并纯化了抗弓形虫TgMIC16兔源多克隆抗体,并成功应用于TgMIC16在弓形虫微线体的免疫荧光定位.
作者:魏冬冬;王龙江;李瑾;崔勇;尹昆;黄炳成;魏庆宽;雷战;孙慧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探索建立具有流行病学资料的疟疾生物样本库,实现疟疾样本管理信息化,为消除疟疾提供保障,并为相关研究提供资源.方法 以江苏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为依托,自2011年起持续收集江苏省内疟疾病例(包括本地和输入性疟疾病例)资料,按照标准化操作流程收集入选患者的末梢血涂片、滤纸血、静脉血样本及分离培养虫株,并进行处理、分装和存储.应用样本库管理软件录入病例流行病学资料,并进行样本入库,定期对样本进行质量控制.结果 建立了疟疾生物样本库,实现从样本入库、保存,到出库的全程信息化管理.2011-2017年样本库共收集了江苏省报告疟疾病例中99.42%(2223/2236)的血涂片、92.58%(2070/2236)的滤纸血,94.50%(2113/2236)的静脉全血及2.06%(46/2236)的恶性疟原虫培养株.依托样本库,对全省99.42%(2223/2236)的疟疾病例样本进行了镜检复核及82.74%(1850/2236)的病例样本进行了核酸检测复核.此外,还利用样本库开展了疟原虫抗药性监测、疟疾分子流行病学及疟疾诊断技术等相关研究.结论 疟疾生物样本库的建立不仅为消除疟疾工作提供了保障,同时也为疟疾相关研究提供了资源.
作者:唐建霞;徐岁;刘耀宝;曹园园;张梅花;顾亚萍;张超;周华云;朱国鼎;曹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评价疟疾快速诊断试纸条(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在江苏省的实施效果,为进一步推广RDT技术的规范使用提供实证依据.方法 在江苏省内选择4个试点地区实施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比较该优化策略实施前后调查对象对RDT技术相关知识、态度、行为及工作满意度.结果 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实施后,江苏省4个试点地区13.9%的检验人员、21.9%的临床医师和4.1%的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对RDT技术相关知识认识有明显提升;10.9%的检验人员和25.6%的疾控机构工作人员对RDT技术的态度有所改善;38.4%的检验人员和10.0%的临床医师在RDT技术使用的规范性上有所提升;各类人员对该优化策略的满意度和有效性评价均较高,临床医师的评价略低于检验人员和疾控机构工作人员.结论 RDT技术使用与管理优化策略可有效改善江苏省专业技术人员RDT技术相关知识、态度和行为,有助于RDT技术的规范使用.
作者:钱稳吉;金嘉杰;曹园园;王伟明;杨蒙蒙;曹俊;谢宇;黄葭燕;朱国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人群病情时空分布特征,为精准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5-2016年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病情数据和流行区上报的2016年人群病例基本信息及血清抗体效价数据并分析.采用Flexible空间扫描统计量和Kulldorff圆形扫描统计量探测人群血吸虫病疫情空间聚集性.结果 2015年湖北省51个县(区、市)报告了64819例血吸虫病血清学检测阳性病例,17个县(区、市)报告了1504例粪检阳性病例;2016年48个县(区、市)报告了39365例血检阳性病例,未报告粪检阳性病例.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高效价≥1:80者共1603例,占总数的4.07%.Kulldorff圆形扫描统计量空间聚集性分析显示,2015年湖北省血吸虫病血检和粪检阳性病例的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8个和6个,2016年血检阳性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高效价≥1:80的病例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8个和5个.Flexible空间扫描统计量空间聚集性分析显示,2015年湖北省血吸虫病血检和粪检阳性病例的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3个和2个,血检阳性和血清抗血吸虫抗体高效价≥1:80病例的空间聚集性区域分别为2个和1个.结论 湖北省人群血吸虫病病例分布存在空间聚集性,以长江中下游区域为主,该区域是今后湖北省血吸虫病防控的重点区域.
作者:朱红;吴家利;涂祖武;李博;肖瑛;夏菁;唐丽;周晓蓉;涂珍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江苏省启动消除疟疾行动以来,在疟疾流行病学、病原生物学和媒介生物学等方面开展了系列科学研究,并建立了一些新技术和新方法,这不仅为江苏省消除疟疾提供了有力保障、有效阻断了本地疟疾传播,还为全国乃至全球消除疟疾提供借鉴和技术支持.
作者:汤林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为制订防控措施提供依据.方法 以生态区为基础,按照经济条件和地理方位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2014年共抽取江西省28个县(市、区)84个调查点进行调查,各调查点收集基本情况数据,3~6岁儿童采用圆底试管透明胶纸肛拭法定性检查蛲虫卵.结果 全省共调查1486名3~6岁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3.73%(204/1486),男性和女性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3.89%(114/821)和13.53%(90/665).不同年龄组儿童感染率呈现逐渐上升后又下降的趋势,3岁组感染率低,为10.05%(38/378);5岁组感染率高,为18.24%(81/444).高、中和低收入调查点儿童蛲虫感染率分别为13.79%(87/631)、17.23%(51/296)和11.81%(66/559);4个生态区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2.34%~17.74%,各生态区儿童蛲虫感染率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江西省儿童蛲虫感染情况较重,寄生虫病防治机构应加强儿童蛲虫感染监测与控制工作.
作者:兰炜明;刘红云;高祖禄;徐晶;姜唯声;黄成坚;谢曙英;杭春琴;曾小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武汉市汉口江滩血吸虫病疫源地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为及时掌握血吸虫病传播风险并采取有针对性的防控措施提供技术支持.方法 2013年对武汉市汉口江滩进行人群社会行为学和风险源监测,调查血吸虫感染风险因素,采用三维风险矩阵和三维可视化方法对其进行风险等级评价.结果 2013年武汉市汉口江滩节假日和工作日人流总量分别为59582(人·次)/d和36382(人·次)/d;垂钓和游泳为常见接触江水方式;接触江水人群性别以男性为主(73.9%),职业以离退休为主(36.1%),居住地以本地为主(69.7%),人群收入以1000~3000元/月为主(52.1%),并且防护意识偏低.春季活螺平均密度为0.993只/0.1 m2,鼠密度为7.72%,野粪密度为0.78份/hm2;秋季活螺平均密度为0.596只/0.1 m2,鼠密度为5.22%,野粪密度为0.32份/hm2;秋季活螺平均密度、鼠密度和野粪密度较春季分别降低39.9%、32.4%和59.0%.三维风险矩阵评估结果显示,江滩一期和二期血吸虫感染风险为中等,三期为高等风险,四期为极高风险.三维可视化风险评估结果显示,江滩血吸虫感染风险等级从一期到四期依次增大,与风险矩阵评估结果基本一致.结论 2013年武汉市汉口江滩存在较大血吸虫感染风险,构建的血吸虫病疫源地监测和风险评估体系科学可行.
作者:孔世博;黄亚东;谭晓东;谢耀飞;张玉鹏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通过模拟现场实验,比较血吸虫毛蚴动态自动识别系统与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血吸虫毛蚴的效果,以评价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替代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血吸虫毛蚴的应用价值.方法 采集血吸虫病非流行区居民粪便样本260份,按不同实验需要制作含有血吸虫毛蚴的检测样本瓶.制作30份阳性样品(每瓶中放入5条毛蚴)用于敏感性实验,由2名检验人员采用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再采用毛蚴自动识别系统进行检测,比较阳性检出率.制作30份阳性检测样品(每瓶中放入10条毛蚴),由2名操作人员分别采用同一台毛蚴自动识别系统在不同时间检测,比较检测结果.从200份阴性粪便样品中随机抽取90份,加入不同数量毛蚴,制作成阳性样品.将90份阳性样品分为3组,每组30份.第1组每份样品分别加入21条毛蚴、第2组每份样品分别加入6~20条毛蚴、第3组每份样品分别加入1~5条毛蚴,然后与其他110份阴性样本混合.采用盲法的原则,由2名检验人员先采用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检测该200份样品,再用毛蚴自动识别系统进行检测,比较两者检测时间、正确率、漏检率、误检率等参数.结果 2名检测人员采用人工肉眼观察法对30份阳性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43.33%和33.33%,而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出率为80.00%,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χ2=7.05、12.97,P均<0.01).2名检测人员采用同一台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测30份阳性样本的检出率分别为96.67%和86.6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2=0.27,P>0.05).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测血吸虫毛蚴阳性样品的正确率为98.00%,高于人工肉眼观察法的79.75%;检出阳性样本的用时仅为人工肉眼法的50%;毛蚴自动识别系统的阳性漏检率和误检率分别为2.22%和1.82%,明显低于人工检测的35.56%和7.73%.结论 与传统人工肉眼观察法相比,毛蚴自动识别系统检测血吸虫毛蚴具有敏感性高、重复性好、检测时间短、正确率高、漏检率和误检率低等优点,在现场和临床血吸虫毛蚴检测中可取代人工肉眼观察法,值得进一步推广应用.
作者:杨佩才;何伊莎;张洪英;高原;周玮;龚云华;张科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钩虫病流行状况.方法 2014年按生态区和经济水平在江西省进行分层整群随机抽样,对调查对象采用改良加藤厚涂片法进行钩虫感染病原学检查,应用试管滤纸培养法区别十二指肠钩虫和美洲钩虫.结果 全省共调查21615人,钩虫感染1095人,感染率为5.07%,标化感染率为4.05%.不同县(市、区)钩虫感染率以南丰县高(13.96%),感染者以轻度感染为主(95.43%),女性钩虫感染率高于男性(χ2=28.03,P<0.05).感染率随年龄增长呈上升趋势,75~岁年龄组钩虫感染率高(14.79%).家庭妇女为钩虫感染率高的职业(7.55%).不同文化程度者钩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135.88,P<0.05),不同地形村居民钩虫感染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34.37,P<0.05).虫种以美洲钩虫为主(80.41%).结论 江西省钩虫感染率下降趋势明显.文化程度低、女性、高年龄组为感染高危人群.
作者:谢曙英;龚志红;陈喆;杭春琴;兰炜明;姜唯声;曾小军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本文基于文献资料,系统阐述了林业血防工程抑螺防病的机理和生态服务价值,全面梳理了我国林业血防工程的发展历程;深入分析了新时期我国林业血防工作面临的新问题和新挑战,并初步提出了相应的对策和建议;旨在为我国消除血吸虫病和新时期林业血防生态工程建设提供新思路.
作者:杨筱;孙启祥;曾茱;郭伟;周金星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检测可诱导共刺激分子(ICOS)在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脾脏Th9细胞中的表达水平,探讨ICOS信号与Th9细胞极化之间的关系.方法 以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分别在感染后0、4、7、9周和12周,应用流式细胞术检测IL-9+细胞在CD4+T细胞中的比例,以及ICOS+细胞在Th9细胞中的比例.结果 与0周比较,感染后4、7、9、12周,小鼠CD4+T细胞中Th9细胞的比例显著增高(P<0.05),并且Th9细胞ICOS的表达也明显上调(P<0.05).结论 在日本血吸虫感染中,ICOS信号对Th9细胞的极化可能具有调控作用.
作者:战廷正;马会会;张婷婷;何姗姗;许静;夏超明 刊期: 2018年第04期
随着抗疟药的长期、广泛使用,疟原虫对抗疟药逐渐产生抗性.目前有关恶性疟原虫的抗药性分子标记研究较多,而对非恶性疟原虫关注度相对较小.为了更好地为临床治疗的合理用药提供科学依据,为非恶性疟人体疟原虫对抗疟药敏感性分子监测提供参考,本文就非恶性疟人体疟原虫常见抗药性相关分子标记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陈静;张梅花;唐建霞;刘耀宝;曹俊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构建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估体系,为评估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运用专家咨询法,构建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应用风险矩阵评估方法评价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等级.结果 通过专家咨询法建立了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评价指标体系,其中风险发生可能性评价体系包括3个一级指标、13个二级指标,风险危害程度评价体系包括5个指标.经风险矩阵分析评估,目前我国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风险等级为低风险.结论 本研究首次使用矩阵分析方法进行输入性利什曼病的传播风险分析,提示我国存在输入性利什曼病传播的潜在风险.
作者:郝瑜婉;田添;朱泽林;曹淳力;李石柱;周晓农 刊期: 2018年第04期
本文报道1例因咳嗽、气喘而行常规痰标本涂片检查发现的重度粪类圆线虫感染患者,旨在提高临床医师对粪类圆线虫病的认识,避免和减少误诊、漏诊.
作者:胡辛兰;陈东杰;吴长生;李宁;吴绍莲;李珍;陈丽清;陈发林 刊期: 2018年第04期
目的 评估武汉市洪涝灾害后血吸虫病传播的潜在风险.方法 2017年4-10月在武汉市采用容量比例概率法(PPS法)选择抽样村,现场进行螺情、人畜活动情况、水体血吸虫感染性、江滩保虫宿主和野粪污染情况调查,评定I~III级风险村.划分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区域,采取相应措施进行处理.结果 武汉市90个抽样村共调查170个螺点,捕获钉螺9811只,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钉螺;洪涝灾害后钉螺存活率(χ2=102.517,P<0.01)和活螺密度(t=4.724,P<0.01)均下降;共收集野粪289份,检测后未查出血吸虫卵;11个哨鼠监测点共投放哨鼠221只,饲养后存活219只,存活率99.10%,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3个野鼠捕获点共投放捕鼠夹1720只,共捕获黑线姬鼠66只,解剖后未发现血吸虫感染阳性.根据风险评估标准各抽样村均属于Ⅲ级风险.共划分5块血吸虫病防治重点区域,采取综合措施干预后,未发生血吸虫病突发疫情.结论 洪涝灾害后武汉市血吸虫病传播风险水平较低,但潜在传播风险不容忽视.
作者:王浩;熊月琳;张佳京;李洋;左玉婷;徐明星 刊期: 2018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