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本繁殖率及其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杨国静

关键词:血吸虫病, 传播动力学, 传播阈值, 基本繁殖率, 传播阻断
摘要:本文介绍了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中的关键参数——基本繁殖率(R0)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在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中的相关公式,以及R0在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评价中的应用.提示对R0等血吸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将对我国制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内镜下套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8例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 130例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8例接受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各组继续出血率及静脉曲张红色征消失情况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继续出血率为10.3%,静脉曲张红色征阳性率为8.8%,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结论 内镜下套扎治疗是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种有效止血方法.

    作者:刘培香;孔国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分析

    目的 分析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分析1994年以来楚雄市血吸虫病螺情监测资料.结果 该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病情稳定;但钉螺面积回升较为严重,严重时有螺面积为达标年的12.9倍,较高年份出现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27.8 hm2和28.0 hm2.结论 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较明显,仍需加强监测.

    作者:王建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1年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疫情监测结果及流行动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广西7个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年报表、工作简报及网络直报等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共报告疟疾病例8例,占全区病例总数的7.14%(8/112);平均年发病率为0.04/万,较2010年上升100%.全年血检常住人口中发热病人42 064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血检流动人口3 867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8例,阳性率为0.21%.8例疟疾病例中,间日疟5例,恶性疟3例;病例分布于隆林县、天峨县、南丹县、右江区,均为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感染后返乡人员.全年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防治措施有效,疟疾疫情稳定.加强对境外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返乡流动人员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作者:林康明;黎军;毛玮;黄亚铭;李锦辉;郭传坤;杨益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0-2011年南京市栖霞区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目的 了解2010-2011年南京市栖霞区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开展螺情、病情监测.结果 2011年南中村监测点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较2010年分别下降11.67%和95.49%,连续2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常住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从2010年的9.93%(95/957)下降为2011年的1.35%(7/519),未发现急性血吸虫感染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亦未发现粪检阳性家畜.结论 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所采取的常规综合防治措施积极有效,但有螺面积未见明显有效压缩,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提示今后要强化灭螺措施,并确保灭螺质量;同时要积极开展江滩有螺环境治理,继续开展螺情和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以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反复.

    作者:张科;侯宁;龚云华;章求平;孙继江;刘松怀;吴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泉州市输入性疟疾现状及防制对策

    目的 了解泉州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现状,为制订防治策略、实现2014年全市消除疟疾目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1年泉州市疟疾疫情资料、个案调查表及年报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全市共发现输入性疟疾15例,均为男性,以40~49岁组居多,占46.67%.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病例主要分布在泉港、晋江、石狮和惠安等地.“三热”病人血检未发现疟原虫阳性者.结论 泉州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平稳.但仍要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和监测,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控与管理.

    作者:王晓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白头翁总皂苷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的作用

    目的 观察白头翁总皂苷(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 saponins,PRS)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的杀灭效果,为白头翁总皂苷作为抗血吸虫新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尾蚴腹部贴片法感染ICR小鼠,感染后42 d的鼠肝脏经研磨、过筛获得虫卵,毛蚴由虫卵孵化,尾蚴由阳性感染钉螺光照逸出,采用0、1、2、3、4、5、6、7、8 μg/ml的PRS药液分别于不同时间作用虫卵、毛蚴、尾蚴.结果 不同浓度PRS及对照药物吡喹酮(PZQ)对日本血吸虫虫卵作用24 h的孵化结果显示,PRS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略优于PZQ,尤其在4μg/ml浓度时,日本血吸虫虫卵对PRS的作用更敏感.1、2、3、4、5、6、7、8 μg/ml的PRS药液作用于毛蚴30 min后,毛蚴死亡率分别为13.47%、26.05%、60.99%、90.84%、100%、100%、100%、100%.作用于尾蚴30 min后,尾蚴的死亡率分别为5.32%、18.81%、44.7%、76.87%、98.28%、100%、100%、100%.毛蚴、尾蚴的死亡率对PRS的作用时间和浓度有一定依赖性.结论 体外实验显示PRS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均有杀伤作用,有望成为新的抗血吸虫药物.

    作者:陈岩勤;许琼明;诸葛洪祥;梁幼生;李笑然;杨世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脾栓塞联合双镜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脾功能亢进38例

    对38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脾栓塞联合双镜法治疗,术后38例病人均治愈出院.与以往同类患者相比,平均住院天数缩短,平均住院费用无明显增加,且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提示脾栓塞联合双镜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脾功能亢进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安全、微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松;佘红涛;卢运;史金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173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其中巨脾型患者75例,腹水型患者98例)和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单学科治疗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93例(其中巨脾型84例,腹水型109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单学科治疗相比,多学科综合治疗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缩短(P<0.01),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P<0.05),病人投诉下降(P>0.05);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前时间、腹水消失时间缩短(P<0.01),住院时间缩短、治疗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人投诉下降(P<0.05).结论 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维成;赵正元;刘佳新;李胜明;郭凤英;王璋华;任光辉;李岳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鄱阳湖区水利工程与血防措施浅议

    本文根据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分析了鄱阳湖区水利工程与血吸虫病防治的关系,并就如何利用鄱阳湖水位调度工程控制钉螺、湖堤坡面硬化防螺、抬洲降滩灭螺等水利工程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综述与探讨.

    作者:刘道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深圳市宝安区外来劳务人员华支睾吸虫感染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外来劳务人员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宝安区外来劳务人员进行华支睾吸虫血清学检测及相关知识、行为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华支睾吸虫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642名劳务人员,接受血清学检测530名,阳性35例,阳性率为6.60%.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5.08%和7.51%(x2=1.19,P=0.28).<25岁、25~35岁和>35岁组阳性率分别为7.11%、5.88%和7.69%(x2=0.45,P=0.80);华支睾吸虫感染途径、健康危害和预防措施的知晓率分别为50.16%、33.64%和27.41%;不吃未煮熟鱼类、不用生鱼虾喂宠物和生熟砧板分开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80.67%、78.41%和45.95%.华支睾吸虫病预防措施的知晓率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OR=0.13,P=0.01).结论 宝安区外来劳务人员华支睾吸虫病防治不可忽视,应加强防护知识宣教.

    作者:袁青;严新凤;高世同;冯若桐;黄达娜;曹纳新;李斌;万林鑫;陈新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云霄县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云霄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分布特点,为制定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择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检查蛔虫、钩虫和鞭虫感染,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以问卷形式记录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相关流行因素.结果 全县共调查4个镇21个村2 002人,查出土源性线虫感染169人,感染率为8.44%.钩虫、鞭虫和蛔虫感染率分别为4.35%、1.70%和0.15%,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3.48%(43/319);7岁以下和45岁以上人群感染率较高,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感染率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降低.结论 云霄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在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乡村钩虫感染率仍然较高;儿童蛲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引起重视.

    作者:吴文勇;许国防;林茶枝;陈舜君;陈建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江西省鄱阳湖区富盛村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

    目的 了解江西省鄱阳湖区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方法 于2008年对鄱阳湖区南昌县富盛村6~65岁居民采用Kato-Katz法检查蛔虫、鞭虫和钩虫感染情况,同时记录其他寄生虫卵.结果 2008年富盛村人群土源性线虫总平均感染率为37.97%,其中蛔虫、鞭虫和钩虫单虫种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0.39%、6.67%和18.45%.女性居民土源性线虫和蛔虫感染率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居民鞭虫和钩虫感染率亦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土源性线虫与钩虫感染率变化规律相似,均随年龄增长而呈现升高趋势;蛔虫感染率10~19岁年龄组低,20~29岁年龄组高,而后随着年龄增大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鞭虫感染率随年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0~19、40~49岁年龄组出现2个波峰.结论 富盛村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健康教育、定期驱虫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环境改造是控制土源性线虫感染的有效手段.在治疗土源性线虫病患者控制传染源的同时,切断传播链不失为治本之策.

    作者:高晓晖;曾小军;洪献林;姜唯声;葛军;胡神助;兰炜明;范云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1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江苏省2011年的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订和调整适合本省有效的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和专报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74例,发病率为0.05/万,与2010年病例数基本持平.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13例,较2010年的100例下降了87.00%;输入性疟疾病例361例,其中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309例,较2010年的207例上升了49.27%,主要分布在江苏中部和苏北沿海的扬州、南通、淮安、泰州市,该4市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占全省总数的66.02% (204/309).2011年江苏省首次报告输入性三日疟7例,输入性卵形疟14例.结论 江苏省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明显下降,流行范围明显缩小;但境外输入性疟疾仍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感染疟原虫虫种呈多样性.因此,为如期实现全省消除疟疾目标,仍需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回国人员的监测管理.

    作者:周华云;曹俊;王伟明;刘耀宝;曹园园;高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生物杀蚊幼颗粒剂及其作用特性

    目的 研制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rensis var.israelesis,Bti)颗粒剂新剂型并测定其杀灭蚊幼虫效果.方法 分离筛选Bti菌株,采用载体湿法包衣试制成Bti颗粒剂.通过模拟现场试验、持效性试验和外环境试验分别测定该制剂对蚊幼虫杀灭效果、持效期及在外环境的稳定性.结果 野外分离的Bti菌株对库蚊、伊蚊幼虫的LC50分别为0.461 0 μl/L和1.713 3μl/L.试制的216 ITU/mg Bti颗粒剂1~3g/m2施药后淡色库蚊幼虫死亡率为83.3%~ 100%,3~5g/m2埃及伊蚊幼虫死亡率达72.7%~ 100%.0.5 g/m2颗粒剂处理的水体13d后接种3龄淡色库蚊幼虫死亡率仍高达55.3%.外环境试验中,216 ITU/mg Bti颗粒剂2~4g/m2对蚊幼虫l~3d防治效果达92.4%~ 100%,20 d达51.6%~75.7%.结论 采用分离菌株研制的Bti颗粒剂具有较好的杀灭蚊幼虫效果,在外环境中试用持效期长且稳定性好.

    作者:徐健;赵松;刘琴;祁建杭;李传明;王艳;孙俊;韩光杰;马谈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进贤县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后防治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进贤县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后的疫情趋势,评估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进贤县2008-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比较疫情控制、传播控制、传播阻断3类地区人群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2008-2011年进贤县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疫情控制地区抗体阳性率仍高于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控制地区粪检阳性人数从2008年的29例下降到2011年的1例.2008年疫情控制地区和传播控制地区查出感染性钉螺点分别为63处和5处,2011年较2008年分别下降了95.23%和80.00%.结论 进贤县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防治措施有效,疫情稳定.

    作者:洪献林;王鑫英;黎晓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病重组诊断抗原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将重组抗原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已成为当前血吸虫病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将近10年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重组抗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俊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山东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策略和实践

    目的 探索符合山东省省情可持续发展的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策略,通过实施以减轻该病的流行和危害程度.方法 山东省卫生厅主导全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管理工作,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负责全省防治规划的实施和技术指导,各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本辖区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工作.以《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为指南,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制定防控策略,采取常规防治与重点地区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工作.结果 2003年,山东省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8.26%.2007-2009年,全省共计9个市74个县3 115 194人服药驱虫.县级开展健康教育覆盖人口39 866 923人次,市级开展健康教育覆盖人口34 730 663人次,省级开展健康教育覆盖人口32 000人次.2009年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58.05%.2009年7个重点县(市)共计检查6 581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7.61%.3年开展省级专业人员培训30次,培训人员2 130人次,各市举办培训班52次,培训人员3 110人次;各县举办培训班403次,培训人员12 789人次.2009年全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至7.10%,较2003年下降了61.12%,达到了《防治规划》下降40%的目标要求.结论 山东省3年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实践证明,政府重视、资金保障、专项健康教育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常规防控与专项防控相结合、各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防控机构各司其职开展工作等多措并举,是有效的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策略.

    作者:刘新;缪峰;邓绪礼;陈锡欣;赵长磊;万功群;付兆义;张佃波;王用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02-2011年仪征市钉螺与血吸虫病病情相关性分析

    目的 掌握仪征市钉螺与血吸虫病病情相关情况,探讨血吸虫病控制策略和措施.方法 采用回顾性研究方法,分析比较2002-2011年仪征市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密度、感染性钉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变化情况;流行村人群血检阳性率、粪检阳性率和急性血吸虫病发生率以及家畜粪检阳性率变化情况.对螺情与病情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 钉螺面积、感染性钉螺面积、血吸虫病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感染性钉螺面积与钉螺面积、急性血吸虫病例与感染性钉螺面积、钉螺面积与居民血吸虫病感染率均呈正相关关系(r=0.732,0.678,0.774,P均<0.05).结论 控制血吸虫病疫情必须消灭感染性钉螺,压缩有螺面积,实施综合性防治措施.

    作者:张正球;唐明亮;田斌;张进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保虫宿主传播能量研究进展

    本文对牛、羊、猪、犬、猫、野鼠等日本血吸虫保虫宿主传播能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当前实施的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提出了在人和牛作为传染源的作用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对非牛家畜(羊、犬、猪等)和野鼠等动物宿主的实际传播能量进行重新评价,以及探索血吸虫传播环节中相关传播阈值等研究方向.

    作者:汪奇志;汪天平;张世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江苏省孕妇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江苏省孕妇弓形虫感染情况.方法 2009-2010年选择全省7个市的孕妇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弓形虫特异性抗体IgM、IgG.按照《江苏省弓形虫病个案调查表》统一录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81名孕妇弓形虫IgM均为阴性,IgG阳性率为3.98%(43/1 081),与对照组的2.27%(4/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P>0.05);各市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7,P>0.05).IgG阳性率早孕组为3.78%,中晚孕组为4.17%,与对照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3,P> 0.05).既往有病理性流产史的孕妇无弓形虫IgG阳性者.仅1.84%(8/435)的孕妇曾做过弓形虫相关检测.结论 江苏省孕妇弓形虫感染率处于较低状态,地区间差异不大;应积极开展围孕期弓形虫检测,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同时需进一步在居民中开展加强弓形虫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作者:华海涌;唐凤;刘一新;尤璐;董美华;陈月娥;陈弘;胡一河;丁桂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