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2011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周华云;曹俊;王伟明;刘耀宝;曹园园;高琪

关键词:疟疾, 疫情, 监测, 江苏省
摘要:目的 分析江苏省2011年的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订和调整适合本省有效的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和专报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74例,发病率为0.05/万,与2010年病例数基本持平.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13例,较2010年的100例下降了87.00%;输入性疟疾病例361例,其中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309例,较2010年的207例上升了49.27%,主要分布在江苏中部和苏北沿海的扬州、南通、淮安、泰州市,该4市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占全省总数的66.02% (204/309).2011年江苏省首次报告输入性三日疟7例,输入性卵形疟14例.结论 江苏省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明显下降,流行范围明显缩小;但境外输入性疟疾仍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感染疟原虫虫种呈多样性.因此,为如期实现全省消除疟疾目标,仍需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回国人员的监测管理.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微量血清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的研制与评价

    目的 研制血清用量少的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方法 采用Sephacryl S-300HR柱层析分离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保留具有特异性反应活性的抗原蛋白组分.并研究标记浓度及稀释剂配方、样品缓冲液成分,组成佳反应体系,建立血清用量5μl的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结果 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对血吸虫虫卵阳性病人的敏感性为93.7%,EPG <24的低感染度检出率达91.3%,健康人群的特异性为97.1%,并殖吸虫病人的交叉反应率为5.6%,Youden指数为0.91.与ELISA平行检测流动人口的总符合率为96.1%,Kappa值为0.81.结论 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具有血清用量少、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交叉反应低、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具有现场实用价值.

    作者:蒋守富;张小萍;李宝良;何艳燕;刘静;唐月红;马晓疆;蔡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经颅注射日本血吸虫卵建立脑型血吸虫病模型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家兔脑型血吸虫病模型以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形成机理及建模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家兔为实验对象,分别通过钻孔法和锥颅法经颅直接注射日本血吸虫卵悬液1 ml(1 mg/ml).观察临床症状,注射后第1周的第3、5天,第2周的第1、3、5天及2周后,取兔脑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家兔在建模第1~2周即出现厌食、偏瘫、癫痫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脑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虫卵肉芽肿改变.建模成功率达90%.结论 采用经颅直接注射虫卵法成功建立了脑型血吸虫病动物模型,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者:徐嘉;鲁晓杰;王丹;吴明灿;陈世洁;成祥林;李军川;王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保虫宿主传播能量研究进展

    本文对牛、羊、猪、犬、猫、野鼠等日本血吸虫保虫宿主传播能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当前实施的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提出了在人和牛作为传染源的作用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对非牛家畜(羊、犬、猪等)和野鼠等动物宿主的实际传播能量进行重新评价,以及探索血吸虫传播环节中相关传播阈值等研究方向.

    作者:汪奇志;汪天平;张世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吸虫病防治标准修订在推进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规划中的作用

    本文围绕我国6次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不同防治时期对推进我国血吸虫病控制规划中的作用,提出了在当前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中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治标准的必要性.并基于文献复习与提炼、回顾性调查、专家论证、完善指标等工作基础,就修订完成我国新的《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标准》的背景进行了阐述.

    作者:周晓农;许静;林丹丹;汪天平;梁幼生;钟波;李石柱;杨国静;姜庆五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分析

    目的 分析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分析1994年以来楚雄市血吸虫病螺情监测资料.结果 该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病情稳定;但钉螺面积回升较为严重,严重时有螺面积为达标年的12.9倍,较高年份出现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27.8 hm2和28.0 hm2.结论 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较明显,仍需加强监测.

    作者:王建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白头翁总皂苷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的作用

    目的 观察白头翁总皂苷(Pulsatilla chinensis(Bunge)Regel saponins,PRS)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的杀灭效果,为白头翁总皂苷作为抗血吸虫新药提供理论和实验依据.方法 采用尾蚴腹部贴片法感染ICR小鼠,感染后42 d的鼠肝脏经研磨、过筛获得虫卵,毛蚴由虫卵孵化,尾蚴由阳性感染钉螺光照逸出,采用0、1、2、3、4、5、6、7、8 μg/ml的PRS药液分别于不同时间作用虫卵、毛蚴、尾蚴.结果 不同浓度PRS及对照药物吡喹酮(PZQ)对日本血吸虫虫卵作用24 h的孵化结果显示,PRS对虫卵孵化的抑制效果略优于PZQ,尤其在4μg/ml浓度时,日本血吸虫虫卵对PRS的作用更敏感.1、2、3、4、5、6、7、8 μg/ml的PRS药液作用于毛蚴30 min后,毛蚴死亡率分别为13.47%、26.05%、60.99%、90.84%、100%、100%、100%、100%.作用于尾蚴30 min后,尾蚴的死亡率分别为5.32%、18.81%、44.7%、76.87%、98.28%、100%、100%、100%.毛蚴、尾蚴的死亡率对PRS的作用时间和浓度有一定依赖性.结论 体外实验显示PRS对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尾蚴均有杀伤作用,有望成为新的抗血吸虫药物.

    作者:陈岩勤;许琼明;诸葛洪祥;梁幼生;李笑然;杨世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鲁西南医院就诊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状况城乡差别分析

    采用ELISA法检测1 839名鲁西南地区妇产科就诊育龄妇女静脉血中弓形虫IgM,被调查人群的弓形虫总感染率为3.10%,其中城镇育龄妇女感染率为1.66%,显著低于农村育龄妇女感染率的4.49% (P< 0.05),且弓形虫感染率与宠物饲养以及动物屠宰加工销售等职业有关(P均< 0.05).结果提示,应根据城乡不同地区制定相对应的弓形虫病防治措施,以控制弓形虫感染率.

    作者:郝延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病重组诊断抗原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将重组抗原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已成为当前血吸虫病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将近10年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重组抗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俊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08-2011年嵊州市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的要求,2008-2011年每年对嵊州市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的螺情、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和家畜病情等情况进行监测.结果4年累计发现钉螺面积3 060 m2,解剖活螺595只,未发现阳性钉螺;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77%,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1.09%,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例.提示,监测点钉螺分布面积小而分散,呈残存钉螺分布的特点.今后仍要加强螺情和流动人群的病情监测.

    作者:王勇;王尧荣;应锡钧;竺小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泉州市输入性疟疾现状及防制对策

    目的 了解泉州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现状,为制订防治策略、实现2014年全市消除疟疾目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1年泉州市疟疾疫情资料、个案调查表及年报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全市共发现输入性疟疾15例,均为男性,以40~49岁组居多,占46.67%.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病例主要分布在泉港、晋江、石狮和惠安等地.“三热”病人血检未发现疟原虫阳性者.结论 泉州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平稳.但仍要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和监测,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控与管理.

    作者:王晓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1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江苏省2011年的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订和调整适合本省有效的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和专报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74例,发病率为0.05/万,与2010年病例数基本持平.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13例,较2010年的100例下降了87.00%;输入性疟疾病例361例,其中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309例,较2010年的207例上升了49.27%,主要分布在江苏中部和苏北沿海的扬州、南通、淮安、泰州市,该4市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占全省总数的66.02% (204/309).2011年江苏省首次报告输入性三日疟7例,输入性卵形疟14例.结论 江苏省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明显下降,流行范围明显缩小;但境外输入性疟疾仍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感染疟原虫虫种呈多样性.因此,为如期实现全省消除疟疾目标,仍需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回国人员的监测管理.

    作者:周华云;曹俊;王伟明;刘耀宝;曹园园;高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1年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疫情监测结果及流行动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广西7个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年报表、工作简报及网络直报等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共报告疟疾病例8例,占全区病例总数的7.14%(8/112);平均年发病率为0.04/万,较2010年上升100%.全年血检常住人口中发热病人42 064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血检流动人口3 867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8例,阳性率为0.21%.8例疟疾病例中,间日疟5例,恶性疟3例;病例分布于隆林县、天峨县、南丹县、右江区,均为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感染后返乡人员.全年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防治措施有效,疟疾疫情稳定.加强对境外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返乡流动人员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作者:林康明;黎军;毛玮;黄亚铭;李锦辉;郭传坤;杨益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湖北钉螺在日本血吸虫病传播中的作用

    湖北钉螺是日本血吸虫的唯一中间宿主,其生态特征及与血吸虫的相容性在血吸虫病传播中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加强该类研究对防控血吸虫病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对温度、湿度、植被、土壤等影响钉螺生存的生态因子和钉螺密度、钉螺异地生长繁殖,以及钉螺与血吸虫相容性方面的研究进行了综述.

    作者:林丽君;闻礼永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生物杀蚊幼颗粒剂及其作用特性

    目的 研制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rensis var.israelesis,Bti)颗粒剂新剂型并测定其杀灭蚊幼虫效果.方法 分离筛选Bti菌株,采用载体湿法包衣试制成Bti颗粒剂.通过模拟现场试验、持效性试验和外环境试验分别测定该制剂对蚊幼虫杀灭效果、持效期及在外环境的稳定性.结果 野外分离的Bti菌株对库蚊、伊蚊幼虫的LC50分别为0.461 0 μl/L和1.713 3μl/L.试制的216 ITU/mg Bti颗粒剂1~3g/m2施药后淡色库蚊幼虫死亡率为83.3%~ 100%,3~5g/m2埃及伊蚊幼虫死亡率达72.7%~ 100%.0.5 g/m2颗粒剂处理的水体13d后接种3龄淡色库蚊幼虫死亡率仍高达55.3%.外环境试验中,216 ITU/mg Bti颗粒剂2~4g/m2对蚊幼虫l~3d防治效果达92.4%~ 100%,20 d达51.6%~75.7%.结论 采用分离菌株研制的Bti颗粒剂具有较好的杀灭蚊幼虫效果,在外环境中试用持效期长且稳定性好.

    作者:徐健;赵松;刘琴;祁建杭;李传明;王艳;孙俊;韩光杰;马谈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1年广东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2011年广东省疟疾流行特点,为本省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疟疾96例,其中间日疟40例,输入性恶性疟36例,未分型2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92/10万,死亡2例.全省17个市的34个县(市、区)报告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深圳和广州,共报告57例,占全省病例的59.38%.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11月73例,占全年病例的76.04%.男女性别比为5.86: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 ~ 50岁,年龄小1岁,大65岁.发病以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农民、家务及待业为主,共68例,占病例总数的70.83%.2011年广东省128例疟疾病例(96例本省籍和32例外省籍)主要输入来源为非洲和亚洲,分别为77例和30例,占总发病数的60.16%和23.44%.输入病例多的为尼日利亚36例,其次为安哥拉19例,再次为缅甸11例.结论 2011年广东省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输入性恶性疟增加,应加强监测和防控.

    作者:潘波;阮彩文;林荣幸;裴福全;张启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173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其中巨脾型患者75例,腹水型患者98例)和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单学科治疗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93例(其中巨脾型84例,腹水型109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单学科治疗相比,多学科综合治疗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缩短(P<0.01),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P<0.05),病人投诉下降(P>0.05);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前时间、腹水消失时间缩短(P<0.01),住院时间缩短、治疗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人投诉下降(P<0.05).结论 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维成;赵正元;刘佳新;李胜明;郭凤英;王璋华;任光辉;李岳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句容市丘陵山区钉螺孳生环境特点及定位分析

    目的 掌握句容市丘陵山区钉螺孳生和分布规律,为制定灭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水系调查丘陵山区历史有螺环境和现有螺环境,并应用GPS现场采集历史有螺环境和现有螺环境的地理坐标数据,采用Google Earth技术定位分析钉螺孳生环境特点及分布规律.结果 共调查历史有螺环境399个,历史有螺面积2 904.39 hm2.其中Ⅰ类环境33个,面积415.04 hm2;Ⅱ类环境33个,面积323.19 hm2;Ⅲ类环境11个,面积96.40 hm2;Ⅳ类环境318个,面积1 989.46 hm2.环境改造率达14.29%.GoogleEarth地图标注显示现有螺环境和历史有螺环境均沿水系聚集性分布.结论 调查建立了句容市历史有螺环境数据库,并以GoogleEarth地图进行空间标注,有助于山丘地区钉螺监测和更好地制定灭螺规划.

    作者:吴晓军;陈世军;李水明;江成功;王晓雷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

    目的 分析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防控策略,为进一步提高输入性疟疾诊治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7月18日至2012年6月30日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信息及个案流行病学资料,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的虫种、来源、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发病及诊治情况、出国途径及同行回国人员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年7月18日至2012年6月30日江苏省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233例,其中226例(97.0%)来自非洲国家,208例(89.3%)为恶性疟,224例(96.1%)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农民工和技术工人,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变化,145例(62.2%)病例在回国后20d内发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的中位数为2d,从就诊到确诊时间的中位数为1d.首诊单位相对分散,确诊单位主要为县级以上医疗和疾控机构(220例,占94.4%),病例确诊后规范治疗率为100%.205例(88.0%)患者系经公司劳务派遣出国务工人员,142例(60.9%)患者有同行回国人员.结论 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严峻,需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和多部门合作,针对高危人群建立协查机制,采取有力防控措施降低境外输入性疟疾的危害.

    作者:刘耀宝;曹俊;周华云;王伟明;曹园园;高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广西隆林县1起输入性恶性疟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2011年10月-2012年2月,41名从非洲赤道几内亚返回广西隆林的农民工中有16人感染疟疾,疟疾罹患率为39.02%,其中疟原虫阳性15例,临床诊断病例1例,均为恶性疟,41名农民工在非洲期间均患过疟疾和使用过抗疟药.经对疟疾病例和可疑者进行规范治疗以及杀虫剂室内喷洒等措施,输入性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生输入继发疟疾病例,所采取的措施可行有效.到非洲赤道几内亚从事送变电工程建设农民工感染疟疾风险高,应进一步加强对高疟区回归人员疟疾的管理和监测,对回归的农民工要及时采血镜检,阳性者和可疑者及时规范治疗.

    作者:杨永亮;吴声荣;陆玉虎;曹品光;郭传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山东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策略和实践

    目的 探索符合山东省省情可持续发展的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策略,通过实施以减轻该病的流行和危害程度.方法 山东省卫生厅主导全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管理工作,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负责全省防治规划的实施和技术指导,各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本辖区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工作.以《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为指南,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制定防控策略,采取常规防治与重点地区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工作.结果 2003年,山东省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8.26%.2007-2009年,全省共计9个市74个县3 115 194人服药驱虫.县级开展健康教育覆盖人口39 866 923人次,市级开展健康教育覆盖人口34 730 663人次,省级开展健康教育覆盖人口32 000人次.2009年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58.05%.2009年7个重点县(市)共计检查6 581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7.61%.3年开展省级专业人员培训30次,培训人员2 130人次,各市举办培训班52次,培训人员3 110人次;各县举办培训班403次,培训人员12 789人次.2009年全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至7.10%,较2003年下降了61.12%,达到了《防治规划》下降40%的目标要求.结论 山东省3年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实践证明,政府重视、资金保障、专项健康教育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常规防控与专项防控相结合、各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防控机构各司其职开展工作等多措并举,是有效的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策略.

    作者:刘新;缪峰;邓绪礼;陈锡欣;赵长磊;万功群;付兆义;张佃波;王用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