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芦山县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流行因素调查

王朝富;王承祥;汪世忠;牟莉蓉;吴子松;吕国金

关键词:血吸虫病, 传播控制, 流行因素, 大山区, 芦山县
摘要:目的 探索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播控制后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择四川省芦山县大山区高山平坝型的清江村、高山丘陵型的五星村、高山峡谷型的火炬村开展农业结构、卫生设施、人类行为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和感染,血清免疫学和粪便孵化法检查人群血吸虫感染,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查耕牛和犬血吸虫感染等情况;开展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试点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清江村、五星村和火炬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分别为22.30%、41.17%和41.64%.安全饮水率火炬村为99.16%,其他村均为100%;生活用沟渠水分别为22.99%、0和0.85%.3个村钉螺、野粪、耕牛感染率均为0;人群感染率分别为0.18%、0.15%和2.62%;犬感染率除火炬村为2.41%外,其他为0;野鼠感染率均为0.结论 芦山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除应加强人群和耕牛的监测外,还应加强其他传染源的监测,并开发有针对性的灭螺方法.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2011年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监测结果分析

    目的 分析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疫情监测结果及流行动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广西7个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年报表、工作简报及网络直报等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共报告疟疾病例8例,占全区病例总数的7.14%(8/112);平均年发病率为0.04/万,较2010年上升100%.全年血检常住人口中发热病人42 064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血检流动人口3 867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8例,阳性率为0.21%.8例疟疾病例中,间日疟5例,恶性疟3例;病例分布于隆林县、天峨县、南丹县、右江区,均为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感染后返乡人员.全年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防治措施有效,疟疾疫情稳定.加强对境外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返乡流动人员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作者:林康明;黎军;毛玮;黄亚铭;李锦辉;郭传坤;杨益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晚期血吸虫病与HBV感染的关系

    目的 探讨晚期血吸虫病(晚血)与HBV感染的关系.方法 对250例住院晚血患者进行B超、肝功能、HBsAg等检查,观察晚血合并HBV感染与晚血分型、肝功能异常、肝癌发生率及死亡率等相关因素的关系.结果 250例晚血患者中HBsAg阳性者占58.4%.晚血合并HBsAg阳性者的ALT升高率(46.6%)、黄疸发生率(23.3%)、肝癌发生率(17.8%)和死亡率(23.3%)均明显高于单纯晚血患者(P< 0.05或P< 0.01).结论 晚血合并HBV感染在血吸虫病损害的基础上加重了对肝脏的损害,促进了肝脏病变的发展.

    作者:杜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基本繁殖率及其在血吸虫病防控中的应用

    本文介绍了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中的关键参数——基本繁殖率(R0)的流行病学意义,及其在血吸虫病传播动力学数学模型研究中的相关公式,以及R0在血吸虫病防治措施评价中的应用.提示对R0等血吸虫病传播阈值的研究将对我国制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除标准具有重要的理论指导意义.

    作者:杨国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生物杀蚊幼颗粒剂及其作用特性

    目的 研制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rensis var.israelesis,Bti)颗粒剂新剂型并测定其杀灭蚊幼虫效果.方法 分离筛选Bti菌株,采用载体湿法包衣试制成Bti颗粒剂.通过模拟现场试验、持效性试验和外环境试验分别测定该制剂对蚊幼虫杀灭效果、持效期及在外环境的稳定性.结果 野外分离的Bti菌株对库蚊、伊蚊幼虫的LC50分别为0.461 0 μl/L和1.713 3μl/L.试制的216 ITU/mg Bti颗粒剂1~3g/m2施药后淡色库蚊幼虫死亡率为83.3%~ 100%,3~5g/m2埃及伊蚊幼虫死亡率达72.7%~ 100%.0.5 g/m2颗粒剂处理的水体13d后接种3龄淡色库蚊幼虫死亡率仍高达55.3%.外环境试验中,216 ITU/mg Bti颗粒剂2~4g/m2对蚊幼虫l~3d防治效果达92.4%~ 100%,20 d达51.6%~75.7%.结论 采用分离菌株研制的Bti颗粒剂具有较好的杀灭蚊幼虫效果,在外环境中试用持效期长且稳定性好.

    作者:徐健;赵松;刘琴;祁建杭;李传明;王艳;孙俊;韩光杰;马谈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鄱阳湖区水利工程与血防措施浅议

    本文根据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分析了鄱阳湖区水利工程与血吸虫病防治的关系,并就如何利用鄱阳湖水位调度工程控制钉螺、湖堤坡面硬化防螺、抬洲降滩灭螺等水利工程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综述与探讨.

    作者:刘道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病重组诊断抗原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将重组抗原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已成为当前血吸虫病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将近10年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重组抗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俊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深圳市宝安区外来劳务人员华支睾吸虫感染及其影响因素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外来劳务人员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宝安区外来劳务人员进行华支睾吸虫血清学检测及相关知识、行为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华支睾吸虫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642名劳务人员,接受血清学检测530名,阳性35例,阳性率为6.60%.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5.08%和7.51%(x2=1.19,P=0.28).<25岁、25~35岁和>35岁组阳性率分别为7.11%、5.88%和7.69%(x2=0.45,P=0.80);华支睾吸虫感染途径、健康危害和预防措施的知晓率分别为50.16%、33.64%和27.41%;不吃未煮熟鱼类、不用生鱼虾喂宠物和生熟砧板分开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80.67%、78.41%和45.95%.华支睾吸虫病预防措施的知晓率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OR=0.13,P=0.01).结论 宝安区外来劳务人员华支睾吸虫病防治不可忽视,应加强防护知识宣教.

    作者:袁青;严新凤;高世同;冯若桐;黄达娜;曹纳新;李斌;万林鑫;陈新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江苏省孕妇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江苏省孕妇弓形虫感染情况.方法 2009-2010年选择全省7个市的孕妇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弓形虫特异性抗体IgM、IgG.按照《江苏省弓形虫病个案调查表》统一录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81名孕妇弓形虫IgM均为阴性,IgG阳性率为3.98%(43/1 081),与对照组的2.27%(4/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P>0.05);各市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7,P>0.05).IgG阳性率早孕组为3.78%,中晚孕组为4.17%,与对照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3,P> 0.05).既往有病理性流产史的孕妇无弓形虫IgG阳性者.仅1.84%(8/435)的孕妇曾做过弓形虫相关检测.结论 江苏省孕妇弓形虫感染率处于较低状态,地区间差异不大;应积极开展围孕期弓形虫检测,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同时需进一步在居民中开展加强弓形虫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作者:华海涌;唐凤;刘一新;尤璐;董美华;陈月娥;陈弘;胡一河;丁桂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广西疟疾流行现状及消除疟疾可行性分析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当前疟疾流行现况和趋势,探讨广西2018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1-2011年广西本地发热患者、疟疾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等疟疾监测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疟疾发病情况、病例的分布与分类等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1年,广西共血检本地发热患者491.63万人次、病灶点居民19.59万人次、外出回归人员28.25万人次、外来人群22.83万人次,共检出疟疾患者1 896例,4类人群平均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4 8%、0.007 7%、0.480%和0.127%.本地感染病例从2001年的51例下降到2009年的1例,2010-2011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性继发病例.全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疟疾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结论 对照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的标准,广西已进入消除疟疾阶段巩固期.只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对全区劳务输出等归国人员监测和管理,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广西于2018年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作者:郭传坤;黎军;李锦辉;黄亚铭;毛玮;林康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1年广东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2011年广东省疟疾流行特点,为本省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疟疾96例,其中间日疟40例,输入性恶性疟36例,未分型2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92/10万,死亡2例.全省17个市的34个县(市、区)报告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深圳和广州,共报告57例,占全省病例的59.38%.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11月73例,占全年病例的76.04%.男女性别比为5.86: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 ~ 50岁,年龄小1岁,大65岁.发病以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农民、家务及待业为主,共68例,占病例总数的70.83%.2011年广东省128例疟疾病例(96例本省籍和32例外省籍)主要输入来源为非洲和亚洲,分别为77例和30例,占总发病数的60.16%和23.44%.输入病例多的为尼日利亚36例,其次为安哥拉19例,再次为缅甸11例.结论 2011年广东省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输入性恶性疟增加,应加强监测和防控.

    作者:潘波;阮彩文;林荣幸;裴福全;张启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江西省鄱阳湖区富盛村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调查

    目的 了解江西省鄱阳湖区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方法 于2008年对鄱阳湖区南昌县富盛村6~65岁居民采用Kato-Katz法检查蛔虫、鞭虫和钩虫感染情况,同时记录其他寄生虫卵.结果 2008年富盛村人群土源性线虫总平均感染率为37.97%,其中蛔虫、鞭虫和钩虫单虫种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0.39%、6.67%和18.45%.女性居民土源性线虫和蛔虫感染率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居民鞭虫和钩虫感染率亦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土源性线虫与钩虫感染率变化规律相似,均随年龄增长而呈现升高趋势;蛔虫感染率10~19岁年龄组低,20~29岁年龄组高,而后随着年龄增大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鞭虫感染率随年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0~19、40~49岁年龄组出现2个波峰.结论 富盛村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健康教育、定期驱虫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环境改造是控制土源性线虫感染的有效手段.在治疗土源性线虫病患者控制传染源的同时,切断传播链不失为治本之策.

    作者:高晓晖;曾小军;洪献林;姜唯声;葛军;胡神助;兰炜明;范云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1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江苏省2011年的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订和调整适合本省有效的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和专报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74例,发病率为0.05/万,与2010年病例数基本持平.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13例,较2010年的100例下降了87.00%;输入性疟疾病例361例,其中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309例,较2010年的207例上升了49.27%,主要分布在江苏中部和苏北沿海的扬州、南通、淮安、泰州市,该4市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占全省总数的66.02% (204/309).2011年江苏省首次报告输入性三日疟7例,输入性卵形疟14例.结论 江苏省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明显下降,流行范围明显缩小;但境外输入性疟疾仍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感染疟原虫虫种呈多样性.因此,为如期实现全省消除疟疾目标,仍需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回国人员的监测管理.

    作者:周华云;曹俊;王伟明;刘耀宝;曹园园;高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经颅注射日本血吸虫卵建立脑型血吸虫病模型

    目的 建立一种新的家兔脑型血吸虫病模型以探讨脑型血吸虫病的形成机理及建模的影响因素.方法 以家兔为实验对象,分别通过钻孔法和锥颅法经颅直接注射日本血吸虫卵悬液1 ml(1 mg/ml).观察临床症状,注射后第1周的第3、5天,第2周的第1、3、5天及2周后,取兔脑制作病理切片,观察其病理变化.结果 家兔在建模第1~2周即出现厌食、偏瘫、癫痫等多种神经系统症状.脑组织病理切片显示虫卵肉芽肿改变.建模成功率达90%.结论 采用经颅直接注射虫卵法成功建立了脑型血吸虫病动物模型,为开展实验研究提供了基础.

    作者:徐嘉;鲁晓杰;王丹;吴明灿;陈世洁;成祥林;李军川;王鹏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0-2011年南京市栖霞区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监测

    目的 了解2010-2011年南京市栖霞区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疫情动态,为评价防治效果和制订防治策略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按照《全国血吸虫病监测方案》要求,每年开展螺情、病情监测.结果 2011年南中村监测点活螺框出现率和活螺平均密度较2010年分别下降11.67%和95.49%,连续2年未发现感染性钉螺.常住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从2010年的9.93%(95/957)下降为2011年的1.35%(7/519),未发现急性血吸虫感染和晚期血吸虫病患者,亦未发现粪检阳性家畜.结论 南中村国家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疫情呈逐年下降趋势,所采取的常规综合防治措施积极有效,但有螺面积未见明显有效压缩,仍处于不稳定状态.提示今后要强化灭螺措施,并确保灭螺质量;同时要积极开展江滩有螺环境治理,继续开展螺情和血吸虫病传染源监测,以防止血吸虫病疫情反复.

    作者:张科;侯宁;龚云华;章求平;孙继江;刘松怀;吴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内镜下套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68例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 130例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8例接受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各组继续出血率及静脉曲张红色征消失情况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继续出血率为10.3%,静脉曲张红色征阳性率为8.8%,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结论 内镜下套扎治疗是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种有效止血方法.

    作者:刘培香;孔国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脾栓塞联合双镜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脾功能亢进38例

    对38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脾栓塞联合双镜法治疗,术后38例病人均治愈出院.与以往同类患者相比,平均住院天数缩短,平均住院费用无明显增加,且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提示脾栓塞联合双镜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脾功能亢进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安全、微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松;佘红涛;卢运;史金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现场病原学检测效果及质控评估

    目的 了解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测能力,评价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现场检测效果,为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点病原学诊断质控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血检阳性居民病原学检查资料,分析Kato-Katz法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的检测效果;由各监测点采用单盲法检测国家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统一提供的血吸虫虫卵孵化质控样本,比较两种病原学诊断方法检测的符合率、误检率和漏检率.结果 2011年全国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Kato-Katz法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检测3 780例血检阳性居民,查出双阳性127例,双阴性3 513例,总符合率为96.30%;其中Kato-Katz法检出阳性173例,阳性率为4.58%;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检出阳性221例,阳性率为5.85%.两法共检出阳性267例,总阳性检出率为7.06%,较单纯Kato-Katz法阳性检出率提高54.15%(x2=21.32,P<0.01).2012年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检测病原学孵化质控样240份(阳性160份,阴性80份),检出阳性样本105份,阴性样本67份,总符合率为71.67% (172/240),总漏检率为34.38%(55/160),其中强阳性样本漏检率为32.50%(26/80),弱阳性样本漏检率为36.25%(29/80),阴性误检率为16.25%(13/80).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和四川6省血吸虫病监测点对病原学孵化质控样本检出率分别为61.11%、80.00%、77.08%、90.48%、58.33%和5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7,P<0.05).结论 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现场检测血吸虫病效果显著优于Kato-Katz法,但大多数血吸虫病监测点对尼龙绢孵化法的掌握程度较低,需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诊断技术培训.

    作者:朱蓉;秦志强;冯婷;党辉;张利娟;许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分析及防控策略探讨

    目的 分析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的流行病学特征并探讨其防控策略,为进一步提高输入性疟疾诊治和管理水平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7月18日至2012年6月30日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信息及个案流行病学资料,对境外输入性疟疾的虫种、来源、人群分布、地区分布、发病及诊治情况、出国途径及同行回国人员情况等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 2011年7月18日至2012年6月30日江苏省共报告境外输入性疟疾病例233例,其中226例(97.0%)来自非洲国家,208例(89.3%)为恶性疟,224例(96.1%)为实验室确诊病例.发病人群主要为青壮年男性农民工和技术工人,发病时间无明显季节变化,145例(62.2%)病例在回国后20d内发病.从发病到就诊时间的中位数为2d,从就诊到确诊时间的中位数为1d.首诊单位相对分散,确诊单位主要为县级以上医疗和疾控机构(220例,占94.4%),病例确诊后规范治疗率为100%.205例(88.0%)患者系经公司劳务派遣出国务工人员,142例(60.9%)患者有同行回国人员.结论 江苏省境外输入性疟疾疫情严峻,需进一步强化业务培训和多部门合作,针对高危人群建立协查机制,采取有力防控措施降低境外输入性疟疾的危害.

    作者:刘耀宝;曹俊;周华云;王伟明;曹园园;高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乙型肝炎肝硬化1例

    应用拉米夫定联合阿德福韦酯治疗晚期血吸虫病合并乙型肝炎肝硬化1例,取得满意疗效.

    作者:李玉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目的 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性强的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2006)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查阅法设计调查问卷,选择20位从事血吸虫病防治、科研和管理的专家进行德尔菲法调查,对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建立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体系中各指标的归一化权重和组合权重.结果 经过2轮调查,确立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的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居民病情、家畜病情和螺情等3个一级指标的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360 2、0.335 2、0.304 6.二级指标中,家畜感染率的组合权重高,为0.335 2;钉螺感染率组合权重低,为0.093 3.结论 建立的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合理、全面、权威性强,可为《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许静;徐俊芳;朱蓉;林丹丹;汪天平;李石柱;郭家钢;周晓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