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松;佘红涛;卢运;史金龙
目的 了解深圳市宝安区外来劳务人员华支睾吸虫感染现状及其相关影响因素.方法 采用整群抽样方法对宝安区外来劳务人员进行华支睾吸虫血清学检测及相关知识、行为调查,病例对照研究分析华支睾吸虫感染危险因素.结果 共调查642名劳务人员,接受血清学检测530名,阳性35例,阳性率为6.60%.男、女性阳性率分别为5.08%和7.51%(x2=1.19,P=0.28).<25岁、25~35岁和>35岁组阳性率分别为7.11%、5.88%和7.69%(x2=0.45,P=0.80);华支睾吸虫感染途径、健康危害和预防措施的知晓率分别为50.16%、33.64%和27.41%;不吃未煮熟鱼类、不用生鱼虾喂宠物和生熟砧板分开的健康行为形成率分别为80.67%、78.41%和45.95%.华支睾吸虫病预防措施的知晓率与华支睾吸虫感染率呈正相关关系(OR=0.13,P=0.01).结论 宝安区外来劳务人员华支睾吸虫病防治不可忽视,应加强防护知识宣教.
作者:袁青;严新凤;高世同;冯若桐;黄达娜;曹纳新;李斌;万林鑫;陈新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内镜下套扎治疗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效果.方法 130例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住院患者随机分成2组,治疗组68例接受急诊内镜下套扎治疗,对照组62例给予常规内科治疗.观察各组继续出血率及静脉曲张红色征消失情况等,并进行比较.结果 治疗组继续出血率为10.3%,静脉曲张红色征阳性率为8.8%,均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均< 0.01).结论 内镜下套扎治疗是晚期血吸虫病食道静脉曲张破裂出血的一种有效止血方法.
作者:刘培香;孔国庆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根据《浙江省血吸虫病监测点监测方案》的要求,2008-2011年每年对嵊州市省级血吸虫病监测点的螺情、常住居民、流动人口和家畜病情等情况进行监测.结果4年累计发现钉螺面积3 060 m2,解剖活螺595只,未发现阳性钉螺;常住居民血检阳性率为0.77%,流动人口血检阳性率为1.09%,未发现血吸虫病病例.提示,监测点钉螺分布面积小而分散,呈残存钉螺分布的特点.今后仍要加强螺情和流动人群的病情监测.
作者:王勇;王尧荣;应锡钧;竺小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讨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173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其中巨脾型患者75例,腹水型患者98例)和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单学科治疗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93例(其中巨脾型84例,腹水型109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单学科治疗相比,多学科综合治疗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缩短(P<0.01),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P<0.05),病人投诉下降(P>0.05);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前时间、腹水消失时间缩短(P<0.01),住院时间缩短、治疗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人投诉下降(P<0.05).结论 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维成;赵正元;刘佳新;李胜明;郭凤英;王璋华;任光辉;李岳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当前疟疾流行现况和趋势,探讨广西2018年实现消除疟疾目标的可行性.方法 收集2001-2011年广西本地发热患者、疟疾病灶点居民和流动人口等疟疾监测资料,采用流行病学方法,对全区疟疾发病情况、病例的分布与分类等进行描述和统计分析.结果 2001-2011年,广西共血检本地发热患者491.63万人次、病灶点居民19.59万人次、外出回归人员28.25万人次、外来人群22.83万人次,共检出疟疾患者1 896例,4类人群平均血检阳性率分别为0.004 8%、0.007 7%、0.480%和0.127%.本地感染病例从2001年的51例下降到2009年的1例,2010-2011年未发现本地感染病例和输入性继发病例.全区疟疾发病率控制在1/10万以下,疟疾患者以输入性病例为主.结论 对照世界卫生组织消除疟疾的标准,广西已进入消除疟疾阶段巩固期.只要政府和相关部门继续加强对全区劳务输出等归国人员监测和管理,同时采取有效的防控措施,广西于2018年达到消除疟疾的目标是可以实现的.
作者:郭传坤;黎军;李锦辉;黄亚铭;毛玮;林康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观察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和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MNSC)杀灭椎实螺效果.方法 将WPN和MNSC分别配制成有效成分浓度为0.06、0.13、0.25、0.50、1.00、2.00 mg/L和4.00 mg/L的溶液,在实验室浸泡椎实螺成螺,统计椎实螺死亡率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采用有效成分浓度分别为0.03、0.06、0.13、0.25、0.50、1.00g/m2和2.00 g/m2的WPN和MNSC开展室内喷洒杀灭椎实螺试验,统计椎实螺死亡率并计算计算LC50值.分别配制WPN和MNSC有效成分浓度为1.00、0.50、0.25、0.13 mg/L的溶液,分组投放椎实螺,观察不同时间椎实螺上爬情况.结果 WPN浸杀48 h和72 h的LC50值分别为0.93 mg/L和0.64 mg/L,MNSC浸杀48 h和72 h的LC50值分别为0.74 mg/L和0.51 mg/L; WPN和MNSC有效成分浓度>1.00 g/m2时,喷洒3d后椎实螺死亡率均达100%;在有效成分浓度为1.00 mg/L的WPN和MNSC药液中,未见椎实螺上爬,但在低浓度药液中有少量椎实螺上爬.结论 WPN和MNSC均有杀灭椎实螺效果,且均可抑制椎实螺上爬.现场开展杀灭椎实螺工作时,浸杀法应采用WPN和MNSC有效成分浓度2.00 mg/L浸杀48 h以上为宜,喷洒法应采用有效成分含量1.00 g/m2喷洒3d为宜.
作者:王尚位;王海英;罗秉荣;李科荣;刘榆华;赵申华;杨华;李天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制血清用量少的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方法 采用Sephacryl S-300HR柱层析分离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保留具有特异性反应活性的抗原蛋白组分.并研究标记浓度及稀释剂配方、样品缓冲液成分,组成佳反应体系,建立血清用量5μl的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结果 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对血吸虫虫卵阳性病人的敏感性为93.7%,EPG <24的低感染度检出率达91.3%,健康人群的特异性为97.1%,并殖吸虫病人的交叉反应率为5.6%,Youden指数为0.91.与ELISA平行检测流动人口的总符合率为96.1%,Kappa值为0.81.结论 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具有血清用量少、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交叉反应低、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具有现场实用价值.
作者:蒋守富;张小萍;李宝良;何艳燕;刘静;唐月红;马晓疆;蔡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2011年10月-2012年2月,41名从非洲赤道几内亚返回广西隆林的农民工中有16人感染疟疾,疟疾罹患率为39.02%,其中疟原虫阳性15例,临床诊断病例1例,均为恶性疟,41名农民工在非洲期间均患过疟疾和使用过抗疟药.经对疟疾病例和可疑者进行规范治疗以及杀虫剂室内喷洒等措施,输入性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生输入继发疟疾病例,所采取的措施可行有效.到非洲赤道几内亚从事送变电工程建设农民工感染疟疾风险高,应进一步加强对高疟区回归人员疟疾的管理和监测,对回归的农民工要及时采血镜检,阳性者和可疑者及时规范治疗.
作者:杨永亮;吴声荣;陆玉虎;曹品光;郭传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江苏省2011年的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订和调整适合本省有效的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和专报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74例,发病率为0.05/万,与2010年病例数基本持平.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13例,较2010年的100例下降了87.00%;输入性疟疾病例361例,其中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309例,较2010年的207例上升了49.27%,主要分布在江苏中部和苏北沿海的扬州、南通、淮安、泰州市,该4市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占全省总数的66.02% (204/309).2011年江苏省首次报告输入性三日疟7例,输入性卵形疟14例.结论 江苏省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明显下降,流行范围明显缩小;但境外输入性疟疾仍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感染疟原虫虫种呈多样性.因此,为如期实现全省消除疟疾目标,仍需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回国人员的监测管理.
作者:周华云;曹俊;王伟明;刘耀宝;曹园园;高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阐明社会经济及组织管理在湖南省桃源县血吸虫病可持续传播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湖南省桃源县血吸虫病疫区社会经济、卫生血防组织管理、环境、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等资料,抽样调查核实血吸虫病疫情现状,评估社会经济及组织管理在桃源县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中的作用.结果 1998-2012年桃源县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桃源县血吸虫病疫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明显.桃源县社会经济发展在血吸虫病可持续传播控制中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经济活动如劳务输出、外来流动人群以及动植物引进等引发已经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血吸虫病疫情回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桃源县卫生血防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成本低、资源配置高效、人力资源配置科学专业、符合国家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要求.结论 桃源县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卫生血防组织管理的科学高效在快速阻断血吸虫病流行环节和血吸虫病可持续传播控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作者:罗志红;李胜明;易平;任光辉;赵正元;Franziska Bieri;侯循亚;李以义;任茂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文对牛、羊、猪、犬、猫、野鼠等日本血吸虫保虫宿主传播能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当前实施的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提出了在人和牛作为传染源的作用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对非牛家畜(羊、犬、猪等)和野鼠等动物宿主的实际传播能量进行重新评价,以及探索血吸虫传播环节中相关传播阈值等研究方向.
作者:汪奇志;汪天平;张世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采用ELISA法检测1 839名鲁西南地区妇产科就诊育龄妇女静脉血中弓形虫IgM,被调查人群的弓形虫总感染率为3.10%,其中城镇育龄妇女感染率为1.66%,显著低于农村育龄妇女感染率的4.49% (P< 0.05),且弓形虫感染率与宠物饲养以及动物屠宰加工销售等职业有关(P均< 0.05).结果提示,应根据城乡不同地区制定相对应的弓形虫病防治措施,以控制弓形虫感染率.
作者:郝延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鄱阳湖区居民土源性线虫感染状况.方法 于2008年对鄱阳湖区南昌县富盛村6~65岁居民采用Kato-Katz法检查蛔虫、鞭虫和钩虫感染情况,同时记录其他寄生虫卵.结果 2008年富盛村人群土源性线虫总平均感染率为37.97%,其中蛔虫、鞭虫和钩虫单虫种平均感染率分别为20.39%、6.67%和18.45%.女性居民土源性线虫和蛔虫感染率均高于男性,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女性居民鞭虫和钩虫感染率亦高于男性,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不同年龄组人群土源性线虫与钩虫感染率变化规律相似,均随年龄增长而呈现升高趋势;蛔虫感染率10~19岁年龄组低,20~29岁年龄组高,而后随着年龄增大总体呈逐渐下降趋势;鞭虫感染率随年龄增加总体呈下降趋势,在10~19、40~49岁年龄组出现2个波峰.结论 富盛村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较高,健康教育、定期驱虫和粪便无害化处理、环境改造是控制土源性线虫感染的有效手段.在治疗土源性线虫病患者控制传染源的同时,切断传播链不失为治本之策.
作者:高晓晖;曾小军;洪献林;姜唯声;葛军;胡神助;兰炜明;范云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播控制后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择四川省芦山县大山区高山平坝型的清江村、高山丘陵型的五星村、高山峡谷型的火炬村开展农业结构、卫生设施、人类行为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和感染,血清免疫学和粪便孵化法检查人群血吸虫感染,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查耕牛和犬血吸虫感染等情况;开展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试点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清江村、五星村和火炬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分别为22.30%、41.17%和41.64%.安全饮水率火炬村为99.16%,其他村均为100%;生活用沟渠水分别为22.99%、0和0.85%.3个村钉螺、野粪、耕牛感染率均为0;人群感染率分别为0.18%、0.15%和2.62%;犬感染率除火炬村为2.41%外,其他为0;野鼠感染率均为0.结论 芦山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除应加强人群和耕牛的监测外,还应加强其他传染源的监测,并开发有针对性的灭螺方法.
作者:王朝富;王承祥;汪世忠;牟莉蓉;吴子松;吕国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探索符合山东省省情可持续发展的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策略,通过实施以减轻该病的流行和危害程度.方法 山东省卫生厅主导全省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管理工作,山东省寄生虫病防治研究所负责全省防治规划的实施和技术指导,各市、县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本辖区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工作.以《全国重点寄生虫病防治规划》为指南,结合山东省实际情况制定防控策略,采取常规防治与重点地区防治相结合的方法,因地制宜开展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工作.结果 2003年,山东省土源性线虫平均感染率为18.26%.2007-2009年,全省共计9个市74个县3 115 194人服药驱虫.县级开展健康教育覆盖人口39 866 923人次,市级开展健康教育覆盖人口34 730 663人次,省级开展健康教育覆盖人口32 000人次.2009年无害化卫生厕所普及率为58.05%.2009年7个重点县(市)共计检查6 581人,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为7.61%.3年开展省级专业人员培训30次,培训人员2 130人次,各市举办培训班52次,培训人员3 110人次;各县举办培训班403次,培训人员12 789人次.2009年全省土源性线虫感染率下降至7.10%,较2003年下降了61.12%,达到了《防治规划》下降40%的目标要求.结论 山东省3年土源性线虫病防控实践证明,政府重视、资金保障、专项健康教育与爱国卫生运动相结合、常规防控与专项防控相结合、各市卫生行政部门会同防控机构各司其职开展工作等多措并举,是有效的土源性线虫病防控策略.
作者:刘新;缪峰;邓绪礼;陈锡欣;赵长磊;万功群;付兆义;张佃波;王用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分析2011年广西壮族自治区(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疫情监测结果及流行动态,为制订防治措施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广西7个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疟疾年报表、工作简报及网络直报等监测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广西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共报告疟疾病例8例,占全区病例总数的7.14%(8/112);平均年发病率为0.04/万,较2010年上升100%.全年血检常住人口中发热病人42 064人次,未检出疟原虫阳性者;血检流动人口3 867人次,检出疟原虫阳性8例,阳性率为0.21%.8例疟疾病例中,间日疟5例,恶性疟3例;病例分布于隆林县、天峨县、南丹县、右江区,均为到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感染后返乡人员.全年无输入性疟疾继发病例及死亡病例发生.结论 广西壮族自治区全球基金疟疾项目县防治措施有效,疟疾疫情稳定.加强对境外非洲、东南亚等地区务工返乡流动人员疟疾监测是巩固防治成果的关键.
作者:林康明;黎军;毛玮;黄亚铭;李锦辉;郭传坤;杨益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研制苏云金杆菌以色列亚种(Bacillus thuringrensis var.israelesis,Bti)颗粒剂新剂型并测定其杀灭蚊幼虫效果.方法 分离筛选Bti菌株,采用载体湿法包衣试制成Bti颗粒剂.通过模拟现场试验、持效性试验和外环境试验分别测定该制剂对蚊幼虫杀灭效果、持效期及在外环境的稳定性.结果 野外分离的Bti菌株对库蚊、伊蚊幼虫的LC50分别为0.461 0 μl/L和1.713 3μl/L.试制的216 ITU/mg Bti颗粒剂1~3g/m2施药后淡色库蚊幼虫死亡率为83.3%~ 100%,3~5g/m2埃及伊蚊幼虫死亡率达72.7%~ 100%.0.5 g/m2颗粒剂处理的水体13d后接种3龄淡色库蚊幼虫死亡率仍高达55.3%.外环境试验中,216 ITU/mg Bti颗粒剂2~4g/m2对蚊幼虫l~3d防治效果达92.4%~ 100%,20 d达51.6%~75.7%.结论 采用分离菌株研制的Bti颗粒剂具有较好的杀灭蚊幼虫效果,在外环境中试用持效期长且稳定性好.
作者:徐健;赵松;刘琴;祁建杭;李传明;王艳;孙俊;韩光杰;马谈斌 刊期: 2013年第01期
目的 了解江苏省孕妇弓形虫感染情况.方法 2009-2010年选择全省7个市的孕妇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弓形虫特异性抗体IgM、IgG.按照《江苏省弓形虫病个案调查表》统一录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81名孕妇弓形虫IgM均为阴性,IgG阳性率为3.98%(43/1 081),与对照组的2.27%(4/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P>0.05);各市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7,P>0.05).IgG阳性率早孕组为3.78%,中晚孕组为4.17%,与对照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3,P> 0.05).既往有病理性流产史的孕妇无弓形虫IgG阳性者.仅1.84%(8/435)的孕妇曾做过弓形虫相关检测.结论 江苏省孕妇弓形虫感染率处于较低状态,地区间差异不大;应积极开展围孕期弓形虫检测,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同时需进一步在居民中开展加强弓形虫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作者:华海涌;唐凤;刘一新;尤璐;董美华;陈月娥;陈弘;胡一河;丁桂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本文根据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分析了鄱阳湖区水利工程与血吸虫病防治的关系,并就如何利用鄱阳湖水位调度工程控制钉螺、湖堤坡面硬化防螺、抬洲降滩灭螺等水利工程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综述与探讨.
作者:刘道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对38例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脾功能亢进患者进行脾栓塞联合双镜法治疗,术后38例病人均治愈出院.与以往同类患者相比,平均住院天数缩短,平均住院费用无明显增加,且并发症少,患者痛苦小.提示脾栓塞联合双镜法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合并脾功能亢进不仅疗效确切,而且安全、微创,具有良好的临床应用价值.
作者:赵松;佘红涛;卢运;史金龙 刊期: 2013年第01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