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和四聚·杀螺胺悬浮剂杀灭椎实螺实验研究

王尚位;王海英;罗秉荣;李科荣;刘榆华;赵申华;杨华;李天美

关键词: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 四聚·杀螺胺悬浮剂, 椎实螺, 杀螺效果
摘要:目的 观察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和26%四聚·杀螺胺悬浮剂(MNSC)杀灭椎实螺效果.方法 将WPN和MNSC分别配制成有效成分浓度为0.06、0.13、0.25、0.50、1.00、2.00 mg/L和4.00 mg/L的溶液,在实验室浸泡椎实螺成螺,统计椎实螺死亡率并计算半数致死浓度(LC50值).采用有效成分浓度分别为0.03、0.06、0.13、0.25、0.50、1.00g/m2和2.00 g/m2的WPN和MNSC开展室内喷洒杀灭椎实螺试验,统计椎实螺死亡率并计算计算LC50值.分别配制WPN和MNSC有效成分浓度为1.00、0.50、0.25、0.13 mg/L的溶液,分组投放椎实螺,观察不同时间椎实螺上爬情况.结果 WPN浸杀48 h和72 h的LC50值分别为0.93 mg/L和0.64 mg/L,MNSC浸杀48 h和72 h的LC50值分别为0.74 mg/L和0.51 mg/L; WPN和MNSC有效成分浓度>1.00 g/m2时,喷洒3d后椎实螺死亡率均达100%;在有效成分浓度为1.00 mg/L的WPN和MNSC药液中,未见椎实螺上爬,但在低浓度药液中有少量椎实螺上爬.结论 WPN和MNSC均有杀灭椎实螺效果,且均可抑制椎实螺上爬.现场开展杀灭椎实螺工作时,浸杀法应采用WPN和MNSC有效成分浓度2.00 mg/L浸杀48 h以上为宜,喷洒法应采用有效成分含量1.00 g/m2喷洒3d为宜.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芦山县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流行因素调查

    目的 探索大山区血吸虫病流行区传播控制后影响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因素.方法 选择四川省芦山县大山区高山平坝型的清江村、高山丘陵型的五星村、高山峡谷型的火炬村开展农业结构、卫生设施、人类行为调查;采用系统抽样结合环境抽查法调查钉螺分布和感染,血清免疫学和粪便孵化法检查人群血吸虫感染,塑料杯顶管孵化法检查耕牛和犬血吸虫感染等情况;开展野鼠血吸虫感染情况调查.结果 试点村仍以传统农业为主,清江村、五星村和火炬村无害化厕所普及率分别为22.30%、41.17%和41.64%.安全饮水率火炬村为99.16%,其他村均为100%;生活用沟渠水分别为22.99%、0和0.85%.3个村钉螺、野粪、耕牛感染率均为0;人群感染率分别为0.18%、0.15%和2.62%;犬感染率除火炬村为2.41%外,其他为0;野鼠感染率均为0.结论 芦山县达到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除应加强人群和耕牛的监测外,还应加强其他传染源的监测,并开发有针对性的灭螺方法.

    作者:王朝富;王承祥;汪世忠;牟莉蓉;吴子松;吕国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江苏省孕妇弓形虫感染情况调查

    目的 了解江苏省孕妇弓形虫感染情况.方法 2009-2010年选择全省7个市的孕妇作为调查对象,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抗弓形虫特异性抗体IgM、IgG.按照《江苏省弓形虫病个案调查表》统一录取信息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1 081名孕妇弓形虫IgM均为阴性,IgG阳性率为3.98%(43/1 081),与对照组的2.27%(4/176)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23,P>0.05);各市间阳性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2.07,P>0.05).IgG阳性率早孕组为3.78%,中晚孕组为4.17%,与对照组3组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33,P> 0.05).既往有病理性流产史的孕妇无弓形虫IgG阳性者.仅1.84%(8/435)的孕妇曾做过弓形虫相关检测.结论 江苏省孕妇弓形虫感染率处于较低状态,地区间差异不大;应积极开展围孕期弓形虫检测,根据不同对象采取相应的防治对策;同时需进一步在居民中开展加强弓形虫病防治知识的健康教育.

    作者:华海涌;唐凤;刘一新;尤璐;董美华;陈月娥;陈弘;胡一河;丁桂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社会经济及组织管理在湖南省桃源县血吸虫病可持续传播控制中的作用

    目的 阐明社会经济及组织管理在湖南省桃源县血吸虫病可持续传播控制中的作用.方法 收集湖南省桃源县血吸虫病疫区社会经济、卫生血防组织管理、环境、血吸虫病疫情变化等资料,抽样调查核实血吸虫病疫情现状,评估社会经济及组织管理在桃源县血吸虫病传播控制中的作用.结果 1998-2012年桃源县社会经济发生了巨大变化,桃源县血吸虫病疫区居民生产、生活方式改变明显.桃源县社会经济发展在血吸虫病可持续传播控制中产生了积极作用,但经济活动如劳务输出、外来流动人群以及动植物引进等引发已经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血吸虫病疫情回复的可能性仍然存在.桃源县卫生血防组织管理模式运行成本低、资源配置高效、人力资源配置科学专业、符合国家关于加强农村基层公共卫生体系建设的要求.结论 桃源县社会经济的协调发展与卫生血防组织管理的科学高效在快速阻断血吸虫病流行环节和血吸虫病可持续传播控制中发挥了关键性作用.

    作者:罗志红;李胜明;易平;任光辉;赵正元;Franziska Bieri;侯循亚;李以义;任茂元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泉州市输入性疟疾现状及防制对策

    目的 了解泉州市输入性疟疾流行现状,为制订防治策略、实现2014年全市消除疟疾目标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2007-2011年泉州市疟疾疫情资料、个案调查表及年报表等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07-2011年全市共发现输入性疟疾15例,均为男性,以40~49岁组居多,占46.67%.发病无明显季节性,病例主要分布在泉港、晋江、石狮和惠安等地.“三热”病人血检未发现疟原虫阳性者.结论 泉州市输入性疟疾疫情平稳.但仍要加强对出入境人员的健康教育和监测,做好输入性疟疾的防控与管理.

    作者:王晓云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1年广东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2011年广东省疟疾流行特点,为本省消除疟疾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资料来自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疾病监测信息报告管理系统,采用描述性流行病学方法,分析2011年广东省网络报告疟疾病例的流行病学特点.结果 2011年广东省共报告疟疾96例,其中间日疟40例,输入性恶性疟36例,未分型20例,年平均发病率为0.092/10万,死亡2例.全省17个市的34个县(市、区)报告疟疾病例,主要分布在深圳和广州,共报告57例,占全省病例的59.38%.全年各月均有病例报告,其中5-11月73例,占全年病例的76.04%.男女性别比为5.86:1.年龄分布主要集中在20 ~ 50岁,年龄小1岁,大65岁.发病以工人、商业服务人员、农民、家务及待业为主,共68例,占病例总数的70.83%.2011年广东省128例疟疾病例(96例本省籍和32例外省籍)主要输入来源为非洲和亚洲,分别为77例和30例,占总发病数的60.16%和23.44%.输入病例多的为尼日利亚36例,其次为安哥拉19例,再次为缅甸11例.结论 2011年广东省疟疾疫情相对稳定;但输入性恶性疟增加,应加强监测和防控.

    作者:潘波;阮彩文;林荣幸;裴福全;张启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云霄县土源性寄生虫感染现状调查

    目的 了解云霄县土源性线虫感染现状及分布特点,为制定土源性寄生虫病防治策略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取分层整群随机抽样法选择调查对象,采用Kato-Katz法检查蛔虫、钩虫和鞭虫感染,透明胶纸肛拭法检查儿童蛲虫感染情况,以问卷形式记录调查对象的性别、年龄、受教育程度以及相关流行因素.结果 全县共调查4个镇21个村2 002人,查出土源性线虫感染169人,感染率为8.44%.钩虫、鞭虫和蛔虫感染率分别为4.35%、1.70%和0.15%,儿童蛲虫感染率为13.48%(43/319);7岁以下和45岁以上人群感染率较高,女性感染率高于男性,感染率随文化程度升高而降低.结论 云霄县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率呈下降趋势,但在以种植经济作物为主的乡村钩虫感染率仍然较高;儿童蛲虫感染率仍处于较高水平,应引起重视.

    作者:吴文勇;许国防;林茶枝;陈舜君;陈建山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09-2011年安徽省五河县疟疾流行特征分析

    目的 分析2009-2011年安徽省五河县疟疾流行特征,为制定行之有效的防治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2009-2011年五河县疟疾疫情报表和流行病学调查资料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2009-2011年五河县疟疾总发病349例,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其中男性205例,女性144例,男女比例为1.42∶1.年龄小的1岁,大的100岁,11~、21~岁2个年龄组发病人数较多.疟疾流行有明显的季节性,1-3月发病较少,4月开始上升,6-9月为发病高峰季节,11-12月仅占2.01%.349例中,县城2例,占0.57%,农村347例,占99.43%.县城人口疟疾年均发病率0.08/万,显著低于农村的1.78/万(P<0.05).发病率前2位为丘陵区的朱顶镇和小溪镇,年均发病率分别为5.53/万和4.78/万,丘陵区占发病总数的36.10%.患者多住平瓦房,纱门、纱窗使用率较低,少有疟防知识且多有露宿习惯.结论 五河县疟疾发病呈逐年下降趋势.疟疾发病与居住条件、疟防知识知晓等因素有关.

    作者:王雪梅;夏立环;方强;陶志勇;焦玉萌;夏惠;孙新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现场病原学检测效果及质控评估

    目的 了解全国血吸虫病监测点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测能力,评价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现场检测效果,为建立血吸虫病监测点病原学诊断质控体系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收集2011年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血检阳性居民病原学检查资料,分析Kato-Katz法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的检测效果;由各监测点采用单盲法检测国家血吸虫病诊断参比实验室统一提供的血吸虫虫卵孵化质控样本,比较两种病原学诊断方法检测的符合率、误检率和漏检率.结果 2011年全国81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采用Kato-Katz法和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检测3 780例血检阳性居民,查出双阳性127例,双阴性3 513例,总符合率为96.30%;其中Kato-Katz法检出阳性173例,阳性率为4.58%;尼龙绢集卵孵化法检出阳性221例,阳性率为5.85%.两法共检出阳性267例,总阳性检出率为7.06%,较单纯Kato-Katz法阳性检出率提高54.15%(x2=21.32,P<0.01).2012年全国12个省(市、自治区)80个血吸虫病监测点共检测病原学孵化质控样240份(阳性160份,阴性80份),检出阳性样本105份,阴性样本67份,总符合率为71.67% (172/240),总漏检率为34.38%(55/160),其中强阳性样本漏检率为32.50%(26/80),弱阳性样本漏检率为36.25%(29/80),阴性误检率为16.25%(13/80).安徽、湖北、湖南、江苏、江西和四川6省血吸虫病监测点对病原学孵化质控样本检出率分别为61.11%、80.00%、77.08%、90.48%、58.33%和59.2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4.27,P<0.05).结论 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现场检测血吸虫病效果显著优于Kato-Katz法,但大多数血吸虫病监测点对尼龙绢孵化法的掌握程度较低,需进一步加强血吸虫病诊断技术培训.

    作者:朱蓉;秦志强;冯婷;党辉;张利娟;许静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广西隆林县1起输入性恶性疟流行病学调查及处置

    2011年10月-2012年2月,41名从非洲赤道几内亚返回广西隆林的农民工中有16人感染疟疾,疟疾罹患率为39.02%,其中疟原虫阳性15例,临床诊断病例1例,均为恶性疟,41名农民工在非洲期间均患过疟疾和使用过抗疟药.经对疟疾病例和可疑者进行规范治疗以及杀虫剂室内喷洒等措施,输入性疟疾疫情得到有效控制,没有发生输入继发疟疾病例,所采取的措施可行有效.到非洲赤道几内亚从事送变电工程建设农民工感染疟疾风险高,应进一步加强对高疟区回归人员疟疾的管理和监测,对回归的农民工要及时采血镜检,阳性者和可疑者及时规范治疗.

    作者:杨永亮;吴声荣;陆玉虎;曹品光;郭传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分析

    目的 分析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情况,为制定防治策略提供依据.方法 收集、分析1994年以来楚雄市血吸虫病螺情监测资料.结果 该市达到血吸虫病传播阻断标准后病情稳定;但钉螺面积回升较为严重,严重时有螺面积为达标年的12.9倍,较高年份出现在2004年和2005年,分别为27.8 hm2和28.0 hm2.结论 楚雄市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后钉螺复现较明显,仍需加强监测.

    作者:王建祥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进贤县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后防治效果评价

    目的 了解进贤县血吸虫病疫情控制后的疫情趋势,评估防治效果.方法 收集进贤县2008-2011年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分析比较疫情控制、传播控制、传播阻断3类地区人群和钉螺血吸虫感染率的变化.结果 2008-2011年进贤县人群血吸虫抗体阳性率呈逐年下降趋势,但疫情控制地区抗体阳性率仍高于传播控制和传播阻断地区.疫情控制地区粪检阳性人数从2008年的29例下降到2011年的1例.2008年疫情控制地区和传播控制地区查出感染性钉螺点分别为63处和5处,2011年较2008年分别下降了95.23%和80.00%.结论 进贤县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后防治措施有效,疫情稳定.

    作者:洪献林;王鑫英;黎晓琴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效果观察

    目的 探讨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的疗效.方法 选择2010年1月至2011年12月接受多学科综合治疗的173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其中巨脾型患者75例,腹水型患者98例)和2007年1月至2009年12月接受单学科治疗的晚期血吸虫病患者193例(其中巨脾型84例,腹水型109例)为研究对象,比较不同治疗模式的临床疗效.结果 与单学科治疗相比,多学科综合治疗巨脾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术前准备时间、住院时间缩短(P<0.01),手术时间缩短、术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P<0.05),病人投诉下降(P>0.05);治疗腹水型晚期血吸虫病的治疗前时间、腹水消失时间缩短(P<0.01),住院时间缩短、治疗后并发症减少、住院费用降低、病人投诉下降(P<0.05).结论 多学科综合治疗晚期血吸虫病能提高疗效,减少并发症,并改善患者的生活质量.

    作者:邓维成;赵正元;刘佳新;李胜明;郭凤英;王璋华;任光辉;李岳生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

    目的 建立科学、客观、可操作性强的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为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GB15976-2006)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采用文献查阅法设计调查问卷,选择20位从事血吸虫病防治、科研和管理的专家进行德尔菲法调查,对血吸虫病疫情指标的重要性进行评分,建立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并计算体系中各指标的归一化权重和组合权重.结果 经过2轮调查,确立了包括3个一级指标和7个二级指标的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居民病情、家畜病情和螺情等3个一级指标的归一化权重分别为0.360 2、0.335 2、0.304 6.二级指标中,家畜感染率的组合权重高,为0.335 2;钉螺感染率组合权重低,为0.093 3.结论 建立的血吸虫病疫情评价指标体系指标合理、全面、权威性强,可为《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修订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许静;徐俊芳;朱蓉;林丹丹;汪天平;李石柱;郭家钢;周晓农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鄱阳湖区水利工程与血防措施浅议

    本文根据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情况,分析了鄱阳湖区水利工程与血吸虫病防治的关系,并就如何利用鄱阳湖水位调度工程控制钉螺、湖堤坡面硬化防螺、抬洲降滩灭螺等水利工程推进血吸虫病防治工作进行了综述与探讨.

    作者:刘道南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微量血清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的研制与评价

    目的 研制血清用量少的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方法 采用Sephacryl S-300HR柱层析分离血吸虫可溶性虫卵抗原(SEA),保留具有特异性反应活性的抗原蛋白组分.并研究标记浓度及稀释剂配方、样品缓冲液成分,组成佳反应体系,建立血清用量5μl的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结果 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对血吸虫虫卵阳性病人的敏感性为93.7%,EPG <24的低感染度检出率达91.3%,健康人群的特异性为97.1%,并殖吸虫病人的交叉反应率为5.6%,Youden指数为0.91.与ELISA平行检测流动人口的总符合率为96.1%,Kappa值为0.81.结论 血吸虫抗体检测层析卡具有血清用量少、敏感性高、特异性强、交叉反应低、应用范围广等特点,具有现场实用价值.

    作者:蒋守富;张小萍;李宝良;何艳燕;刘静;唐月红;马晓疆;蔡黎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保虫宿主传播能量研究进展

    本文对牛、羊、猪、犬、猫、野鼠等日本血吸虫保虫宿主传播能量的相关研究进行了综述,并结合当前实施的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策略,提出了在人和牛作为传染源的作用逐渐减弱的情况下,对非牛家畜(羊、犬、猪等)和野鼠等动物宿主的实际传播能量进行重新评价,以及探索血吸虫传播环节中相关传播阈值等研究方向.

    作者:汪奇志;汪天平;张世清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鲁西南医院就诊育龄妇女弓形虫感染状况城乡差别分析

    采用ELISA法检测1 839名鲁西南地区妇产科就诊育龄妇女静脉血中弓形虫IgM,被调查人群的弓形虫总感染率为3.10%,其中城镇育龄妇女感染率为1.66%,显著低于农村育龄妇女感染率的4.49% (P< 0.05),且弓形虫感染率与宠物饲养以及动物屠宰加工销售等职业有关(P均< 0.05).结果提示,应根据城乡不同地区制定相对应的弓形虫病防治措施,以控制弓形虫感染率.

    作者:郝延凤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日本血吸虫病重组诊断抗原研究进展

    随着分子生物学和免疫学技术的发展,将重组抗原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已成为当前血吸虫病研究领域的热点.本文将近10年用于日本血吸虫病免疫诊断的重组抗原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李俊立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血吸虫病防治标准修订在推进我国消除血吸虫病规划中的作用

    本文围绕我国6次修订血吸虫病控制和消灭标准的历史背景,以及其在不同防治时期对推进我国血吸虫病控制规划中的作用,提出了在当前消除血吸虫病进程中进一步修订完善防治标准的必要性.并基于文献复习与提炼、回顾性调查、专家论证、完善指标等工作基础,就修订完成我国新的《控制和消除血吸虫病标准》的背景进行了阐述.

    作者:周晓农;许静;林丹丹;汪天平;梁幼生;钟波;李石柱;杨国静;姜庆五 刊期: 2013年第01期

  • 2011年江苏省疟疾疫情流行病学分析

    目的 分析江苏省2011年的疟疾疫情及流行特征,为制订和调整适合本省有效的消除疟疾策略和措施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全省网络报告疟疾疫情和专报系统的流行病学调查资料,并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2011年江苏省共报告疟疾374例,发病率为0.05/万,与2010年病例数基本持平.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13例,较2010年的100例下降了87.00%;输入性疟疾病例361例,其中境外输入性恶性疟病例309例,较2010年的207例上升了49.27%,主要分布在江苏中部和苏北沿海的扬州、南通、淮安、泰州市,该4市输入性恶性疟病例数占全省总数的66.02% (204/309).2011年江苏省首次报告输入性三日疟7例,输入性卵形疟14例.结论 江苏省本地感染间日疟病例明显下降,流行范围明显缩小;但境外输入性疟疾仍呈明显上升趋势,且感染疟原虫虫种呈多样性.因此,为如期实现全省消除疟疾目标,仍需继续加强对基层医疗机构和疾病预防控制机构相关人员的培训,加强对劳务输出人员的健康教育和回国人员的监测管理.

    作者:周华云;曹俊;王伟明;刘耀宝;曹园园;高琪 刊期: 2013年第01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