Robert C Spear;梁松
目的 评价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对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在示范区实施封洲轮牧、改水改厕、健康教育等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并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及相关问卷调查,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通过连续3年的血吸虫病防控技术实施,示范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3.57%降至0.83%,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7.14%降至0,洲滩未发现阳性钉螺.结论封洲轮牧、改水改厕、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技术是控制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作者:邬子清;胡飞;刘影;丁建南;刘跃民;袁敏;胡启武;黄关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江苏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方法 从泗洪、扬中、宜兴3县(市)现场捕获野外中华按蚊成蚊并培养子1代成蚊,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观察计算中华按蚊接触杀虫剂10、15、20、30、40、50、60min的击倒率和24 h后死亡率.结果 泗洪、扬中、宜兴3县(市)野外中华按蚊子1代接触0.05%溴氰菊酯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28.57%、57.14%和52.38%,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35.71%、57.14%和61.90%,对溴氰菊酯抗性均达到R级;接触4%DDT 60min的击倒率分别为9.52%、2.38%和4.76%,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47.62%、50%和40.48%,对DDT的抗性均达到R级;接触5%马拉硫磷60 min后击倒率分别为11.90%、28.57%和28.13%,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80.95%、85.71%和93.75%,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M级.宜兴市野外中华按蚊捕获后1、7、15 d及其子1代成蚊,接触0.05%溴氰菊酯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54.76%、76.19%、92.86%和52.38%,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54.76%、76.19%、95.23%和61.90%,捕获后1 d与子1代成蚊24 h后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P>0.05).泗洪县中华按蚊子1代雌、雄成蚊接触0.05%溴氰菊酯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28.57%和40.48%,24 h后的死亡率为35.71%和42.86%,2种按蚊24 h后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P>0.05).结论 江苏省野外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DDT产生高度抗性,对马拉硫磷已产生初步抗性.在媒介防制时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防止抗性进一步升高.
作者:李菊林;周华云;曹俊;朱国鼎;王伟明;顾亚萍;刘耀宝;曹园园;张超;高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文对8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及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
作者:胡颖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评价安徽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方法 采取以人畜筛查化疗、钉螺控制、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09年全省共治疗血吸虫病人750798人次,扩大化疗547069人次.治疗病畜8462头次,扩大化疗117023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面积30532.0 hm2,环境改造灭螺面积13979.5 hm2.开展健康教育3173.1万人次.40%的重点村落实了传染源控制措施.至2009年,人群感染率降至0.51%,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病率降至0.30/10万,耕牛感染率降至1.25%.钉螺面积徘徊在29065.4~29740.3 hm2,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呈总体同步下降趋势.期间全省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其中4个县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4个县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实施以人畜筛查化疗、控制钉螺、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效果显著.
作者:何家昶;汪天平;张世清;高风华;张功华;杨卫平;汪昊;虞贝贝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方法 根据2004-2005年在湖区两县开展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专题调查数据分别计算居民不同年龄组、性别和流行村类型等的专属血吸虫病患病率.根据专题调查得出的年龄别伤残权重,按年龄和性别分层,求得健康寿命损失年(YLD)及YLD率,并推算两县的总体YLD.结果 当涂县总体YLD为1056.26人年,汉寿县总体YLD为3967.43人年.两县一类村YLD占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37.95%,高年龄组和男性的YLD率较高.与非流行区比较,慢性血吸虫病给流行区人口平均增加了4.398人年/1000人(当涂县)和1.505人年/1000人(汉寿县)的疾病负担.结论 对慢性血吸虫病YLD进行评价,有助于确定重点干预地区和人群,并可为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等提供新指标.
作者:贾铁武;孙乐平;洪青标;邓瑶;张功华;汪昊;易平;郭家钢;周晓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按相应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进行文献计量学及Meta分析.结果共91篇文献纳入分析.其中有关化疗效果、流行病学调查及策略研究、健康教育的文献分别为19、17、14篇.应用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RR值为0.07,95%可信区间为0.03~0.15.选择性化疗和全民化疗在防治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前者使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是后者的63.67%.健康教育对学生及妇女干预效果明显,可使学生疫水接触率降至0.结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方法多样,效果明显.今后应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并提高科研设计的质量.
作者:黄爱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应用磁微粒酶联免疫吸附法(MPAIA)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尿液中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探索血吸虫病新的无创性免疫诊断方法.方法采用MPAIA对158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的尿液进行检测,并同步进行血清检测,评价其检测效果.结果MPAIA尿液检测加样量确定为10μl未特殊处理原尿,尿液与血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8.10%(76/158)和88.61%(140/15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4,P<0.05),尿液及血清检测特异度均为100%.结论MPAIA可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尿液中抗日本血吸虫抗体,但还须对影响其阳性检出率的多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以提高其敏感性.
作者:李超伟;黄进;魏兰英;姜昌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对武汉市洪山区达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进行考核.2008-2010年全区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1%,未发生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未查到感染性钉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防治档案资料.洪山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作者:涂祖武;黄希宝;蔡顺祥;朱惠国;范宏萍;杨光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影响山丘地区钉螺分布的常用环境遥感指标.方法 使用TM遥感图像提取云南省大理市85个螺点的植被指数(NDVI)、地表温度(LST)和湿度指数(Wetness)并进行统计分析,同时进行土地利用的分类;利用ArcGIS 9.2的权重适宜性模型将LST、NDVI、Wetness、钉螺密度、土地利用类型赋值后叠加分析,并计算大理市钉螺适宜分布范围.结果 提取的LST、NDVI、Wetness值均呈近似正态分布,螺点大部分分布在各遥感替代指标均数附近,并向两端逐渐减少,90%以上的螺点分布在代表庄稼及草地的类别中;权重适宜性模型可将大理市环境表达为不适宜钉螺环境(0~14分)、次适宜钉螺环境(15~21分)和适宜钉螺环境(22~26分).结论 环境遥感指标直观反映影响山丘地区钉螺分布的环境因素,结合地理信息系统软件及现场调查资料可以描述、判断和预测钉螺的分布,并应用到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区的防治中.
作者:董毅;李朝晖;冯锡光;董兴齐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敏感性、准确性较高的血吸虫病病原学检查新方法.方法以血吸虫病流行区湖北省武汉市汉南区捞子湖村居民为对象,连续2 d每天收集1次新鲜粪便样本,并采用加藤厚涂片法(Kato-Katz法)顺序制作6张涂片,检测粪便中血吸虫卵(2送6检);对检测阴性者再采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对粪便样本复检,进行阳性检出率和克粪虫卵数(EPG)值的比较.同时收集相关的流行病学基础资料.结果Kato-Katz法共检测562人,阳性67例;对Kato-Katz法检测阴性的495人进行粪孵法复检,阳性6例;两法检出总阳性者73例.以阳性病人73例计算,Kato-Katz法1送3检累计阳性为48例,累计阳性率为65.8%,漏检率为34.25%,2送6检累计阳性为67例,累计阳性率为91.8%,漏检率为8.22%,随着检测次数的增加,阳性检出率逐渐升高.6次累计阳性率比单次平均阳性率提高53.50%.病人EPG几何均数1~6片分别为61.12、31.92、23.71、20.88、19.35和18.83,显示涂片数较少时病人EPG偏高,病人EPG的准确性随涂片数增加而提高.结论为获得较高的血吸虫病检出率和准确的人群感染度,Kato-Katz法2送6检结合粪孵法值得应用.
作者:徐斌;冯正;徐兴建;胡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观察日本血吸虫虫卵对脾脏结构的病理影响.方法 C57BL/6小鼠分别经尾静脉注射日本血吸虫虫卵或虫卵可溶性抗原,经剖腹手术后向小鼠脾脏注射虫卵,4周后剖杀小鼠分离脾脏,石蜡切片苏木素伊红染色观察脾脏结构.以单性和双性尾蚴感染小鼠,9周后剖杀比较组间脾脏质量,石蜡切片观察各组小鼠脾脏结构.结果 尾静脉注射虫卵小鼠脾脏淋巴滤泡数目减少,边缘区模糊难辨.手术将虫卵注射入小鼠脾脏4周后,虫卵注射部位淋巴滤泡萎缩甚至消失.单性尾蚴感染小鼠脾脏质量(0.15+0.01)g,显著低于双性尾蚴感染组(0.41±0.03)g(P<0.01).苏木素伊红染色脾脏切片显示单性尾蚴感染组小鼠脾脏淋巴滤泡未被破坏,而双性尾蚴感染组脾脏淋巴滤泡消失.结论 日本血吸虫虫卵对C57BL/6小鼠脾脏结构有破坏作用.
作者:王燕娟;徐馀信;胡媛;沈玉娟;李佩;周何军;曹建平 刊期: 2011年第03期
本文从公共管理学与管理流行病学的视角,结合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实践案例,讨论了血防服务中10种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7种主要的政府治理工具,指出了政府在政策工具选择中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政府对公共卫生政策工具偏好的细微转变,探讨了政府将实质防治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途径和机制.
作者:易平;李胜明;Franziska Bieri;袁里平;赵正元;何永康;刘宗传;周杰;贺宏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2006-2009年监测发现,勐海县国家级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平均为88.12%,其中蛔虫、鞭虫、钩虫和绦虫感染率分别为69.70%、59.79%、36.79%、1.30%;感染者均以轻度感染为主.以菜园土样的蛔虫卵阳性率为高,达44.5%.当地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水平较高.
作者:汪丽波;杜尊伟;姜进勇;陈然;马龙;陈绍秋;倪坎;王学忠;刀宏祥;张老三;张祖翔;吴方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对《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载文及引文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该刊的办刊质量及学术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8-2010年该刊载文量、基金论文比、科研合作率、作者地区分布、发文机构以及引文量、引文类型、引文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0年该刊逐年刊载论文分别为217、203篇和210篇,基金论文比分别为32.72%、38.92%和49.52%,科研合作率分别为87.56%、95.07%和94.76%,篇均引文数为5.49、10.14条和13.33条,引文类型以期刊和图书为主;各年的普赖斯指数分别为47.23%、50.12%和51.48%.结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论文质量及学术水平逐年提高,其能将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领域的新科研进展传递给作者和读者,但作者群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平均引文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周小鸥;胡飞;江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1990年和2005年2次对上虞市城郊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经济水平、劳作环境、卫生习惯、健康意识、农村改水改厕等均有明显改善,居民肠道蠕虫感染率明显下降,肠道蠕虫病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胡松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对已知的6种日本血吸虫抗原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评价,为研制用于哨鼠早期诊断的免疫试剂提供候选抗原.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收集感染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小鼠血清.采用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 kDa膜蛋白大亲水性肽段与谷胱甘肽的融合表达蛋白(GST-HD)、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血吸虫四跨膜蛋白第二亲水基团(TSP2HD)、血吸虫虫卵蛋白(IPSE)、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抗原(SiMP-10)及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Sj14-3-3)作为诊断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通过分析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及阳性率,筛选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的抗原分子.采用免疫印迹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对血吸虫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 感染后第18、21、28天,抗GST-HD抗体IgM阳性率分别为60%、70%、100%,特异性IgG阳性率分别为40%、60%、90%;抗SEA抗体IgM阳性率为50%、60%、9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50%、70%;抗TSP2HD抗体IgM阳性率为30%、4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70%;抗IPSE抗体IgM阳性率为20%、3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60%;抗SjMP-10抗体IgM阳性率为10%、2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10%、20%、30%;抗Sj14-3-3抗体IgM阳性率为0、1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0、10%、30%.以GST-HD融合蛋白和SEA为抗原,检测小鼠早期感染血吸虫的敏感性高于Sj14-3-3、IPSE、TSP、MP-10,检测IgM的敏感性高于IgG.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SEA中分子量在73 kDa左右的蛋白条带可被感染后1周小鼠血清所识别,并随着时间推移反应加强.GST-HD早出现反应的血清是感染后第10天小鼠血清,反应强度在感染后第5周达到强.结论 重组GST-HD融合蛋白与SEA中分子量约73 kDa的蛋白分子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免疫印迹试验的敏感性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
作者:王玠;余传信;殷旭仁;钱春艳;宋丽君;许永良;何伟;曹国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探讨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对B16FI0黑素瘤小鼠CD4+CD25+Foxp3+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观察ESA对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B16F10黑素瘤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右腋窝皮下,建立荷瘤动物模型.采用ESA腹腔注射进行干预,将实验小鼠分为4组:PBS组、B16F10组、PBS+ESA组、B16F10+ESA组,分别于ESA干预后2、4、6 d取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CD4+CD25+Foxp3+T细胞和NK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WST-8法检测各组小鼠CD4+CD25+T细胞对CD4+CD25 T细胞增殖的抑制功能;LDH法检测NK细胞杀伤B16F10功能;观测荷瘤鼠肿瘤体积动态变化.结果 ESA干预4、6 d后,荷瘤鼠脾脏CD4+CD25+Foxp3+T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65±0.18)%和(1.56±0.17)%,与荷瘤对照组[分别为(2.47±0.10)%和(2.82±0.1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SA干预可使CD4+CD25+T细胞对CD4+CD25-T细胞的抑制功能下降.抑制作用以干预后4、6 d较明显,抑制率分别为50.03%和50.00%,低于荷瘤对照组的75.03%和78.14%(P均<0.05);荷瘤鼠脾脏NK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3.58±0.07)%]在ESA干预后6 d显著高于荷瘤对照组的(2.61±0.13)%(P<0.05).同时NK细胞杀伤B16F10细胞功能也增强,不同效靶细胞比(5:1、10:1、20:1)下分别为26.51%、35.25%、60.19%,明显高于荷瘤对照组的16.81%、24.63%、45.62%(P均<0.05);ESA干预后,瘤体出现延缓生长,平均出瘤时间较对照组延迟6 d,实验终点荷瘤第35天ESA干预组瘤体体积[(6 208.34±443.64)mm3]明显小于荷瘤对照组[(9027.46±1 362.01)mm3](P<0.05).结论 弓形虫ESA可通过下调荷瘤鼠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并抑制其功能和上调NK细胞比例并增强其杀伤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焦玉萌;章黎;葛以跃;梁越进;王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了解和评估浙江省血吸虫病粪检实验室检测质量.方法2006、2008年和2009年,采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结合沉渣镜检法检测阴性、轻度感染和重度感染粪便样本.测试采用单盲法进行.结果2006、2008年和2009年3次粪检实验室质控测试中,大部分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并能准确鉴别阴性与阳性样本,粪检判断符合率分别为88.9%、100%和93.9%.结论经过多年建设与质量控制,浙江省血吸虫病粪检实验室逐步完善,粪检技术和能力已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陈文;朱明东;严晓岚;林丽君;张剑锋;李理;闻礼永 刊期: 2011年第03期
在西洞庭湖目平西岸汉寿县五一村采用尼龙绢集卵法、改良Kato-Katz法检查蠕虫卵,粪便碘液涂片检查原虫.2006年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1.84%,较1983、1993、2003年分别下降了86.63%、81.34%、47.28%.共检出主要寄生虫6种,其中蛔虫、鞭虫、姜片虫、钩虫感染率分别为8.60%、6.41%、1.75%、0.14%,溶组织内阿米巴为2.50%,蓝氏贾第鞭毛虫为1.22%,多虫感染占22.98%.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以5~9、10~14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
作者:侯国弘;肖曾;姚孝明;肖俊文;周应彩;谢朝梅;余秋兰;郭凤英;赵正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目的 筛选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相互作用分子.方法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融合表达的抱雌沟蛋白为靶标,采用亲和淘洗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44 d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结果 得到70条有效表达序列标签,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同源性搜索与功能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5个与血吸虫抱雌沟蛋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或多肽.结论 采用筛选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方法成功获得抱雌沟蛋白相互作用分子.
作者:何金桃;石艳丽;刘萍萍;刘金明;石耀军;林矫矫;金亚美 刊期: 2011年第03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