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血吸虫感染小鼠早期诊断抗原的研究

王玠;余传信;殷旭仁;钱春艳;宋丽君;许永良;何伟;曹国群

关键词:日本血吸虫病, 抗原, 特异性抗体IgG, 特异性抗体IgM, 早期诊断, 酶联免疫吸附试验, 免疫印迹试验
摘要:目的 对已知的6种日本血吸虫抗原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评价,为研制用于哨鼠早期诊断的免疫试剂提供候选抗原.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收集感染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小鼠血清.采用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 kDa膜蛋白大亲水性肽段与谷胱甘肽的融合表达蛋白(GST-HD)、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血吸虫四跨膜蛋白第二亲水基团(TSP2HD)、血吸虫虫卵蛋白(IPSE)、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抗原(SiMP-10)及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Sj14-3-3)作为诊断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通过分析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及阳性率,筛选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的抗原分子.采用免疫印迹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对血吸虫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 感染后第18、21、28天,抗GST-HD抗体IgM阳性率分别为60%、70%、100%,特异性IgG阳性率分别为40%、60%、90%;抗SEA抗体IgM阳性率为50%、60%、9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50%、70%;抗TSP2HD抗体IgM阳性率为30%、4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70%;抗IPSE抗体IgM阳性率为20%、3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60%;抗SjMP-10抗体IgM阳性率为10%、2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10%、20%、30%;抗Sj14-3-3抗体IgM阳性率为0、1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0、10%、30%.以GST-HD融合蛋白和SEA为抗原,检测小鼠早期感染血吸虫的敏感性高于Sj14-3-3、IPSE、TSP、MP-10,检测IgM的敏感性高于IgG.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SEA中分子量在73 kDa左右的蛋白条带可被感染后1周小鼠血清所识别,并随着时间推移反应加强.GST-HD早出现反应的血清是感染后第10天小鼠血清,反应强度在感染后第5周达到强.结论 重组GST-HD融合蛋白与SEA中分子量约73 kDa的蛋白分子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免疫印迹试验的敏感性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日本血吸虫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的生物信息学分析

    目的 对日本血吸虫尼克酰胺磷酸核糖转移酶(SjNAMPT)基因序列及蛋白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为该基因的克隆表达和开发应用奠定基础.方法 利用Internet在线分析程序和相关工具软件分析SjNAMPT基因的开放阅读框,分析基因编码蛋白的理化性质、结构域,并预测其空间结构和功能.结果 SjNAMPT蛋白由179个氨基酸组成,分子量为19.63 kDa,理论等电点为7.64,为稳定性蛋白,无跨膜区和螺旋卷曲结构,不含有信号肽,含有多个磷酸化位点,该蛋白属于磷酸核糖转移酶保守结构域家族,亚细胞定位于细胞质,二级结构以无规卷曲为主,SjNAMPT蛋白序列与其他物种同种蛋白序列相似性较低.结论 SjNAMPT蛋白为日本血吸虫特异性蛋白,具有一定酶活性,可能与日本血吸虫嘌呤代谢和糖代谢有关,值得进一步研究.

    作者:葛军;陈红根;胡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寄生虫病DNA疫苗研究进展

    寄生虫病防治策略之一是研制安全有效的疫苗,DNA疫苗是近10多年发展起来的新型疫苗.近年来寄生虫病DNA疫苗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本文就DNA疫苗的免疫机理、构建与优化、佐剂、递送途径,以及疟疾、血吸虫病、囊尾蚴病、弓形虫病等重要寄生虫病DNA疫苗的研究进展作一综述.

    作者:齐文娟;方强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健肝乐治疗晚期血吸虫病疗效

    选择80例晚期血吸虫病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和对照组各40例.治疗组服用健肝乐,对照组服用复方紫参冲剂.结果治疗组治愈率、好转率和无效率分别为25.0%、70.0%和5%,对照组则分别为12.5%、75%和12.5%,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但治疗组人均药费支出比对照组少.

    作者:贺正文;王友斌;黄文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Ⅱ疫情纵向防治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对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在示范区实施封洲轮牧、改水改厕、健康教育等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并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及相关问卷调查,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通过连续3年的血吸虫病防控技术实施,示范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3.57%降至0.83%,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7.14%降至0,洲滩未发现阳性钉螺.结论封洲轮牧、改水改厕、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技术是控制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作者:邬子清;胡飞;刘影;丁建南;刘跃民;袁敏;胡启武;黄关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文献分析

    目的 了解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按相应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进行文献计量学及Meta分析.结果共91篇文献纳入分析.其中有关化疗效果、流行病学调查及策略研究、健康教育的文献分别为19、17、14篇.应用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RR值为0.07,95%可信区间为0.03~0.15.选择性化疗和全民化疗在防治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前者使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是后者的63.67%.健康教育对学生及妇女干预效果明显,可使学生疫水接触率降至0.结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方法多样,效果明显.今后应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并提高科研设计的质量.

    作者:黄爱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江苏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目的 了解江苏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方法 从泗洪、扬中、宜兴3县(市)现场捕获野外中华按蚊成蚊并培养子1代成蚊,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观察计算中华按蚊接触杀虫剂10、15、20、30、40、50、60min的击倒率和24 h后死亡率.结果 泗洪、扬中、宜兴3县(市)野外中华按蚊子1代接触0.05%溴氰菊酯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28.57%、57.14%和52.38%,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35.71%、57.14%和61.90%,对溴氰菊酯抗性均达到R级;接触4%DDT 60min的击倒率分别为9.52%、2.38%和4.76%,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47.62%、50%和40.48%,对DDT的抗性均达到R级;接触5%马拉硫磷60 min后击倒率分别为11.90%、28.57%和28.13%,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80.95%、85.71%和93.75%,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M级.宜兴市野外中华按蚊捕获后1、7、15 d及其子1代成蚊,接触0.05%溴氰菊酯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54.76%、76.19%、92.86%和52.38%,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54.76%、76.19%、95.23%和61.90%,捕获后1 d与子1代成蚊24 h后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P>0.05).泗洪县中华按蚊子1代雌、雄成蚊接触0.05%溴氰菊酯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28.57%和40.48%,24 h后的死亡率为35.71%和42.86%,2种按蚊24 h后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P>0.05).结论 江苏省野外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DDT产生高度抗性,对马拉硫磷已产生初步抗性.在媒介防制时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防止抗性进一步升高.

    作者:李菊林;周华云;曹俊;朱国鼎;王伟明;顾亚萍;刘耀宝;曹园园;张超;高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肝宝胶囊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治疗组62例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口服心肝宝胶囊,剂量为每次4粒,日3次;对照组56例,口服复合维生素B、护肝片及利尿剂等.疗程均为6个月.心肝宝胶囊治疗后血清透明质酸酶,层黏蛋白和Ⅲ型前胶原均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肝功能和肝脾影像学两组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肝宝胶囊有一定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张红霞;程春霞;易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浙江省血吸虫病粪检实验室质控测试分析

    目的 了解和评估浙江省血吸虫病粪检实验室检测质量.方法2006、2008年和2009年,采用尼龙绢集卵孵化法结合沉渣镜检法检测阴性、轻度感染和重度感染粪便样本.测试采用单盲法进行.结果2006、2008年和2009年3次粪检实验室质控测试中,大部分实验室在规定时间内完成测试,并能准确鉴别阴性与阳性样本,粪检判断符合率分别为88.9%、100%和93.9%.结论经过多年建设与质量控制,浙江省血吸虫病粪检实验室逐步完善,粪检技术和能力已得到显著提高.

    作者:陈文;朱明东;严晓岚;林丽君;张剑锋;李理;闻礼永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基于格网数据驱动的螺情信息空间分析与研究

    目的 探索湘江长沙段洲滩螺情与水源距离、土壤湿度、植被分布、汛期平均水位的关系.方法 应用基于格网数据驱动的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洲滩标准化植被指数、土壤湿度,对2005-2009年湘江流域长沙段的螺情信息进行分析,并对汛期平均水位与螺情反复、洲滩钉螺密度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甑皮州钉螺主要分布在距近水源40~240 m的范围内,60 m处分布多.钉螺密度与水位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性.2005年甑皮州标准化植被指数范围为0~0.982,土壤湿度范围为0~0.298,植被类型分布以杂草和莎草为主.基于水源基准线作出了年度螺情变化的洲滩螺情势图,可直观了解螺情发展情况.结论 利用格网数据驱动的螺情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钉螺网格所在地的植被和土壤湿度状况以及洲滩钉螺的态势,从而及时掌握流行状况.即使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水位变化仍然是导致螺情变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刚;黄琼瑶;刘云香;王江涛;彭飞;刘年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湖沼型疫区不同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模式比较

    目的 比较不同血吸虫病传染源控制模式的效果,探索适合湖沼型疫情控制地区的防治模式.方法 在湖北省公安县和监利县各选择2个镇,分别实施“以机代牛”和“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收集调查点2008-2010年人畜病情、螺情及野粪污染情况,并进行分析.结果 2010年“以机代牛”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与2008年相比下降了56.8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8.197,P<0.01),且观察组下降幅度大于对照组;耕牛血吸虫感染率、感染螺密度和钉螺感染率均下降至0;观察组未发现野粪,对照组发现野粪58份,经检测均为阴性.2010年“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模式观察组居民血吸虫感染率较2008年下降了39.0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1.594,P>0.05);耕牛血吸虫感染率下降了43.98%,前后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751,P>0.05);观察组活螺密度下降了89.83%,对照组上升了6.80%;观察组收集野粪11份,阳性2份,阳性率为18.18%;对照组收集野粪7份,经检查均为阴性.两种模式实施2年,均未发现急性血吸虫病人和新发晚期血吸虫病人.结论 “以机代牛”、“封洲围栏、固定牧场”是湖沼型疫区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主要措施,前者适于垸内地区,后者适于垸外地区.

    作者:王加松;何亮才;荣先兵;袁梅枝;贺正文;瘳昌军;侯义元;王姣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研究Ⅰ慢性血吸虫病健康寿命损失年的计算与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方法 根据2004-2005年在湖区两县开展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专题调查数据分别计算居民不同年龄组、性别和流行村类型等的专属血吸虫病患病率.根据专题调查得出的年龄别伤残权重,按年龄和性别分层,求得健康寿命损失年(YLD)及YLD率,并推算两县的总体YLD.结果 当涂县总体YLD为1056.26人年,汉寿县总体YLD为3967.43人年.两县一类村YLD占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37.95%,高年龄组和男性的YLD率较高.与非流行区比较,慢性血吸虫病给流行区人口平均增加了4.398人年/1000人(当涂县)和1.505人年/1000人(汉寿县)的疾病负担.结论 对慢性血吸虫病YLD进行评价,有助于确定重点干预地区和人群,并可为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等提供新指标.

    作者:贾铁武;孙乐平;洪青标;邓瑶;张功华;汪昊;易平;郭家钢;周晓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吸虫病防治服务中政府治理工具的选择探讨

    本文从公共管理学与管理流行病学的视角,结合我国中央政府和地方政府血吸虫病防治实践案例,讨论了血防服务中10种公共物品和服务的提供方式以及7种主要的政府治理工具,指出了政府在政策工具选择中的多元性、复杂性,以及政府对公共卫生政策工具偏好的细微转变,探讨了政府将实质防治目标转化为具体行动的途径和机制.

    作者:易平;李胜明;Franziska Bieri;袁里平;赵正元;何永康;刘宗传;周杰;贺宏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上虞市城郊人群肠道蠕虫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1990年和2005年2次对上虞市城郊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经济水平、劳作环境、卫生习惯、健康意识、农村改水改厕等均有明显改善,居民肠道蠕虫感染率明显下降,肠道蠕虫病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胡松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数学模型在山丘型地区日本血吸虫病传播和控制中的应用

    近年来,数学模型在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和控制中有着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相应软件的发展,使得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应用数学模型变得更为现实.本文基于作者在山丘型地区开展的血吸虫病研究,介绍了血吸虫病传播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数学模型来整合从现场采集的各种数据和制定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科学评价监测指标和控制成效.

    作者:Robert C Spear;梁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武汉市洪山区达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考核

    对武汉市洪山区达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进行考核.2008-2010年全区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1%,未发生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未查到感染性钉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防治档案资料.洪山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作者:涂祖武;黄希宝;蔡顺祥;朱惠国;范宏萍;杨光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西洞庭湖区农村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纵向观察

    在西洞庭湖目平西岸汉寿县五一村采用尼龙绢集卵法、改良Kato-Katz法检查蠕虫卵,粪便碘液涂片检查原虫.2006年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1.84%,较1983、1993、2003年分别下降了86.63%、81.34%、47.28%.共检出主要寄生虫6种,其中蛔虫、鞭虫、姜片虫、钩虫感染率分别为8.60%、6.41%、1.75%、0.14%,溶组织内阿米巴为2.50%,蓝氏贾第鞭毛虫为1.22%,多虫感染占22.98%.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以5~9、10~14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

    作者:侯国弘;肖曾;姚孝明;肖俊文;周应彩;谢朝梅;余秋兰;郭凤英;赵正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全国血吸虫病疫情资料回顾性调查Ⅱ传播控制县达标前后疫情变化分析

    目的 总结和分析我国传播控制(传控)地区病情和螺情逐年变化过程,探索达到传控标准前后钉螺指标变化对病情影响的规律,为今后我国修订血吸虫病传控标准中钉螺等相关指标,更科学、规范地考核和评价防治工作效果提供依据.方法 选择全国8个省21个已达传控或传播阻断(传阻)阶段的湖沼型和山丘型血吸虫病流行县,采取回顾性调查方法,收集、记录各调查县达到传控标准前10年和以后各年的疫情资料,建立全国疫情回顾性调查数据库;分析不同年份钉螺和感染螺、人群血吸虫感染率等变化趋势,以及达标前后不同流行类型和疫情类别地区螺情和人群感染率等疫情指标的变化趋势和变化规律.结果 在达传控标准前,流行区人群血吸虫感染呈逐年下降趋势,湖沼型流行区人群平均感染率在达传控前4年左右已降至<5%,山丘型流行区则在达标前8年左右已降至<3%;两类地区在传控达标年平均感染率分别降至2.10%和1.45%,但在达传控后3~4年开始出现回升,且回升多发生在湖沼型流行区.湖沼和山丘型流行区钉螺分布面积和密度,均在达传控前10年开始逐年下降,其有螺面积占历史累计有螺面积较传控达标年分别降至低点的2.75%和0.55%,活螺平均密度在达传控前3~4年至达传控后9~10年间保持较低水平;但在传控达标年后6~7年开始出现新发现钉螺环境,9~12年后出现钉螺面积和活螺密度回升.结论 湖沼和山丘型流行区在达传控后螺情能维持10年左右的较低水平而无明显波动,但病情在达传控后5年左右即出现反弹.在实施以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措施时,仍应重视对钉螺的控制和监测工作,并建议今后在修订我国血吸虫病传控标准时,应将“钉螺面积下降比例”和“感染性钉螺控制”作为达标验收指标.

    作者:朱蓉;林丹丹;吴晓华;汪奇志;吕尚标;杨国静;韩阳清;肖瑛;张奕;陈文;熊孟涛;林睿;许静;张利娟;徐俊芳;张世清;汪天平;闻礼永;周晓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吸虫感染小鼠早期诊断抗原的研究

    目的 对已知的6种日本血吸虫抗原的早期诊断价值进行评价,为研制用于哨鼠早期诊断的免疫试剂提供候选抗原.方法 用日本血吸虫尾蚴感染小鼠,收集感染前及感染后不同时间的小鼠血清.采用重组日本血吸虫中国大陆株23 kDa膜蛋白大亲水性肽段与谷胱甘肽的融合表达蛋白(GST-HD)、可溶性虫卵抗原(SEA)、血吸虫四跨膜蛋白第二亲水基团(TSP2HD)、血吸虫虫卵蛋白(IPSE)、日本血吸虫虫卵毛蚴抗原(SiMP-10)及日本血吸虫信号蛋白(Sj14-3-3)作为诊断抗原,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感染血吸虫后不同时间小鼠血清中特异性抗体IgM和IgG水平,通过分析感染后不同时间点抗原特异性抗体水平变化及阳性率,筛选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的抗原分子.采用免疫印迹试验进一步验证其对血吸虫急性感染早期诊断的价值.结果 感染后第18、21、28天,抗GST-HD抗体IgM阳性率分别为60%、70%、100%,特异性IgG阳性率分别为40%、60%、90%;抗SEA抗体IgM阳性率为50%、60%、9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50%、70%;抗TSP2HD抗体IgM阳性率为30%、4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70%;抗IPSE抗体IgM阳性率为20%、30%、5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20%、30%、60%;抗SjMP-10抗体IgM阳性率为10%、2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10%、20%、30%;抗Sj14-3-3抗体IgM阳性率为0、10%、20%,特异性IgG阳性率为0、10%、30%.以GST-HD融合蛋白和SEA为抗原,检测小鼠早期感染血吸虫的敏感性高于Sj14-3-3、IPSE、TSP、MP-10,检测IgM的敏感性高于IgG.免疫印迹试验结果显示,SEA中分子量在73 kDa左右的蛋白条带可被感染后1周小鼠血清所识别,并随着时间推移反应加强.GST-HD早出现反应的血清是感染后第10天小鼠血清,反应强度在感染后第5周达到强.结论 重组GST-HD融合蛋白与SEA中分子量约73 kDa的蛋白分子具有血吸虫感染早期诊断价值,免疫印迹试验的敏感性比酶联免疫吸附试验高.

    作者:王玠;余传信;殷旭仁;钱春艳;宋丽君;许永良;何伟;曹国群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磁微粒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人体尿液中日本血吸虫抗体

    目的 应用磁微粒酶联免疫吸附法(MPAIA)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尿液中日本血吸虫特异性抗体,探索血吸虫病新的无创性免疫诊断方法.方法采用MPAIA对158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和100例健康人的尿液进行检测,并同步进行血清检测,评价其检测效果.结果MPAIA尿液检测加样量确定为10μl未特殊处理原尿,尿液与血清阳性检出率分别为48.10%(76/158)和88.61%(140/158),两者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60.24,P<0.05),尿液及血清检测特异度均为100%.结论MPAIA可用于检测日本血吸虫病患者尿液中抗日本血吸虫抗体,但还须对影响其阳性检出率的多种因素进行系统研究,以提高其敏感性.

    作者:李超伟;黄进;魏兰英;姜昌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抗血吸虫新药研发途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抗血吸虫药物的新研究进展,并从3个方面阐述了发展吡喹酮替代药物的可能途径,为研制抗血吸虫新药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仇思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