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术投稿

基于格网数据驱动的螺情信息空间分析与研究

刘刚;黄琼瑶;刘云香;王江涛;彭飞;刘年猛

关键词:钉螺, 格网数据, 汛期水位, 水源距离, 植被
摘要:目的 探索湘江长沙段洲滩螺情与水源距离、土壤湿度、植被分布、汛期平均水位的关系.方法 应用基于格网数据驱动的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洲滩标准化植被指数、土壤湿度,对2005-2009年湘江流域长沙段的螺情信息进行分析,并对汛期平均水位与螺情反复、洲滩钉螺密度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甑皮州钉螺主要分布在距近水源40~240 m的范围内,60 m处分布多.钉螺密度与水位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性.2005年甑皮州标准化植被指数范围为0~0.982,土壤湿度范围为0~0.298,植被类型分布以杂草和莎草为主.基于水源基准线作出了年度螺情变化的洲滩螺情势图,可直观了解螺情发展情况.结论 利用格网数据驱动的螺情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钉螺网格所在地的植被和土壤湿度状况以及洲滩钉螺的态势,从而及时掌握流行状况.即使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水位变化仍然是导致螺情变化的重要因素.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相关文献
  • 2006-2009年勐海县国家级监测点人体土源性线虫感染监测

    2006-2009年监测发现,勐海县国家级监测点土源性线虫总感染率平均为88.12%,其中蛔虫、鞭虫、钩虫和绦虫感染率分别为69.70%、59.79%、36.79%、1.30%;感染者均以轻度感染为主.以菜园土样的蛔虫卵阳性率为高,达44.5%.当地人群土源性线虫感染水平较高.

    作者:汪丽波;杜尊伟;姜进勇;陈然;马龙;陈绍秋;倪坎;王学忠;刀宏祥;张老三;张祖翔;吴方伟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西洞庭湖区农村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状况纵向观察

    在西洞庭湖目平西岸汉寿县五一村采用尼龙绢集卵法、改良Kato-Katz法检查蠕虫卵,粪便碘液涂片检查原虫.2006年人群寄生虫总感染率为11.84%,较1983、1993、2003年分别下降了86.63%、81.34%、47.28%.共检出主要寄生虫6种,其中蛔虫、鞭虫、姜片虫、钩虫感染率分别为8.60%、6.41%、1.75%、0.14%,溶组织内阿米巴为2.50%,蓝氏贾第鞭毛虫为1.22%,多虫感染占22.98%.不同年龄组人群感染率以5~9、10~14岁组高于其他年龄组.

    作者:侯国弘;肖曾;姚孝明;肖俊文;周应彩;谢朝梅;余秋兰;郭凤英;赵正元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安徽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评估

    目的 评价安徽省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中期效果.方法 采取以人畜筛查化疗、钉螺控制、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实施预防控制血吸虫病中长期规划,评价防治效果.结果 2004-2009年全省共治疗血吸虫病人750798人次,扩大化疗547069人次.治疗病畜8462头次,扩大化疗117023头次.累计开展药物灭螺面积30532.0 hm2,环境改造灭螺面积13979.5 hm2.开展健康教育3173.1万人次.40%的重点村落实了传染源控制措施.至2009年,人群感染率降至0.51%,急性血吸虫感染发病率降至0.30/10万,耕牛感染率降至1.25%.钉螺面积徘徊在29065.4~29740.3 hm2,钉螺和感染性钉螺密度呈总体同步下降趋势.期间全省达到了疫情控制标准,其中4个县达到了传播控制标准,4个县达到了传播阻断标准.结论 实施以人畜筛查化疗、控制钉螺、健康教育及传染源控制为主的综合性防治策略效果显著.

    作者:何家昶;汪天平;张世清;高风华;张功华;杨卫平;汪昊;虞贝贝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2008-2010年《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载文与引文分析

    目的 对《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载文及引文进行分析,为进一步提高该刊的办刊质量及学术水平提供参考依据.方法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对2008-2010年该刊载文量、基金论文比、科研合作率、作者地区分布、发文机构以及引文量、引文类型、引文半衰期和普赖斯指数进行统计分析.结果2008-2010年该刊逐年刊载论文分别为217、203篇和210篇,基金论文比分别为32.72%、38.92%和49.52%,科研合作率分别为87.56%、95.07%和94.76%,篇均引文数为5.49、10.14条和13.33条,引文类型以期刊和图书为主;各年的普赖斯指数分别为47.23%、50.12%和51.48%.结论《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论文质量及学术水平逐年提高,其能将血吸虫病和寄生虫病领域的新科研进展传递给作者和读者,但作者群还有待进一步扩大,平均引文数还有待进一步提高.

    作者:周小鸥;胡飞;江丽霞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数学模型在山丘型地区日本血吸虫病传播和控制中的应用

    近年来,数学模型在传染病流行病学研究和控制中有着愈来愈广泛的应用,尤其是计算机技术和相应软件的发展,使得公共卫生专业人员应用数学模型变得更为现实.本文基于作者在山丘型地区开展的血吸虫病研究,介绍了血吸虫病传播模型建立的基本思路和方法,以及如何应用数学模型来整合从现场采集的各种数据和制定血吸虫病控制策略,科学评价监测指标和控制成效.

    作者:Robert C Spear;梁松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8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心理障碍及个性分析

    本文对86例脑囊尾蚴病患者的心理障碍及个性特征进行分析,旨在有针对性地开展临床护理工作,提高护理水平.

    作者:胡颖新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抗血吸虫新药研发途径研究进展

    本文综述了抗血吸虫药物的新研究进展,并从3个方面阐述了发展吡喹酮替代药物的可能途径,为研制抗血吸虫新药提供参考依据.

    作者:仇思婕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基于格网数据驱动的螺情信息空间分析与研究

    目的 探索湘江长沙段洲滩螺情与水源距离、土壤湿度、植被分布、汛期平均水位的关系.方法 应用基于格网数据驱动的GIS空间分析方法,结合洲滩标准化植被指数、土壤湿度,对2005-2009年湘江流域长沙段的螺情信息进行分析,并对汛期平均水位与螺情反复、洲滩钉螺密度的变化关系进行分析.结果 2005年甑皮州钉螺主要分布在距近水源40~240 m的范围内,60 m处分布多.钉螺密度与水位存在较明显的正相关性.2005年甑皮州标准化植被指数范围为0~0.982,土壤湿度范围为0~0.298,植被类型分布以杂草和莎草为主.基于水源基准线作出了年度螺情变化的洲滩螺情势图,可直观了解螺情发展情况.结论 利用格网数据驱动的螺情信息空间分析方法,可以更准确地反映钉螺网格所在地的植被和土壤湿度状况以及洲滩钉螺的态势,从而及时掌握流行状况.即使在人工干预的情况下,水位变化仍然是导致螺情变化的重要因素.

    作者:刘刚;黄琼瑶;刘云香;王江涛;彭飞;刘年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心肝宝胶囊治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

    治疗组62例血吸虫病肝硬化患者口服心肝宝胶囊,剂量为每次4粒,日3次;对照组56例,口服复合维生素B、护肝片及利尿剂等.疗程均为6个月.心肝宝胶囊治疗后血清透明质酸酶,层黏蛋白和Ⅲ型前胶原均明显下降,两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后肝功能和肝脾影像学两组均有所改善,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心肝宝胶囊有一定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作用.

    作者:张红霞;程春霞;易建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芍药苷对日本血吸虫病肝纤维化小鼠CTGFPDGF及TNF-α的影响

    目的 观察芍药苷对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肝脏结缔组织生长因子(CTGF)、血小板衍化生长因子(PDGF)蛋白表达水平和血清中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水平的影响,探讨芍药苷预防血吸虫病肝虫卵肉芽肿及纤维化的作用机制.方法 小鼠随机分为A~E 5组,A组不感染血吸虫尾蚴,为正常对照组;B、C、D、E 4组小鼠感染尾蚴后6周以吡喹酮灌胃杀虫,剂量为400mg/(kg·d),连续2 d.B、C、D 3组杀虫后给予芍药苷,剂量分别为30、60、120mg/(kg·d)),E组不给芍药苷,为感染对照组.5组小鼠均在芍药苷给药8周后处死,取血及肝脏.HE及Masson胶原纤维染色观察肝虫卵肉芽肿面积及纤维化程度,采用免疫组化技术检测CTGF和PDGF蛋白表达情况,采用ELISA法检测小鼠血清中TNF-α水平.结果 芍药苷高剂量的D组与感染对照E组相比,肝组织中CTGF和PDGF蛋白表达明显减少,血清中TNF-α水平也明显下降(P均<0.05);而中、低剂量B组和C组的CTGF、PDGF和TNF-α水平亦较E组减少,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芍药苷抗血吸虫病肝纤维化作用呈剂量依赖性,在吡喹酮杀虫处理基础上联合应用高剂量芍药苷,可通过减少肝组织CTGF和PDGF蛋白表达,降低血清中TNF-α水平,减轻肝纤维化程度.

    作者:肖晖;魏恒;杨光斌;彭惠玲;张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Ⅱ疫情纵向防治效果评价

    目的 评价血吸虫病防控技术集成研究与示范对控制血吸虫病疫情的防治效果.方法通过在示范区实施封洲轮牧、改水改厕、健康教育等控制血吸虫病流行的综合措施,并开展血吸虫病疫情调查及相关问卷调查,评价其防治效果.结果通过连续3年的血吸虫病防控技术实施,示范区居民血吸虫感染率由3.57%降至0.83%,耕牛血吸虫感染率由17.14%降至0,洲滩未发现阳性钉螺.结论封洲轮牧、改水改厕、健康教育等综合防治技术是控制鄱阳湖区血吸虫病流行的有效措施.

    作者:邬子清;胡飞;刘影;丁建南;刘跃民;袁敏;胡启武;黄关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武汉市洪山区达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考核

    对武汉市洪山区达国家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进行考核.2008-2010年全区以行政村为单位人、畜血吸虫感染率均<1%,未发生本地急性血吸虫感染,未查到感染性钉螺,建立了较为完整的防治档案资料.洪山区达到了血吸虫病传播控制标准.

    作者:涂祖武;黄希宝;蔡顺祥;朱惠国;范宏萍;杨光斌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文献分析

    目的 了解江西省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方法及其效果.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及PubMed数据库中的相关文献,按相应纳入排除标准进行筛选后,进行文献计量学及Meta分析.结果共91篇文献纳入分析.其中有关化疗效果、流行病学调查及策略研究、健康教育的文献分别为19、17、14篇.应用蒿甲醚预防血吸虫感染研究的Meta分析显示RR值为0.07,95%可信区间为0.03~0.15.选择性化疗和全民化疗在防治效果上无明显差异,但前者使感染率下降1%的费用是后者的63.67%.健康教育对学生及妇女干预效果明显,可使学生疫水接触率降至0.结论鄱阳湖区血吸虫病防治方法多样,效果明显.今后应加强综合防治措施及效果评价方面的研究,并提高科研设计的质量.

    作者:黄爱君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江苏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对杀虫剂的敏感性

    目的 了解江苏省疟疾媒介中华按蚊对溴氰菊酯、DDT和马拉硫磷的敏感性.方法 从泗洪、扬中、宜兴3县(市)现场捕获野外中华按蚊成蚊并培养子1代成蚊,采用WHO推荐的接触筒强迫接触法,观察计算中华按蚊接触杀虫剂10、15、20、30、40、50、60min的击倒率和24 h后死亡率.结果 泗洪、扬中、宜兴3县(市)野外中华按蚊子1代接触0.05%溴氰菊酯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28.57%、57.14%和52.38%,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35.71%、57.14%和61.90%,对溴氰菊酯抗性均达到R级;接触4%DDT 60min的击倒率分别为9.52%、2.38%和4.76%,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47.62%、50%和40.48%,对DDT的抗性均达到R级;接触5%马拉硫磷60 min后击倒率分别为11.90%、28.57%和28.13%,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80.95%、85.71%和93.75%,对马拉硫磷的抗性为M级.宜兴市野外中华按蚊捕获后1、7、15 d及其子1代成蚊,接触0.05%溴氰菊酯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54.76%、76.19%、92.86%和52.38%,24 h后死亡率分别为54.76%、76.19%、95.23%和61.90%,捕获后1 d与子1代成蚊24 h后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4,P>0.05).泗洪县中华按蚊子1代雌、雄成蚊接触0.05%溴氰菊酯60 min的击倒率分别为28.57%和40.48%,24 h后的死亡率为35.71%和42.86%,2种按蚊24 h后的死亡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x2=0.45,P>0.05).结论 江苏省野外中华按蚊已对溴氰菊酯、DDT产生高度抗性,对马拉硫磷已产生初步抗性.在媒介防制时应采取综合治理措施,以防止抗性进一步升高.

    作者:李菊林;周华云;曹俊;朱国鼎;王伟明;顾亚萍;刘耀宝;曹园园;张超;高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弓形虫慢性感染对小鼠脑内葡萄糖代谢影响的研究

    目的 探讨弓形虫慢性感染对小鼠脑内葡萄糖代谢的影响.方法 将30只SPF级ICR小鼠随机分成弓形虫感染组和正常对照组,感染组每只小鼠口服感染弓形虫PRU株包囊悬液0.3 ml(含包囊10个),对照组口服0.3 ml生理盐水.小鼠感染弓形虫6个月后,应用MicroPET扫描脑内葡萄糖代谢,结束后解剖小鼠进行脑组织病理学观察.结果 与正常对照组小鼠相比,弓形虫慢性感染6个月后,“无症状”的感染小鼠脑内葡萄糖代谢均显著下降,脑组织中可见大小不一、数量不等的包囊,脑膜下有大量淋巴细胞浸润、血管充血、小血管淋巴细胞袖管形成.结论 弓形虫慢性感染可造成宿主脑内葡萄糖代谢下降,神经元变性或细胞丢失.

    作者:周永华;黄洪波;陶永辉;俞惠新;许永良;张英;高琪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对B16F10黑素瘤小鼠CD4+CD25+F0xP3+T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

    目的 探讨弓形虫排泄分泌抗原(ESA)对B16FI0黑素瘤小鼠CD4+CD25+Foxp3+T细胞和NK细胞数量和功能的影响,观察ESA对肿瘤生长的作用.方法 将传代培养的B16F10黑素瘤细胞接种于C57BL/6小鼠右腋窝皮下,建立荷瘤动物模型.采用ESA腹腔注射进行干预,将实验小鼠分为4组:PBS组、B16F10组、PBS+ESA组、B16F10+ESA组,分别于ESA干预后2、4、6 d取脾,流式细胞术检测各组小鼠脾脏CD4+CD25+Foxp3+T细胞和NK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WST-8法检测各组小鼠CD4+CD25+T细胞对CD4+CD25 T细胞增殖的抑制功能;LDH法检测NK细胞杀伤B16F10功能;观测荷瘤鼠肿瘤体积动态变化.结果 ESA干预4、6 d后,荷瘤鼠脾脏CD4+CD25+Foxp3+T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分别为(1.65±0.18)%和(1.56±0.17)%,与荷瘤对照组[分别为(2.47±0.10)%和(2.82±0.12)%]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ESA干预可使CD4+CD25+T细胞对CD4+CD25-T细胞的抑制功能下降.抑制作用以干预后4、6 d较明显,抑制率分别为50.03%和50.00%,低于荷瘤对照组的75.03%和78.14%(P均<0.05);荷瘤鼠脾脏NK细胞占脾细胞的比例[(3.58±0.07)%]在ESA干预后6 d显著高于荷瘤对照组的(2.61±0.13)%(P<0.05).同时NK细胞杀伤B16F10细胞功能也增强,不同效靶细胞比(5:1、10:1、20:1)下分别为26.51%、35.25%、60.19%,明显高于荷瘤对照组的16.81%、24.63%、45.62%(P均<0.05);ESA干预后,瘤体出现延缓生长,平均出瘤时间较对照组延迟6 d,实验终点荷瘤第35天ESA干预组瘤体体积[(6 208.34±443.64)mm3]明显小于荷瘤对照组[(9027.46±1 362.01)mm3](P<0.05).结论 弓形虫ESA可通过下调荷瘤鼠CD4+CD25+Foxp3+T细胞比例并抑制其功能和上调NK细胞比例并增强其杀伤功能,发挥抗肿瘤作用.

    作者:焦玉萌;章黎;葛以跃;梁越进;王勇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研究Ⅰ慢性血吸虫病健康寿命损失年的计算与评价

    目的 探讨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评价指标及其计算方法.方法 根据2004-2005年在湖区两县开展的血吸虫病流行病学专题调查数据分别计算居民不同年龄组、性别和流行村类型等的专属血吸虫病患病率.根据专题调查得出的年龄别伤残权重,按年龄和性别分层,求得健康寿命损失年(YLD)及YLD率,并推算两县的总体YLD.结果 当涂县总体YLD为1056.26人年,汉寿县总体YLD为3967.43人年.两县一类村YLD占慢性血吸虫病疾病负担的37.95%,高年龄组和男性的YLD率较高.与非流行区比较,慢性血吸虫病给流行区人口平均增加了4.398人年/1000人(当涂县)和1.505人年/1000人(汉寿县)的疾病负担.结论 对慢性血吸虫病YLD进行评价,有助于确定重点干预地区和人群,并可为干预措施的效果评价等提供新指标.

    作者:贾铁武;孙乐平;洪青标;邓瑶;张功华;汪昊;易平;郭家钢;周晓农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上虞市城郊人群肠道蠕虫病流行的影响因素

    1990年和2005年2次对上虞市城郊人群肠道寄生虫感染和社会经济情况进行调查.结果显示,居民经济水平、劳作环境、卫生习惯、健康意识、农村改水改厕等均有明显改善,居民肠道蠕虫感染率明显下降,肠道蠕虫病流行已得到有效控制.

    作者:胡松林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噬菌体展示技术筛选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分子受体

    目的 筛选日本血吸虫抱雌沟蛋白相互作用分子.方法 利用噬菌体展示技术,以融合表达的抱雌沟蛋白为靶标,采用亲和淘洗方法筛选日本血吸虫44 d成虫噬菌体展示cDNA文库.结果 得到70条有效表达序列标签,对其进行聚类分析、同源性搜索与功能预测等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5个与血吸虫抱雌沟蛋白有相互作用的蛋白或多肽.结论 采用筛选噬菌体展示文库的方法成功获得抱雌沟蛋白相互作用分子.

    作者:何金桃;石艳丽;刘萍萍;刘金明;石耀军;林矫矫;金亚美 刊期: 2011年第03期

  • 枞酸钠对体外培养日本血吸虫成虫的杀虫效果

    目的 观察枞酸钠对体外培养的日本血吸虫雄性和雌性成虫的杀灭效果.方法 小鼠感染日本血吸虫尾蚴5周后肝门静脉灌注法收集雌、雄成虫,体外培养于DMEM培养液中,加入不同浓度枞酸钠连续培养3 d,观察虫体死亡及活力降低情况,并设空白对照组.虫体盐酸卡红染色,观察其损伤情况.采用Bradford标准曲线法测定药物对虫体蛋白质含量的影响.结果 在含不同浓度枞酸钠的DMEM培养液中,雄虫及雌虫死亡率与活力降低率显著高于对照组;雄性成虫对枞酸钠的敏感性高于雌性成虫(P均<0.05).染色结果显示,雄虫虫体肠管膨大,均出现黑色或褐色条带或斑点;雌虫肠管内容物分布不均,部分虫体卵巢形状不规则,着色不均匀.蛋白质含量测定结果显示雄性与雌性虫体的蛋白质含量均较对照组显著降低(P均<0.05).结论 枞酸钠具有体外杀灭日本血吸虫成虫的作用,其可能会影响日本血吸虫成虫的蛋白质代谢.

    作者:王文波;刘红军;王本敬;周霞;张静;刘晨晨;龚唯;诸葛洪祥 刊期: 2011年第03期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中国血吸虫病防治杂志

主管:中华人民共和国卫生部

主办:中华预防医学会,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