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敏;易新元;曾宪芳;李先平;周东明
莆田市位于福建沿海中部,属碘缺乏病区,1995年实施全民食盐加碘的行政干预.2000年经省级考核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为制定和完善可持续消除碘缺乏病规划,现对前阶段防治结果进行分析.
作者:蒋金瑞;林志忠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黄一心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根据卫生部疾病控制司<关于认真做好全国疾病预防控制业务统计调查工作的通知>[卫疾控综合便函(2002)123号]及卫生部<2002中国卫生统计调查制度>的要求,2002年全国血吸虫病防治工作及相关调查数据应用新表,由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寄生虫病预防控制所承担全国数据的汇总统计.
作者:陈贤义;吴晓华;王立英;党辉;王强;郑江;郭家钢;姜庆五;赵根明;周晓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日本血吸虫重组铁蛋白疫苗和日本血吸虫抗原表位疫苗联合免疫对昆明感染鼠的免疫保护作用.方法将制备的日本血吸虫重组铁蛋白疫苗和用特异性抗体筛选噬菌体随机1 2肽库获得的日本血吸虫抗原表位疫苗联合或单独免疫昆明鼠,共3次,分别在0、2、4周进行.每次背部皮下多点注射50μg重组铁蛋白和/或1013pfu表位疫苗,第6周每鼠经腹部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攻击感染后42 d剖杀冲虫,计数成虫及肝虫卵数.在免疫前和末次免疫后从小鼠尾静脉采血,分离血清,用间接ELISA法检测抗体反应.结果联合免疫组与对照组相比,获得了32.8%的减虫率和63.0%的减卵率;单独重组铁蛋白疫苗免疫组的减虫率为21.6%,减卵率为49.5%;单独表位疫苗免疫组减虫率和减卵率分别为17.1%和44.3%,显著低于联合组(P<0.05);联合免疫组小鼠体内IgG的抗体水平明显高于其他各组.结论日本血吸虫重组铁蛋白疫苗和表位疫苗联合免疫的效果优于单独应用铁蛋白免疫和表位疫苗免疫.
作者:王敏;易新元;曾宪芳;李先平;周东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方法1.1对象在1991年登记在册晚期血吸虫病(晚血)的基础上,进一步摸底,凡居住流行区有反复血吸虫疫水接触史或有明确血吸虫病查治史,现有腹水、脾肿大或曾有腹水、呕血、便血或脾脏切除史,以及疑为结肠增殖或发育障碍者为检查对象.
作者:谭敏华;郑水芳;陈饶生;王富宽;吴建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1992年6月-2001年11月采用内镜下硬化剂注射治疗血吸虫性肝纤维化食管静脉曲张42例,取得较为满意的效果.
作者:邹宝俭;程娟芳;郑惠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评价25%氯硝柳胺悬浮剂(SCN)的实验室和现场杀螺效果.方法在实验室和现场采用浸杀法和喷洒法进行SCN和50%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WPN)两种剂型的杀螺试验.结果实验室SCN 0.5 mg/L(有效浓度0.125 mg/L)和WPN 0.5 mg/L(有效浓度0.25 mg/L),浸杀24 h,钉螺死亡率均为100%;有效浓度0.063 mg/L浸杀24 h,钉螺死亡率SCN为80.0%,WPN为66.7%.喷洒SCN 0.5 g/m2和WPN 1.0 g/m2,钉螺死亡率均为100%.现场浸杀SCN 0.5 mg/L和WPN 1.0 mg/L的钉螺死亡率均为100%.现场喷洒SCN 2.0 g/m2和WPN2.0 g/m 2,SCN有效成份含量为WPN的1/2,3 d和7 d杀螺效果均高于WPN(x23d=30.21,P<0.01;x27d=7.62,P<0.01),差异均有非常显著性;15 d杀螺效果相近(x512d=0.02,P>0.05).SCN1.0 g/m 2与WPN 2.0 g/m2喷洒,SCN有效成份含量为WPN的1/4,杀螺效果相近(x23d=0.90,P>0.05;x27d=1.99,P>0.05;x215 d=0.03,P>0.05).结论现场SCN浸杀和喷洒有效药物剂量为WPN的1/4时,均能达到与WPN相同的杀螺效果,SCN是一种高效、使用方便、水溶性好的新型杀螺剂,值得在现场推广应用.
作者:张楚霜;李广平;阳桂芬;魏望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体内比较吡喹酮对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与敏感株成虫皮层的损伤程度.方法用各虫株尾蚴分别感染小鼠,感染后第57天,以300 mg/kg微粒化吡喹酮悬液对小鼠作灌胃治疗;在灌药后1 0、30 min和1、1 2、24 h后剖杀感染小鼠,门静脉灌注收集成虫,按常规方法制成扫描电镜标本,扫描电镜下观察成虫体表的变化.结果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主要为虫体表形成泡状结构的薄壁隆起;给药10 min,敏感株雄虫皮层可见较多小泡状物,而抗性株则少见;1 h后,敏感株虫体表可见大量的泡状物,泡状物溃破可形成皮层损伤灶,抗性株仅见少量的泡状物;24 h后,敏感株雄虫体表完全受损,部分皮层剥落,暴露出肌肉层,而抗性株仅见少量泡状物和破损的泡状物.给药1 h后,敏感株雌虫开始出现少量泡状物,抗性株雌虫体表未见泡状损伤;12 h后,敏感株雌虫泡状物数量增加,抗性株仅在有限区域见少量泡状物.结论抗性株和敏感株成虫体表吡喹酮诱导的皮层损伤程度存在明显差异,敏感株的损伤程度重于抗性株,雄虫重于雌虫.
作者:梁幼生;戴建荣;朱荫昌;李洪军;徐明;司进;许永良;杭盘宇;GC Coles;MJ Doenhoff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患儿陈某,男,2岁4个月,玉山县林岗乡人.2001年8月23日因发热20余d,经当地多家医院治疗,未见好转,疑血吸虫感染而转入我站诊治.
作者:徐立;廖玉生;李霞 刊期: 2003年第04期
氯硝柳胺悬浮剂是江苏省血吸虫病防治研究所新研制的一种氯硝柳胺新剂型.试验表明,其杀螺效果高于氯硝柳胺乙醇胺盐可湿性粉剂,且易溶于水,使用方便[1].
作者:神学慧;张联恒;纪长生;殷芳;吴芳香;李叶芳;陈祥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究钉螺在自然环境中完成世代发育的有效积温.方法将钉螺按常规方法饲养在自然环境中,观察其从螺卵生长发育至成螺并产卵所需的发育历期与积温,并按公式T=∑(TiC)计算其完成世代所需的有效积温.结果钉螺从螺卵发育至成熟产卵(即完成世代发育)的平均历期为(334.22±7.52)d、平均积温为(5 821.38±70.05)日度,平均有效积温为(3 846.28±32.59)日度.结论本方法观测的钉螺发育有效积温较精确,为气候变暧影响日本血吸虫病传播的预测模型提供了理论参数.
作者:洪青标;周晓农;孙乐平;杨国静;杨坤;黄轶昕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了解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对胆囊病变的影响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我院近5年来116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住院病人胆囊B型超声扫描的结果,与非肝病患者作对照.同时对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人中有脾功能亢进与无脾功能亢进(切脾后)的病人的胆囊病变作对照.结果116例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病人中胆囊B型超声扫描有胆囊炎及胆囊结石的分别为87.9%(102/116)及38.8%(45/116),对照组为36.6%(15/41)及19.5%(8/41),差异均有显著性(P<0.05).在血吸虫病肝纤维化病人中有脾功能亢进的病人中有胆囊炎及胆囊结石的分别为89.0%(73/82)及39.0%(32/82),切脾后的病人为85.3%(29/34)及38.2%(13/34),相比差异无显著性(P>0.05).结论血吸虫病肝纤维化门脉高压症与胆囊炎及胆囊结石的发病密切相关,但脾功能亢进并非主要原因.
作者:楼雅依;乌文琳;陆其明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与生精细胞凋亡的关系.方法采用瑞-姬染色和末端脱氧核苷酸转移酶(TdT)介导的脱氧核苷酸原位未端标记法(TUNEL)检测弓形虫感染小鼠精子悬液的凋亡生精细胞.结果弓形虫感染组生精细胞凋亡率明显高于正常对照组(P<0.05).结论弓形虫感染可能有促进生精细胞凋亡的作用.
作者:周永华;胡玉红;石火英;王瑞兵;陆永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用随机扩增多态性技术(RAPD)对中国大陆5省不同地区的光壳钉螺进行分析,研究光壳钉螺群间的遗传多样性.方法提取钉螺头足部的基因组DNA,用随机引物进行扩增,扩增产物经8%的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0.6%硝酸银染色,判别结果进行分析.结果9个螺群的平均遗传相似性为0.721 4,平均百分匹配数为0.680 9,聚类结果表明可分为3个分类群,云南大理和四川普格的钉螺为第一分类群,福建福清和江苏东台的钉螺为第二分类群,安徽的4个螺群和江苏宜兴的钉螺为第三分类群.结论在我国各地的光壳钉螺螺群间存在一定的亲缘关系的同时,已发生了较大的遗传变异,聚类结果中螺群的聚类地位和其地理分布基本上一致,但江苏东台光壳螺群的聚类地位有待进一步分析和研究.
作者:许静;郑江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掌握湖北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和传播控制地区的疫区变化情况.方法收集10年来全省血吸虫病传播阻断地区和近4年来血吸虫病传播控制地区的疫情指标,包括钉螺面积、血吸虫病人、晚期血吸虫病人、急性血吸虫病人、血吸虫病牛等,进行汇总并统计分析.结果23个县(市、区)中,有6个达到传播阻断标准的县(市、区)疫情回升,4个达到传播控制标准的县(市、区)部分疫情指标出现反复.结论由于受洪涝灾害、人口流动频繁、有螺船闸扩散钉螺等自然和社会因素,使达标地区疫情出现反复,因此应加强对传染源和钉螺扩散源头的管理和监测工作.
作者:曹勤;余秉圭;王金国;廖洪义;钟国体 刊期: 2003年第04期
作者: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研制有螺干渠分支口防止钉螺扩散的装置,巩固下游灌区的灭螺效果.方法采用深层过水和设置防旋挡板的原理设计本装置,采用渣屑(钉螺扩散的载体)模拟漂浮试验,观察防螺效果.结果在干渠放水时,入水支渠口处无旋涡形成,经20次渣屑模拟漂浮试验,均未见渣屑随水漂流进入支渠.结论本装置可以起到防止渠道钉螺扩散的作用,且构造简单,造价低廉.
作者:吴昭武;卓尚炯;吴秋泉;胡必科;刘新胜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探讨长江江苏省如皋段江滩能否孳生钉螺及该地区的血吸虫病防治对策.方法采集长江如皋江滩及长江扬州江滩的水、土样,分析两者的理化性质;调查分析两者水文、植被、气象因子有无差异;用两者的水、土在室内饲养钉螺,比较两者的钉螺存活率及雌螺产卵率、螺卵孵化率;在如皋段及内河环境人工控制现场饲养钉螺,比较两者存活率.结果如皋段江水的Ca2+、总硬度、Mg2+、氯化物和土样的SO2-4均显著高于扬州段;两者钉螺半年、1年存活率及雌螺产卵率均无显著差异;如皋段通过人工控制能孳生钉螺.结论因长江潮汐顶托和江滩无植被钉螺难以向下游扩散,长江如皋段以东江滩无需查螺或只需用少量经费监测,以减少卫生资源的浪费.
作者:杜松如;江哲;尤玉民;闵仁华;沈健;杨建斌;申桂凤 刊期: 2003年第04期
目的观察沱江堵口建闸水淹灭螺效果.方法在43 km长的沱江上、下坝关闸前后观察其流域16个行政村所辖洲滩螺情.关闸蓄水时间持续8个月以上.结果关闸蓄水前后钉螺死亡率分别为6.3%和21.5%;钉螺校正死亡率为16.2%.沱江上、下坝关闸后,蓄水量不能同时保证农田灌溉和水淹灭螺需要,优先前者,则后者效果欠佳.结论沱江综合治理工程已达到防洪保安、农田水利的预期目标.水淹灭螺起到一定作用,但暂时未达到血防的预期目标.
作者:佘力;陈杰;郭志贤;崔四平 刊期: 2003年第04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