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华中;黄琼瑶;刘年猛;彭飞;周雪仙;周天达
氯硝柳胺悬浮剂将固体原药粒子分散在水相中形成高分散悬浮体系,从而可与水以任意比例混合,适用于现场灭螺[1].为推广该新剂的现场应用,于2003年5月在苏州市吴中区东山镇山区3个有螺环境采用喷洒法进行现场灭螺,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尤明方;戴建荣;韩松;顾建国;朱振球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弓形虫感染与特殊人群的关系.方法以饲养员、屠宰工人、肉熟制品工人、兽医、孕妇、献血员、肿瘤病人等共450人为实验组,另外选择450人为普通人群对照组(样本量、年龄、性别、居住地分别与实验组对应),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对这些人群进行抗弓形虫抗体IgG检测.结果实验组弓形虫感染IgG阳性率为7.6%,高于对照组(4.0%),两者之间差异有显著性(P<0.05);在实验组各类人群中,饲养员、兽医、献血员、肿瘤病人的感染率高(均为12%).结论无锡市特殊人群弓形虫感染率高于普通人群.
作者:张立行;黄文光;袁建芬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灭螺药物研究简史日本1913年即用石灰氮灭螺,1920年埃及用硫酸铜灭螺,二次大战后,美国开始研究灭螺药,并于1953年发现五氯酚钠杀螺效果优于以往所有的杀螺药,其后日本及德国拜耳药厂相继研制出螺灭及氯硝柳胺,1970年代日本推出B2,后英国及瑞士先后研制了三苯甲基吗啉及杀虫环等,但这些灭螺药大部分因其药效、毒性或药物生产等问题而未能推广应用.
作者:王锐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控制肠道线虫感染,对防治效果进行评估.方法从1994-2000年对2周岁以上人群集体化疗服药,同时进行健康教育和改水改厕综合性防治措施.用Kato-Katz法监测人群肠道线虫感染率变化,用KAP表问卷调查居民肠道线虫病防治知识和卫生行为,调查改水改厕情况并进行防治前后比较.结果7年中,武进市120万总人口中集体化疗服药261.1万人次,抽查居民肠道线虫病防治知识知晓率从20.4%提高到95.0%,行为正确率从18.6%提高88.0%,自来水受益率为73.49%,卫生厕所普及率58.73%,居民肠道线虫感染率从防治前1989年的41.31%降至2000年的1.79%.结论综合性防治措施能有效控制肠道线虫病,集体化疗起主导作用.
作者:郑耀群;陈旦纠;徐芹兰;高佳方;孙凤华;曹汉钧;钱益新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掌握江苏省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建立3年来的疫情变化态势.方法建立12个疫情监测点,按<全国血吸虫病疫情监测点方案>规定的方法,每年开展螺情及病情等纵向监测.结果全省大部分监测区螺情回升,江滩地区感染性钉螺快速增长;耕牛感染率下降,传染源趋于多样化;居民感染率较低且相对稳定,但存在发生重大疫情的可能.结论现有控制措施的力度虽能减缓疫情的发展速度,但难以阻断疫情的发展趋势.必须更深入地研究新的疫情特点和发展规律,探索适应当前社会、经济及自然环境特点的更有效的防治对策.
作者:洪青标;黄轶昕;蔡刚;孙乐平;吴锋;周云;田启安;朱荫昌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是否能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方法用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A组)和单用青蒿琥酯(B组)间断刺激体外连续培养的恶性疟原虫,在接触药物前后不同时间用Reickmann体外微量测定恶性疟原虫的敏感性,同时观察每次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恢复正常生长时间.结果A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5 d青蒿琥酯/萘酚喹的ID5o分别为2.42/37.81、1.70/26.73 hmol/L.B组用药前及用药后68、129 d青蒿琥酯的ID5o分别为9.60、30.61 nmol/L和85.10 nmol/L.A组接触药物后恶性疟原虫第1、2次恢复正常生长时间分别为24、37 d,第3次接触药物后连续观察90 d,疟原虫未能恢复正常生长.B组疟原虫平均恢复正常生长时间为16.7 d.结论可用体外问断药物刺激培育抗青蒿琥酯恶性疟原虫;青蒿琥酯与萘酚喹联用能有效延缓恶性疟原虫抗性.
作者:杨恒林;高白荷;杨品芳;李春富;李兴亮;张志勇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化疗规划的实施取决于防治规划的目标、当地血吸虫病的传播速度和卫生经济资源.
作者:陈名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了解上海市郊河道钉螺分布特征、消长规律、扩散途径及其生态因素,为制定查灭螺对策提供科学依据.方法1997-2002年采用现场调查和实验室检测,对上海市金山、松江区23条河道进行查螺及钉螺生态环境和水文调查.结果调查的23条河道中有11条发现47个螺点,全部分布在河滩,有螺框在水线下0.5 m、水线附近、水线上0.5 m处,比例为l:4.31:0.92.有螺滩漂浮物发现有钉螺吸附.钉螺扩散试验表明,漂浮物可作长距离和跨河转移,滩地是主要停靠点.钉螺河道扩散转移佳时机在汛期高潮位,河滩芦苇湿地对水流有阻隔作用,干、湿相交,易于钉螺孳生.结论黄浦江上游主干水系河道的河滩是漂浮物停靠着落点,也可能是钉螺扩散新的孳生地.查螺应以河道滩地和大小河道交汇点周边环境为主要场所,重点在常年水位线附近.
作者:江西均;王克泰;金仿贤;何铁城;黄德生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初步探讨卫氏并殖吸虫抗原模拟表位的免疫反应性.方法应用卫氏并殖吸虫病患者血清免疫粗球蛋白(Pw-Ig)筛选噬菌体随机12肽库,对筛选到的抗原模拟表位用ELISA检测其免疫反应性,并与卫氏并殖吸虫成虫抗原(PwA)进行比较.结果获得的6个卫氏并殖吸虫抗原模拟表位(即P5、P6、P7、P8、P13、P16)特异性和敏感性与PwA相比差异均无显著性(P>0.05),其中P5、P6和P7交叉反应性明显较PwA低(X2=4.630,P<0.05),其余则与PwA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卫氏并殖吸虫抗原模拟表位对卫氏并殖吸虫病的诊断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有望代替天然抗原用于卫氏并殖吸虫病的诊断.
作者:时红波;姜昌富;李天群;潘红;魏兰英;朱晓华;雷家慧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南涧县乐秋村于1995年及2002年2次列为全国血吸虫病流行病学调查抽样点,现将结果报告如下.
作者:杨猛贤;欧阳俊;左继茂;李金周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鄱阳湖水位变化对洲滩钉螺分布的影响,为设计生态灭螺规划提供科学依据.方法收集既往鄱阳湖洲滩钉螺资料与水位资料进行统计分析.结果鄱阳湖钉螺面积的94.55%分布于14-17m高程洲滩;水位变化的重要指标为洲滩水淹日数与显露日数,通常水淹日数为216-113 d(中位数160 d);显露日数为149-252 d(中位数205 d).结论鄱阳湖洲滩钉螺分布与水位变化密切相关,4-6月份由江西省境内5河洪水引起的洲滩水淹与显露日数比例是制约洲滩钉螺密度与分布的关键,2-5月洲滩显露有利于钉螺产卵,5月以后洲滩水淹则有利于螺卵孵化与幼螺的发育生长.因此,控制鄱阳湖水位,改变钉螺生态特性即可达到制约湖区钉螺的目标.
作者:宁安;陈年高;钟久河;陈红根;林丹丹;刘红云;高祖禄;刘跃民;胡飞;张绍基 刊期: 2003年第06期
1方法1998年前,按高、中、低度各抽1个流行村连续跟踪监测.高、中度流行村用Kato-Katz法查病,并计虫卵数,低度流行村用免疫学(IHA)查病.1999-2000年,按防治工作方案现行分类要求,对一、二类村抽取10%以上不同类型流行村为疫情监测点,比例不足1个流行村的至少抽取1个,先用免疫学筛查,阳性者用Kato-Katz法查病,并计虫卵数.
作者:陈淮生;李利民;王宗明;胡平安 刊期: 2003年第06期
2003年春季,一场突如其来且尚未被人类认识的传染性非典型肺炎(SARS)向我国大陆、香港、台湾等地区袭来.
作者:洪志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应用硼镁石粉灭螺已10多年,灭螺效果良好.此药价廉,毒性低,雄性大鼠LD50 5 010 mg/kg,雌性大鼠LD503 690 mg/kg,无三致作用,对鱼、蚌无明显毒性,对皮肤、粘膜无刺激,使用方便.
作者:徐国余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大量人工感染钉螺的尾蚴收集及逸蚴得量.方法在实验室条件下,用日本血吸虫毛蚴人工感染钉螺,60 d后把全部感染钉螺分7份,每天逸1份,每10天对各份钉螺进行1轮逸蚴,用低速离心方法收集尾蚴,以沉淀尾蚴的重量作为尾蚴得量.结果1 900 g贵池江滩钉螺,感染后经120 d常规实验室饲养,感染率为36.00%,存活率为51.58%,经6轮40个逸蚴日的逸蚴,共收集尾蚴10.5 g,经推算逸蚴期每1 000只阳性钉螺1次逸蚴可获得尾蚴0.257 3 g.
作者:华万全;戴建荣;梁幼生;徐明;许永良;姜元定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在建立一种日本血吸虫感染小鼠伴随免疫新模型的基础上,比较新模型小鼠与血吸虫感染常规模型小鼠血清IgG识别日本血吸虫抗原的差异.方法每只BALB/c小鼠经腹部皮肤人工感染(40±1)条日本血吸虫尾蚴20 d后,按300 mg/(kg@d)腹腔注射酚酶抑制剂一丙烯基硫脲,同时设立未用药感染对照组,至感染后第42天剖杀2组小鼠,从小鼠眼球取血制备血清,经western-blot观察血清IgG对日本血吸虫SWAP及SEA的识别差异.结果western-blot显示,2种模型小鼠血清IgG对SWAP的识别存在差异,明显的区别在于常规模型组可见1条90 kDa大小的清晰主带,而新模型组则表现为数条弱带.SEA与常规模型组小鼠血清IgG呈强阳性反应,而与新模型组小鼠血清IgG反应微弱.结论2种模型小鼠体内血吸虫诱导产生的抗体存在差异,这些差异可能是导致新模型小鼠抗再感染力增强的体液免疫因素之一.
作者:何立;蒋明森;赵琴平;蔡国斌;杨孟祥;易新元;曾宪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为了解南通地区寄生虫病发病情况,对1992-2001年本院180例寄生虫病住院病例进行分析,报告如下.
作者:陆佩芳;顾善芳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解决太湖芦滩灭螺与水产养殖、水质保护的矛盾.方法在现场采用生石灰撒粉法,剂量为6kg/m2,并作空白对照.结果撒粉后7、15、30 d和60 d土表钉螺死亡率均达到100%,土层钉螺死亡率达到99.06%-100%.结论生石灰撒粉法灭螺效果较好,对水产养殖及水质无不良影响.
作者:李乃洪;许雪明;朱伟民 刊期: 2003年第06期
目的探讨因吡喹酮抗性产生而导致曼氏血吸虫抗性虫株繁殖力发生改变的可能性.方法以抗性株与敏感株毛蚴和尾蚴定量感染光滑双脐螺和CD1小鼠,宿主体内观察比较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和敏感株生物学特性:对螺感染率、感染性螺存活期、在螺体内产尾蚴量、尾蚴和虫卵开放前期及虫卵孵化率.结果单只螺暴露于单个毛蚴2 h,抗性株与敏感株对螺感染率为19.8%和8.9%,两者间差异有非常显著性(P=0.006);逸蚴期间,塞内加尔抗性株感染螺存活率高于敏感株;用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毛蚴感染所获阳性螺产尾蚴量(尾蚴/螺)为6 875条和14 611条;塞内加尔抗性株和敏感株尾蚴开放前期为32.2 d和27.7 d.抗性株与敏感株鼠体内虫卵开放前期为42.8 d和45.5 d;虫卵孵化率为80.9%和78.0%.结论曼氏血吸虫吡喹酮抗性株对实验室传代的光滑双脐螺具有高感染性,此生物学改变似与吡喹酮抗性产生相关;塞内加尔抗性株与敏感株间存在其他变化则被认为是曼氏血吸虫不同地理株间的差异.
作者:梁幼生;戴建荣;朱荫昌;李洪军;徐明;司进;许永良;杭盘宇;G.C.Coles;M.J.Doenhoff 刊期: 2003年第06期
化学杀螺剂价格较昂贵,多有毒性,可污染环境,而且螺蛳可能会对有限的几种化学杀螺剂产生耐药性.研究药用植物可为合成新型杀螺药提供线索,是探索有效杀螺药的多样化及对生态环境影响较小杀螺药的有效途径.
作者:张爱华 刊期: 2003年第06期